<

老子 语录精选121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老子语录翻译 1、老子语录翻译及注释 (1)、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2)、   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译注及评介》中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

老子语录翻译

1、老子语录翻译及注释

(1)、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2)、   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译注及评介》中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据帛书乙本改”,今本是“圣人之道”。

(3)、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4)、(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5)、译文:得民心的人多人帮助,不得民心的人自然没有人支持他。就连亲戚也会疏远自己。支持你的人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6)、(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9)、10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10)、(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虚无之道生太极一气,太极一气生阴阳两仪,阴阳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万物。

(11)、译文: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1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13)、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上善若水》

(14)、(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

(16)、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

(17)、(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19)、(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勉强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2、老子 语录

(1)、(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道德经》

(3)、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Ahousefulofgoldandjadecannotbesafeguarded.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道德经》

(7)、(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8)、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9)、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11)、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12)、(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13)、(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译文)如果百姓都不怕死,用死来威胁他们能有什么用呢?如果让百姓常常害怕死亡,而那些极少数的违法者,抓住后杀掉他们,还有谁敢违法?

(14)、(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15)、(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16)、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17)、(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8)、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19)、译文: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20)、(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3、《老子》翻译

(1)、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3)、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道德经》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8)、(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9)、   老子出关留下了上下两篇讲“道”和“德”的书,这部书在历史上称为《老子》,又称为《老子道德经》或《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原来这部书并没有叫“经”,《史记》只说老子“著书上下篇”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也只是称“德”(篇)和“道”(篇),而且与今本《老子》有所不同,是“德”(篇)在前,即今本第三十八章(包括第三十八章)以后的部分在前,“道”(篇)在后,即今本第三十八章以前的部分在后面。但马王堆本《老子》和今本《老子》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不同。最近我们又看到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其中有三组《老子》的竹简,共约一千七百多字,约为今本的三分之一。这座楚墓是战国中期偏晚的墓葬,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比马王堆出土《老子》要早一百多年。因此,可以断定《老子》这部书在公元前300年就成书了。这样有关《老子》成书年代的争论可以说有一部分问题解决了,例如有说《老子》这部书成书于《庄子》书之后或说成书于战国晚期就不能成立了。这三组《老子》据学者研究第二组(乙组)的主题是修道,第三组(丙组)的主题是有关治国的,第一组(甲组)则两者都有。除甲、丙两组都抄有今本第六十四章的后半,三组内容没有出现重复的。从其所包括的各章看大都与今本相同,但其中也有非常不同的地方,例如今本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楚墓竹简本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据裘锡圭先生的解释)这说明在战国中期以前《老子》书中没有明显反对“圣人”和“仁义”的内容。因而有的学者认为道家和儒家最初并不那么对立。是在庄子以后才对“圣人”和儒家的“仁义”进行批判的。《老子》这部书被称为“经”,是汉朝以后的事,是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老子》这部书叫“经”。总之,《道德经》这个名称是后加的,不是《老子》书的原名。《老子》或叫《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历代的注解很多据元朝道士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序》中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当然现在很多已经散失,可是存在的总也还有几百种。在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思想家都是通过注释《老子》来发挥他们的思想。东汉末道教建立,《道德经》又成为道教的经典,在道教的大丛书《道藏》中,存有五十几种《道德经》的注解。

(10)、(出处)《道德经,第十八章》(译文)大道废止了,就会有仁义。智慧出现了,就会有狡诈。六亲不和就会出现慈爱和孝顺。国家动乱就会有忠臣出现。

(11)、(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12)、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13)、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1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Manathisbirthissuppleandweak;athisdeath,firmandstrong.

(15)、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16)、(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7)、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18)、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0)、1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

4、老子语录及翻译

(1)、黄洋老师的课程: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收获!

(2)、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3)、(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委屈圆转可以使之保全,矫正弯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满,破旧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4)、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5)、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8)、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9)、(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10)、(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1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

(12)、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道德经》

(13)、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14)、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15)、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16)、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7)、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8)、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19)、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

(20)、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5、老子语录翻译及理解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2)、(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3)、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4)、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5)、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而支做出格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6)、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9)、(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10)、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11)、(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12)、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3)、(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14)、(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15)、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道德经》

(16)、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作品简介与赏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7)、(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18)、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Goodfortunefollowsupondisaster;disasterlurkswithingoodfortune.

(19)、10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

(2)、10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

(3)、  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4)、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6)、(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7)、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8)、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9)、(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10)、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11)、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1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3)、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14)、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5)、1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16)、(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17)、《道德经》中的十句经典名言,领悟老子的智慧

(18)、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19)、译文:柔弱弯曲则可以保全,屈枉则可以直伸,有低凹的地方才能装满,敝去旧的才能有新的,拥有的少取的才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20)、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