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精选107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1、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施耐庵拼音 (1)、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1、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施耐庵拼音

(1)、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

(2)、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附近有一庵,庵里有一个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施耐庵从和尚身上受到启发,把自己的住所题名“耐庵”,人们称他为“庵公”,施耐庵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3)、从明朝以来,梁山一百单八将就经常成为中国画家喜爱创作的题材。其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和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是现存最早的代表作品。清代的水浒人物画代表作者则有任薰、陆谦(与小说中同名人物无关)等。(4)

(4)、但是,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该书问题颇多。

(5)、施耐庵(1296年-1371年),扬州府兴化人(今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原名耳(一说名耳),别号耐庵。

(6)、《水浒传》中的不少地名都是明朝的建制,这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写出来的。可见,《水浒传》不是元末人施耐庵的所品。

(7)、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东东平人(一说并州太原人),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8)、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集体创作,因为水浒故事流传依旧,可能是几个人分别写几段,之后汇集到了一起。因为该书,真正精彩的篇章,都集中在前四十回的几个主要人物,如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李逵等人身上。这四十回,无论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乃至语言风格,都是一个整体,是《水浒传》不断发展的核心。其后的许多情节、人物,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赘加而成,显示出松散零乱,不断地拉长、拼凑的特点。

(9)、施耐庵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生于公元1296年,去世于公元1370年,为江苏兴化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进士及第之后,施耐庵曾经任浙江钱塘县尹。为官三载,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于是直接辞官回家,开始专注著述。

(10)、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

(11)、《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四大奇书”演变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为其中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第一种是如本文所讲的那样,是两人合著,施耐庵写了前半部分,罗贯中续写了后半部分,这是最常见的说法;

(13)、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14)、此书笔力大过人处,每每在两篇相接连时,偏要写一样事,而又断断不使其间一笔相犯。如上文方写过何涛一番,入此回又接写黄安一番是也。看他前一番翻江搅海,后一番搅海翻江,真是一样才情,一样笔势。

(15)、严格说来,一部作品的署名依据,应当是未经增删的原始版本。面对“《水浒传》作者是谁”这样的填空题,正确答案应是:施耐庵、罗贯中。——眼下中学课本所选《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片断,都节自七十回本,因此在注释中说到作者,也只提施耐庵一人,这不能算错。只希望语文老师讲课时再多啰唆两句,不要埋没罗贯中的功绩。

(16)、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17)、施耐庵一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卷起铺盖,投奔了张士诚的起义军,走的时候,还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进步学生,这其中,就有施老师最得意的弟子罗贯中。

(18)、朱元璋后来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建立明朝,曾经是朱元璋敌人的罗贯中,不可能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只能隐姓埋名,醉心于文学创作,期间化名施耐庵,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作品。

(19)、于是,刘伯温专程前往施耐庵隐居之地,诚意邀请他出山,进京共商国是。

(20)、三国有八阵图,陆逊被困却被孔明岳父救出,水浒辽将兀颜将军的武侯八阵图却被升级军师朱武识破。

2、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1)、罗贯中十四岁丧母,辍学后跟随父亲在苏杭一带经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年轻的罗贯中理想远大,“有志图王”,加入了张士诚的反元起义军,任职幕僚,后来因故离开了义军。

(2)、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

(3)、刘伯温拿着新版《水浒传》给朱元璋,说:“您之前看的只是上部,下部最近才发现,您再看看,我觉得作者本质上还是好的,还是忠君爱国的。”

(4)、但人都有逆反心理,不封禁还好,你越封禁大家越想看,《江湖豪客传》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凡识字的,几乎人手一册,越传越广,最后竟然传到了当朝天子朱元璋的手上。

(5)、朱元璋又熬了一个通宵,读完了后半部分,第二天带着黑眼圈说:“嗯,这样故事看起来才完整嘛。”当场下旨,将施耐庵无罪释放。

(6)、再说剧情桥段:三国有孔明挥泪斩马谡,水浒有宋江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7)、《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将,再加上其他陪衬人物,有几百人之多。这些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尤以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李逵、宋江等人最具神采。

(8)、因《水浒传》是中国汗青上第一部赞扬农人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施耐庵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9)、通过这些史料的记载,能够知道施耐庵是真实存在的,和罗贯中不是一个人。

(10)、张飞的丈八蛇矛,是林冲冲锋陷阵最常用的武器。

(11)、那么,不是施耐庵会是谁呢?有学者就认为应该是罗贯中,鲁迅、俞平伯也是这种看法。但是,又有人提出疑问。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完全不同。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笔下,实在很难叫人认同。此外,两本书的写作水平也不在一个档次。惠康野叟在《识馀》中说:“二书深浅工拙,如天壤之悬,讵有出一手之理?”

(12)、施耐庵(1296年-1371年),扬州府兴化人(今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原名耳(一说名耳),别号耐庵。

(13)、明朝人王道生撰写过《施耐庵墓志》,被明清时期的文人奉若至宝,认为这是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最有力的证据。

(14)、刘伯温不以为然:“人家拜登78岁竞选总统,姜子牙80岁领兵打仗,佘太君100岁挂帅出征,您才多大啊,周岁才正是干事业的好年纪呀。”

(15)、罗贯中不但是施耐庵门下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当时著名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和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长期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16)、这种事当然不好在会上讲,散会后,刘伯温找到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委婉地问:“昨晚陛下几点睡的?怎么困倦成那个样子?”

(17)、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18)、《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但作者施耐庵到底是谁,历来是众说纷纭。昨日,《寻找施耐庵》一书在诸暨市枫桥镇政府举行首发式。诸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寻找施耐庵》作者陈强坚信,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诸暨枫桥人杨维桢。

(19)、与《西游记》、《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一个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南宋时期已经开始流传,出现了很多以水浒人物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深受人们的喜爱。南宋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不仅记述了宋江等36人的绰号,还提到了招安宋江讨伐方腊的设想。

(20)、当时,元朝统治已摇摇欲坠,朱元璋的大军所向披靡,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军阀,张士诚兵败自杀,元朝残部一路逃亡北上,朱元璋一统江南。

3、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施耐庵怎么读

(1)、是的,你猜的没错,罗贯中决定续写《江湖豪客传》。

(2)、其实为《水浒传》写过序言的李卓吾以及假托李卓吾评点《水浒》的叶昼也都知道《水浒传》作者是谁,因为在他们的文字里,都不约而同提到“施、罗二公”。

(3)、《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4)、明末清初有个文人,化名金圣叹,把《水浒传》删改为70回本,情节只到108将聚齐,卢俊义做了一个怪梦就结束了,删掉了后面招安、四征等情节。金圣叹又伪造了一篇序文,号称这部删改的《水浒传》才是施耐庵的原著。清代以降,金圣叹的这版《水浒传》最为流行,使得其他的版本都消失不见,因此,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的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5)、据说,施耐庵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标准的青年才俊,人生前半程,脚踏实地,走得规规矩矩,顺风顺水。

(6)、从现在较为主流的说法来看,《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或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这也是基于上面仅有的材料推断的。如果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既然能和罗贯中合著,应该也是元末明初人,或者比罗贯中更早一些。但是,关于施耐庵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7)、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做《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承受了人民的概念,那是《水浒传》之所以获得伟大成就的思惟根底。

(8)、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9)、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百回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另一种观点是全书为施耐庵撰写,再由罗贯中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认为《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同。

(10)、所以,元末明初的施彦端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还是没有他就是施耐庵的直接证据。至于他写过水浒传,中过进士,与刘伯温是好朋友等等,传说的成分就更大了。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坚持施彦端就是施耐庵,江苏盐城的大丰区白驹镇(原属兴化县)也建有宏伟的施耐庵纪念馆。只是,《水浒传》作者之谜还远没有解开。

(11)、高儒收藏、著录的这部《水浒传》,至少应刊于嘉靖十九年之前,因为《百川书志》便成书于这一年(1540)。这部《水浒传》署了两人的名字:施耐庵和罗贯中。——我们只知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原来他也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里所谓“的(音地)本”,即真本之意;而“编次”则可理解为编辑整理。即是说,施耐庵是小说原作者,书稿又经罗贯中整理润色。——可惜这部比容与堂本更早的刻本,我们无缘得见。

(12)、特别是新进完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受读者欢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老师的《江湖豪客传》。

(13)、其后有万历间余象斗所刊百二十回本,增加“征田虎”、“征王庆”情节,但文字简略。天启、崇祯间出现杨定见百二十回本,主要依据嘉靖本,但收入余本中“征田虎”、“征王庆”故事。

(14)、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其所著《水浒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书中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以松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汉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朝廷招安,最后难逃绞杀命运,注定了合久必分的下场。

(15)、起初几年,起义军攻城掠地,颇为顺利,但不久,形势急转直下,张士诚被元朝招安,封为太尉,后又自称吴王,成一方诸侯,并与朱元璋翻脸为敌。

(16)、临别前,刘伯温再三表示:“大作完成之后,一定要让我先睹为快啊,出版发行方面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跟兄弟说一声,千万别客气,文化部咱有人,一句话的事儿。”

(17)、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别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本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元末明初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做者。

(18)、创作背景是:元至正十三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19)、至明末崇祯年间,金圣叹“腰斩”《水浒》,制造了七十回本,谎称是施耐庵原本,并说七十回以后部分是罗贯中“狗尾续貂”,所以砍去。既然如此,这个版本也只能署施耐庵一人名字了。

(20)、《水浒传》对小说之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也有显著影响。明清传奇剧中,李开先的《宝剑记》、陈与郊的《灵宝刀》、沈璩的《义侠记》、许自昌的《水浒记》等等,这类取材于《水浒传》的作品约有三十余种。而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曲艺、绘画等作品也数不胜数。

4、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

(1)、同年八月,明朝大军围攻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带着老婆孩子仓皇逃出关外,元朝灭亡,蒙古人在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2)、另外,明代兰陵笑笑生的名著《金瓶梅》也是衍生自《水浒传》武松故事的一部小说。

(3)、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

(4)、三国中三十六计基本都上演了,而水浒呢估计只有一计有点牵强,三国有美人计,水浒有的只能算美男计,那就是宋江征讨田虎时久攻不下,没羽箭张清便混进辽国做了驸马,也就是卧底,然后和哄骗来的妻子里应外合破了城池。还有一件蹊跷事,关羽死了,冤魂可以杀吕蒙,水浒中浪里白条张顺死了也后,也魂杀仇人方天定。

(5)、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

(6)、刘伯温大吃一惊:“怎么可能?陛下就没正经上过几年学,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了?看的什么书如此废寝忘食?”

(7)、没想到,施耐庵婉言拒绝了:“先谢谢你啊兄弟,要是早几年,我肯定高高兴兴就去了,可如今,我都这把年纪了,还瞎折腾个啥呀?”

(8)、首先,由于罗贯中续写《水浒传》,时而宣扬造反有理,时而歌颂忠君爱国,造成整部书的主题思想严重割裂,含糊不清,充满矛盾,特别是后五十回,清代金圣叹认为,纯属狗尾续貂;

(9)、做者在塑造李逵那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将其塑形成一个长短不分,愚忠型的人物,他也有他的心爱和可悲之处,他爱憎清楚,宋江入狱时他悉心赐顾帮衬,宋江强抢民女时他扬言要杀了他。

(10)、“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

(11)、有人说,施耐庵其实就是罗贯中的笔名,因为《水浒传》是禁书,所以当时不敢署真名,就像《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少女之心》的作者不详一样。

(12)、关于罗贯中的史料记载一直没有太多的争议,只是对他是哪里人存在多种说法。罗贯中本身是个生意人,他的居住地点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地方。

(13)、无论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同一人也好,为师生关系也罢,《水浒传》的创作,罗贯中是参与其中的。

(14)、《水浒》的日文译本最早在18世纪就已出现,影响较大。其对东亚各国的小说艺术产生极深远的影响,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著名史诗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均是受《水浒》影响产生的。

(15)、《水浒传》的主要版本有三种(这说的是繁本系统),最早的是一百回本,其次是一百二十回本,最后才是七十回本。

(16)、施耐庵(1296年-1371年),扬州府兴化人(今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原名耳(一说名耳),别号耐庵。

(17)、从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题罗贯中编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18)、《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19)、为啥?全书通篇在讲官逼民反,为农民起义唱赞歌,这种题材你在朱元璋打天下时期可能算正能量,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人家已经坐了天下,你还为造反起义者树碑立传,就不太合适了,这种书,十有八九是通不过审查的。

(20)、说完,便把《江湖豪客传》的手稿拿给刘伯温,刘伯温粗粗看了几页,便连声称赞,说:“人各有志,不便强求,既然施老师已决定投身文学事业,那就祝您创作顺利,作品大卖吧。”

5、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1)、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

(2)、《寻找施耐庵》共25万字,集文史考证、诗文互证、水浒联想为一体,通过杨维桢诗文解读、身世披露及其故乡风土人情的挖掘,找到了一条杨维桢与《水浒传》之间互通互证之路,还原施耐庵的真实面目,是杨维桢和《水浒传》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3)、所有这一切,都让施耐庵极度不适应,为官不满三年,便愤然辞职了。

(4)、施耐庵生于公元1296年,去世于公元1370年,为江苏兴化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据留下的一些资料考证,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

(5)、还有一种说法,罗贯中与施耐庵是师生关系,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弟子,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时候,“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

(6)、对历史、文化稍有涉猎的朋友都知道,李卓吾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又是当时的“执不同政见者”。他思想新异、文字犀利,对通俗文学颇感兴趣。他甚至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都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唯有《水浒传》、《西厢记》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才是不失“童心”的“天下之至文”!

(7)、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传播,《醒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呈现了很多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做为舞台形象呈现。

(8)、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元末明初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9)、由于实在捋不清施耐庵的身世,有人怀疑施耐庵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可能只是某个文人的化名。还有人开脑洞,认为施耐庵谐音“是乃俺”,是罗贯中的化名。施耐庵、罗贯中的隐藏含义为“俺乃是罗贯中”。有人根据《水浒全传》中出现的神秘人物许贯中分析,许贯中就是“虚贯中”,代表作者罗贯中自己。还有人认为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的编者之一耐庵是同一个人,可是那个耐庵是宋朝末年的人,距离《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有点远。总之,为了找这个施耐庵大家是想破了头,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头绪。

(10)、不知从何时起,江苏的兴化、大丰一带流传着很多施耐庵的传说,说当地的施氏家族的祖先施彦端就是施耐庵。后来陆续又找到了一些有关施氏家族的文物,如墓志、家谱、地券等,证明施彦端确实存在,为元末明初人,还据此理出了施耐庵的生平事迹。那么这个施彦端是否就是施耐庵呢?

(11)、 先是卢俊义被害。高俅等人暗中使人在皇帝御赐的食物里下了水银,卢俊义吃了之后,觉得腰肾疼痛,举动不得,原来水银坠入腰胯和骨髓里去,酒后失足落于淮河溺死了。

(12)、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罗贯中等人听说老师被抓走,赶紧去找刘伯温,刘伯温叹了口气说:“这是皇帝陛下亲自下的命令,我也没办法啊。”

(13)、新版删除了原著中过激和敏感的部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重点强调忠孝仁义思想,并将《江湖豪客传》改名为《忠义水浒传》,如此一来,主题明确,立意深远,政治高度瞬间凸显,思想境界陡然升华。

(14)、三国孙权本是紫髯,小说中罗贯中又加碧眼,水浒有个紫髯伯皇甫端,也生得碧眼黄须。

(15)、赛珍珠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国小说》,以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有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水浒传》的`创作、演变及流传过程。演说中也评价《水浒传》是“中国生活伟大的社会文献”。(20)

(16)、且慢,一位现代藏书家郑振铎先生说,他收藏过一部《水浒传》残本,应当就是嘉靖刻本。在残存的某卷首页,刻着“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字样。“集撰”当指把已有的故事整合、再创作吧?“纂修”恐怕仍是“编次”之意。——后来的许多《水浒》版本,便都这样署名。

(17)、《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六大才子书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18)、在续写的后五十回里,罗贯中紧紧围绕宋江招安设置情节,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们现行版本中描述的,宋江一心寻求招安,梁山好汉洗心革面,归顺朝廷,奉旨征讨同为起义军的方腊,为国尽忠,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19)、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自称很早就读过《水浒》,他认为《水浒》“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20)、除此之外,关于《水浒传》最神奇最具争议的部分,是关于作者的:《水浒传》到底是谁写的?

(1)、《水浒传》是元末年间,施耐庵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但是稍微取得成就之后的张士诚却开始了骄奢淫逸。这让施耐庵看到了起义领导者的局限性,所以施耐庵带领罗贯中离开了张士诚,隐居在楚州(现在的淮安)。施耐庵根据淮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东水泊梁山,创作了《水浒传》。

(2)、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

(3)、 等到大军回京驻扎陈桥驿时,只剩了20余名头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臣对宋江杀敌立功愤恨不已,当皇帝嘉奖梁山泊众人、给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害死了卢俊义、宋江和李逵。

(4)、发文至邮箱2004wsbl@1com;dyy1013@1com

(5)、《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继红巾军起义之后,张士诚、朱元璋等也纷纷揭竿而起,高举反元大旗,割据一方,元朝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7)、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明末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这两本作品都是续百回本水浒的代表,而清代钱彩所著《说岳全传》中也有不少承接百回本《水浒》的人物和内容;清代俞万春的70回本续书《荡寇志》是站在梁山好汉对立立场上的续书中的典型作品;而清末西泠冬青的《新水浒》和陆士谔的《新水浒》则借水浒故事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认识,近现代的著名续书,则有程善之描写梁山好汉分崩离析的《残水浒》、张恨水讲述梁山好汉抗金的《水浒新传》,以及姜鸿飞构思独特的《水浒中传》等。此外还有被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古本的《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等。而20世纪下半叶以后作者所作续书中,代表作包括袁阔成的评书《水泊梁山》,以及根据该书节选改编的《大闹大名府》《巧破乾坤楼》《大闹神州擂》等;王中文规模浩大的《水浒别传》、巴孤讲述梁山好汉与三国群雄争霸的《贼三国》、林冲(作者笔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作之身”的《结荡寇志》、诗词天下无双讲述水浒人物在阴间的故事的《贼水浒》等。(3)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