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1、苏格拉底创办了什么学院
(1)、苏格拉底这个观点跟王阳明四句教中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阳明 (有的人会说是王畿自己的主张, 强行编排给他的老师王阳明) 之所以要说 无善无恶, 就是要打破儒家几千年迂阔的泛道德论, 比如一个人管理国家政事不行是因为他没有道德这样的观点. 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 你是恶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 并不是罪大恶极, 而是从没有知识到获得知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2)、为什么哲学家通过言辞创建的最佳政体需要修辞术的协助?这需要分析《理想国》中的正义城邦创建的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已然存在的正义城邦中,哲学家成王并行使着绝对的统治。但少数的哲人如何获得多数的无智慧者的服从呢?除非使用强力,否则所需要的顺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强力并“不会导致信服”,它“仅仅是通过平息争执而为信服铺路的”。(施特劳斯,2002年,第212页)于是,最可行的方法就只能是劝谕了。然而,智慧者的劝谕绝不是公开宣布所有真相,因为如阿里斯托芬的《云》中所显示的,不配享有知识的人获得真理的后果会败坏城邦道德和诸神信仰。因此,哲人劝谕无智慧者是以高贵谎言的方式(修辞术)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最正义的城邦中,修辞术是哲人统治非智慧的大众的必备技艺。第二种情形是从实际的城邦转为最好的城邦的情形。对于这种转变的正义城邦而言,仅有哲学家当王的条件就显得不充分了,它还需要劝谕实际城邦中的公民或者放弃原有的习俗和信仰而臣服于哲人的统治,或者搬出城邦迁往乡下(仅限于年长于10岁的成年公民)。换言之,现实的非正义城邦要转变为正义之城,也需要哲人具有劝说多数民众信服或服从的能力。但哲学家是全然正义的,他只对精英或有潜质成为哲人的人实行教诲。因此,正如阿尔法拉比所看到的,正义城邦的条件是对待精英的苏格拉底方式和教化大众的色拉叙马霍斯方式的和解。
(3)、然而到目前为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仍是晦暗不明的。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具有哪些哲学品质和特征?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这一角色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现在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理想国》表面上看是在阐明一种理想的国家方案,但在施特劳斯看来,这是一种错觉。《理想国》并未提供一种最好或最正义的城邦政体,而毋宁说只揭示了政治事务的本质特性。而一种最好的国家方案其实是柏拉图的另一部对话《法律篇》提供的。(参见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第59页)《理想国》的对话中共出现了十位谈话对象。其中,苏格拉底的真正论敌是修辞学家色拉叙马霍斯。后者从现实城邦的论点出发,认为正义就是合法;由于合法与非法主要取决于城邦的统治者,因此正义就等同于强者的意志。在苏格拉底使色拉叙马霍斯沉默以后,后者并没有从对话中消失:在《理想国》第五卷的开端,色拉叙马霍斯从现实城邦的代言人转变为最好城邦的参与者,这说明要建立正义城邦,仍需要色拉叙马霍斯的技艺即修辞术之助。
(4)、苏格拉底虽然最后也不一定拿得出美德的概念,但这种追问很厉害,这是深刻具体的理性思考,是逻辑。
(5)、苏格拉底提出了很多内涵深刻的教育见解,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成就使得苏格拉底成为“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6)、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以自然的本原为研究的对象。最初的哲学家们大多用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作为本原,例如水、火、土、气等,这些本原观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们的一个朴素的观念:本原是无定形的。万物从一个东西既本原中产生出来,生灭变化之后又回归本原,本原变化万物但终归还要回归自身,所以本原是一切,但又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当哲学家们用无定形的本原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流动和变化的时候,知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当一些哲学家们争论究竟什么是无定形的本原时,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本原必须是有规定的,这一派哲学家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为代表。毕达哥拉斯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尽管“数”还不是一个思想概念,仍有感性的特征,但是与水火土气相比,毕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巴门尼德和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不同在于以前的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此后的自然哲学家为了解决巴门尼德提出的难题而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当时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然而,原子论哲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
(7)、苏:那么虚伪怎么样?虚伪应该被放在哪一栏?
(8)、2022年10月18日19:30-21:00一起通向理解之路
(9)、神话是人类对自然最早的解释方式。早期人类的各个民族都有关于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于解释生命为何是这番面貌。但神话的解释显然不能满足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于是逐渐出现了最早的“自然派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开始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世界,开启了人类理性思考之路。
(10)、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学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
(11)、苏:如果他拿走这个敌人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他,这些行为怎么样?
(12)、第三个是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以创作喜剧为主。在他的剧本中,苏格拉底常是一个光着脚,像小丑一般被嘲笑的角色。在苏格拉底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怪人,如同剧中形象穿着破烂衣衫、赤着脚行走。这与我们心目中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在讲苏格拉底时,一般不会参考阿里斯托芬的记录。
(13)、要了解哲学史,就要了解哲学的源头。戏剧界有一个说法,「学源不学流,源正流清」。
(14)、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起源于水”,因而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相比于神话用超自然的方式去解释自然万物,泰勒斯的话意味着“用理性去思考万物的本质、探索万物的起源”的开始。
(15)、古希腊著名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对苏格拉底极尽讽刺之能事,嘲笑苏格拉底不务正业、不切实际,行走在空中。然而,黑格尔却说,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描述是公正的,因为它的确使人们可以反对一切权威或者看上去最“天经地义”的观念。“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要用人类理性检验一切——这种精神本身,正与苏格拉底的名字一样,代表了哲学的起点。
(16)、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你说美德是不是应该考虑“正义”或“非正义”?
(17)、苏格拉底:现在轮到你讲了,我已经提供了范例。
(18)、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9)、③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周老师对待迷恋电脑游戏的小张,以电脑的组成原理出发点让小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硬件产生兴趣,对待淘气聪明的小赵则以幽默打油诗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待语文水平高却略浮躁的小黄,以文言评语帮助他踏实认真对待学习。
(20)、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2、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体系
(1)、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2)、苏:或者假设你发现一个朋友极度疯狂,你偷走他的剑以免他自杀。对于这一偷窃行为你认为如何?
(3)、面对阿里斯托芬对自然哲人的指控,柏拉图采取了与色诺芬基本一致的立场,如两者都认为苏格拉底是具有高超政治技艺和实践美德的政治哲人,而非那种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自然观察者。但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色诺芬侧重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方面,因此其著述中的苏格拉底像一个“市井中的好人”,而柏拉图则更关注苏格拉底的思想层面,因此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更像一个哲人。(色诺芬等,编者前言,第2页)二是色诺芬性近史家,虽然其著作表面上在讲历史故事,实则在搞政治教育;而柏拉图则性近诗人,主要通过对话情节的展开来进行政治教诲。总之,三者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如下:色诺芬与阿里斯托芬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古典哲学的政治样态与非政治样态的对立;而柏拉图则超越了这一对立,其问题的旨趣直逼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限度,可视为前二者对立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统一。
(4)、------------------------
(5)、关于预习。哲学课程有一定难度,上课之前要细读教材,课堂讨论建立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就疑点展开。
(6)、 学习古希腊哲学必须从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开始。
(7)、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8)、第是神学的式微以及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的现代式处理,它导致现代人精神领域的虚无和意义缺失。政治哲学在其发端时面对诗学的权威地位的挑战,表现为哲学与诗(城邦)之争。政治哲学的中世纪发展,尤其在迈蒙尼德及其伊斯兰前贤那里面对宗教神学的有力挑战,表现为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然而,启蒙哲人并没有直面神学的挑战,而毋宁说是简单抛弃了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它通过嘲讽而非论证否定了正统神学。作为政教分离的自由民主制的缔造者之斯宾诺莎试图以理性自身的力量来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尤其是解决犹太人的迫害问题。但问题是,自由民主制保证了犹太人免遭公共领域的政治迫害,却无法剔除私人领域的反犹情绪。而且,正是自由民主制的魏玛共和国生出了纳粹极权主义的怪胎并酿造了20世纪最惨烈的屠犹事件。现代人的精神上的无所依靠和感官、生命价值对精神、神圣价值的颠覆,雄辩地说明人类理性不能完全取代宗教信仰解决人的所有问题。
(9)、其次,自然哲人相对于诗人的欠缺性。在《云》中,自然哲人苏格拉底不在意正义问题和政治事务,表现出极端的非政治性和缺少实践智慧。相反,诗人有自知,他从城邦的根基——诸神的权威教诲起步,对政治事物及其本质了然于胸,能够对民众施以合乎法度的教诲和引导。“哲学超越了人性,超越了朝生暮死”,对大众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哲学无力说服非哲人或常人。(Strauss,p.125)诗则优越于哲学,“据希罗多德的看法,荷马和赫西俄德创造了我们所称的希腊宗教”(施特劳斯,2005年,第82页)。因此,诗人熟悉诸神信仰,并且善于从大众的道德习俗出发阐发自己的“正义”言辞。
(10)、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11)、“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即“philo-”(爱)和“sophia”(智慧),“哲学”即是“爱智慧”。我们中国“哲学”一词不是从希腊文、也不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而是从日本直接拿来的。19世纪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哲学,引进者借用了古汉语将这一概念意译为了“希哲学”,即“希望变得有智慧”。慢慢地,“希”字没有了,只剩下了“哲学”两个字,对应着“智慧”。可是“哲学”的要务却在“爱”上,没有了“爱”,智慧就只成了僵死的“知识”,这恰恰是哲学所坚决反对的。
(12)、(20江西单选)“知识就是美德”是由( )提出的。
(13)、在苏格拉底的一生中,他也曾通过参加战争和担任文职尽到国家公民的义务。而无论做什么,他都用自己的人生示范了所有他认为应当追求的美德。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人慷慨,自己生活节俭,坚持正义,勇敢过人。他永远坚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没有恐惧和怨恨。黑格尔说,他整个人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最后的审判中,他由于虚假的罪名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判处死刑。虽然其实完全有机会逃跑或向法庭求情,但苏格拉底拒绝这样做。他认为不能为博取同情承认自己不应当承认的罪名,而法律是自己与城邦的契约,对方判决的错误并不是自己违背契约的理由——这和刚才提到的讨论的过程重于结果一样,体现了西方哲学从源头上对程序和形式正义的执着追求。
(14)、 泰勒斯第一次以物质性的水作为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火,他也是首次将逻各斯作为哲学学术语的哲学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多达十位,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15)、 北京大学、图宾根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目前主要从事早期希腊哲学、德国哲学、形而上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包括早期希腊哲学的“学述文献”(doxagraphy)整理与赫拉克利特残篇研究、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晚期希腊注疏、德国哲学与当代形而上学等。
(16)、(人物宝典)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教育观点
(17)、首先,是道德与政治的分离,它导致政治的技术化和政治哲学的当代式微。古典政治哲学建立在宇宙目的论的基础上,在目的论话语系统下,政治事物成为实现人的德性完满和最佳生活秩序的一种手段。而现代哲人不满足于现世中不能实现的最佳城邦或彼岸天国,试图通过与传统决裂的方式在尘世构建人间天堂。这尤其表现在马基雅维利的学说中。马基雅维利的独创性工作表现在:一是降低哲学的目光,将古典政治哲学对应然的、最高善的正义生活转变为对实然的、现世可达到的幸福生活的追求;二是在此基础上,将政治与道德、德性的关联斩断,将政治从人的完满德性的实现方式转变为一种技术手段,进而将受道德约束的政治问题转变为技术问题。然而,技术问题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无关乎好坏、善恶问题的。因而,它既能为城邦所用,以增加物质财富和完善制度设计,也能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图以危害人类,后者的极端例子如纳粹极权主义和“11”恐怖事件。
(18)、安那西梅尼斯提出新的想法,将万物之源归为“气”,气有抽象性,也有变化性(水火土之间的转化)。
(19)、苏格拉底嚷道:你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蒙骗我,我们刚才不是说正义、节制等等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吗?你现在却告诉我:具有一部分美德的表现就是美德,这有什么意思?”
(20)、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3、苏格拉底提出了什么
(1)、苏格拉底:难道,用不正义的手段获取也算美德?
(2)、那么,究竟是柏拉图的记录还是色诺芬的记录更真实呢?这其中存在很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一定是柏拉图的更真实。因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始终跟随着他,而且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他最能深刻地理解老师的思想。但也有人不太认同,说正是因为柏拉图太牛了,是伟大的哲学家,常常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所以你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说的还是他说的。
(3)、第二种形态叫「形而上学」,也即「本体论」。日本学者,在我们的《易经》中找到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翻译成「形而上学」,这也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代名词,用来表明哲学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
(4)、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家,母亲是个助产婆。父亲让他继承父业,据说他在雕刻上还颇有造诣。然而,对哲学的热爱让他放弃了雕塑。他一生中花了很大部分时间在大街上、市场上和体育场同各种阶层、行业、年龄的人讨论哲学——这也是当时雅典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闲逛闲聊中度过,工作基本都由奴隶完成,自由民工作被认为是不光荣的。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自述他这样做的原因来源于德尔斐的神庙中的神谕:世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他说自己十分困惑:明明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可能撒谎,于是他只好到处探访被大家认为有智慧的人,来检验这条神谕。最终,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并没有智慧,但他们却还自以为有智慧。最后他得出结论说:神的意思是,唯有苏格拉底那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5)、如一老师展示出刘延球老师预习作业中提出的疑问:
(6)、这篇对话最终没有给出关于“虔敬”定义的结论。比起结论,苏格拉底更关心的是清晰定义概念的方法本身。准确的定义是清晰思想的基础和工具,也使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动摇了相对主义——如果事物有明确的定义,就意味着特殊事物多样性的背后存在着稳定的本质——对这种本质的追求是苏格拉底同他之前的哲学家的共同之处。相信这样的本质存在,多样性就无法如智者派所认为的那样推导出相对主义。
(7)、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8)、米利都学派的安纳克西曼德是否持“世界一元”的观点?
(9)、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公式是“知识即美德”。他认为,知识既是美德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相反,恶行即无知。无人自愿为恶或者知道什么是善的而不去做。这似乎与人们通常的认知不一致。但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不是对行为本身的知识,而是关于“怎样的行为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的知识。
(10)、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会改变,但变化的背后有luogesi“逻各斯”在支配。赫拉克利特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代替“神”一词,他相信,人类的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着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11)、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12)、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倡导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13)、苏格拉底:好吧,我让步。颜色是物体发出的可以被接受的射线。
(14)、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
(15)、面对二人的对立,恩培窦可里斯进行了中和,他认为“没有任何事情会改变”并没有错,但我们也需要相信感官体验,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赫拉克利特与帕梅尼德斯观点的差异,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恩培窦可里斯则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世间发生的事是这四种元素的分散聚合。
(16)、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17)、苏格拉底:看来任何表现,如果具有正义或诚实的性质就是美德。
(18)、▎苏格拉底的学术传承:柏拉图、阿里斯托芬与色诺芬
(19)、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
(20)、苏:好吧,现在假设我们将讨论限定在朋友上面。设想一个将军所带的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混乱。假设他告诉士兵们预备队即将到来,欺骗他们接受这一信念,使他们摆脱沮丧,并赢得了胜利。这个欺骗朋友的例子怎么样?
4、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思想
(1)、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论述,而是以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活剧式的示范。他认为,得到可靠知识的可靠方法就是规范的对话和问答,即“辩证法”(dialectic)。
(2)、苏格拉底:那么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因为有可能赢个大奖。我给图形下的定义是:立体的边缘。
(3)、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恒定的,这个本性总是追求着自己好的生活,即“使灵魂尽可能地善”,也就是追求幸福。人们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事”,做的人也一定认为是能带来幸福的。比如小偷在行窃的时候,也是希望以此获得幸福,只不过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真知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真正符合人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4)、苏:那么,假设一位将军必须处理某个对其国家犯了极大错误的敌人,如果他征服并奴役这个敌人,这样做错了吗?
(5)、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泰勒斯的说法显然不合乎科学理论,对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不必在意用现在的观点看是否对,而应看到其在当时的意义。泰利斯把繁多的现象归为一个本源,当然这个水也有一定的抽象性,取其流动性和变化性等特点。这就是区别于神话的理性思考。
(6)、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故选C项。
(7)、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出现了另外两个视角,一个是着眼于变的赫拉克利特,另一个是着眼于不变的帕梅尼德斯(巴门尼德)。
(8)、苏格拉底借用德菲尔神庙中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回人间。他看到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在说明世界本原之前,没有首先审观自己的心灵,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找到这些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去规定外部世界。可以说,“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不仅拓展了哲学研究领城,而且改变了哲学研究的途径。
(9)、望江柏拉图学园是2010年在成都成立的公益读书班,研读和翻译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作品为主,引领同好进入哲学思考。
(10)、因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可以视为是对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的一种回应。我们可以把这种回应勾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前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专事天上、地下之事研究的自然哲学家;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作为“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不仅是对天地间事物的“单纯观察者”,更是卓越的政治教育家。二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因此显得迂腐而且无所顾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深谙政治事物的本质并拥有充分的政治技艺,能够给予政治事物和城邦意见以得体的尊重。三是阿里斯托芬从自然哲学的无畏本性出发,认为哲学应被统合进由诗操控的更大的整体中,需要受到诗的庇护并在诗的教导下得到完善,因此诗是智慧的基础和拱顶石;色诺芬则主张哲学不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自然哲学,而是灵魂学。诗应在灵魂学中找到其位置,从而变成一种次级的善或目的。(Strauss,pp.133-134)四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显得缺乏教养和节制,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性格特征是审慎和智慧。这种审慎一方面表现在完全没有“前苏格拉底”那种无畏地对自然进行究根探寻的知性疯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政治生活以及政治意见能够给予必要的尊重。因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深知意见虽然不是真理,但却有益于政治生活。
(11)、刘延球老师的细读就很见功夫,这也许是《苏菲的世界》作者或者是译者的错解,因为米利都的三位哲学家都是把世界万物归安纳克西曼德的“无限定者”也是“一”,只是不像泰利斯的水或者安那西梅尼斯的气那样相对具体(水和气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具体,依然是一种抽象)。
(12)、我们说过,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目的指向伦理学。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如何过上善的生活,而他对真理的信念也包括相信可以找到指导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理性原则。智者派举出不同文化中的许多不同习俗,以此证明关于正义和善的观念都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并不同意,他认为,每个人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如外形、体力、智力等)并不能抹杀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不同社会道德规则的具体差异也不能否认正义和善的普遍概念。
(13)、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活了70岁,公元前399年被雅典城邦处以极刑而死。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以后,随着希腊战胜古波斯帝国,雅典成为海上霸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和辉煌,古希腊文明在各个领域均走上了巅峰。苏格拉底成长于雅典文明的“黄金时代”,即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这一时期,在伯里克利治下,雅典民主制得以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科学等诸多领域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似乎也非偶然。同样,当他在垂暮之年见证了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和衰落,这个城邦似乎也不再能包容他实践哲学的反思,终于以“腐化青年”的罪名将他处死。
(14)、苏格拉底:如果我回答了,你就告诉我什么是美德?
(15)、在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论衰落之后,自然哲学仍然构成了希腊哲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
(16)、所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西方文化,我们说两栖文明,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理性主义的支柱,理性主义就来自于古希腊;另一个支柱是基督教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哲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17)、恩培窦克里斯认为,造成万物生死或聚合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爱,一种是恨,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散。他还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事物,是因为我们的眼中有土气水火四种元素,这种说法有理性主义的味道。
(18)、这个问题,对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影响也比较大。比如钱穆先生,虽然他不太认同用西方哲学来概括中国的古代思想和学术,但他也认为哲学是研究两类问题,一类问题叫宇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类似我们用科学角度来解释这世界是什么。还有一个大的问题,人生是什么?即哲学在很大范围内,是要探讨人生哲学。
(19)、苏格拉底相信,通过辩证法的问答,就可以引导人们得出真理,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像思想的助产士。从认识论上来讲,应该说他主要站在理性主义一边,认为人的内在理性,而不是外在生活是认识真理的基础。他提出了“灵魂”的概念,而他所谓的“灵魂”基本等同于理智、性格的能力和人格的结构。当然,苏格拉底也不否认有观察事实这个层面上的知识,但他将对特殊事物的观察与对一般和普遍概念的分析区分开来。至于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概念是最实在的存在的理念论,虽然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出于苏格拉底之口,但一般认为是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代表思想。
(20)、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5、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学派
(1)、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2)、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诘(jié):诘问,追问。)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在勾勒了政治哲学起源与苏格拉底思想特征的三个面相之后,我们现在从古典视域返回到现代视域,在古今对比中尝试厘清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及其成因。从苏格拉底问题出发,可以看到现代政治哲学较之古典政治哲学发生了某种偏离或断裂,而这种偏离或断裂或可解释现代性危机的成因。
(4)、苏格拉底的一个最核心, 或者说最基础的命题 (moral theorem) 就是: 知识即美德. (Knowledge is virtue.) 展开来讲, 就是说一个人具有美德归根结底就说他有知识. 反过来说, 一个人没有美德, 去作恶,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没有知识.
(5)、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苏格拉底和一个青年欧提德莫斯讨论“正义”。欧提德莫斯自认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说:让我们写下相反的两栏——正义的行为和不正义的行为。欧提德莫斯同意了。
(6)、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7)、(20山东单选)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又有一个名称叫( )
(8)、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9)、其实「哲学」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西方。后来我们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都叫做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哲学就是来自古希腊。
(10)、显然,来自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都在追求世界的本源或始基,把纷繁的世界归为“一”。
(11)、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12)、知识即美德 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13)、这种课程属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故B正确。
(14)、曼诺喊起来:我过去作过无数关于美德的讲演,现在却说不出什么是美德!
(15)、如一老师鼓励大家说出对哲学概念的不清楚处,并追问“爱智慧,是哲学概念的本源,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但追寻着智慧的方向,就会发现哲学就是在不断地思索或者说探索。哲学不会像科学那样停留在具体的规律,而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只要人类存在,哲学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16)、 一提起古希腊哲学,我们立刻会联想到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似乎古希腊哲学就是这三个拥有大智慧的人缔造的。然而,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有思想自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希腊人开始寻求宇宙万物的“本原”(αρχή,arche,“始基”),并以此开始了他们的哲学探索。
(17)、(2)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没有简单粗暴的指责,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提出并提出严格要求指导改正。
(18)、(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19)、德尔菲神庙“人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给了苏格拉底重要启示。
(20)、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观点。一名学员提问,“我们今晚的课程也在探寻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以,如果我们超不过那个高度,探讨的意义何在?”
(1)、(20广东单选)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实质是以( )为主的教学方式。
(2)、(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9分)
(3)、据题干描述所知,考查小学数学课程和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编排的组织形式。其中,螺旋式排列主要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故本题B正确。
(4)、苏格拉底,这位站在西方哲学起点上的巨人,似乎用自己悲壮的人生预示了哲学的命运。对一切现实的权威毫不畏惧,正是因为心底对真理和至善的敬畏与执着。反思一切的精神或许永远为当代所不容,但用暴力压制思考和表达的结果,只能是使代表真理的声音亘古弥新。
(5)、(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6)、(参见阿尔法拉比,第196页)如果缺少修辞学家的技艺,最好城邦的实现问题就全然不可解决。然而,劝谕是有界限的,它无法清洗掉强大的习俗或信仰,也无法让大多数人为了城邦正义去承受弃家舍子之痛。换言之,《理想国》的最佳城邦是不可能的。除非所有人都成为哲人,除非人性被奇迹般地加以改造,否则最好的城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理想国》深刻地揭示了政治事物的本质属性:政治不完全是理性的,其中还包括激情和欲望;政治的最高目标是达成共识,而不是走向不可质疑的真理之途;政治需要赢得普通大众的认可,必须迎合大众的意愿,因而其智慧必然大打折扣。
(7)、正是基于上面的观点,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政治哲学对古代思想的“成功”替换,就整体而言不是进步,而是后退。这尤其表现在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精神家园的日渐萎缩上。因此,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用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来诊治现代性的痼疾。(参见施特劳斯,2008年,第155页)
(8)、柏拉图所有对话集的主角基本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跟随苏格拉底20多年,很多都是他在现场记录下来的。
(9)、 早期哲学家 = 早期科学家 ≈ 部分宗教首领 • Milesians(米利都学派):Thales 泰勒斯;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Anaximenes 阿那克西美尼 • Pythagoreans(毕达哥拉斯、毕泰戈拉学派) • Xenophanes 克塞诺芬尼 • Heraclitus 赫拉克利特 • Parmenides 巴门尼德 and the Eleatics 爱利亚学派 • Empedocles 恩培多克勒 • Anaxagoras 阿那克萨戈拉 • The Atomists(原子论者):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10)、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11)、如一老师解答:“不要想着一下子走到所谓的真理,知识是死的,知识的历程是智慧。哲学史的目的是重走人类的智慧思考之路,不是一下子抓到所谓的真理。谁又能说现在的知识就是真理?”“我们先共情的走进那时哲学家们的思考,要意识到他们思想的不一般。”
(12)、后记:此次讲座由希腊万人迷和望江柏拉图学园联合策划。
(13)、然而,强调政治事务和非政治事务的本质区分并不是政治哲学起源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还要看苏格拉底如何实现哲学探究从天上到地上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哲学的性质是否产生影响。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目光转向政治事务领域,将对不变本质的哲学探求转变为对可变政治事务的分析,这似乎偏离了古希腊哲人穷根究底的本体论旨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苏格拉底引入了哲学目的论①。哲学目的论预设了一个永恒的等级秩序整体,这一整体以最高善为目标,以德性作为中介,容纳了从可变事物到宇宙真理的等级秩序链条。因此,苏格拉底的转向既表达了对可变政治事物的高度关注,又开掘出以政治事务为起点向永恒真理的上升之途,从而弥合了宇宙论哲学与政治事物之间的鸿沟。当“哲学承认人类(事物)有某些值得认真对待的地方,这一事实即意味着政治哲学的起源”(ibid,p.126)。因此,苏格拉底不仅赋予了哲学以探究政治事物的必要性,并且走上市场,意图通过对话实现从洞穴意见的大众理解到整全真理的上升过程。换言之,苏格拉底用他的实际行动、用他的生与死,开启了政治哲学的传统。
(14)、他给班上一名淘气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大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呆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槽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老师写得好,老师写的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15)、苏格拉底注重“产婆术”教学法,为思想接生,教学始终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他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问答过程中,其实也是在谈论,思考,故本题选B。
(16)、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我们了解他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一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一是柏拉图。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主要记载见他的著作《回忆苏格拉底》,而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很大部分众所周知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这两个人的著作分别多大程度上代表“真实的”苏格拉底。一般认为,色诺芬的记载具有较强历史价值,而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还要更多地到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寻找。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的思想,有多少真正代表苏格拉底,有多少代表柏拉图本人,又是另一个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作品更多代表柏拉图本人。虽然学界对柏拉图作品的时间本身亦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对话录中,《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欧绪弗洛篇》等是了解苏格拉底最重要和可靠的来源。
(17)、第二个是色诺芬,他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是一位将军和历史学家。
(18)、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
(19)、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非政治的自然哲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充满政治美德的好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超越了这一对立:他既关切永恒本质和不变理念,也重视政治事物和政治美德,因此践行一种隐微写作的双重写作技艺。在柏拉图笔下,在实际存在的正义城邦中,哲人苏格拉底与诗人色拉叙马霍斯实现了哲人-王治下的和解。这种和解仰赖于对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局限的认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重视哲学的政治处境,主张哲人的隐秘探究应顾及政治的意见,应顾及城邦的法律和公民的常识之见。尽管哲学家个体是最为正义的,他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并乐于过一种隐居式的沉思生活,但柏拉图强迫哲人去关注政治事物,去为非哲人的大众着想,并服从城邦的习俗和法律,甚至不惜将哲学沦为实现正义城邦的手段(如《理想国》所揭示的)。可见,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深谙政治的本质特征和限度,追求完美生活又兼具诗性智慧,倡导完美正义又兼施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20)、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1)、苏:那么,在某些情形中,我们必须将同样的行为放在两栏上吗?
(2)、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3)、安纳萨格拉斯表示不能认同,他不相信土气水火就能变成血液与骨头,而认为世界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有无数个“种子”逐渐成长为万物,而且每一个种子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事物。种子背后的力量是“心灵”,或者称之为“睿智”。这似乎又是对安纳克西曼德的继承。
(4)、安纳克西曼德不同意泰勒斯的说法,认为万物起源于“无限定者”。“无限定者”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抽象,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他不像泰勒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水这样具体的物质造成的,万物之源应该是某种不可命名之物。
(5)、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6)、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一方面探究万物的构成材料,一方面又探究这些材料运动的力量。他们的思考使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脱离了神话的范畴,从而拥有了理性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们朝着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成为了科学的先驱。
(7)、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
(8)、苏格拉底的这套主张,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他的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巨大影响,这是哲学研究的新突破。但是,他进一步推论到,整个世界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按照思想的要求被改造、被设计,却颠倒了物质和思维的关系,走向了唯心主义。
(9)、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出不同问题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收到了颇好的教育成效。
(10)、我们知道,从政治哲学的原初视角着眼,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在古希腊是一体不分的,二者的划分乃启蒙以降哲学与科学被区分的结果。在古典意义上,政治哲学是探究最佳政体或最好社会的一种理论活动,而政治哲人是指那种不参加政治实践活动、但试图描述最佳政体的人。因此,要想回到政治哲学的源头,就需要找到第一个不参加政治活动却描述最佳政体的哲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我们知道这个人是米利都的希波达莫斯(Hippodamus)。希波达莫斯对数字“三”极为看重,他将最佳政体的城邦主体和城邦所属的土地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将城邦政体的最佳形式描述为“三合一”的方案。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希波达莫斯的主张其实是“一团混乱”。(详细内容见亚里士多德,第50-55页)这种混乱表面上是希波达莫斯过分简单化的欲望引起的。希波达莫斯将数学代表的清晰和简约视为圭臬,试图以最简单易行的清晰标准来构造他的最佳城邦模式,但他没有看到“政治事务的特殊性,他没有发现政治事物是自成一家的”(施特劳斯,2005年,第5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希波达莫斯没有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智慧,他不知道研究不变知识的数学(理论理性)与研究可变事物的政治事务之间的本质区别。因此,希波达莫斯将数理科学的公式运用到政治事务领域,粗暴地僭越了理性沉思生活与可变属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其达到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清晰,而是永远的“含混不清”。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希波达莫斯是探究政治哲学的第一人,但是不能把他的思想视为政治哲学的起源。
(11)、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0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12)、但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并不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家。那么,在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想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从史学的角度来了解西方哲学,了解西方哲学的源头,从而了解苏格拉底。
(13)、自然哲学探讨的是「四大起源」问题,即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现代科学也没有能完全解释四大起源问题,还是在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如果要追溯源头,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14)、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15)、第一种形态,也最早出现的,叫做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就是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所以哲学在最初是与科学同源的。哲学包罗万象,而所谓科学主要包含在自然哲学里。
(16)、另一个问题是,施特劳斯解读苏格拉底问题的合法性根据何在?或者说施特劳斯究竟是一个启蒙哲人还是一个古代意义上的哲人?如果施特劳斯是启蒙哲人,那么,他基于古典立场的现代批判与他所批判的尼采、海德格尔等并无二致:都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正如施特劳斯的弟子罗森所看到的,施特劳斯的“全部职业生涯贡献于揭示哲学家的政治修辞,或者揭示他们隐微教诲与显白教诲的区分,施特劳斯默默但也毫无疑问地把自己确认为一个现代人,因而也就把自己确认为一个启蒙的儿子或继子”。(罗森,第35页)由于施特劳斯和尼采一样以无畏的言辞在一个充斥平等主义的时代推崇柏拉图的精神贵族之道,因此他就违反了其“像作者理解自己那样理解作者”的解释学原则。或者说,施特劳斯是带着自己的意图去理解古人,带着自己对犹太人生存和西方文化危机的关切去接近古人,这样,他就无法实现他所宣称的贴近阅读和澄清误读的学术旨趣。换言之,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解释无法摆脱过度诠释的嫌疑,他关于古典文本诠释的合法性问题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施特劳斯回头看的理论取向乃是不彻底或不完善的。
(17)、《西方哲学》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关于如何学习哲学、如何听课,如一老师也在第一讲课程中不断进行了引导。
(18)、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
(19)、《苏菲的世界》32页中说:“但很明显他并不像泰利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同样在这一页最后:这三位梅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20)、现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我们又如何确定苏格拉底思想的本真面目呢?况且,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各种文献之间又彼此矛盾,“在这些纷繁不一的的‘出处’中,我们能否获得一个彼此关联的苏格拉底形象”(考夫曼,2005年,第171页)呢?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哲学的起源及其现代危机,有必要厘清不同文献资源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面相。
(1)、 早期希腊思想包含了从历史到当今人类知识寻求所需的科学精神、方法和经验特征,开启了人之理智固有的认识逻辑,也从世界与生活中开掘了知识的思想来源。创造了科学和哲学的基本观念,用科学的或曰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世界看作是按照一定秩序运转、有其进程、各部分在世界整体中各安其位并且是可被认识的。这其中没有外在的神的运作,有的是自然本身的构造及其历史当中含有的内在原则,是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互相配合。 首先,早期希腊思想家对世界的把握与解释是整体、系统的。 基本问题:第一原则、宇宙秩序、存在与是其所是、灵魂与知识、神人之间的伦理关注 1)万物的实在——本原与原则。 2)宇宙论的万物变化与知识论的逻辑不变。 3)灵魂与知识。 其次,早期希腊思想家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核心概念术语。 1)cosmos,世界和秩序本身。 2)nature。这是人类最初在概念上将自然与人为做出了区分。nature在cosmos之外专门指称世界中每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本性,而非偶然的或者随机的。 3)arche也即beginning,既是万物与世界的开端、起点,也是其运作的初始原则,或曰第一原则。 4)logos。上述术语及其内容进入人的思考并被表达出来,也就是logos,这也是我们对世界以及事物的解释、推论,从而它也就是理性的思考、言说,并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区分了开来,是人类思想最初对感觉与思维的区分。
(2)、古希腊哲学分为三种形态,自然哲学、本体论和伦理学。而苏格拉底是在古希腊哲学中承前启后的一个哲学家。所以古希腊哲学,我们要把它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你想这个人多厉害。
(3)、面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出现了,他运用追问的方式,促使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内涵。如一老师出示了一段苏格拉底关于“美德问题”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