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1、网络用语流行的原因
(1)、词意迁移语言。指网民在求新、求异、求趣味性等各种心理需求的驱动下,将现有的各种语言素材做重新解释和表述,使原有词意发生转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触电”原本是指人或动物在触及电流后可能会引起的体内各种器官原有机能失常的现象,而在网络语境下则表达人们首次接触某一领域,再比如网络流行语中将“蛋白质”作为“笨蛋、白痴、神经质”三者的合并简称等等。
(2)、 柠檬精与“复读机、鸽子精、真香怪”共称为人类的四大本质。
(3)、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的艺术化表达,是传达大众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艺术作品也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始素材,网友们将艺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以恶搞为主的二次创作,便形成了极具搞笑风格的网络流行语。
(4)、释义:全句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注意交通安全宣传语,因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
(5)、这道题就分析到这里了,大家一起来写写这道题,把网络流行语或流行现象这类题吃透吧,做完一道题,弄懂一类题,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6)、绝大多数网络米姆都是诙谐、搞笑的。但Shifman认为在娱乐的外表之下,米姆实则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的潜能。有着共同主题、形式和观点的米姆可以将个体连结在一起,从而对某一社会热点或公共事务予以关注甚至讨论。她列举的政治米姆包括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时广为流传的“我们是那99%”(wearethe99%),以及“喷洒胡椒喷剂的警察”(pepper-sprayingpolice)。后者主要针对滥用武力镇压抗议者的美国警察;那个向平民喷洒胡椒喷剂的警察被PS到各种图片上,包括美国的建国大会上。
(7)、第一批90后已经XX;打Call;中年油腻男;小鲜肉;戏精;凉了;diss;小奶狗;绿茶婊;太皮了??
(8)、真题能反映一个学校的出题风格和题目变化趋势,更能帮助大家查漏补缺,是非常重要的复习资料,也是最权威的复习资料。想知道自己复习方向对不对?复习效果怎么样?看真题!
(9)、与其在网络上冲浪,去看一些梗的来源,或者理解一些缩写语,还不如趁这个时间多读一读古诗词或者有哲理的书籍。通过看作者写出的古典名著,就能理解他们的思想,也能让你自己的境界得到升华。现在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网络上的新闻更新速度也特别的频繁,但这都与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每个人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很不错的,也能让你在现实中与人进行友好的交流。
(10)、网络流行语往往用词新颖,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给力”一词以其新颖的构词方式和广泛的适用性得到了社会认可,从词源上看“给力”在南方方言中早已有之,“给力”之所以能够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一方面依靠着自身新颖的组合,另一方面则因为“给力”符合普通话的构词规则并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给力”在普通话里既可以做形容词,意为“很带劲”;也可以做动词,意为“给予力量”。总体看来,“给力”在构词成分上比普通话中常见的“带劲”“很棒”等表相同意义的词语更加新颖;而从表达效果上看,“给力”带有更加诙谐、轻松的感情色彩,其表达的程度也要比常见词深,从而使自身具有了更强的综合优势,因而得以广泛传播。
(11)、努力吧!打工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老板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民晚报)
(12)、当然,最让我感到恶心的网络流行语,依然是去年我就批判过的“太好哭了”。
(13)、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追逐网络流行语?这背后的心理是什么呢?
(14)、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用语不仅能够进一步印证我们的关注焦点,而且也能够从侧面凸显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因为这些用于中不仅能够包含影视作品的名称,而且也能够将国家政策纳入其中。因此这些用语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才会如此火爆。
(15)、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252篇(剔除重复发表的1篇)。如下表。
(16)、多读书是很重要的,只有多看一些书籍,才能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好,才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让自己看起来是很有收养的。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会留下比较好的印象,而不是特别的浮躁。网络流行语是一些新型的词汇,并且总是在不停的变更,根本不需要去记,即使不理解也是没有关系的。这只是一种没有用的东西,是对于传统文学的一种扭曲,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
(17)、再看一眼维基百科,其中文版对每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总结明显反映出数量呈下降趋势的“政治性”词汇。而表征性别或阶层的词语似乎有所增多,尤其是以屌丝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一大波语义相关的流行词汇:搬砖、高富帅、白富美、矮穷挫、黑木耳、土豪、绿茶婊、直男癌等等。这些词语没有明确指向任何社会热点,更像是针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标签。但并不是说相比于那些早期的政治米姆,“屌丝”等词语不再含有政治意味。相反,笔者认为这些词汇带有前所未有的政治性。屌丝和其他与之相关的流行语的语义流变实则构成了当下性别和阶层这两大社会关系主轴的价值观博弈。而商业力量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8)、然而正如社会语言学者李明洁所言,三四年间“屌丝”一词的涵义不断外扩,它的草根本义逐渐丧失。外扩不仅来自中产乃至高富帅们对屌丝的戏谑性使用,也来自商家对这一概念的热炒——“屌丝经济”、“得屌丝者得天下”,还有在形象上明显趋向白领的网剧《屌丝男士》等等。这样的语意外扩使得“屌丝”一词进一步脱离真正的草根——数以亿计的打工者;另一方面,它幻化为一种品位和消费上的缺失,一种相比之下的不足。
(19)、驱动网络流行语不断变化并向前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即语言的趋同原则。每当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生产出来,必然要经历一个被选择、被淘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语言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于是固定下来,并逐步融入现有的话语体系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短暂流传一段时间,之后被摈弃,直至最终消亡。这种语言淘汰更新的过程就好比大浪淘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后加入网络的语言使用者们完成和实现的,这些使用者初入网络时,为了尽快适应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生存,必然会加快熟悉网络上通用话语的速度,以期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而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是那些既定的网络流行语,因为在交流中,人们原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很难在网络交流中被多数人认同和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一面将原先的小群体用语摈弃,另一面对既定用语加以认同和强化。管理经济学之父——爱德华·拉泽尔(EdwardP.Lazear)曾经在论证语言与文化关系时提到语言趋同现象,他认为,日常生活中,那些少数语言群体往往表现出学习优势语言群体语言的倾向。笔者认为,人类正是在时间的积累中不断对语言加以摈弃和强化,并在二者的交替过程中造就了网络流行语的动态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了对优势语言的趋同。
(20)、网络流行语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少了很多规约与束缚。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流行语的产生过程中,网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将网络流行语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
2、网络语言流行原因
(1)、由此也不难理解,官方紧接着就祭出“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并不是偶然。
(2)、好,我们明白了网络流行语诞生于某种偶然的场景,但却无意间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说明这样的网络流行语触碰到了时下社会真实的脉搏。
(3)、十几年前大家起的网名多半很装b,可能是装的太久了,现在流行自嘲,例如“鼠鼠”一出,众人皆鼠
(4)、2021年:超级女声(超女)、千手观音、中国电影百年、复兴国学、香港迪斯尼、大长今、无极、平民偶像、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博客。
(5)、这是虚无,这是浮夸,这是语言的空心化和幼稚化,这是群体的盲从性与无脑性。
(6)、文化现象流光溢彩、变幻纷呈,展现多元化态势。3年的30个词语(博客一词2021年、2021年各出现一次,记作两次),包括电影、电视、网络、法律法规、文化交流等文化现象,表现了受众多元化的文化心态,流行语反应了当年的关注热点。
(7)、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但网络流行语不能作为教学重点。
(8)、理由是,“太好哭了”,反映的是你只有同情心而没有同理心,反映出你是个表演型人格重症患者。
(9)、通过对新兴网络语态下的“X人”进行分析,发现“X人”是一个能够产生大量新词的词语模。词语模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具有新造词语的功能,模标是指词语模中固定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在词语模“X人”中,“X”是模槽,“人”是固定不变的模标,新词的产生主要由于“X”的不定性变化。“X人”依托词根的语义形成独特风格,扩大了“人”原本的使用范围和涵盖意义,转变为特点鲜明的某类新兴群体代表的名词性词组,与之前流行的网络流行语“X族”“Xd”“X粉”等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打工人”,最早来源于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的社会身份,悄然在互联网走红。“打工人”一词的诙谐感来源于“人”,兼具有“上班族”和“打工仔”都缺少的语言内涵。传统语境之下,“上班族”多指拥有安稳的职业状态的人群,“打工仔”则指在城市务工、工作不稳定且繁重的年轻人。“打工人”一词流露出些许“社畜”意味的负面社会心理情绪,带有大众娱乐消遣意味,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归结为“打工”,含有对现阶段社会分配不合理、前途暗淡等情境的一种妥协和自嘲。
(10)、如今阴盛阳衰,女性需求早就是网络消费的主流导向;而女性审美亦充斥着网络文化,在此影响下很多男性也被同化,而女性十分喜欢可爱的事物,所以萌不萌就是网络词能否流行的另一要素,比如“吓死宝宝了”
(11)、释义:在文玩圈,“盘”原义指通过反复摩擦,使文玩手串表面更加光滑有质感;后指表达对某人、某物的喜爱,只想把他捧在手心里反复揉捏,也用来指戏弄、针对某人。
(12)、新兴“X人”的结构模式打破了传统语言搭配的套路,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容,促进了词汇和词义的发展。这种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的搭配方式并没有使人们感觉别扭或不顺,它准确无误、切中时弊的表达,迎合了当代人们的语言审美倾向,反映了大众的普遍诉求,引起社会共鸣,使人们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这同时亦是中华文化语言魅力的彰显。
(13)、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和反面消极的影响,分别简称正功能和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对网络社会、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网民公民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等客观社会后果,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推进民主、安全阀作用等方面的正功能以及对社会稳定影响方面的负功能,网络话语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协调,网络流行语能否体现出网络社会新权力和新权威等,如何比较全面地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客观后果,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14)、这类议题主要围绕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宣泄释放心理等。王清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祖明远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撑”、“躲猫猫”等为例》中提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官方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新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15)、释义:即我太难了,指说话人遭遇不顺、经历挫折时的沮丧、失落心情,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生活困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
(16)、释义:即20将所处年份“倒装”,用来表达时间久远,“都这个年代了,还在发生这样的事!”,用作说明过时、陈旧。
(17)、这些流行语,真实地反应出新的文化现象,跟踪、解释流行语,是解析目前中国社会文化的主要砝码之一。
(18)、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到如今已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过程、动态发展态势都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相关原则,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己独有的特殊符号系统,即网络流行语独特的流行特征。
(19)、去年《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宁静被网友称为“静静子”,张含韵被称为“韵韵子”,蓝盈莹被称为“莹莹子”……
(20)、所以,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多数流行语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很快就会过时。那为什么还要去用呢?生命如此短暂,时间如此有限,为什么要浪费在这些注定昙花一现的东西上面?
3、网络流行语及其流行原因
(1)、洪荒之力,撩妹,友谊的小船,套路,一言不合,葛优躺,吃瓜群众,小目标??
(2)、实际上,在作答本题时,我们可以把“机制”理解为流行的形式、过程、方式等,实际上就是对网络语体的流行进行简单的描述,解释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流行的。
(3)、作为90后,我们当初在QQ空间流行的非主流头像和火星文签名,也是同样的功能。只不过到了00后,变成了拼音或英文缩写的加密代码。
(4)、那么,我们接受着时代的变革是否要永远追随潮流,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请注意,我并不是在指责他们。说实话,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5)、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行为等是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社会影响等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内容,但目前这类成果极少。杨明刚、陈韵超、顾明毅等研究者采用配额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13所高校1300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和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持温和的包容态度,选择略有使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9%,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认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达到63%,有近半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事件派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责任感。
(6)、文娱报道展现互劝趋势。过去,文化娱乐报道关键由平面媒体和电视、电台传输给受众,互联网出现后,更多的文娱报道在网络、纸质媒体和电视、电台之间互动,既能够点对点传输,即网络一纸质媒体、网络一电视、电台一网络,又能够点对面传输,即网络一受众。
(7)、文化交流引发重视,表现这一点的流行语有“中法文化年”、“环球嘉年华”、“香港迪斯尼”、“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8)、释义:996工作制度,是一种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指年轻人每天工作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下班,总计工作十小时以上,且每周工作六天,代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9)、于鹏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10)、但非常遗憾,绝大多数网络语言,不要说生命力了,它们连生命都没有。请问,有哪位朋友的日常生活,从未被下面这些流行语攻陷过?
(11)、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娱乐性、可复制性、不规范性等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研究者认为其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征。也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和与实践紧密相关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显著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12)、网络流行语它一大部分只能说的现代的语言产物,但它并不是语言的进步,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现代言语中的一些糟粕。大量的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恰好体现了我们语言表达力匮乏,也使我们的表达力下降。特别是“卧槽”这一词,我觉得它是最糟糕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13)、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某一词句能成为网络流行语除了简单形象、生动有趣外,往往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揭露了某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小编通过盘点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梳理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四大内容来源。
(14)、川大真题解锁01:试比较视频直播与文字直播在传播效果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5)、举例:什么是五彩斑斓的黑,什么是流光溢彩的白,啊!我太南了!(设计师)
(16)、中学生,大学生,小学生他们关注的事物不同,使用的流行语也是相当丰富
(17)、一个词汇量只有100个的人,很难理解词汇量达到1000个的人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两种人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溢满”、“世界”这三个词的意思,那他永远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满爱的世界”哪怕他就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
(18)、个人认为,所谓网络热词和梗,不过是一帮无聊人士发起的一窝蜂式的狂欢,顺便带动同样精神空虚的人一起发疯,这种东西以惊人的速度新陈代谢,并且无穷无尽,喧闹之后徒留一片心灵的狼藉。其中的笑点,更是在贫瘠之地掘地三尺挖出来的穷开心傻乐呵,而它正在不断侵蚀着我们正统文化中的幽默与智慧。
(19)、可在下方留言,说出你印象最深或最常用的网络流行语
(20)、“套路”原指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现多指某人做事喜欢欺瞒,而且方法极具实际经验。后来更是衍生出“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经典名句。“套路”一词传达出大众对人际关系趋于利益化的不满之情,呼唤构建“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的和谐人际关系。
4、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
(1)、恩是的,“绝绝子”的泛滥,足见广大网友多么想狂烈地释放情绪,一个“绝了”都不够,非要“绝绝子”,甚至“绝绝绝子”……这不是傻逼这是什么。
(2)、须得先声明自身背景,我是一名20来岁的90后,应该还算是年轻人吧,在过去十多年里,作为网络冲浪达人,我一度以为自己也算是奔在网络流行文化浪尖上的那嘬人,毕竟,过去多年来,咱也是个破梗收集者。
(3)、“屌丝”最初用作称呼“矮矬穷”(与“高富帅”或“白富美”相对)的人。“屌丝”最显著的特征是穷,房子与车子对于屌丝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相对于屌丝最初的定义,如今“屌丝”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屌丝”一词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完美合拍。
(4)、如何避免对少年儿童语言学习造成误导是目前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网民年龄结构日趋低龄化,一些少年儿童在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之前就过早地接触到网络流行语,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能力极强,因此这些通俗、有趣的网络流行语会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但网络流行语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不规范语言,过早接触会造成儿童语言体系的混乱。另外网络流行语向日常生活渗透,使得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网络流行语的“场”,少年儿童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必然会将这些流行语编制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只有催促相关部门尽快编制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条例,才能为少年儿童营造风清气正的语言环境。
(5)、“绝绝子”——什么意思?就是“绝了”。那为什么还要重复呢,是怕人听不到吗?
(6)、川大真题解锁04:传媒力量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7)、 一起“涨”知识,争做“5G”青年
(8)、试分析“凡客体”“陈欧体”等网络语体流行的机制及原因(10分)
(9)、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交流的工具,就语言经济学而言,这种工具的形成方式体现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省力原则。1949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金斯利·齐普夫(GeorgeKingsleyZipf)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到“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也就是单一化的力以及多样化的力在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简短明了,另一方面要让人理解,使得每个概念都可以用一个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使听者理解起来最为省力。”此外,语言价值论学说的代表人物索绪尔曾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明了语言所具有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他认为,人类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集中体现出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化驱动原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力原则。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结构恰好体现出了简明、易懂这样一种省力的原则,具体示例如下:
(10)、文化领域尚古之风流行。不论是古装剧十面埋伏、无极,还是古人“郑和”、“孔子”,抑或讲古的于丹、易中天,大家普遍关注的红色经典、复兴国学似乎全部和“古”脱不了干系。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声音屡见于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这时候,大家将古人古事搬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心理的寄托和抚慰,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新文化诞生的基础和文化民族性的根基。
(11)、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另类元素、娱乐特点、所设内容甚至是消极表达,都折射出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心理机制。
(12)、“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词来自于漫画家喃东尼的作品《友谊的小船》,意思是指朋友之间的友谊经不起时间考验。“友谊小船”一词最早源于英文单词“friendship”,“friend”指朋友,“ship”则是“船”的意思。而“说翻就翻”的说法来自曾经流行的一张恶搞配图“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说翻就翻。”
(13)、新媒体研究《网络流行语解析与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
(14)、语言是承载大众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是对当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套路深”是对当今社会人际关系趋于利益化现象的嘲讽;“城会玩”表达了大众对城乡差异显著的无奈之情;“拼爹”则是对当今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讽刺。网络流行语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社会中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深度挖掘语言的强大力量,如何让网络流行语成为推动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5)、一个热词过气了,同样也是这些人,率先将其抛弃,并嘲笑、揶揄那些还在使用的人,来获得信息差的优越感。
(16)、因此,网络流行语能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表面看起来无厘头,但其内核实则相当严肃。而这正是网络流行语最强劲的生命力所在。
(17)、比如,“yyds”——永远滴神。一种源于00后QQ时代缩写的产物,似乎只是有了一些表达上的新鲜感。
(18)、“打工人”的出现带动了“人”这一词缀的快速发展,结合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狂欢节网络热度,衍生出其他的表达方式,如:
(19)、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义变异、语言规范等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20)、“我爸是李刚”,一语出自官二代李启铭之口,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疯狂飙车撞人,并叫嚣“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我爸是李刚”也逐渐成为大众认知富二代的新标签。
5、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分析
(1)、在笔者现今的生活观察中,人们的性别观念、实践和阶层分布都悄然发生了巨变,而且愈发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屌丝、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流行语不仅表征了社会性别和阶层关系的交叉性,这些词语本身的语义流变也形塑着我们对这两大社会关系主轴的理解。诞生初期,屌丝有着较为明显的草根认同感:出生于无权无势的家庭,为生计苦苦挣扎,衣着长相普通,梦想这有朝一日实现逆袭但深切感受到日益固化的社会结构。从这点上说,屌丝一词也许延续了早期中国网络流行语所代表的草根对社会不公的集体批判。但它也放大了一种模糊性。其屌丝与作为其对立面的高富帅的恩怨,主要来自后者借助资本对女性的“征伐”,使屌丝的“女神”们成为“黑木耳”;屌丝则只是“爱情买卖”中的备胎。屌丝对社会不公的批评落脚为对女性的污名化和对高富帅的“羡慕嫉妒恨”。其屌丝用“搬砖”来自嘲他们的职业内容,这可能将那些在真实生活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和农民排除在屌丝的话语体系之外。这样的换喻也象征着汪晖所指出的“工人国家的失败与代表性断裂”。
(2)、最典型的例子,早些年的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被广泛传播恶搞,但你我都知道这是在讽刺阶级强权。
(3)、翻阅维基百科关于中国网络流行语的词条,我们会发现其英文版把“网络流行语”翻译为Internetmemes。Memes一词可直接音译为“米姆”,它最早源于生物学。西方互联网研究借用“米姆”的概念来指代那些广泛传播并得到不断复制和衍生的文化“基因”。美国学者LimorShifman在《数字文化的米姆》一书中把“米姆”定义为有着共同内容、形式或立场的数字文本;它们不断地在网民中间流传,同时被模仿和转化。这样说来,从一个聊天表情包,一张经过加工处理的图片,到一部恶搞性质的短片,所有这些网络文本都可以被视为米姆。
(4)、首先,在开头段就呼应了题干;其次,解释了网络流行语体这一最主要的关键词;最后,你将视角由特定的某个网络流行语转向了这一网络现象,拔高了答案层次。
(5)、只有情绪的宣泄,只有立场的打压,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6)、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7)、人的情感本来很细腻,表达方式也可以很独特。用用流行词可以潮一阵,但创造你自己的话语,才愈见你独特的灵魂。
(8)、“老司机”一词出自云南山歌《老司机带带我》,当这首歌的MV被网友重新挖出后,网络上迅速掀起了一阵“老司机”的恶搞狂潮。“老司机”意为行业老手,指对各种规则、内容、技术轻车熟路的人。
(9)、最后总结一下:网络文化是一个时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印证,我们不应该将网络用语视为毒瘤。应该接受和正视他们,并且利用好这些新兴语言体系所带来的文化进步。再者,我们的传统的主体文化生命力强盛,不会因为新兴文化的出现就衰落下去,所以不必担心网络用语会取代主体语言系统!
(10)、是我们每个不好好讲汉语的人共同的错,因为是我们把世界让给了一群傻逼。
(11)、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价,并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12)、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网络环境,乌烟瘴气,毫无营养。
(13)、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吸收的,是那些长期的、有生命力的、不容易过时的东西。比起关注变化,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什么才是不容易变化的?
(14)、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有网民38亿。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攀升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网络社会迅速崛起。2004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后,很多门户网站和论坛都会举行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并发生流变,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相当部分涉及特定社会事件,加之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特定互动关系的存在,其对公民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5)、想要研究2010-2020这十年的社会状态和青年思想,后世的社会学家是绕不过去上面的网络流行语的。
(16)、凡是习惯使用“太好哭了”的人,统统被我视为傻逼;凡是在我的评论区留言“太好哭了”的人,一律拉黑。
(17)、新词汇的流行反应出部分新概念,而这些全新概念的普及,则凸显出文娱报道的新改变。
(18)、抄车人,特指参加“双十一”活动的从众消费者,“抄袭”他人“购物车”,以享受折扣优惠。
(19)、“洪荒之力”源于2015年上映的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的台词“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取自古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一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用搞怪的表情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让“洪荒之力”一词瞬间刷爆网络。
(20)、数字、字母谐音语言。数字谐音是将那些本无任何关系的数字人为地组合在一起,并赋予不同数字组合以一定含义的一种构词表达方式,在构词中,数字并不代表任何与数量有关的意义,而是作为一种符号,以数字组合表达新的意义,是利用某些数字的读音与普通话、方言或外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来表达新的特殊的意义,比如“1314”代表“一生一世”,“886”代表“拜拜了”等等。字母谐音与数字谐音类似,是利用英文字母或者单词的某些读音简化和替代原有词汇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CU”(Seeyou)代表“再见”,“3Q”(Thankyou)代表“感谢”,“Me2”(Metoo)代表“我也是”等等。
(1)、尾款人,对“双十一”期间付完定金后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的一种调侃。如:“李佳琦熬夜赚钱白天补觉,尾款人熬夜花钱早起打工。”(知乎)
(2)、接下来几个网络流行语,在我看来,不仅一点社会价值都没有,还相当恶心人——
(3)、流行或者时尚,用罗永浩的话说,所谓时尚就是为了让你的上一辈血压上升。这些流行语只是新生代表达和老一代不同的一种手段,最后会被再下一代给埋葬掉,剩下的才算是经典。
(4)、现在是娱乐至死的社会,网络更是如此,大家上网十之八九是来找乐子的,只要够可乐就有流量,如“军用张召忠民用黄旭东”
(5)、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具备相应的个性鲜明的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
(6)、“喷洒胡椒喷剂的警察”(pepper-sprayingpolice)
(7)、举例:都9102年了,你还用现金支付!(中国人习惯使用移动支付)
(8)、例如,两张导图都提到了网络流行语本身易模仿的特性,应该如何进行不同角度的论述呢?
(9)、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与西方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语言不再被简单地视作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简单工具,而是潜移默化地形塑着我们的主体性——意即感知世界和采取行动的方式。因此,语言和历史一样,是胜利者的产物,是社会权力斗争的载体和痕迹。例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里,共产主义始终等同于独裁、暴政甚至是法西斯主义;而女性在传统上总是柔弱的,顾家的,依附于男性的。当然,社会秩序和霸权(hegemony)的维稳不可能仅仅建立在语言符号之上,而是暴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的结果。
(10)、从表现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网民在互联网上交流时生产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的词汇,比如许多一字词的发明:“弓虽”为汉字强的拆写形象,指特别强,有赞赏和感到震撼的意思;“囧”是象形造词法,本义为光明,由于其字形外观类似一张失意的人脸,读音又与窘字相同,因此在网络上被赋予郁闷、悲伤、尴尬等含义,此外“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非神奇的马,而是“什么”的谐音,与虚无飘渺的浮云组合起来,既有一种无从把握的脱力感,又带有洒脱和超然的意蕴。
(11)、因此,我可以告诉你,我之所以对网络流行语始终保持开放姿态,遇到不明白的网络梗还愿意去主动了解,这种热情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想透过这些网络流行语去认识广袤的现实社会被偶然触碰到的冰山一角。
(12)、确定答题维度的重要性相信不用胖虎多说了,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面对这种有两个小问的问题,两个小问题需要同样的答题线索?
(13)、教资人,教资魂,考上教资,人上人。(哔哩哔哩)
(14)、在一些西方媒体、学者以及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看来,互联网代表了一种可贵的自由和技术赋权的可能性。前微博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恶搞”之精神。那时,“草泥马”还是大战“河蟹”的网络神兽;网络舆论的热点催生出如“70码”、“我爸是李刚”、“俯卧撑”、“洗脸死”等众多讽刺社会不公和行政暴力的网络热词。也正是从2008年左右开始,我们有了每年一度的流行语大盘点。2010至2012年间步入全盛的微博让《南方周末》等媒体发出了“围观改变中国”的赞叹,一些学者迫不及待地把微博与“公共领域”联系起来。彼时,从不小心戴上名表的地方官员到暴露“大约8点20分发”的央视,各种公权力都可能受到中国网民的强势围观。
(15)、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和G.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16)、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词语的创新显得越来越迅速,无数新的词汇和语言在网络上产生,旋即又被新的流行语所代替。语言成为了网友们自我调侃、疏解情绪的重要方法。但网络流行语往往昙花一现,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又在一夜之间悄无声息是网络流行语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兴的社会事件分散了大众的注意力,导致原有使用人群发生变化,瓦解了原有语言的使用环境,使得原有网络流行语失去继续生存的空间。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昙花一现也证实了大众语言的日益退化,大众在试图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也逐渐陷入语言退化的怪圈。
(17)、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18)、回答机制时,就要把侧重点放在,网络用语本身是传播的主要对象,其传播是流行的核心环节。
(19)、 最后,邀请各位“宝藏男孩和女孩”回答一个问题:网络流行语“复读机、鸽子精、真香怪”分别形容哪类人?
(20)、流行词就像钞票,用的人多了,就会变脏。反倒是传统的、基本的词汇,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1)、幽默性是网络流行语更吸引人主动使用并传播的又一特点。在如今虚拟、平等、匿名的网络环境下,言论更为自由,网民表现出自觉追求幽默的特性,网民主体的年轻化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而年轻人上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之余寻求一个放松的通道,因此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以玩笑、戏谑的方式调侃,就成了网络交流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标签和元素被消弭,人们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故而年轻人对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抵制会首先通过对现有语言体系的嘲讽和破坏来实现,他们有意改变现存的语言和语法规则,对传统的语言体系进行变异,达到娱乐化和宣泄的效果,以求缓解现实生活压力、寻求精神上的放松,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趣味性便应运而生。网民群体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如“杯具”和“hold住”等流行语。“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用法,其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的一句“悲剧啊”,后用来表达网民对人、事、物的感受并风行于网络,“杯具”反映了网民自嘲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加具有娱乐精神。“hold住”的流行更是网民话语狂欢的一种典型体现,原为粤语中掌控和坚持住的意思,如在台湾的一档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一位打扮奇特的女子以怪异的腔调和中英混搭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爆笑,其经典语句“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引发网民的造句热潮,进而形成了热闹一时的“hold住”体。这种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充分彰显了网民的个性,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此外,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的高频性以及语用上的醒目性也是流行语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
(2)、也有研究者基于传播学视角根据来源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源于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还有研究者根据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绪宣泄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
(3)、新德益提醒:xx网络语的流行机制及原因是近年来各个院校都很爱考的一类题,而且分值都还不小。具体考察中,本题干中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替换成xx表情包/xx形象,而且答题落脚点也大多是分析其流行机制和原因,所以本题非常有解锁的意义。四川大学2019年916试卷中“分析小猪佩奇在网络环境中走红的原因”一题,实际上作答思路就与本题很像。
(4)、2021年:中法文化年、网络著作权条例、人造美女、十面埋伏、红色经典、审美疲惫、博客、可可西里、电影分级制、环球嘉年华。
(5)、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能够将这些用语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因为这些用语不仅极其常见,而且也特别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因此我们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也能够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而这就是其现实意义。
(6)、举例:问:你是什么垃圾?答:可回收垃圾。(自嘲)
(7)、是的,于是就有了下面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另一个梗——
(8)、这些可都是去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但如果今天再拿出来,我想,你只会感到满满的尴尬。甚至都不用追溯到那么远,就拿年初的:佛系、戏精、diss、油腻之类的词,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