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传文言文阅读精选118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刘基传 1、刘基传简介 (1)、    这些书藉有刻本和传钞,多出于江南及京畿书贾,风行一时,到近世依然流传。各类杂书极少出于伯温之手,大都是他人杜撰,依附他的大名以传。...

刘基传

1、刘基传简介

(1)、    这些书藉有刻本和传钞,多出于江南及京畿书贾,风行一时,到近世依然流传。各类杂书极少出于伯温之手,大都是他人杜撰,依附他的大名以传。

(2)、全书内容更新完毕后,将根据各位读者的听书累计时长进行排名,总时长越长排名越靠前,天津图书馆为前20名的读者准备了精美奖品;

(3)、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4)、待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说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派人带上礼物去聘请。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刘基,他这才出山。刘基一到,就向朱元璋呈上“时务十八策”。太祖朱元璋非常高兴,(命人)建造礼贤馆作为刘基等人的住处,礼数很是周到。起初,太祖朱元璋以韩林儿为宋室之后,尊奉他为小明王。年初,中书省设御座向小明王行礼,惟独刘基不参拜,说:“(韩林儿)不过牧童罢了,奉承他做什么?”因此拜见太祖,上陈天命所在。太祖询问征讨的计策,刘基说:“张士诚怯懦只知自守,不值得忧虑。陈友谅劫持主上威胁属下,名号不正,但他地处上游,心思没有一天不想灭我,应该先图谋取他。陈友谅一旦被消灭,张士诚势力孤单,就可以一举拿下。这之后向北平定中原,那么王业就可以成功了。”太祖听后十分欢喜,说:“先生有好计策,请勿吝惜,详尽说来。”当时恰逢陈友谅攻陷太平,图谋东下,气焰十分嚣张,诸位将领有议论投降的、也有议论逃跑退守钟山的,刘基睁着眼只是不说话。太祖把刘基召入内室,刘基愤激说:“主张投降及逃跑的,应该斩首。”太祖说:“先生的计策怎么谋划?”刘基说:“贼寇骄狂,等他们深入的时候,埋设伏兵拿下他们,就容易了!上天的法则是后发起进攻的胜,夺取军威克制敌人以成就王业,就看这次行动了。”太祖用他的计谋,诱使陈友谅军队到来,然后打败了他,并且把攻克敌军的奖赏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安庆,太祖想要自己带兵讨伐他,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安庆。从早晨打到黄昏一直攻克不下,刘基请太祖直趋江州,捣毁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得以西上。陈友谅出乎意料之外,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向武昌逃奔,(接着)江州投降。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

(5)、《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6)、故里现存完好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建于天顺三年的刘基庙(墓)、刘基故居(因拍电视剧《刘伯温》,重修了刘基故居)、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

(7)、    龙江之战胜利后,刘基还乡丁母忧,归里期间平定金、处苗军叛乱,招抚方国珍并安定东南,为朱元璋建立霸业奠定坚实基础。

(8)、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公仪休相鲁》

(9)、刘基还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法办贪腐。

(10)、    而蛛网救人这一类故事,不仅出现在刘伯温传说中,也出现在刘秀的传说中。

(11)、反映刘基向他的儿孙们传授儒家经典情况的,我们不能不提到一幅名叫《授经图》的画。由明朝末年人徐易、陈洪绶、陆曾熙所画,现藏于温州图书馆的这幅画,透露出了刘基晚年鲜为人知的一段生活。明朝洪武三年,刘基得封诚意伯,第二年光荣退休。退休后韬光养晦,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过去的功劳,这是《明史》记载着的。但刘基退休后给儿孙充当“家庭教师”的情况,史书却没记录,而《授经图》就把它生动、形象地画了下来。

(12)、在“靖难之变”中,刘璟是坚决站在建文一边的,还策划和亲自参加讨伐燕王朱棣的战争。建文败亡后,刘璟避难家中。不久,被捆押送到京师。

(13)、    尽管刘基在明朝官运畅通,但在元朝时他却仕途坎坷。虽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他耿直的性格不能为元末官场所容,几年后便愤然辞职。再度被起用后,又因与朝廷意见相左,被羁管于绍兴,遭受了出仕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

(14)、白雪坤:莫愁湖(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四)

(15)、《明史》对上述三人的评价都不低,可在刘伯温眼中,除李善长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杨宪办事干练,长于外交,江苏高邮人汪广洋以书法和智谋著称于世,胡惟庸则起自基层,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层情况,古人云:“宰相必取于州郡 ”,胡惟庸应该是做丞相最合适人选。可刘伯温认为三人都不适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16)、   弘治年间的都穆《都公谈纂》载:“诚意伯刘基,元末在燕京时,书肆有天文书一部,久无售者。基至,手其书不置,次日往肆中,老翁扣基昨所观,则已能成诵矣。翁大惊,乃以书授之,旦为语其奥。基归复,往则翁已闭肆不知所之。”

(17)、    元武宗至大四年,刘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武阳村。

(18)、可是天不随人愿,你想躲着的时候,总是会有人紧追不舍。在胡惟庸的指示下,有人举报他占据了一块王者气的地。这可真算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19)、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20)、那么到底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很有可能是自己得病死的,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得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关系很大,他的性情刚烈,爱发脾气。心气又极高,一个人强忍着归隐田园。

2、刘基传文言文阅读

(1)、刘琏有二子,长子刘廌(zhì),次子刘虒(sī);刘璟亦有二子,长子刘貊(mò),次子刘骁(xiāo)。《授经图》里的那两个青衣童子,该就是刘琏的儿子刘廌和刘虒吧。

(2)、刘伯温的后人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在1377年逝世,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

(3)、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4)、C.刘基在大旱时“决滞狱”,“止滥杀”,为许多犯人平了反,于是“雨随注”。这虽说有迷信成份,但这些举措是顺乎法理人情的。

(5)、许望为了不辜负秦始皇的期望,对女儿是精心养护,还给她特意请了教书先生。莫负名声大震之后秦始皇也派人来请,但是莫负却选择了装病,父亲的问的时候她只是说天下大乱,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莫负改成了负。两年后天下果然大乱,就在这时刘邦听说许家女儿的事情就像前来拜访一下。谁知许负一见刘邦、萧何等人就让父亲追随刘邦,因为她看出了刘邦是帝王之相,而萧何等人将来是位极人臣的相貌。

(6)、后来,刘伯温弃官归隐青田,专门写了本书叫《郁离子》,用来明志。

(7)、   明中叶以后,野史蜂拥而起。与此同时,坊间出现许多署名刘伯温著述的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各类杂书。

(8)、元璋又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人如何”?杨宪是朱元璋的亲信,也是刘基的好友,但刘基却说杨宪虽有相才,但器局、肚量偏狭,不能容人,汪广洋有些能力,也有智谋,但识见偏浅,没有登高望远之能,胡惟庸更不行,德才均不配位,丞相好比驭者(车夫),胡惟庸不但驾驭不了马车,恐怕连车辕都会被他毁掉。

(9)、刘基在接到诏书的时候,他就知道,皇帝朱元璋已经不需要他了,是以把能拿走的,都命人带上,运回了老家。

(10)、公元1311年农历6月15日,在浙江青田县南田镇武阳村,一个刘姓的书香人家,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日后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三不朽伟人的刘基。

(11)、刘伯温还宽慰儿子说,刘家自他死后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12)、    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个,因此编造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以证明朱是真命天子就较之其他开国帝王尤为必要。出于“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考虑,他让刘基扮演了“天命所归”的见证人。朱元璋所赐的一系列御书诏诰,自然也成为了刘伯温神异传说产生的源头。

(13)、刘基于洪武四年(61岁)正月告隐,二月抵家南田武阳。刘基回家后,《明史刘基传》载;“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之,引入茆舍,炊黍钣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14)、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

(15)、不管是哪种讲法,刘琏的死,都是死得“悲”,死得让人伤感。

(16)、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友諒兵複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逕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17)、如果要选举我国近千年来最母仪天下的皇后,那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马皇后从小知书达理、乐善好施。与朱元璋结发后,不仅温柔贤惠、患难与共,还经常帮朱元璋排忧解难。即使当上皇后,她仍不忘过去,朴实无华,与人为善。她与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见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剑下的冤魂不知会多出多少。刘伯温就是在马皇后的“有意护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的。

(18)、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篡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是为明成祖。随后,朱棣开始了大清洗:举凡忠于建文而又不肯跟他合作的文臣武将,都被列为“奸臣”,惨遭杀戮。株连族诛,少者诛一族,多者诛九族,甚至连坐邻里,谓之“瓜蔓抄”。

(19)、刘基庙里,刘基塑像左边塑刘琏,右边塑刘璟,后人多说:左边的为文,右边的为武。这讲法虽不很恰当,却也道出了刘琏、刘璟的不同性格和气质:一个偏于文,一个偏于武;一个偏于稳,一个偏于急;一个偏于柔,一个偏于刚。

(20)、之后他因为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惹得李善长极为不快。李善长曾向朱元璋进谗言,甚至把京城不下雨的责任都推到了刘伯温身上。刘伯温感受到了危机四伏的氛围,决定远离是非,明哲保身,恰好他的妻子去世,他以此为借口请辞。

3、刘基传重点字词解释

(1)、其实,朱元璋找刘伯温咨询丞相的最佳人选,自有其难以明说的深意。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博弈就是封建政治无法回避的矛盾焦点,皇权独大时,宰相只能做幕僚长,皇权衰弱时,宰相就会大权独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无冕之王”。彼时的朱元璋,对独断专行的李善长日益不满,已有换相的意思,但他还需忍耐,因为他还没找到一个能完全替代李善长的人选。但他心里已有三个人选。如今,他把这三人一一列举给慧眼如炬的刘伯温。这是朱元璋一箭双雕之计,一是想听听刘伯温这位高参对三人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第二只能想不能说:这三人是除李善长外对皇权最具威胁的人,必须早做防范,为下一步彻底废黜相权做好铺垫。

(2)、   如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菇的农民,奉刘伯温为祖师。其中有一段渊源: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碗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钦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

(3)、老朱先礼后兵,遣使下书责备怀良没有管好臣民,说要征讨日本。

(4)、王程程:《儒林外史》(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二)

(5)、嘉靖帝大发洪恩,不但让刘基配享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伯爵爵位,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成为刘家第三个诚意伯。

(6)、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7)、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应朱元璋之聘,重新出山。朱元璋三请得刘基,自喻刘邦得张良。刘基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逐鹿的形势,陈时务十八策,从容分析形势,比较敌我力量,提出了一条“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决策。力主朱元璋摆脱小明王,自树旗帜。辅佐朱元璋,从军督战,西平江汉,东定吴会,席卷中原。八年抗战,群雄归命,混一四海,一统天下,实现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预见。

(8)、老刘语重心长说道:“日本弹丸小国,孤悬海上,地势狭长,大明的军队基本都是陆军,海上作战经验少。

(9)、其次,刘伯温是个倔强的文人,而且是宁折不弯,与朝中大臣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朱元璋很多疑,一直认为刘伯温看不起自己,刘伯温平常又有些文人脾气,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装,所以更为朱元璋所不喜。

(10)、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11)、后来朱元璋赞曰:“满朝有d,唯刘基不从”。

(12)、刘基次子刘璟还活着,朱元璋念在他是功勋之后,对刘璟很是重用,一开始封刘璟为合门使,带在身边培养,后来又外放到谷王府做长史,同时提督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13)、所谓孙炎,史载“孙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隶属江苏镇江)。面铁色,跛一足。谈辨风生,雅负经济。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闻孙炎之名,于是召见委任江南行中书省掾,深得赏识,后从征浙东,受命聘请刘伯温等名仕。

(14)、刘基因为谈洋陵墓的事儿,被丞相胡惟庸攻击——实际上是胡惟庸跟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斗争——被朱元璋怪罪。

(15)、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朱元璋开国伊始,废除了前朝的子爵、男爵位,外戚封爵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开国六公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刘伯温不但被挤出了这个"第一梯队",甚至连"第二梯队都没进入",勉强封了一个毫无诚意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李善长的俸禄竟是他的十几倍,此等境遇实在是让人感慨。

(16)、等到了朱元璋身边,刘伯温大展拳脚,其他人不看好朱元璋时,刘伯温却为他制定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其他人为了自己的性命劝朱元璋向陈友谅举白旗时,刘伯温一针见血地指出陈友谅骄兵必败,那些哭着喊投降扰乱军心的都该拖出去打死。

(17)、⑫偾辕:毁坏车辕。偾(fèn):败坏,破坏。辕:指车,比喻国家大事。

(18)、据《明史》记载,刘伯温,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小时候,他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2岁考中秀才,14岁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博览群书,不但苦读儒家经典,还对天文、地理、军事、数学知识颇有兴趣。据说他还研究过《奇门遁甲》,所以小小年纪就已经名满家乡。

(19)、(解释):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20)、又载: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不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4、刘基传注释

(1)、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2)、吴元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呈《戊申大统历》(洪武元年刊行,岁次戊申,即公元1368年)。荧惑(火星)停在心宿的位置(预示有灾祸),请太祖下诏书罪己;天大旱,就请太祖审理判决滞留的案件。太祖就命刘基审理冤案,为民平反,随即大雨有如水注。于是上请太祖立法定制,以防止官府滥杀无辜。太祖刚想杀人,刘基恳请听听缘故,太祖把自己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梦是得土得众的征象,应该停止行刑等候佳音。”三天后,海宁受降,太祖听了很高兴,于是把囚犯交给刘基,然后放了他。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3)、   许多刘伯温传说大都利用民间故事中己有的故事因子,附会在刘伯温身上。民间故事可以“粘附化”而转化生成民间传说,许多“智慧人物”型刘伯温传说的核心情节单元,就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转化而来的。

(4)、刘伯温原本准备为元朝廷效力,但也孙铁木儿在位期间,元朝已经混乱四起,刘伯温目睹朝廷的黑暗,3次愤然辞职,等待明主降临。这明主当然是后来的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叫人提着礼物去请刘伯温,刘伯温摸了摸下巴,嗯,这人礼节做得好,人看起来也英明睿智,去吧。

(5)、忽必烈“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日本面前破灭,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称帝后,日本国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6)、他们都是少年老成。刘琏六七岁时,就“嶷然状成人”,而刘璟呢,也是“幼沉朴峻厉”,跟小伙伴一起,总是坐着看着,懒得参与玩耍。

(7)、富不过三代,果然有它的道理。刘家家道中落的原因,两个儿子出仕为官却早死!刘家家道中落,跟刘基两个儿子死得早有很大关系。

(8)、再者是律已。他要求自己“简讼”、“弭贪”、“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待人以宽,律已以勤”。“立事惟公,无沽我名”。“持心如衡,以理为平”。这坦荡胸襟,以明志的《官箴》成了他一生为官的座右铭。

(9)、对朱棣的态度,刘璟和方孝孺几乎没什么两样;刘璟家族的下场,应该也就会是方孝孺家族的下场。

(10)、马起良:清凉山(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七)

(11)、    由于《英烈传》的流传,刘伯温在百姓心中,便变成诸葛亮般有奇谋的神秘道士,成为戏剧、说书和唱曲的重要题材。

(12)、    当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时候,刘伯温从马皇后送的“枣、梨”中得到启示,在开庆功会的前些天就以为朱元璋寻找龙脉、防真龙出世逃走了。

(13)、占领南京第二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自己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基础。

(14)、令朱棣没想到的是,刘璟见了朱棣,不尊称皇上,还以当年旧时的殿下相称,朱棣大怒,把刘璟关押了起来。

(15)、再者,朱元璋本身的能力很强,能够得天下更多是靠的这批武将和他自己的能力,文人贡献的力量有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元璋封的公侯之中,除了李善长是个文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将。如果封刘伯温为公或侯,必然招致武将的不满。

(16)、(解释):把天作幕,把地当席。 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17)、儿子笔下的刘广宁:爱艺术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译厂的

(18)、在此期间,农民起义时有爆发,如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东海沿线方国珍起事等。至正十二年(1352)江浙行省又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翌年3月,改任为江浙行省都事。刘基力剿捕杀乱军首魁方国珍,方国珍对刘基十分忌讳,重金赂基,基不授。方国珍又以重金贿赂了朝中权要,朝廷授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之职。对力主剿捕方国珍的刘基以“擅作威福,伤朝廷好生之仁”的罪名。刘基被羁管于绍兴。

(19)、(出自):《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x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20)、有史料表明,明成祖朱棣也曾叫刘璟做官的。这是由于刘璟是开国元勋儿子的缘故,想拉拢他吧?就是对建文的死d方孝孺,朱棣也曾想不杀的。谋士姚广孝建议:“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也已颔首同意。但方孝孺态度决绝,朱棣叫他写“诏天下文”,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气了:“你死了没事,不顾九族吗!”方孝孺回答:“就是十族我也不写!”朱棣便真的诛了他十族(九族加老师)!

5、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1)、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朱元璋命令孙炎招聘刘基、章溢、叶琛等,但唯独刘基没有答应。于是,孙炎再次前往聘请,刘伯温赠送孙炎一把宝剑,但孙炎声称“剑应当献给天子,斩尽那些不肯顺应天命的人,作为臣子不敢私有”,于是将宝剑退还给刘基。第三次是孙炎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刘伯温与之相见,并将宝剑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实际就是答应出山辅佐朱元璋。

(2)、翻译下来就是,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了,皇帝该下个罪己诏……皇帝做个梦,刘伯温就说要停止刑罚。总之,在我们现在看来,结果是好的,但他说的那些原因纯粹是在忽悠人,感觉就像是个江湖术士。

(3)、在方国珍举兵时,到处烧杀抢掠,元朝官府对方国珍无可奈何,于是就派刘伯温当了个元帅府都事。而刘伯温也确实有本事,将方国珍治得服服帖帖。不过呢,当方国珍被招安之后,元朝廷认为刘伯温在滥用职权,擅作主张,还把他贬官了。

(4)、8年时间过去了,朱元璋在刘伯温的辅佐下登上事业顶峰,身披龙袍,于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称帝后自然要论功行赏,刘伯温被封诚意伯,他功劳大,年俸才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年俸四千石。这个对比太大了,刘伯温立刻就察觉到了皇帝的心思。

(5)、 朱元璋登基后大封有功之臣,立有大功的刘基只封诚意伯,年禄二百四十石。李善长则封韩国公,俸禄四千石。好在刘基一向淡泊名利,没有计较。

(6)、当时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国王,过去日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元朝统治时,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7)、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8)、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自小聪慧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入郡庠(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从名儒处州教授郑复初学,至顺三年(1332)中举,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其家室,明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载:  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张时彻《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亦录:  公初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陈氏,赐章氏。陈生子男二:长琏,由考功监丞任江西参政,卒于官;次仲璟,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成祖时死事,别有传。  二者基本相同,故刘基妻室三人:富氏、陈氏、章氏。而富氏、陈氏、章氏三者关系:富氏,初娶(富弼八世孟谦之女),属原配结发,当为刘基母亲富氏的远房侄女。元统元年(1333),刘基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并授瑞州高安丞的大喜期间,在父母主导下与富氏结婚。惜富氏不知何故而未育,大约到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封刘基诚意伯,被赠为永嘉郡夫人。  陈氏为继室。“继室”,《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晋杜预《注》:“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侄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因此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叫继室。汉朝以后,称续娶之妻为继室。《晋书·礼志》:“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我们从“继室陈氏”之义推测,刘基应当有丧偶、续弦的经历:即原配富氏中年逝世,而后再续弦陈氏。  丧偶,一般习俗三年后方可续弦。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继室陈氏生长子刘琏去推想:那富氏之卒,就应是至正四年,即刘基三十三岁(1344)之前,富氏可能三十岁。此年刘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的艰难时期。  刘基继室陈氏,《温州鼓词》说名叫秀英,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官至考功监丞江西参政。明洪武十二年(1379),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四年(1402)被明成祖抓捕入狱,狱中自缢。而让人费解的是,他俩生母陈氏的籍贯生卒,却一直未见记录。  章氏,刘基第三房妻子,一般来说称妾,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前加有“赐”字。“赐”,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似乎宋龙凤六年(1360),刘基五十岁时,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次年(1361),刘基母亲富氏去世。此时当富氏年高多病,需要照料,继室陈氏不能随夫。刘基只得一身前往,章氏当为朱元璋所恩赐。《诚意伯刘公行状》云:章氏生二女:一适吴彪(青田北山人。国子监太学生,唐中书令吴畦的第十六代孙)、一适沈安。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不载了。  《明史·刘基传》:“太祖即皇帝位……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周群、林家骊等《刘基年谱》均载云:明洪武元年(1368):“夏,妻丧”。此“妻”,以名份角度观察,陈夫人为继室,章氏朝廷恩赐,两人都符合。而陈夫人民间传说有“葬夫”一节,当三妻章氏为宜。

(9)、    例如在咸丰、同治间传抄的天地会文献里,刘伯温便被崇祀为襄助排满的民族英雄。在天地会的神坛“木杨城”,伯温与诸葛亮并列一席,其上有“伯温塔”。相传他遗下锦囊妙计,翊助志士把满清剪除。

(10)、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11)、《明史·孙炎传》记载三请刘伯温:“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刘伯温)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12)、刘伯温的悲惨命运就此注定,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竟然让痛恨刘伯温的胡惟庸带太医来开药,这样的药方刘伯温敢吃吗?但朱元璋在胡惟庸背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呢,他只好吃下此药,之后病情果然更加严重。

(13)、他未曾多想地回答“我不是不知道我可以,但我这人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如果说是欠考虑。

(14)、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15)、   刘伯温传说的产生也受民众现实利益的影响,从几个行业把刘基作为他们的“保护神”而传承刘伯温传说来看,这也是这些传说者自身的利益需求的表达。

(16)、但奇迹出现了:也在此时,有个名叫郑朱子的,因罪被抄没全家,权臣为迎合上意,建议对刘家缘郑家之例,朱棣却说:“刘璟家难例郑朱子。”没同意。命令刘璟家人将其尸体运回安葬。

(17)、韩沁妍:十里秦淮(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六)

(18)、首先来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时间比较晚。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都是从起事就跟着朱元璋,而且战功卓著。而李善长则是一直管理后勤工作,做得是井井有条。虽然刘伯温的能力、才学都比李善长等人厉害,但是毕竟建的功不够,而且资历也不够,因此,按照功绩来说,无法与淮西旧人相比。

(19)、在朝堂内部,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开国功臣们,属于淮西集团,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领袖,虽然功绩卓著,但毕竟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的好兄弟,所以朱元璋给予他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等人。

(20)、刘基赶紧进京谢罪,后来朱元璋念在他是功臣份上没有怪罪,把刘基赶回老家,然后刘基回家没多久就病死了。

(1)、可是,朱元璋不听刘基忠言,还是罢了李善长的丞相之职。朱元璋想用刘基好友刘宪为相,刘基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又问,汪广洋可否任相?刘基回答说,汪比杨宪更狭隘浅薄。再问到胡惟庸,刘基说:“如小牛拉车,会偾辕破犁,误国败事。”朱元璋听他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就说:“我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急忙回答“我不敢贪天之功,我嫉恶太深,工作又不耐烦,我若为相,会辜负皇上的恩德。国内人才众多,只要皇上细心寻访,一定能求得贤才的。”刘基谦让相位,对话皇上,敢于直言,不计个人恩怨,不搞打击报复,不搞结d营私,为的是忠公报国。

(2)、刘基故居: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3)、朱元璋三顾茅庐,将他请到了南京,从此他一心一意担当朱元璋的谋臣,曾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作战方针。比如刘伯温初次与朱元璋见面,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十分惊喜。之后他又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思路十分清晰。

(4)、走的时候他觉得他应该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可是没想到阔别多年之后,他又不得不回到了这里。

(5)、最后一位就是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基,刘基精通象纬之学。聪慧过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民间传说一向把刘伯温比作神人,说他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往前知道五百年,往后知道五百年。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风寒之后朱元璋让胡惟庸给他带了御医。吃了药的刘基病情更重,跟朱元璋见了一面之后他就明白了是朱元璋放任的,交代后世之后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五岁。

(6)、朱元璋听说后勃然大怒,竟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无奈,只好亲自回到京城,上表忠心,然后就住在京城,留在朱元璋的眼皮下面,以消除他的疑心。无奈不仅是胡惟庸想除掉他,就连朱元璋也想要他的命:连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不信任,又怎会信任比他们晚来到自己身边的刘伯温呢?

(7)、刘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刘基在元朝四次任官,三次辞职,一次被罢职,原因并不是他犯错,而是因为他的清廉刚直。在明朝,他身为御史中丞,敢于不顾宰相李善长的情面,依法奏斩他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这种不畏权势、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精神,高山仰止,垂范千秋。

(8)、临终前,刘伯温把两个儿子喊过来教育了一番,要他门凡事小心谨慎点,别强出头,惹人注意;又叮嘱他们,等胡惟庸挂了,就把自己留下来的“大明稳固江山方针”告诉朱元璋,因为皇上到时候肯定会想起他;除此之外,刘伯温还把收了一辈子的天文书拿出来,让儿子转交朱元璋。

(9)、刘基和刘琏死后不久,正是温州叶丁香反叛,朝廷命令延安侯唐胜宗提兵讨伐。由于刘璟的决策,就很快把他镇压下去。唐胜宗回朝,极力称道刘璟的才略。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刘璟是伯温真儿子啊!我正想大用他呢,只是年纪还轻,所以姑且缓一缓。哪知进步如此之快!”就把他招到朝廷,对他说:“不久前诛灭叶丁香,可嘉,可嘉!”又回过头去对侍臣说:“刘璟绝有父风,甚称朕望。”

(10)、刘伯温因为帮朱元璋建国有功,被封为诚意伯,后来这一伯爵禄位到了他长孙刘廌这里就中断了。

(11)、刘伯温说什么来着,不要让子孙出仕,你们不听,你们两个都去做官,结果把刘家折腾光了。

(12)、《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13)、元末,在刘基第三次辞官时,刘家正好碰上了同乡黄坛吴成七的造反。他只好带着他的老母亲和妻儿避乱绍兴。这时的刘琏、刘璟还只有五岁和七岁。在绍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很是艰辛。刘基白天种菜,晚上会客,客人回去后,还不忘对儿子进行学业辅导。他的《再用韵答严衍二上人》一诗说:“月满高楼留客话,灯明寒榻课儿书。”其中的“课儿书”就是督教儿子学字的意思。

(14)、刘琏、刘璟的以上表现,就不禁让我想起了《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里的一段话来:

(15)、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16)、首先我们要弄懂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的意图。枣即“早”,梨则“离”,所以马皇后是要刘伯温早早离去。前文我们提到刘伯温是明朝第一大谋臣,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谋划策,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马皇后为何却要他早早离去?更何况马皇后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她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17)、正厅有刘基及其子刘琏、刘璟坐像三尊,左廊有个900斤古铜钟。庙多明、清、现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学士刘权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等书题的匾额楹联。庙前有广场,可容数千人。

(18)、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蒙古人不适合于海上登陆作战,蒙古骑兵不能发挥优势,以及后勤供应问题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