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原文及译文收藏版精选105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论语原文及译文 1、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论语原文及译文

1、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5)、(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6)、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9)、译文:孔子在河边上感慨地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孔子这两句富哲理的名言,时刻在提醒人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能让片刻的光阴白白流走。)

(10)、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1)、(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12)、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5)、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1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7)、(⑴)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

(18)、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19)、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0)、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而损害仁的高尚品格,只应为维护这种品格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论语原文及译文收藏版

(1)、(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2)、(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3)、注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

(4)、(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6)、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7)、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8)、(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论语原文译文1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3)、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5)、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6)、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7)、(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而:连词,表顺承)(时:按时)

(18)、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9)、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20)、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原文及译文论语网较多收藏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4)、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④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7)、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8)、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9)、(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0)、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⑹乐:音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11)、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人。”(《卫灵公》)

(13)、(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4)、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5)、(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16)、子禽①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③之求之也,其诸④异乎人之求之与?"

(17)、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8)、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论语原文及译文论语网

(1)、(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3)、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5)、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6)、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11)、《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12)、(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13)、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1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5)、(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

(16)、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7)、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18)、是知(zhi四声)也:知,同智,智慧。也,语助词。

(19)、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0)、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5、论语原文及译文及讲解

(1)、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2)、(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3)、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4)、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论语八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八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10)、(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1)、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4)、(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15)、1-12有子日:“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6)、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1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8)、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0)、(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2)、(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3)、(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4)、(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5)、译文:孔子说:“君子讲团结不讲勾结,小人讲勾结不讲团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