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的语录及翻译精选109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老子语录赏析 1、老子语录及翻译 (1)、注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

老子语录赏析

1、老子语录及翻译

(1)、注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圣人其实有时只在必要时期,起到调节作用就行。不必小题大做,干涉百姓的运行规律。看似是仁慈,但实际上对百姓来说太残忍了。

(4)、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5)、解悟: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委曲随和;真正灵巧的人,往往低调处世,不显示自己,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不露锋芒,谨慎发言,看起来好像很木讷的样子。

(6)、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7)、也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圣人也不会偏爱。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让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0)、(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11)、(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12)、(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13)、(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14)、(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5)、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6)、(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7)、(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18)、注释: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19)、(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2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老子的语录及翻译

(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3)、(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4)、(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5)、(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8)、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9)、(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13)、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能认清别人叫做智,能认清自己才叫明。能够战胜别人叫做有力,能战胜自才叫强。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做下去的人有志向。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长久,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是永生。

(14)、(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5)、(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18)、(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19)、(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20)、天地有了感情,对饥荒的地方十分怜悯。于是天降馒头,水。这样人会因为懒惰,而失去最基本的能力。走向灭亡。

3、老子语录大全

(1)、(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2)、《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3)、(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4)、(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5)、(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

(8)、(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10)、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2)、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15)、(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1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7)、(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8)、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1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20)、《第六十四章》翻译: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4、老子语录经典

(1)、(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2)、(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3)、(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4)、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起水的攻击。太极拳虽然看似动作缓慢柔弱,却能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7)、一个人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体验“道”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自然规律之“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

(8)、做学问学知识,是越学越多,反而障碍和束缚也越来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学到的是知识,障碍的却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则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后,什么欲望和毛病都没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9)、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0)、(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11)、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2)、胜人者有力。能够战胜别人,说明你很有力量,你很有能力。

(13)、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像烧菜做饭一样,小心翼翼,掌握好火候,按自然规律去做,不要动不动各个调料都想加一点,火觉得越大越好,油放得越多越好,这样烧出的饭菜,反而成了四不像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应该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切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不要动辄搞这个运动那个活动的,天天折腾老百姓,不得安宁。

(14)、(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15)、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16)、注释:不妄为,则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扰民为治国之本,以无事而取天下才是最高的道德。

(17)、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1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5、老子经典语句解读

(1)、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2)、如果直接理解起来是:圣人并不仁慈,只把百姓当做没有生命的祭品。但这样理解和老子真正的意思相差很多。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8)、“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9)、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1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1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6)、(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7)、(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8)、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9)、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20)、然后引用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再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

(1)、(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4)、(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5)、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7)、知人者智。老子首先告诉大家能够认清、看清别人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8)、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