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1、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600字
(1)、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2)、儒家和道家的不同之处有人生观的不同,治国论的不同。儒家思想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入世,要以优越的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人生观,内外兼修,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对社会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道家思想主张出世,道家是要超出世俗琐事,获得自身的平静,不关心社会的运转,顺其自然,每个人都遵循这一思想观,世界就可以形成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道家思想主张无为的自我修养,世界就像一个大自然,不要去破坏它的规则,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在治国方面,儒家也是主张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去探索一条治国之道,让世界变得有规则,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3)、总之,在庄子这篇“大宗师”里面,庄子用了很多篇幅,细致入微地给我们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在道家思想中“得道之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
(4)、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说,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有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人文关怀,强调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而道家思想超脱了世俗社会,讲天地万物同等看待,将生与死也同等看待。
(5)、而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形成了与儒家学派完全不同的思想学说,道家思想强调以辩证思维看世间万物,其思维格局突破了“天”的局限,是一种放之宇宙皆实用的思想体系。那他们这两派思想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呢?
(6)、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道家思想认为,凡是有目的的作为,都会使其行为本身产生了偏差。
(7)、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8)、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宗教的存在意义,没有人说宗教是一种科学吧。宗教所传递的都是引导人们如何对待生命与社会的一种规则,佛教重在引导往更高层次修炼,其他的宗教都是基于灵魂管理的规范性指引。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首先是管理问题,生存只是基础,只是一个前提条件,算不上是一个问题。
(9)、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10)、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11)、庄子和孟子旷日持久的辩论,自然也来自于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道家“犬儒主义”,实际上就是在为法家,为秦制背书。可惜的是,儒家也没能阻挡这个大趋势;在后来,更是被“阉割”成了教人“忠君爱国”的学问。
(12)、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13)、如果说儒家更强调“伦理”,那么道家就更讲究“自然”。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是说要顺其自然,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1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儒家、孟子发展儒家、荀子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儒家成为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15)、核心思想不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推崇“仁政”,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16)、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
(17)、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
(18)、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19)、世界向何处去?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重要吗?正因为太过于重要反而让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了。
(20)、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2、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
(1)、仁即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仁”即“人”。
(3)、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
(4)、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5)、当时道家和儒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论是孔子所提倡的“兴灭继绝”;还是老子所鼓吹的“小国寡民”,实际上都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只不过,孔子认为如今礼崩乐坏,想恢复周制要主动有为;而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事情会往好的一面发展,无为就好了。
(6)、儒家、道家、法家是春秋时期在中国兴起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流派,这三个思想流派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意义非常重要。
(7)、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8)、儒家思想的治国方式是“仁政”、“王道”、“礼制”,追求的目标“大一统”。
(9)、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这三个思想流派核心以及治国理念并不相同,但是它们追求的目的则是相同的。
(10)、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1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12)、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3)、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14)、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想搞政治,来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
(15)、当然,这不是什么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智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体现了这种道理,能认识别人,是很明智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认知自己,才是一种智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认识你自己”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其实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16)、道家:创始人老子,本来在周朝做个图书馆馆长,收徒开讲,研究学问,日子过的很可以。但是老子觉得这红尘社会没有意思,不如骑着青牛满世界隐居去。
(17)、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古代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四哲”,他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思想。这两大思想流派,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瑰宝。
(18)、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它其实更深层次的思想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十年,人都会精进和升华一个层次,其实也说明了,人是会不断进步的。
(19)、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
(20)、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作文
(1)、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
(2)、其实,在道家思想里面,关于“真人”或者说“圣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非常多的阐述,“圣人”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32次之多。比如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等等。都是老子对于道家思想中“圣人”的阐释。虽然老子和庄子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但是他们的总体意境是类似的,圣人是一种洞悉了万物运行之道的人,并且能够接受和顺应这种规律的人,这就是庄子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3)、第二阶段是孟子,他在孔子的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并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部分。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且,孟子还是“性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4)、庄子在一开篇就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5)、所以道家思想核心目的是为了追寻一般事物的普遍规律。强调人作为万事万物的一员,应当适应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讲究顺势而动,无为而治。
(6)、道家和儒家,都是我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一代一代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社会、哲学。无论你怎样申辩说:自己不是一个道家信徒,或儒家学者。但是你的思维、言论、行动,无时无地不烙下道、儒两家思想的印记。
(7)、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8)、法家与儒家的一般区别:儒法两家都主张社会秩序,但是法家主张法律和暴力,儒家主张道德的作用。法家强调专制君主的绝对地位,儒家认为坏的君主应该被废黜甚至受到惩罚。法家只强调社会的秩序,儒家则强调人性比秩序更重要。
(9)、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
(10)、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11)、最后,庄子用了道家常见的辩证思维来论述了什么是真人,他说“其一也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意思是说,真正得道之人,就是能正确认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并且把它们看成一个统一体的人,就是得道之人。这和前面我们介绍过的“齐物论”其实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从上面的描述里面,庄子都试图用这种辩证思维来描述得道之人的“真人”的境界,比如他们不会患得患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甚至可以看淡生死,都是这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真正懂得了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才是“真人”的境界。
(12)、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13)、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14)、创始人不同,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15)、《南华经》是庄子所著,共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易经》又称为《周易》。大约在商末周初成书的,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它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文始经》又称无上妙道文始真经,是关尹子,又名尹喜所著。本书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宇宙和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有益于众生多矣!全书共分九章:一宇,宇者,道也。二柱,柱者,健天地也。三极,极者,尊圣人也。四符,符者,精神魂魄也。五鉴,鉴者,心也。六匕,匕者,食也、形也。七釜,釜者,化也。八筹,筹者,物也。九药,药者,杂治也。
(16)、下面就试图探究道、儒两家思想的精髓和它们之间的关联。
(17)、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18)、法家的治国思想非常功利,它的治国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巩固君主的权利。
(19)、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20)、天人关系。(1)力不胜命,即人为并不能改变天。(2)无以人灭天,就是人的行为不能因为各种欲望去干扰“天性”(自然规律)。(3)人效法天,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本性。(4)人与天调,就是要人的自身与天协调,人的活动必须与天地法则相一致。一句话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
4、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800字
(1)、主要阐述的是在阶级社会里阶层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等社会秩序。
(2)、在这一篇中,庄子借用孔子的话,首次提出了,道家是出世的哲学,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师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这里的“方”是指社会,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我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这两种思想好像有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3)、《道德经》是老子所著,有81章。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共5000字。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世界各国译本有1000多种版本,是仅次于《新旧约全书》发行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4)、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而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5)、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6)、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
(7)、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不过,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约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显然比较倾向于道家。因为儒家是让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重视道德修养,这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
(8)、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第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再看道家,先秦老庄之学排击儒学。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第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三者之中,儒学是主干,释、道是辅翼。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员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在因迟时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 第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 (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点)。 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应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d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9)、孔子主张“仁”“礼”,代表贵族。孟子的主张继承了孔子,并提出“君主施行仁政”,代表贵族。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代表没落贵族。庄子的主张继承了老子,而且痛恨社会不公平,代表没落贵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为之”,(有两种说法:人定胜天,利用自然的力量来造福人类),代表贵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平民百姓。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趋势更新”,代表新兴贵族。孙子是兵法家,主张都是军事方面的。
(10)、第三阶段是荀子,他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颇有点法家思想的意思,后来他的学生韩非就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了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也是当时比较大胆的思想。另外,荀子也是“性恶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11)、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12)、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13)、尽管如今看起来维护君权的儒学,和提倡“无为”的道家水火不容,但是在孔子老子的那个时代,可并不是这样。当时儒门和道门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孔子还曾经“问礼于老子”,记载于《史记》之中。他们如此“亲密”的原因很简单:
(14)、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15)、那怎么达到这种“真人”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七个步骤,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庄子通过一段南伯子和女偊的对话来进行了说明。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16)、在我们古代先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两个重要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以孔子提出的“仁义”为核心,经过孟子、荀子的不断完善,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正统思想。
(17)、就像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黑夜和白天一直在交替一样正常,是个自然现象。人对这些事情是无法干预的,而这正是万物的实际情况。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是一样的,都像刍狗一样平凡;从圣人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普通人。
(18)、第三: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而道家向往与道合人需智慧以求解脱。
(19)、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现存学派有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道教之学、新道家。
(20)、“什么是王道?”“敌人不听话,就从他身上碾过去”---儒家
5、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1)、知道自然的作为,也知道人的作为,这种人就已经达到了极致了。这其实就是庄子对于“得道之人”的简单概括描述。前面我们讲过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庄子的哲学的一大精髓,用大白话说,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正确认识自我,这个很重要。古希腊哲学家一生都致力于“认为自我”,他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不是一种谦虚,而是对自我认识的谨慎怀疑,保持自我觉察这是一种智慧。
(2)、问题的关键就是方向,我们向着共同的方向,困难就会在向着共同方向的过程中逐渐消解。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只要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的原则是一致的,那么,一切都会如意起来。比如有一条路通向远方,有的步行,有的驾车,也有的集体乘车……这过程里或许也有争端也有矛盾,但都不是直接冲突的,同向而行总比方向不同所引能起的矛盾更轻吧?
(3)、道家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其的目的不是让人取得成就,成为君子,而是避免人生痛苦顺势而为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幸福。道家一开始是一些隐者,在孔子的《论语》中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一些称为“隐者”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其中一位隐者还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而这个隐者正就是道家学派的人。
(4)、儒家文化--不断精进修习来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5)、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
(6)、孔子重礼仪,不谈人性,认为仁爱是治世良药,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庄子以无为求无为,老子以无为求有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向善墨子认为兼爱是治世良药,主张劳动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重法约束孙子,以兵道成名思想的方向不一样,不用比就知道不同了 。
(7)、法家的思想割裂了传统文化中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否定传统的阶级制度,因利而导,通过“法”、“术”、“势”三个手段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8)、意思是说,什么叫做道?有自然之道,也有人之道。无所作为受到尊重的,是自然之道;有所作为而劳累不堪的,是人之道。位于主宰地位的是自然之道;位于臣下的是人之道。自然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不可不分辨清楚。
(9)、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不作为”,其意思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作为”。
(10)、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明时期,许多学者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而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道家思想强烈影响。
(11)、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并不同意孔子的做法,于是,孔子引用六经,想要说服老聃。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要点。”
(12)、即追求建立一个完善、和谐、稳定的政治体系。
(13)、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 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14)、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15)、“什么是天道?”“想碾谁就碾谁”---道家
(16)、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自大起来的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历程与科学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也许有人觉得这正是人类的觉醒,而不是自大。这个观点是立不住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偏重于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科技一词就代表了科学,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这是很不全面的,人的存在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感觉问题,这是很主观的,这个问题不是科技可以解决的。而且科技的发展也是双面的,有利的一面是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不利的一面就是增强了人类的攻击力。
(17)、孔子想把自己编写的书籍,存藏到鲁国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建议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
(18)、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19)、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20)、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老子·一章》),“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譬如“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设计的法规越多,就有越多的人违法;相反,如果不订法令,自然没有所谓的违法问题,大家也可以过得更自在。
(2)、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3)、关于这一点,其实还能延伸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差异。就是儒家实现强调人的主动性,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而道家思想则认为应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个怎么理解呢?
(4)、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也都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变和发展中,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合二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影响力不同,道家对我国的文学方面影响的非常的大,其追求的道法自然助推我国豪放与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6)、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省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日),卒于公元前476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比老子年轻20岁,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同时代的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春秋》及其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是教育家,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人。孔子被中国后代尊为至圣、万世师表。1988年,95位诺贝尔奖获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7)、“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的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8)、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9)、目前,在世俗的层面我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检验已经证明独裁的管理方式是不能被接受的,当前的现实也证明了现行的所谓民主的方式也只是一厢情愿,公投难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10)、儒家仍然背负着当年孔子的信条,积极主动的和时代进行抗争;而道家,则在庄子的领衔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从鼓吹周制走向了一种“犬儒主义”,对政治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
(11)、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
(12)、在公元3世纪、4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11世纪、12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13)、韩非子法家和荀子的区别: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人性恶和善是后天努力结果的思想,但他对礼制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必须通过法律对社会行为设置界限,通过严刑峻法,用暴力和威慑限制人性的恶,比礼制更有效力。他主张君主的绝对地位和权力对于保证社会秩序的有效性。
(14)、比如庄子还说,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他饮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别深沉,真人的呼吸可以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只能到喉咙。并且,他们不懂得去珍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的时候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的时候不会过度隐藏;他们从不过问自己的起源和归宿,对任何遭遇都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地,拥有本来的状态。他们不用心思去损害道,不用故意有为地去顺应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
(15)、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
(16)、老子和庄子的区别:老子认为存在着一种自然规律,道。德是事物的天性,保全天性就能够适应道。庄子认为,万物的天性千差万别,但就其为天性而言,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认为任何事物的天性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全。老子主张顺道全德,目的在于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庄子更强调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7)、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