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最霸气的一首诗精选87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杜甫最有名的8首诗 1、杜甫最好的三首诗 (1)、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打进长安,能逃的都逃走了,官轻人微的杜甫,不幸成为了俘虏。 (2)、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

杜甫最有名的8首诗

1、杜甫最好的三首诗

(1)、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打进长安,能逃的都逃走了,官轻人微的杜甫,不幸成为了俘虏。

(2)、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3)、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4)、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5)、人生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同悲欢,共喜乐,能举杯畅饮,也能静坐抒怀,不问世俗,只问真心。

(6)、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7)、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从而努力避免别人再经受同样的痛苦。

(8)、几经波折,杜甫终于谋得一个小到不能再小官职,类似于弼马温,负责管理仓库和马匹。

(9)、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是人间至苦,他却谱成了歌;自己的屋顶还在漏雨,他却牵挂着天下黎民。

(11)、  天才固然可贵,但毕竟沧海一粟,更多的是芸芸众生。

(12)、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13)、这首诗主题写的是夔州的秋天景色,但是实际上,“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才是这首诗的重点。表面上写的是夔州的景色,但是实际上抒发的却是“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感。

(14)、人活一场,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喜乐,这样人生太狭隘,能为他人做些什么,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才不枉此生。

(15)、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6)、悲莫悲兮生别离,人生的最痛莫过于亲人的离开,但杜甫把失去儿子的悲痛,化作写作的力量,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的黑暗,换取更多家庭的的团圆。

(17)、茫茫天地间,有这样一个人与你同欢喜、共悲欢,江河皆可渡,山海也可平。

(18)、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19)、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20)、“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

2、杜甫最霸气的一首诗

(1)、“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2)、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3)、这首诗描绘的雨后的长安城的景色,在雨水的滋润下,万物充满了勃勃的生机,鲜花都热情的绽放着,带着露水的花朵更是娇艳欲滴。

(4)、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5)、长大后,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考上。年轻的杜甫丝毫没放在心上,那时候的他觉得人生很长,自己有的是时间肆意挥霍,于是仗剑辞亲,出去漫游了。

(6)、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景,写的洋洋洒洒;颈联和尾联却在睹物思人,满心的惋惜和哀伤,直至“英雄泪满襟”,具有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7)、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8)、这首诗是一首悲凉的诗词,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后两句是诗人的一生所遇。用景色的凄凉引出自身的凄惨境遇,一直在外漂泊,常年疾病缠身,身旁无一知心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哀,让人听之泪目。

(9)、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10)、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11)、唐玄宗执政后期渐渐昏庸,整个朝政被奸相李林甫把持。

(12)、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

(13)、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14)、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5)、首句极赞武侯,次句入题,三句就八阵图说。“江流”这一句,从句面看是写聚石不为水所冲击,实际上含有末句中的“恨”字之意。末句说者聚讼,大概不出两意:一则恨未吞吴,一则恨失于吞吴。“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句五字也不是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16)、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17)、昔日的长安城,灯火盈门,笙歌迭奏,如今却乱草丛生,破败不堪,这哪还是当初那个风华旖旎的盛唐?

(18)、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19)、迟子建说:爱人是两粒团聚在人间的尘埃,让家升起烟火;爱人是两片汇集在天边的流云,共穿一件彩衣。

(20)、赏析: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在齐鲁大地之上,那青翠的山头看不到尽头。大自然把最神奇秀丽的景象都汇聚在此了,南山和北山阴阳分开,晨昏都不同。望着一层一层的云气升腾,令人的胸怀更加的坦荡,看归来的鸟儿回旋进入山林,使人的眼眶都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才能俯瞰群山,这时候的群山显得很是渺小。

3、杜甫最著名20首诗

(1)、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在很多后人的评述当中,杜甫少年作诗都是刻意求工,但是到了老年,诗人的水平已经到了圆融的境界,诗歌水平也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不过从这首诗的这两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看,诗人追求诗词用字极致的境界从未改变。

(3)、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4)、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5)、首章伤两州之被寇。次章记难民之罹祸。末章叹禁军之暴横。按首章三四句言群盗甚于虎狼,虎狼食人尚肯留妻子。次章叙所闻难民之言。末章痛斥禁军杀掠人民之罪。三章义正词严,知杜甫于此愤慨甚深。其时朝政之昏庸,人民之痛苦可知。

(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0)、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思。全文如下:

(11)、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则展现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12)、杜甫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最终只落得: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13)、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14)、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15)、这首诗是杜甫少见的描写平淡生活的诗歌,全文如下:

(16)、在书香门第长大的杜甫七岁能诗,出口成章,年纪轻轻就扬名洛阳,甚至是岐王李范府中的座上宾,前途无限。

(17)、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18)、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19)、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2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杜甫最有名的8首诗,多少人的一生,都浓缩在这里

(1)、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2)、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3)、赏析: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之间婉转的鸣叫,一队整齐的白鹭直直的冲向了蔚蓝广阔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上那终年都不会化的积雪,还有那门前停泊的来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首联直接提挈全篇,点明当前的“万方多难”。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国家却处于多事之秋,心怀天下的杜甫可谓满腹愁绪。颔联写的是诗人登高所起的愁绪,风云变幻,国家动荡,诗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了自己的思考,透露了诗人的无限心事。颈联当中,诗人虽然知道当前“万方多难”,但对于大唐王朝的稳定性是不怀疑的。尾联中诗人还在自己以诸葛亮自况,期待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

(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这首诗我们应该都读过,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杜甫诗词的景物描写都非常的生动,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就能联想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9)、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彻底抛去了曾经的裘马轻狂,真正走向了成熟。

(10)、将自己的悲愤,化为关爱别人的力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

(11)、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2)、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13)、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14)、公元768年的秋天,在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56岁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经历了岁月的风刀霜剑,再次登高的杜甫再无当年写下《望岳》时的满腔热血,当年裘马轻狂的少年已然变成了垂垂暮者。

(15)、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坦然面对潮涨潮落,花谢花开,在人生的后半场,留给自己一份从容,留给世界一抹美丽。

(1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17)、  人生的前半场,杜甫也曾是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游子,风光霁月,豪情万丈,他的心高气傲不输李白;在人生的下半场,日渐衰微的国运,入不敷出的家境,让杜甫开始正视现实,走进世俗生活。也正因这些经历,杜甫才真正将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贴向了黎民百姓,贴向了黄土大地,也贴向了人生的本质。

(1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9)、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20)、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5、李白最霸气的十首诗

(1)、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2)、赏析: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了远方,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哪能听见几回?

(3)、后人常用最后一句来形容还没开始付出行动便失败的人,很多的诗词都会在无意间告知后人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而杜甫的诗词更是如此。

(4)、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5)、前两句描写的是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盛况,后两句是描写因战争而生灵涂炭的生活现状。年老多病,亲朋好友皆无一人在身旁,除了无奈便是无尽的悲伤。

(6)、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在这其中,李白的长诗、杜甫的七律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内容深刻,同时格律齐整,可谓唐文学殿堂中的精品之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