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主张什么精选146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尼采解读 (1)、▲ 尼采在1883年2月1日致Köselitz的信中预告新书题为AlsosprachZarathustra (2)、倘若自我像真实一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构造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

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尼采解读

(1)、▲ 尼采在1883年2月1日致Köselitz的信中预告新书题为AlsosprachZarathustra

(2)、倘若自我像真实一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构造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被发现的,那么题中应有之义似乎就是:人本身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但尼采和福柯同时又认为,人是由许许多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则、准则和规范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则、准则和规范,又是由每个人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所规定的。

(3)、时代的英才。书房里的思想。伟大的祛魅。《不合时宜的考察》。反对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解放的类型和消毒的疗法。同马克斯•施蒂纳在一起,并超越他。

(4)、观念和感知之间进行的不是一种生存斗争,而是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被克服的观念并没有被消灭,而只是被遏制或被驯服了。在精神领域不存在什么消灭……

(5)、为什么海德格尔说艺术和认识联手提供的这种保障是“完全的”?这种保障与认识单独所提供的持存保障的区别在于,它既不仅仅是认识中对混沌进行固定化,而且还在艺术中对混沌进行美化,二者共同完全地“将人类生命同化和指引到混沌之中”,达到最终的融为一体的“符合”,所以是“完全的”终极持存保障。(海德格尔:《尼采》,前揭,页6)

(6)、顺便多说一句,不仅是基督教伦理,中国儒家伦理以及佛教信仰,都包含比较相似的道德价值观。比如佛教文化主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恻隐之心。可以说,世人的道德信仰而言,人的同情心、怜悯之心、人道主义情怀,始终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如此看来,尼采宣扬的超人伦理,既不合乎人性的实际,也不符合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实际。

(7)、这个年轻人过早地苍白萎靡了。他的朋友们说:某某疾病应负其咎。我说:他生病,他不能抵抗疾病,这本身已是一个衰败的生命、一种因袭的枯竭的结果。报纸读者说:这个政d用这样一个错误断送了自己。我的更高的政治说:一个犯这种错误的政d原已末日临头——它不复有自己的安全本能。

(8)、此外,哲人的道德成见不仅是破坏生命和诋毁生命的,而且也是不够真诚和正直的。教条主义者也有其透视和偏见基础,从根本上说他们的教条也代表了他们自己的生命的维持和提高的条件,因此也有其“正当性”,但问题是他们不敢承认这一点,而试图用虚假的普世性来掩盖自己的特定透视和偏见,在表面上好像公正无偏见,就此而言他们是不诚实的。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表示,之所以批判哲人,不是因为他们天真地拥有偏见,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诚实,装模作样,似乎他们的真正见解是通过冷静、纯粹、上帝一般漠然的辩证法中发现出来的,并给自己的成见起名为真理,例如康德就是这样将我们引入他的辩证法的曲折道路,引入他的绝对命令。(尼采,《善恶的彼岸》,前揭,§)

(9)、一种艺术家幸灾乐祸的心情:反差再大他都敢于尝试——节奏犹如万马奔腾,戏谑的兴致极为高涨,表现的却是冗长、沉重、艰深、危险的思想。

(10)、(4)LeoStrauss.Anintroductiontopoliticalphilosophy(M).Detroit:WayneStateUniversity,19

(11)、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是最高的权力意志。……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

(12)、那时,瓦格纳运动并不只是一场音乐实践——它比1960年代以“披头士”和“滚石”乐队为先锋的运动意义更大。瓦格纳的音乐是对统治着19世纪文明的形式主义颓废的冲击。在他伟大的神话歌剧中,瓦格纳摒弃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精神,并用德国中世纪的英雄形象取而代之。对于专门研究古希腊语言和文学的经典哲学家尼采来说,这一主题正好契合于他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开始浮现出的一种革命的可能性。

(13)、于是,生存无须负责,甚至不该受到责难。赫拉克利特走得如此之远,他大声疾呼:“多的斗争即是纯粹的公正!事实上,一就是多!”多与生成与存在的关联构成一种游戏。肯定生成和肯定生成之在是游戏的两个时刻,这两个时刻的构成需要借助第三者的作用,即游戏者、艺术家或儿童的作用。游戏者-艺术家-儿童,宙斯-儿童:这就是酒神,是神话呈现给我们,给神的玩具包围的酒神。游戏者时而投入生活,时而观照生活;艺术家时而置身于他的作品之中,时而又凌驾于作品之上;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有时退出来,有时又加入进去。在诸如此类的生成游戏中,生成之在同样在跟自己玩着游戏。永恒(时间),据赫拉克利特说,是一个玩游戏的孩子,是一个玩投掷游戏的孩子。生成之在,即永恒回归,是游戏的第二个时刻,又是那与前两个时刻相同同时有助于整个游戏过程的第三者。因为永恒回归是不同于外冲运动的回归,是不同于行动的直观,但它又是外冲运动本身的回归,是行动本身的回归:它是当下此刻的瞬间,又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必须理解赫拉克利特阐释的秘诀,他把游戏冲动与渎神对立起来:“召唤新世界的并非被视为有罪的渎神行为,而是被重新唤醒的永不间断的游戏冲动。”这不是神正论而是宇宙论;不是认为一切不公必须得到补偿,而是认为公正本来就是世界的法则;不是渎神而是游戏,是无辜。“实际上,渎神这一险恶之词是赫拉克利特主义者的试金石。他必须在此表明他理解还是误解了他的大师”(《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第7节)。

(14)、还好日神带给我们的美梦还没有人来敲醒,尽管人们已经被敲了很多次警钟,可是人们不愿意醒。有财富的、权势、地位的人,可以营造给大多数人美梦,然后自己在酒神的狂欢中纸醉金迷,日神酒神在现代的完美结合,这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么?

(15)、同性恋的。性的狄俄尼索斯。同洛•莎乐美的故事。查拉图斯特拉作为堡垒。人性的和超人的。达尔文主义的误解。毁灭性的幻想。“我对悲剧性的姿态和话语有多么的厌烦。”

(16)、海德格尔说,在尼采看来,“世界”是境域性的偏见范围,世界起源于和维系于生命体的生命实行。(海德格尔:《尼采》,前揭,页6)因此,这种根本的同化并不是对现成事物的模仿性的和复制性的适应,而是命令性和创造性的同化,那么这种同化从何处获得其发号施令和进行创造的尺度和方向?由于命令和创造性同化的根本性,这种尺度和方向只能是从其自身而来:只有同化本身才能并且必须提供尺度,并且“制作出”正当之物。于是,向混沌同时也即向“存在者整体”的这种同化就成为指向正当和合宜的“公正”。像西方形而上学从来所做的那样把真理的本质解释为“符合”,并且把“符合”不是解释为现成之物的模仿,而是解释为命令、创造、指向性的“公正”,这就是尼采的形而上学思想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继承和“完成”。作为“解蔽”的真理在西方形而上学中一直隐而不显,没有得到思考和追问,而尼采关于“公正”的思想乃是这一事实的最内在和最遥远的必然后果。由于尼采的“公正”,存在者的存在在最大程度上被离弃了。(海德格尔:《尼采》,前揭,页663-6)

(17)、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的著作中有两大主题:一个现在很熟悉,甚至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另外一个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人忽略。熟悉的尼采是个“存在主义者”,他辨认出现代性中最深刻的文化事实:上帝已死,或者更准确地说,信仰上帝还被认为合理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相信上帝---相信超自然存在支配下的超验意义和目的---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取而代之的是物种进化、运动物质的行为和人类行为和态度的无意识理由等自然主义解释,这事实上解释了这样怪异的信仰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或者超验性目的,我们怎么能够承受我们存在的可怕真相?也就是说,在人生中,痛苦和失望不可避免,随后则是死亡和虚无的深渊。

(18)、他交替处在两种状态下。在一种状态中,他安静、有礼貌,能进行令人愉快的谈话,就像几年以前人们在瑞士旅馆的会客厅里碰巧遇见的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男人。在另一种状态中,他就变成了狄奥尼索斯,他幸福地微笑着、狂野地大笑着,唱着歌,陷入情感的狂喜状态。

(19)、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设想了一种文化,他称为“最后之人”支配下的文化,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创造”、“渴望”,他们不会因为“可鄙的满足”而“蔑视”自我,而是陶醉在自己的平庸中。最后之人“知道已经发生的一切:所以嘲讽没完没了。”“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人都一样:无论是谁如果感到与众不同就会自愿进入疯人院。”最后之人说,“我们已经创造了幸福,他们眨了眨眼。”

(20)、尼采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隐喻,是语言游戏,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要睁大眼睛,保持清醒,免得被绝对真理欺骗。

2、尼采主张什么

(1)、尼采的书不大被他那些更为保守的同事所接受,因为他们对这一领域采取的是更为狭窄的、技术性的观念,他们不愿意去理解那种冲击着尼采的新的精神之流。开始时,尼采进行了反击,他出版了更多的攻击保守思想家的作品,并进一步发扬了他对瓦格纳和诸如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这样的他所崇拜的英雄的热情。

(2)、从明朝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高低,讲到自古以来的“君臣距离”。

(3)、上述两本是关于尼采的研究型专著。关于尼采传记,撇开外文的不论,就笔者所见,中译在我国较流行的也有两种:一是法国人丹尼尔·哈列维的《尼采传》百花洲文艺出版1996年版(又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重评本《尼采传一一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二是德国伊沃·弗伦策尔著的《尼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另外,国人自己也有多部尼采传记问世,但材料上太多没能超越上述两书,有的其实只是它们的改写。

(4)、以上译序出自十年前。照录如上,但有些信息过时,补充如下。

(5)、1953年8月,福柯离开巴黎去意大利度假。在此之前的几个月是充满纷扰的。在《等待戈多》的激励下,他以新的热情重新投入工作。他深入研究了瑞士精神病学家路德维希·宾斯万格(LudwigBinswanger),那是一个弗洛伊德派兼海德格尔信徒。他和作曲家让·巴拉凯(JeanBarraqué)的风流韵事也正方兴未艾。他还前所未有过地卷入了巴黎先锋派艺术界的活动。

(6)、关于尼采的“肯定”,我们需要强调和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就尼采思想整体上的肯定性质来说,还是就《朝霞》的特殊肯定性质来说,尼采的肯定都是对一个个体的偶然而特殊的存在的主观的肯定,而非对一个无所不包和要求普遍约束性的大全思想体系的肯定,并不借助于某种更高存在而要求绝对约束力。相反,这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针对个体的个体化的肯定,也只有相同心性、相似构成的个体才会与之认同。这种肯定的个体性、偶然性和主观性也减弱了尼采的肯定的实际上的冲击性。在1883年写给欧韦贝克的一封信中,尼采解释了他的“快乐的科学”的写作。孙周兴引用这封信说:尼采自己的解释倒也简单,这本著作“只是让自己快乐的一个感情洋溢的方式,能让人一个月在自己头顶上有纯净的天空。”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补充说:你高兴就好?总之,尼采言论的大部分冲击性效应也许只是被否定者自身虚弱的反映而非外部的实际否定的反映。换言之,尼采的自我肯定及其附带否定并不妨碍其他类似然而不同的高贵个体的自我肯定。尼采希望刺激甚至呼唤他们的自我肯定而不是尼采的自我肯定。尼采对于少数心有灵犀的读者的呼吁是要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像尼采一样按照他们自己的旋律跳出他们自己的舞蹈。尼采也许为其他类似个体树立了一个榜样,但却并没有提供普遍性的规范。查拉图斯特拉要求他的弟子们离开他,说只有这样他才会真的走近他们。查拉图斯特拉也要求:你们的心灵在与敌人敌对的时候要与他们保持最大程度的接近。因此,我们看到,在《朝霞》中,自由精神飞翔的方向乃是太阳沉落的方向,尼采的朝霞揭开的并不是一个所有人的永恒的白日,而只是尼采个人的一个白日,朝霞因此同时证明自己是晚霞,并以此开启了“无数朝霞”的可能性,而整个《朝霞》是以“或者?“结尾,暗示着在一个清晨成为过去之后,无数个其他清晨将会排闼而来。(孙周兴,《尼采的科学批判》,载《世界哲学》2016参KritischeStudienausgabesämtlicherBriefeNietzsches(KSB),WalterdeGruyter:Berlin,1986,Band6,S.318ff.)

(7)、 “无辜”意味着什么?当尼采指责我们狂热地非难生命,狂热地从外界、甚至从自身寻求那些应当承担责任的东西,他的批判基于五个依据。第一点是“无物在整全外”。然而,最后也是最深刻的一点却是根本“不存在整全这样的东西”:“有必要分解这个世界,放弃对整全的顶礼膜拜”(《权力意志》,第3部分,489)。无辜是多元性的真理,它直接产生于力与意志的哲学原则。每一物涉及能够解释它的力,而每一种力又涉及与之不可分割的能力。正是这种相关、肯定以及被肯定的方式尤其无辜。无论何物,如果它不让某种力解释自己、不让某种意志评价自己,自然会唤起另一种能评价它的意志和另一种能解释它的力。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我们宁愿保留与我们拥有的力相符的诠释,而否定与我们的诠释不相符的事物。我们造出种种古怪的方式来表现力与意志,迫使力与其所能分离,我们把自身的力称为“有价值的”,因为它绝不肯做它不能做的事,而把事物具有的力称为“应受谴责”的,其实只有事物才精确表现它拥有的力。我们把意志一分为造出一个中立的、富于自由意志的主体,并且给这意志行动和不行动的权力(《论道德的谱系》,第1部分,13)。这就是我们的境况与生存的关系,我们甚至尚未意识到意志可以评价(“衡量”)大地,力可以诠释生存。于是,我们否定生存本身,以贬抑代替诠释。我们发明了贬抑的办法,并把它当作评价和诠释的方式。“诠释当中的一种破灭了,但如果它被当作唯一可能的诠释,生存便似乎不再有意义,一切也仿佛是徒劳”(《权力意志》,第3部分,8)。唉,我们真是些蹩脚的玩家。无辜是关涉到生存、力和意志的一场游戏。在这里,生存被肯定和欣赏,力未与其所能分离,意志未被一分为二——这便是最接近无辜的含义(《权力意志》,第3部分,457—496)。

(8)、想要拥有深邃的思想、过人的心智、深厚的艺术品鉴力,这套书真的别错过。

(9)、愿望的立场、未被授权的法官游戏的立场,这也属于事物之进展的特征,任何不公正和不完美状态亦然。这就是我们实现不了的关于“完美性”的概念。任何想要得到满足的欲望都表现出对事物现状的不满:如何呢?也许是由完全不满足的、满脑子都是愿望的各个部分组成了整体?难道“事物之进程”就是“离开这里!离开现实!”就是永远的不满足本身吗?莫非愿望就是驱动力本身?就是——deus(上帝)吗?

(10)、混淆因果的谬误——再也没有比倒果为因更更危险的谬误了,我称之为理性的真正堕落。尽管如此,这个谬误却属于人类万古常新的习惯,它甚至在我们之中被神圣化,它冒着“宗教”、“道德”的美名。

(11)、勇于承认自己的透视和偏见在强大的自然和本能中有其基础,而哲人们的伪装成客观、绝对和普遍的成见在虚弱的意识和思想中有其基础。与迄今为止哲人们对于意识和思想的高度评价不同,在尼采看来,生命本身与有意识思考的距离要远大于与无意识思考的距离。动物当然能思考、感觉、意欲和记忆,而无需让这一切进入意识中,而这种感觉、思考和记忆即使在理智发达的现代人身上也是占更大部分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人的绝大部分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发生的。人之所以需要让某些精神活动进入“意识”,不仅思考而且让别人“看见”其思考,是因为人是脆弱的动物,需要他的同类的帮助和保护,因此他必须能够懂得如何传达自己,让其他人理解他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思想像一切有机体一样,本身可以是完美无意识的,但是,由于群体生存的压力,为了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其中一小部分变成了意识,而在尼采看来,这小部分是我们的思想中最肤浅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些变得有意识的思想才以词语的形式,也就是说,以平均和平庸的交流符号的形式发生。离群的人和猛烈的生灵不需要意识。意识不属于人的个体存在,而属于人身上的那种团体性、群体性的方面。因此,哪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个别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却还是会把非个体本身,把“平均数”带给意识。因此,我们能够意识、思考和体系化的世界是一个肤浅的、符号的、一般化的世界。可是这个体系化的思想世界反过来却要求成为本体,要求引导和裁决整个生命。平均化的意识成为主导带来了生命的堕落和危险。(尼采,《快乐的科学》,前揭,§3)

(12)、现在我们看到,尼采通过将道德透视或道德偏见推进到极端而展现“最高的魔法”和“维纳斯的媚眼”。最后道德透视偏见的毛毛虫甚至破茧而出,变成蝴蝶,展开它那流光溢彩的翅膀:

(13)、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14)、因此,对一个人进行适当的教育,让他学会同一种真正原初的心灵交谈,十分重要。尼采坚持认为,只有一些大思想家和大艺术家,才能教导一个学生“藐视这种用因袭的方式进行的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揭露“隐蔽的真义、每个人的内疚以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这个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感召下,这个学生最终可能学会停止藏匿,并“听从他的良知,这良知向他大叫:‘做你自己!你不是你现在所是的任何东西,思想吧,欲求吧!’”

(15)、尼采和瓦格纳:在神话方面的合作。浪漫主义和文化革命。《尼伯龙根的指环》。尼采在大师身旁的工作。狄俄尼索斯的轮回。没落的幻觉和“迷狂的顶峰”。在拜罗伊特的幻觉破灭。

(16)、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17)、毫无疑问,瓦格纳的死有助于减轻尼采的紧张感,他对婚姻期望的消逝也减缓了他的紧张感(虽然这本会加重他的紧张感的)。他的妹妹伊利莎白以前总爱插手他的事务,现在嫁给了一个叫弗斯特的反犹派政客,搬到巴拉圭去了。

(18)、这就是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这似乎也是尼采对福柯的影响。然而乍看上去,无论是尼采还是福柯,很难说谁会坚定不移地怀有什么类似的情感。像福柯一样,尼采大半辈子都反对那种认为自我纯属某种外界赋予的东西的观点,在两个人的心目中,“真实”,包括关于人的自我的“真实”,“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尼采曾经指出,“我们的肉体不过是一个社会结构”,而我们的自我也不过是某种偶然的和变化着的东西,是各种文化和肉体力量的某种变动不居的安排的产物。

(19)、在哲学中,一般把对以伦理规律和对生命见地为主的哲学系统称为生命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就是生命哲学的一种极端表现。尼采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重新评价一切价值,创造新的价值和思想文化。他批判传统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认为它们提供的价值体系都是颠倒的,忽略了争取权力、铸塑超人的意义,是造成人们怯懦的原因,而时代需要的是权力意志这种强有力的、肯定的内在驱动力。

(20)、本文从《朝霞》一书对于尼采个人的健康和写作的意义谈起,然后讨论该书的核心主题,即对道德偏见的批判性思考,或者按照尼采自己的说法,他“对道德偏见的偏见”,并试图表明,正如海德格尔的天才性思想所表明的,尼采之所以用偏见批判偏见,是因为在他的偏见概念和公正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尼采的“偏见”中有一种“公正”。但是,对尼采来说,他的偏见不仅是生命的公正,本能的公正,同时也是对于自身的公正,试图超越自身的公正。因此,与海德格尔关于尼采的“公正”实际上最大程度偏至地遗忘了存在的论述不同,本文尝试更正面地表述尼采偏见概念与公正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朝霞》一书中的体现。最后,在探讨尼采偏见与公正概念之间内在关系的背景下,本文描述了尼采的涌起的浪涛和燃烧的朝霞的意象。

3、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

(1)、赫拉克利特就是这样一位悲剧思想家,公正的问题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在他看来,生命是彻底无辜的、彻底公正的。他对生存的理解基于游戏的本能,并让生存成为一个美学的而不是道德或宗教的现象。因此,尼采将他的观点逐一与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相对立,一如尼采把自己与叔本华相对立。赫拉克利特否定世界的二元性,“否定存在本身”,并把生成作为一种肯定。我们不得不经过长时间的反思才能理解把生成作为肯定的意义所在。首先,它显然意味着只有生成;其次,毫无疑问,它意味着肯定这种生成。但我们还肯定了生成之在,我们说生成肯定存在或者存在在生成中得到肯定。赫拉克利特有两个像密码一样需要破译的思想;其并没有一个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生成;其存在也是这种生成的存在。一个是经验性的思想,它肯定生成;另一个是思辨性的思想,它肯定生成之在。这两种思想截然不可分割,像火与正义、自然与逻各斯一样,它们是同一元素的思想。因为没有超越生成的存在,也没有超越多样性的事物;多样性与生成绝非事物的表象或假象。但也不存在象超越表象的本质那样的多样且永恒的现实。多样性是与统一不可割离的表现形式,是统一本质性的转变和恒久的征兆。多样性是对统一的肯定;生成是对存在的肯定。生成的肯定本身即是存在,而多样性的肯定本身即是统一。多样的肯定是一肯定自身的方式。“一即多”。的确,如果统一未能真正在多样性中得到肯定,多样性如何从统一中出来?并在无穷无尽的时间过后,继续从统一中涌现?“如果赫拉克利特只察觉到一个元素,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径直反对巴门尼德(或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的……一必须在产生与毁灭中被肯定。”赫拉克利特看得很透彻,在他看来,多样性不需要惩罚,生成不需要赎罪,而生存也不是某种形式的罪行。他在生成中看不到否定,恰恰相反,他看到的是对生成和生成之在的双重肯定,简言之,是存在的正当性。赫拉克利特是晦涩的,因为他把我们引向那扇晦涩之门:什么是生成之在?什么是与生成不可分割的存在?回归是生成之在,是生成本身的存在,是在生成中被肯定的存在。作为生成之规律、作为公正、作为存在的永恒回归。

(2)、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倒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是个思想上的疯子。

(3)、人们也不怀疑一个行为的antecedentia(前项),它的原因,可以在意识中寻找,并且只要去找,就总能找到——作为“动机”,否则就不能自由地作此行为,也不能对之负责。

(4)、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5)、在现代社会,平等权利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人不可能离开特定历史和环境造成的前提条件生存,社会精英实质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是不平等的。实质上的不平等是不可否定的现实,关键在于价值评估。精英们用各式各样的理由为既得权益辩护。艺术、文化、思想精英的主要理由是创造的个性、卓越的才能或非凡的智力;经济界精英的基本理由是市场规则和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而政治精英的基本理由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6)、我们大部分通常的感觉——器官活动或受阻时的种种抑制、压力、紧张、爆发,特别是nervussympathicus的状态——都激起我们的原因冲动:我们希望有理由处于某某状态——好的状态或坏的状态。

(7)、只是简单地确认我们处于某某状态的事实,这从来不能使我们感到满足。只有当我们给这一事实提供一种动机说明之时,我们才容忍它,——即意识到它。记忆在这种场合无需我们知道就自动工作,唤来相似的既往状态以及与它们连合并生的因果说明(不是它们的因果联系)。

(8)、(8)斯坦利·罗森.启蒙的面具(M).吴松江,陈卫斌,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

(9)、在此期间我们已经更善于思考了,我们今天不再相信所有这些说法。“内心世界”充满着幻影虚光,意志便是其中之一。意志不再推动什么,所以也不再说明什么——它仅仅伴随着过程,它也不能缺席。所谓“动机”是另一个谬误。它纯属意识的表面现象,行为的伴随物;与其说它体现,不如说它掩盖了一个行为的前项。至于自我,它已经变成了寓言、虚构、文字游戏,它完完全全停止了思考、感觉、原望!……结论是什么?根本没有什么精神的原因!这方面的全部所谓经验都见鬼去了!这就是结论!——而我们业已有教养地滥用了所谓“经验”,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作为原因世界、意志世界、精神世界的世界。

(10)、萨提儿最精髓的就在于是一种本真的、完整的摹似生存,是日常的现实与酒神的现实冲突下,反映出人自然的本真的形象。所以在萨提儿演出时,观众在台下精神随着歌队一起变化。也就是过演员与观众并不存在对立,二者成为了一个整体。这就是酒神的“魔变”!观众在观看中变成了萨提儿,而作为萨提儿他们又看见了神,在日神的形式下他们被酒神的精神引导着,在梦的模糊下,感受醉的迷狂,这是悲剧真的美的高潮。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看电影,看一场电影远离我的世界一小会,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样子,为什么不逃离日常的现实,置身酒神的现实中呢?话剧又不一样,舞台剧又不一样,每一种表演,如果是真正的美都应该呈现其独特的酒神现实,享受不同的人生,真的是不错的体验。

(11)、以这一时期为转折,尼采将他的生命和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清醒生命最后几个月中,尼采回首往事,将这一转折之前的语文学家生涯,他对叔本华和瓦格纳的追随,看作是本能“迷途”的时间。尼采对整个转折之前的时期的标志性概括是“误入歧途”:尼采感到自己的本能当时整个误入歧途了,而个别的失误,无论是瓦格纳还是巴塞尔的教职,都只不过是这种总体迷误的标志而已。尼采认为自己当时忘记了生命的使命,最初是由于“无知”,由于“年轻”,而陷入了这种“无自身性”当中,而后来则是由于惰性,由于所谓“责任感”,继续停留在这种本能和生命的迷途中,停留在这种学者和学徒生涯的“无自身性”中,停留在逃避自己的使命的虚假的“谦逊”中。将尼采从这种迷途中拯救出来的是疾病。疾病给予他一种完全改变自身习惯的权利,静卧,休息,遗忘,与过去的工作和阅读彻底断了关系。在他身体状态最差甚至不得不辞去工作的时候,他的健康却开始恢复了,他本来的自我,那个最深层的自我,仿佛一直被埋在下面,一直不得不无声地听从另一个自我的命令,现在又慢慢地复苏了,并终于说话了,而尼采的身体也因为辞去了语文学教授的职务,因为瑞士和南欧适合的气候,生活方式,饮食等等,特别是因为开始变得自由的精神,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恢复。尼采将从这一转折点开始之后的全部生活都看作是一种康复和更康复:

(12)、尼采对各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现代精神分析学到存在主义哲学,从现代诗歌文学到人类学、社会学、宗教、音乐、艺术和文化,以及反叛传统本身。

(13)、此书作者,德国当代哲学家和传记作家萨弗兰斯基,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二十九种语言。十年中其著作外译语种,翻了不止一倍,可见他名声在外,如日中天。其众多著述中,六种已有中译。除了《海德格尔传》(1999)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2010)以及这里的《尼采思想传记》(2010),另有《恶一一或者自由的戏剧》(2001)、《席勒传》(2010)和《荣耀与丑闻一一反思德国浪漫主义》(2014)。之所以这样排列,只想顺势说明,这后面四种均由笔者译出。

(14)、(13)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上)(M).胡继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

(15)、对生存意义的探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时期,即前基督时期。我们看到苦难被用来证明生存的不公,与此同时,又被用来为生存寻找更高和更神圣的理由。(生存因为受难理应受责,又因为受难需要赎罪和拯救。)希腊人已经把生存诠释和评价为过度行为、渎神和犯罪。泰坦的形象(“强加于泰坦式个体的犯罪必然性”)是历史上第一种赋予生存的含义。这种诠释对尼采的诱惑如此强烈,以至于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并用它来为酒神推波助澜(《悲剧的诞生》,9)。然而,为了发现这种诠释背后的陷阱和目的——它把生存变成一种道德和宗教的现象——尼采不得不找出真正意义上的酒神。在成为一种罪恶即过度行为之后,生存似乎被赋予了如此众多的含义。它由此获得了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一种巨大的不公正,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合理的赎罪。罪恶使它泰坦化,赎罪却又使它神圣化。如果不是想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贬低生存,使之屈从于判断、道德判断、并且首先屈服于上帝的裁决,那么所有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据尼采看来,阿那克西曼德是完美地表达这一生存概念的哲学家。他说世间万物早晚要挨个儿为它的不公正受罚,付出赔偿的代价。这意味着:第生成是一种不公正(adikia),而万物所呈现的多样性正是这种不公正的总和;第事物之间相互斗争,并且要通过毁灭来为彼此的不公正接受惩罚;第所有事物起源于后来陷入生成、多元性和该受谴责的生育行为的本原存在(不定性),只有毁灭它们,本原存在才能一劳永逸地挽救它们的不公正(神正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16)、尼采认为,传统理性主义意味着人性的沉沦、堕落,他的超人意志才是对人性的锤炼和提升。

(17)、按照尼采的这种思维,那人类根本就没有什么高级的地方,如一切自然界的动物一样。但是无数的先哲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责任、有担当、讲道德,讲法律。人类在生理的主导下,但更在一定的文化规则的支配下。尼采的思想把人类的一点弊端和思想的不足过于放大,而且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诚然有的人的内心是不那么干净的,但大多数人还是在社会规定的规则下,认真勤勉的做着自己,尽着自己应尽的义务。

(18)、尼采很快就对康德感到厌烦了,虽然康德和柏拉图仍然是他在写作中最经常引用的“哲学的”对手,就尼采的批判方法而言,“哲学的”这个说法或许产生误导。有名的是,尼采的独特写作风格非常类似伟大哲学家的经典:他的写作总是带有个人特色,格言警句不断,充满辩论和抒情色彩;他可能在同一篇文章里开玩笑,辛辣嘲讽,时而粗暴无礼,时而循规蹈矩,时而毫不留情地尖刻攻击。他完全回避了哲学论证的理性话语形式。在考察哲学话题(道德、自由意志、知识)的过程中,尼采求助于历史的、心理的、语文的和人类学的观点,但从来没有求助于本能或先验性apriori 的知识,更不要说三段论了(他曾经在《偶像的黄昏》中说俏皮话“没有什么比辩证效应更容易被消除了。”)

(19)、所以尼采和后现代文化提倡事物的差异性、异质性、非统一性,不去妄想所谓绝对真理,应努力探寻事物的个体性、偶然性、地方性、边缘性,如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都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

(20)、对瓦雷里来说,生命是一个矢量:弦响使我生,箭到使我丧命(《海滨墓园》)。对尼采来说,生命是一个浪涛,涌起又落下。生命就是在生与死、涌起和落下之间的存在。但在这个“之间”中,死亡和没落消失了,被转化了,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在一曲生命之歌中,最沉重的东西变成了最轻盈的东西,最固定的东西变成了最流动的东西。死亡和没落不再是生命的外在终结者,而是变成了使生命完满和完美的句号:要获得光荣的人,必须及时跟荣誉告别而且练习一种高难度的本领,即在恰当的时候离去。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揭,“自愿的死”,页)

4、尼采基本思想

(1)、他的各种公开言论充满了激烈的变动:1866年,他热烈地支持普鲁士,因为普鲁士人的军事行动最终将经历了几个世纪分裂的德国铸造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到1869年,他放弃了他的德国公民身份而成为一名瑞士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尼采又成了一个狂热的爱国者,他志愿做了医护勤务兵为普鲁士军队服务。几个月之后,尼采回到瑞士。他对德国及其战争充满了深深的失望。而且,在前线护理伤病员的时候,他染上了痢疾和白喉,回到瑞士时身体状况很差。

(2)、可是他们深深明白一点,人出生即是痛苦,不出生是最大的幸福而死亡才是最大的解脱。在一派祥和的背后有无尽的痛苦,逼得人们似乎只能选择死亡。面对自然与希腊人自身的双重压力,人的意志坚持住了,明确的说“我想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人们不能只看到世界的丑恶,人们需要美,需要尊严,需要光辉。既然如此,不如给这世界蒙上一层面纱,用理性的美装点这世界,让世界变得高大、庄严,让人们愿意尊重崇敬这世界。这明明只是一个梦境,是一个幻象,可世界居然在我们梦的意愿下意外的与我们妥协了,她似乎也表现的温顺和可控起来,人与自然就在这隔着梦的面纱的奇妙感觉下和谐统一了。

(3)、因此,如果我们因为尼采后期哲学中越来越强烈的论战甚至谩骂——特别是在最后的《偶像的黄昏》和《敌基督者》中——而看不到尼采思想的肯定性,那么,在尼采看来,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细心或眼光不够敏锐,而是因为我们完全看错了方向,因为我们站错了立场。当我们从尼采所批判所攻击的对象的立场,也就是传统哲学、道德和宗教的立场出发,那么,无论我们是赞同这些攻击还是反对这种攻击,我们所能注意到的都只能是这种批判性,但是,如果我们转而采取那个进行批判的主体的立场,体会这种立场对于那个进行批判的存在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意义,体会他由此获得的解放之感、力量充溢之感和创造之力,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其实质是对批判者自身存在的释放、赞颂和肯定。不是为了攻击道德,而是已经成为其所是的非道德和非道德主义者不能不自我肯定,自我宣告其存在:

(4)、尼采还指出,人的思想认识和权力意志有关,如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基督教信仰,都包含潜在的权力意志,其目的是使大多数人的意志服从个别人的意志。这叫权力知识论。

(5)、(5)LeoStrauss.LectureonNietzsche’sZarathustra(M).Classnotes,19

(6)、所以很明显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不可或缺,希腊人的酒神精神和野蛮人的不完全一样,就是在于日神精神会和酒神精神谈判,理性使希腊人,愿意把酒神精神导致最据破坏性的武器拱手相让,人们会保持一定的尺度,庄严的日神会站出来阻挡这似乎无可违逆的洪流,纵观希腊的历史,毁灭一切的酒神精神,在这里变得温和了许多,尽管当人们陷入醉的迷狂中,依然会对这世界造成不小的破坏。

(7)、尼采在他第一本书《音乐精神中悲剧的诞生》(1872)中区分出了两种文化: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在前一种文化中,他看到了在基督教和现代欧洲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克制和理性的精神;在后一种文化中,他察觉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中通过瓦格纳和他的音乐得以重现。

(8)、自我检测。哲学的特种食谱。叔本华经历。思作为自我克服。神化的形体和天才。对语文学的怀疑。风格的意志。同瓦格纳的首次邂逅。

(9)、感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购版权,让我有机会重校旧译,补足缺憾;也让业已售罄的这本尼采传记,以其新貌,呈献给读者大众。

(10)、亲身感受属于汪曾祺、许渊冲、杨振宁等泰斗级学霸的快乐。

(11)、▲ 1861年(17岁)为坚信礼拍摄的照片

(12)、观一个朝圣点。”这是近乎魔鬼般的自信。他没料到的可能是,他那锐利的文化批判锋刃,尤其在20世纪和21世纪以来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批判中,寒光迸现,震烁学界。看一下福柯如何探究知识和权力的关系、追溯疯狂和理性的由来,即可在尼采逝世一百零四年整的今天,告之尼采亡灵,他的思维精神未灭,研究方法尚存。

(13)、他狂热的写作因为解脱了公职也因为他的孤独而获得自由,却像魔鬼一样抓紧了他;他的身体为此付出了代价。

(14)、虽然对读者来说,尼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独立的,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位置和意义,但就尼采个人生活和思想的实际经历来说,却存在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既是他生命的最低点,也是他变得健康和更健康——至少尼采自己在灵魂中是这样深刻感觉的——的开始。《朝霞》,正如其名字,意味着转变和新的开端。

(15)、有人说,书中很多观点是从未想过的,见解新颖、醍醐灌顶。

(16)、时至今日,尼采思想仍是西方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上无法绕过的一个“难解之谜”。其观点: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作为人类理想的超人学说,作为历史解读的权利意志。

(17)、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如果按照现代主义的语言,“天之道”是朝向人人平等方向发展的“天意”或历史趋势,而“人之道”则是动物界遗传给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实际上,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文献无不以人的平等权利为基石。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第二段:“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liberty)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libres),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1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free),在尊严及权利上一律平等。”这些宣言中的“平等”指人人应享有的平等“权利”。《独立宣言》虽说人生而平等,但接着毫无疑义地肯定平等是造物主赋予人类“不可让与的权利”。德里达针对尼采的“哦,我的朋友,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的修辞,表达了“哦,我民主的朋友们”的期待:“民主依然必须到来;就它依然而言,这个必然就是他的本质:不仅依然无限可以完善、因此永远不充分和永远在未来,而且属于承诺之中的时代⋯⋯自由和平等的体验,可能谦卑地体验这种友爱。”(13)379

(18)、这就是年轻的尼采,正春风得意地通往他前途远大的学者生涯的道路上。但是他的精力已经溢出了常规的边界。

(19)、在《快乐的科学》的开篇,尼采就提出了偏见是否就是完全的偏见的问题。尼采在这里为偏见提出的理由是,在人们“习惯性的鼠目寸光中”,人们将一些人一些事称为有害的,恶的,另一些人另一些事称为有利的,善的——这实际上也就是将某些人某些事称为“偏”,而将另外一些人和事称为“正”。这当然是又一种偏见,或更恰当地说,又一种“成见”的结果。但在尼采看来,人们从物种保存的目的出发,进行这种清理和估算实际上是完全不必要的。

(20)、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到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初闭关政策;

5、尼采主义

(1)、▲ 《弗里德里希·尼采》(蒙克,1906年)

(2)、广而言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我们自己特定和有限的观点、立场和见解出发来看待其他一切和世界,我们的观点甚至我们的存在都必然是某种视差或偏见,但是,观点、立场和见解等等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和欲望的反映,而且也是其他存在的力量和欲望的反映,换句话说,我们的观点和立场不仅有一个正面的自我的出发点,而且也有一个负面的非我的出发点:只有当从另外的欲望和力量截住了我们的欲望和力量的地方,我们的观点、立场和见解才会成形,界面和世界才会形成,否则它们就一直是某种意义上的潜在而非现实的存在,或者,也许是莱布尼茨那只有“微知觉”的单子,因此,我们的所有视差和偏见同时也必然是某种被视差或被偏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克服和自我公正的。借用莱布尼茨的说法,单子没有窗口,因此单子之间不能互相影响,这意味着我们的立场的必然性和坚定性,但是,每个单子同时以自己或微弱或清晰的知觉反映着整个宇宙,在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公正和预定的和谐,这意味着我们的偏见的公正性。尼采试图表明,世界不仅是自我的局限之地,同时也是自我的敞开之地。

(3)、我们认为,只有结合西方文化传统,以及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才能对尼采思想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4)、以上的分析和概括只是一个大致的概览,远没有揭示不同问题、各派主张之间交叉重叠、有分有合的复杂关系。但这个概览至少可以显示,尼采所说的“价值战争”仍然在继续,超越了“左右”之分,超越了专业领域,超越了国界。无论是否同意尼采的结论,我们要正视他遗留给现代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即对人的平等或不平等的价值评估关系到“毁灭或生存”的冒险;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思想者必须探险。

(5)、尼采在1887年的一个笔记本里写道:“一旦我们拥有了全球性的经济管理(这很快就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类就会发现它彻头彻尾地成了一架为这种经济服务的机器,那将是一部巨大无比的发条装置,由无数极其微不足道的、极其精细的‘被改造过的’齿轮所组成。”

(6)、丹麦人勃兰兑斯是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尼采思想的教授,他读了《善恶的彼岸》和《论道德谱系学》之后,把尼采思想概括为“贵族激进主义”(14)1尼采在回信中说:“您的‘贵族激进主义’一词用得太好了。请允许我说,在我看到我的有关的各种术语中,它可以算作最聪明的一个。”(14)133但即使勃兰兑斯也看出尼采毫无同时代贵族的气质,他问道:“我好像有些好奇,为什么您仍旧如此好斗。”(14)190

(7)、这就是尼采放弃他在《悲剧的诞生》中依然称道的戏剧概念的原因。戏剧仍然是一种悲怅的情怀,是充满矛盾的基督教情怀。正因为这个缘故,尼采批评瓦格纳制造了一种戏剧性的音乐,从而抛弃了音乐的肯定性特征,“我为之痛苦的事实是,音乐变成了颓废之音,不再是狄奥尼索斯的笛声”(《瞧!这个人》,第3部分,“瓦格纳事件”,1)。同样,尼采要求悲剧有权获得英雄式的而不是戏剧性的表现方式,表现一个欢快的、轻盈的、翩跹起舞的、爱游戏的英雄(《权力意志》,第3部分,12221;第4部分,17—60)。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任务就是令我们轻盈,教我们舞蹈,赐予我们游戏的冲动。任何一位敌视或漠视尼采思想的历史学家也能识别出狄奥尼索斯的个性:欢快、轻盈、灵活善变并无所不在。狄奥尼索斯携着阿里安升上了天宇;她王冠上的珠宝是闪烁的群星。这是阿里安的秘密?是在那次著名的掷骰子后绽放的灿烂星群?正是狄奥尼索斯掷出了这些骰子,正是他舞蹈着将自己变形,正是他被唤作“万乐之神”,即成千上万种快乐的神灵。

(8)、萨弗兰斯基文字优美、才华横溢,能够将大量史料和独特观点圆融地浸润于通俗的讲述之中。2002年,作为德国电视二台(ZDF)的主持人之萨氏担纲主持的电视节目“哲学四重奏”,为他赢得了十分广泛的公共知名度。

(9)、本文回应国际学术界尼采研究的政治哲学转向,针对利奥·施特劳斯派对尼采“秘传”式解释的主观随意性,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此后作品为依据,分析尼采哲学“超人—追求权力的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政治底蕴,公示尼采后期激进贵族主义企图回归古代等级制的证据,最后对尼采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所起的重要影响进行批判性分析。

(10)、但尼采的母亲和妹妹听说了这个计划,便以报复的态度突然来到他身边。39岁的尼采在年迈母亲的道德训令前仍然会颤抖不已。这个计划后来夭折了。

(11)、但是,从偏见到公正还有一个更大的第三个视野。对于这个视野,尼采总是在争取,但从来也未曾完全获得。不过,这也许并不是因为尼采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而是由于偏见和公正思想本身的性质。也许我们可以说,尼采不仅以对公正的视野和指向而表明了他的公正,而且还因为他没有让这种公正变成现实的公正,最终停留在视野和指向中,而更表明了他的节制和公正。

(12)、你们这些美丽的野兽……尽可能提升你们绿色的身体,在我和太阳之间构成一道墙——就像现在一样!真的,世界已不再有任何东西留下,除了绿色的朦胧和绿色的闪电。

(13)、(7)朗佩特.尼采的使命(M).李致远,李小均,译.华夏出版社,200

(14)、我们非道德论者——在今天,我们是为了取胜而不需要任何盟友的唯一力量:因此,我们乃是强者中的强者。我们根本就无须说谎:有不说谎的势力吗?!一种强大的诱惑为我们而战,这也许是世间最强大的诱惑了——真理的诱惑……真理吗?是谁把这个词塞进了我的喉咙里?但我又把它吐了出来;不过,我算是羞辱了这高傲的字眼:不,我们也不需要它,没有真理,我们照样会获得权力,走向胜利。为我们而战的魔术师,会使我们的敌人晕头转向的维纳斯的媚眼,这乃是最高的魔法了,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诱惑:我们非道德论者——我们是极端的人……。”

(15)、尼采彻底否定基督教信仰及其道德伦理,也不符合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

(16)、《朝霞》。真理或者爱情?对哲学的怀疑。尼采作为现象学家。对认知的乐趣。内心世界的哥伦布。语言的界限和世界的界限。在锥形岩石边的伟大灵感。

(17)、世界的价值可能比我们所相信的大的多,——我们必须识破我们的理想的幼稚性,也许,在给予世界最高解释的意识中对我们人类的生存甚至连一个普通低廉的价值也不曾给予。

(18)、即使如此,基督教文化“消除不了对一切高贵种族根子里的那只金毛野兽的恐惧”(10)3在尼采发动“大政治”的价值战争中,他想象这只金毛野兽变形为“全新的生命d,负责那最伟大的使命,即培育更高的人类,包括无情地消灭一切蜕化者和寄生虫”(11)3

(19)、《不合时宜的沉思》中的文章,无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尼采寻找他自己的目的、自己的“特别必然性”的努力。他后来解释道,《不合时宜的沉思》提出了“关于我的未来……我的内心深处的历史,我的变化趋势的一种看法”。其中最首要的,是那篇题为“教育家叔本华”的文章,它阐明了已成为尼采自己终生寻求的目标的内在逻辑,这一目标即,理解[如《瞧,这个人》(EcceHomo)著名的副标题所说的]“人如何成其所是”(Howonebecomeswhatoneis)。

(20)、最危险的健忘,刚开始他们忘记去爱别人,最后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值得去爱的地方了。

(1)、道德即评价。评价即偏见。偏见即力量。力量即世界。道德代表了特定生命保存和提高的特定条件,有其自然性和正当性。尼采谴责的不是道德评价本身,而是道德哲学家们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命令提供的道德理由:

(2)、他的家庭比较富裕,小尼采被送到了一所精英式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培养了很多有名的德国学者,后来他又去了波恩和莱比锡的大学。家人希望他以后进入政府部门,但他却被哲学中的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会被称为历史语言学的问题)所吸引,这个问题在当时还是一个正待开拓的新领域。

(3)、豆瓣评分高达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和认可程度。

(4)、但是,到1876年,他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不得不离开所任职的大学。到1879年,他完全辞掉了工作,只领到很低的一份退休金。之后他辗转于瑞士和意大利北部各地,在阿尔卑斯山的各个最美丽的风景点中徜徉,住在普通旅馆里,只要健康允许,就作长途的徒步。

(5)、世上没有真理,只是解释。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不相信自己的人总是在说谎。

(6)、因此,从《漫游者及其影子》,《朝霞》,和《快乐的科学》等“过渡时期”或“转折时期”著作开始,尼采的思想、生命和感觉呈现出一种不同的色调和意义。如果仔细阅读尼采在这之前的著作和在这之后的著作,可以看到,虽然存在着诸多主题和思想上的连续性,但是,这些主题和思想的色彩和声调变了。一种新的基本情调出现。一种自信而清晰的声音响起,这是一个遥望近乎完美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地平线上的艺术家的喜悦的声音:

(7)、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尼采热,其著作相继被翻译出版,且不断有新译本问世,尼采成为当代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西方哲学家。

(8)、两种酷爱:可怕的事物和音乐。一旦音乐成为过去,如何生活?后塞壬时代的哀愁。清醒。尝试和蛊惑。

(9)、本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十三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一一来自德国的大师》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一一或者自由的戏剧》,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酷爱的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阔,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 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力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

(10)、“我的野心就是要在10句话内说完其他人要用一本书才说完的东西,”尼采宣称,“以及其他人用一本书也没说出的东西。”

(11)、但是,自由意志的幻觉不是他排斥犹太教基督教道德的主要原因。正如他在极具风格的自传《看这个人》中所说,“它不是作为错误的错误”,他反对这种道德。尼采反对道德的核心主张更为激进和不自由:犹太教基督教道德或其它美学的或否认生活的道德支配下的任何文化都不利于实现人类的卓越潜力。正如他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所说,“如果可能的最高权力和最杰出超人从来都不能变为现实,道德本身处于极端的危险之中,道德本身要受到谴责,”该怎么办呢?

(12)、在尼采现在的心境中,他认为自己恢复了健康。但我们要正确看待尼采的痊愈和健康。尼采的痊愈从来不意味着中产阶级那种岁月静好、无病无灾的“矮墩墩”的健康,而是尼采所谓“大健康”,这种健康不仅不排除疾病,而且意味着疾病,以疾病为前提。在尼采看来,疾病乃是健康的条件和动力,生命借创伤而成长,凡是不能杀死人的,都只能使人更强壮。对尼采来说,健康意味着对疾病的克服,而大健康意味着对于严重疾病的克服,只有巨大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终解放者:

(13)、如果你也梦想一睹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雷海宗等清华北大的教授风采;

(14)、因为这种对狂野的释放,这种无序无度无节制就是自然本身的样子,所以人与自然真实的统一了,而且因为是真实的统所以这种力量简直无法阻挡,人仿佛自己就是神,个体的完整暴露就形成了群体的狂欢,让秉着日神的人感到深深颤栗的狂欢。“也许这一切对它们来说原非如此陌生,甚至他的日神的信仰也不过是用来遮掩面前这酒神世界的一层面纱罢了。”酒神精神就是放纵、感性、随意。摩耶的面纱明明是给人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可是面具下的丑陋让人不能取下它。酒神精神很干脆,直接撕裂好了,大家都是丑,一切丑好了,要什么幸福,我是神!这一瞬间,“我”已经忘了我是谁,只有和世界本身,自然本身合为一体的狂浪而已。

(15)、《朝霞》以“无数的朝霞,还没有升起”作为开篇的题记,而其最后一条格言则宣称,“我们”飞行的方向乃是“太阳落下的方向”(§575)。“朝霞”因此表明自己同时也是晚霞。尼采的朝霞,因此保持其为朝霞,并为其他人的朝霞留下了空间。尼采的朝霞,也为你我他升起。无数的朝霞,还没有升起。(《朝霞》的题记,尼采引自《梨俱吠陀》。)

(16)、受到唯物主义和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意识和理性在人类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我们的无意识和下意识本能和情感生活则更加重要得多。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写到激发伟大哲学家的“不信任和嘲讽”是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样子,似乎他们依靠冷冰冰的、纯粹的、神圣的冷漠辩证法的自我发展已经发现了真正的信念,其实不过是他们的猜想、突发奇想或心血来潮,或者更典型的情况是他们筛选并进行适当抽象后的某种狂热的希望--他们用事实之后的理性化过程来为其辩护。他们鼓吹这些东西,却不想被看作这样的人。

(17)、古代主奴制度的和谐被奴隶发动反对主人的战争所颠覆。尼采说,犹太人乃是“‘天生为奴’的民众”,但他们自称是“万民中的选民”“犹太民众的意义便在这样的价值颠倒:道德中的奴隶起义就从他们开始”(10)147-148“基督教有其犹太根源,并只有在作为这块土地上的植物才能得以理解⋯⋯基督教是对一切雅利安价值的重估,是贱民价值的胜利。”(11)124在基督教价值统治的两千年,“此等人类已经以他们‘上帝面前的平等’主宰了欧洲的命运”(10)98;“全部文化的意义恰恰就是,从‘人类’这种食肉动物中培养出一种驯服的文明动物,一种家养动物。”(10)350

(18)、班盖的回忆表明,他的朋友的学习时代正式结束于他这次对尼采的研究。福柯自己也在不止一次的会谈中谈到这一点。当然,像所有优秀的高师学生一样,他实际上多年前就读过尼采。但在那个夏天,他突然觉得尼采那些他已熟知的思想变得新鲜了。福柯回忆道:这次读尼采使我感到了一种“哲学的震动”。他在1982年的一次谈话中解释说:“尼采是一种启示,我以巨大的热情研读了他,并与我的生活实现了决裂……我曾有一种上了圈套的感觉。透过尼采,我变得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了。”

(19)、这种思想方法在尼采以及后现代主义看来,是痴心妄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20)、尼采从小的表现就和寻常的孩子不一样,因为小时候的她就非常的多愁善感,在他屋睡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然后他的弟弟夭折了,为了生活,他的母亲带着妹妹和他一起去了姑妈家生活,这使得原本就闷闷不乐的他变得更加的不爱说话了,所以他只有靠着写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1)、下一个冬天,也就是我在热那亚的第一个冬天,差不多由一种血液和肌肉上的极度贫乏而引起的那种轻松愉快和超凡脱俗,使我创作了《朝霞》一书。

(2)、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等六位先生主讲文学课,道出了朝代更替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普通人理解古典名著简直不要太友好。

(3)、2000年,是尼采逝世一百周年。国内外尼采著作的新版或有关尼采的论著频频问世,盛况空前。当时,德国汉泽尔出版社(CarlHanserVerl吨,2000)也推出了一本独具特色的尼采新论,就是眼下这本萨弗兰斯基的《尼采思想传记》。 

(4)、我们分开讲了两种精神后,接下来肯定要思考二元的统一是否可能。尼采先从抒情诗人入手,展开讨论。抒情诗人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主观性的诗人,所以他们的诗歌难以称得上真正的艺术,可实际上,他们表露的自己的真实情感,是日神精神极致“素朴”的作品。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作品。日神精神本身就是外观的外观,即世界本源太一的外观是真实世界,真实世界的美丽外观是日神精神。所以当人与自然和谐统人所做的诗,是自然的诗,人的自我体察了自然的自我,然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并不是随便说说什么而已,这是基于客观的。作者客观的表达世界本身的原始痛苦和原始回响,然后自己与这痛苦回响融为一体。“这时,他即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诗人和演员又是观众。”日神精神是形体艺术,他是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与对象的。

(5)、那种要求我们消除痛苦和推动幸福的道德观点,他表示反对。在《黎明》中,他写道“带着消除人生中所有锋利的棱角这个巨大目标,我们难道不是走在把人变成沙子的道路上吗?我们都成了沙子,微小的、柔软的、滚圆的、无边无尽的沙子。这是你的理想吗?充满同情的情感预报者?”在几年后的《善恶的彼岸》中,他反对功利主义者,“正如你明白的那样,幸福绝不是目标,在我们看来是个尽头,一种很快就让人变得荒谬和可鄙的状态。”

(6)、按照尼采的看法,一切高贵的东西都自我肯定,而只是间接地对其他一切造成否定,而一切虚弱的生命无力自我肯定,只能通过对高贵存在的否定来间接肯定自己。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两种道德,而他属于前者。在《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追溯了贵族道德和奴隶道德,提出“怨恨”概念。在尼采看来,贵族的评价方式是健康的,高贵的,其主要的目的是肯定自身,同时因为肯定自身而造成了对其他等级的负面和消极评价。但高贵存在或强者的出发点不是这些更低的等级,他的高贵不是通过与其他等级对比、否定其他等级才形成的。高贵存在对其他等级的存在和价值甚至有一种漠然和忽视。与此相反,奴隶道德则是一种怨恨道德,这种道德的价值评价中心不是对奴隶自身及其价值的存在的自豪和肯定,而是对高贵等级及其价值的怨恨,由于这种怨恨才分娩出奴隶自己的道德价值。出于对贵族的高贵、富有、健康、骄傲的怨恨,奴隶将低贱,穷困,病弱,谦卑推到了最高价值的位置。

(7)、对成年人来说,它圆了我们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旖旎长梦。

(8)、总而言之,在尼采心目中,《朝霞》是健康之书,肯定之书,偏见之书,公正之书,犹如涌起的波涛和燃烧的朝霞。我们不妨按照尼采的指点,试着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这本书,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浪涛和自己的朝霞。(《朝霞》,§4)

(9)、公正与偏见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从偏见冲突的角度来看,公正的动态的“符合”行为使某些偏见被裁决为成见,因为公正乃是偏见对自身的超出之路,而不是对现成偏见或对偏见的可能思想基础的静态确认。只有这种使偏见成为偏见的更高和更深层次的偏见才是“公正”。因此,海德格尔引用尼采如下这条格言:

(10)、诸如: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高贵的虚伪。理想主义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天堂,他会再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虚伪的。

(11)、至高的恶归属于至高的善,而这种善却是创造性的善。……我是第一个非道德主义者:因此我是卓越的毁灭者。

(12)、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把5000年历史拆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13)、存在的纷乱。《悲剧的诞生》之诞生。基底的残酷。尼采在战争中。奴隶。道德思维对抗审美思维。对起义的害怕。对文化的隐秘的透视。在可怕事物前的幻灯片和隔板。狄俄尼索斯的智慧。

(14)、这句话概括了一个怪异难解的信条。这是一句我们应努力理解的话,——不仅因为福柯在阅读时认为它重要,还因为它直通他的“伟大的尼采式探求”的内核。

(15)、尼采认为,如果人想设计“一个他自己的存在宗旨”,就必须设法把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并使它们相互平衡。但他担心,基督教已教会了欧洲人去憎恶肉体及其未驯化的动物活力。而且,随着现代国家调节生活各个领域的能力的增长,人的狄俄尼索斯方面正濒临消失。由于国家极力让人们遵守那种最令人麻木不仁、最整齐划一的文化法典,狄俄尼索斯方面深受其害。

(16)、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17)、尼采这本书初版于1872年。书中,这位早慧的德国古典主义者(他27岁就当上了巴塞尔大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悲剧理论。照尼采的看法,“悲剧因素的恒常结构”使两个无时间的倾向互相对抗:一种是阿波罗式欲按比例正确宜人的形式塑造世界的倾向,另一种则是狄俄尼索斯式(Dionysian)欲粉碎这种形式,欲猛烈突破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界限的倾向。《悲剧的诞生》有一些著名的仰慕者[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就是其中之一],但他们都是学术界的门外汉。

(18)、悲剧的形式是日神的艺术,也就是以具体的表演唱诵来表现,而其精神又是酒神的艺术,一种个人性神化。表演者在舞台这个形式下,完全消弭了自己,那一瞬间,自己成了各色各样的或神或人。观众保持审美的态度,观众心中知道这是一场演出,而演员已经忘记,然后在演员忘我的表演中,观众的心随着演员而波动,或悲伤或快。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是可以被呈现的,而且无论怎样的荒凉,怎样的残酷,观众都可以接受。观众不是去审美的享受表演,而不是经验性的体验。

(19)、最后这本书各章的标题分别是:“我为什么这么智慧”、“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了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我就是命运”。

(20)、尼采的上述看法,既批判希腊理性主义认识论,又抨击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现代性。

(1)、一个男孩写作。分割。闪电和雷鸣。找到和发明生平。普罗米修斯和其他。第一次哲学尝试:《命运和历史》。观念海洋和异地向往。

(2)、有人说,尼采的超人意志哲学,包含着对人的爱。也有人说,尼采的思想太过偏激和片面,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如种族歧视或法西斯主义。

(3)、这对尼采来说冲击太大了,冲击更大的是对戏剧。他用“冷漠悖理的思考——以取代日神的直观——和炽热的情感——以取代酒神的兴奋,而且是惟妙惟肖的伪造出来的、绝不能进入艺术氛围的思想和情感。”苏格拉底导致戏剧变成台上的演员需要心惊胆战毛骨悚然。也就是演员不能消弭自己,不能自然的成为神,他大段的独白辩论是要演员自己去体验那个情感,这就让表演的生动性与精彩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原先的精神完全消失,日神的形式美和酒神的精神美全部离开了舞台。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4)、(9)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三联书店,20

(5)、济慈在自撰的墓志铭中称自己为“一个将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感叹声名之易逝和虚妄,但若将尼采的观点加以引申,我们也可以说,济慈的创作表明,用诗歌的风暴写在水上的名字是不会消逝的名字。

(6)、认为尼采为“权力意志”辩护的肤浅读者肯定忽略了他自己对这种哲学奢侈品的“怀疑和嘲讽”:正如他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所说,获得一种“权力感”是重要的人类动机,但那是心理学观点而非形而上学观点。在作为心理学家的尼采看来,哲学家的道德观点也“产生能说明他是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确凿证据--这意味着,在他的天性中最深刻动机相互之间以什么样的顺序排列。”但是,非理性动机可能产生强大的影响,主要靠非理性手段重新调整方向:如果你挑衅读者,娱乐读者,惹恼读者,你就将他们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在尼采看来,动机是指拥有某种情感反应的习性)。因此,尼采的写作方式源自他的人性观,即包括哲学家在内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