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1)、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2)、生命有不能承受的轻,而我们依旧活到下一秒。
(3)、爱情是什么?玛格丽特·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4)、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5)、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6)、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7)、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人物。她曾是酒吧女侍,通过萨比娜学会摄影,青少年时期一直在母亲的阴影中度过,婚后也一直因为托马斯的出轨行为饱受煎熬。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她认为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不论在爱情还是在社会关系上,她都处于对托马斯的依赖地位,但在书的最后部分,特蕾莎逐渐摆脱了这种生命之重而几乎转变为生命之轻。特蕾莎对托马斯的爱也是无可置疑的。
(8)、弗兰茨信奉伟大的进军,希望看到人们团结到一起,看似有媚俗的倾向,但第六章第十四节中,作者明确表示弗兰茨不是一个媚俗的人。他对于伟大进军的追寻,不是出于对某一主义或学说的轻信,完全是出于内心浮现的美好幻想,或者是对萨比娜那种自由的效仿。事实上,弗兰茨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也有很多不满,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弗兰茨善良得无可救药,他最后的结局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9)、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10)、特蕾莎说。她把托马斯的手抓得更紧了,又睡着了。托马斯知道,此时,特蕾莎正在一架飞得高高的,飞在星星上面的飞机里,透过舷窗往外看。所以当灵魂超过肉体的欲望之时,爱情显得多么美妙啊。
(11)、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
(12)、可好景不长,她的老公慢慢显现出了本来面目:好吃懒做,缺乏担当,脾气古怪。既称不上是合格的丈夫,更难以肯定是像样的父亲。
(13)、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4)、因为Einmal ist keynmal,偶然一次不算数,所以我们无法客观评价历史与人生的意义,历史与人生毕竟只发生一次。在第一章第一节中,作者就评价生命:“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托马斯认为,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因为我们无法判断抉择是好或坏,一切都是初次经历。我们既没有足够的经验,也没有客观的角度去评价究竟什么是客观价值。托马斯的想法颇具虚无主义的真谛。
(15)、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16)、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与一群00后的孩子聊“生死”,太过遥远、太过残酷、太过陌生,无法引起共鸣。关于生死,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小孩自是不必去触碰的,即使中年人遇上这种事,身边人也总是不能接受。那么,在一群孩子的眼里,他们将如何看待生死呢?
(17)、一般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梦。特蕾莎众多噩梦的其中之一。 不难看出,特蕾莎上彼得山这一情节,前后行文有一种梦呓般的紊乱,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的一种虚幻感。最明显的暗示是第四章第二十九节:她醒过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而情节本身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热闹的彼得山一个人都没有,男人手中的枪更像高尔夫球杆;还有男人们为自愿受刑者提供服务这一荒谬的行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认为枪支这种坚硬、突起的长筒状物体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特蕾莎半自愿半被迫承受枪击这一情节带有明显的性暗示。
(18)、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19)、时隔三四年后,又重读这本书,远没有当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审视它。
(20)、萨比娜聪明得多,她明白两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理解的基础,纵使他们热切地相互倾诉,纵使她明白弗兰茨非常优秀。弗兰茨为可笑的历史、刺耳的音乐赋予各种崇高意义,而这些东西正是萨比娜所避之不及的;在性爱生活中,她觉得紧闭双眼的弗兰茨让人厌恶,像一个吮乳的婴儿。最重要的理由,萨比娜绝不愿为所谓的婚姻放弃背叛的欲望,于是她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身后是虔诚的信徒弗兰茨。两人间的关系体现了重和轻的对立,萨比娜轻得飘摇不定,而弗兰茨重得难以动摇,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爱的情谊,但绝不是爱情。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后感800
(1)、其是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之中。
(2)、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玛丽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萨比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背叛在萨比娜眼里有着无语伦比的美妙,“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主角*,将生命的重的好处抛在脑后,而追求的就是一种破坏的快感。但是在不断的背叛中萨比娜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那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开始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好处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好处,作者在那里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了。”我之因此说萨比娜才是故事的主角,原因就是,她才是真正走到终点的人,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的生命之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之因此会无法停止脚步是正因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而萨比娜一向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4)、她拗不过妈妈的百般“劝说”,终于是回了省内,按她妈妈的意思考了本地政府机关一个清闲的职位。
(5)、“真的,有些书是要白天读的,有些书只能晚上读。”
(6)、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7)、轻是认识到生命无意义之后,对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种超然态度。这里说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事实上轻的代表人物托马斯与萨比娜对精神生活很是重视,尤其托马斯,对自己的内心严苛而诚实。轻的态度使托马斯与两百个情人做爱,却知道自己不会对她们产生爱情,因为性爱不代表任何意义;轻的态度使托马斯漠视历史,既讨厌俄军也不欣赏反对派;轻的态度使萨比娜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一次次背叛,根本不在乎自己将去往何种境地。是的,不在乎,书的最后托马斯没了工作,没了朋友、情人,却和特蕾莎幸福如初,甚至胜过当初,真是温馨的生命之轻。
(8)、就压力的定义来说,它是指人与外界环境中的压力源之间,持续互动的“调适过程”,即个体为了因应外在要求而引起的系列反应,包括了认知、情绪和生理层次的反应。
(9)、很快,她妈妈和她外婆联合作战,为她物色了一位性子老实、父母又有很多房子的男人。心灰意冷的她也就这样应付了自己的婚姻。
(10)、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1)、当然是。相处的第一刻,托马斯就把特蕾莎看成一个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通过特蕾莎他明白,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虽然第一章第九节里提到了同情心,特蕾莎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一直处于依赖地位,但不能说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是怜悯。客观上看两人的感情确实有不平等性,但主观上托马斯一直对特蕾莎爱恋而尊重,“不允许任何人觉得特蕾莎不好”,甚至在特蕾莎与其他人共舞的时候他也会吃醋。
(12)、如何从悲恸的痛苦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意义,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悲伤如同疾病,都需要时间来愈合,如果察觉自己已陷入生命的危机中,应立即寻求适当的求助,以免让自己及家人重新经验二度创伤的打击。
(13)、牧歌在已知的事物中间循环移动,它的单调是一种幸福。但牧歌的局限性是仅限于伊甸园或乡村这种小环境,一旦要将牧歌扩展到较大的环境,那牧歌就不复存在,只剩城市里每天挤公交上班排队吃午饭下班累得要死的可怕重复,或是一次次夫妻争吵与上司的责骂。 而永恒轮回也未必就是坏的事情,从作者的角度看,历史的一次次重演可以使我们正视历史,并客观评价它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不是加以美化或诋毁。通过永恒轮回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可能会学会认识人的脆弱性和人生真正的价值。
(14)、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15)、另外就是我的爷爷,不久前他因舌头严重溃疡而住进了医院,医生说有癌症风险,要做切片检查。在等待结果的那几天,我再次感受到了到了巨大的痛苦,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直到被告知为良性肿瘤,我才舒了口气。这一经历再次让我坚定,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身边的这些亲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在我不知道的时候,他们突然就离开我,这种感情比自己遭遇什么还要痛苦。(抽泣)
(16)、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
(17)、孩子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我们而来。他的一生不会有白走的路,哪怕是弯路,也是他宝贵的收获。
(18)、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19)、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20)、米兰昆德拉用他的哲思,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启示
(1)、特蕾莎认识到了,她和卡列宁之间的爱比她和托马斯之间的爱更美好。这种互不要求、不存疑问、相互接受的爱,是本质的爱,简直如同牧歌一样。而通过卡列宁特蕾莎意识到,自己以前对托马斯的做法,似乎也有不当。托马斯老了,变得弱小,他们站在了相同的高度上,得以重新审视两人的爱情。
(2)、 最近看的几本书还有《浮士德》、《南渡北归》和《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我发现这些书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共同主题: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重量?
(3)、那我们该如何来自我诊断,区辩较不健康的哀伤反应,而求其治疗,拉萨(Lazare,1979)曾提出几个线索,可供其参考:
(4)、师:于是,这段时间老师经历了病理切片检查,接着是一个星期病理化验结果的等待,以及前晚凌晨三点的求医。所以,这段时间,关于生与死,我思考了很多。在那七天漫长的等待里,我甚至想:如果我真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做?我的亲人是否能接受?我的还未长大的女儿又该怎么办?我该如何面对我的学生——你们?……在无数次的追问里,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声音回荡在我脑海:即使生病了,我也会像以前一样笑对生活,一如既往的爱我的女儿,一如既往的爱我的工作,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患病了,依然轻松地和你们聊天、开玩笑。幸运的是,七天后结果出来了,我是健康的。
(5)、我最爱这样的一个桥段:“你在看什么?”她问。“我在看星星。”他说。“别骗人,你没在看星星,你在看地下。”
(6)、但是正因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爱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国受外强凌辱时逃离它,又重返它,失去医生这份职业,成为一个擦窗工。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做出思考,是他生命中的“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但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吗?他最终听从特蕾莎的请求,躲到乡下,没有女生,没有无休无止的偷情。在特蕾莎最后意识到他的衰老时,她表达了歉意。从读者的角度,甚至托马斯自己也认为是特蕾莎改变、甚至能够说是摧毁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乐,很喜爱此刻的生活。我能够想象他的满足,当与命运做无数次抵抗极尽智力理解挑战后,他放下了这些,没有什么务必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难受、失望、胃疼的时候,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不会评价。正因他始终有特蕾莎。
(7)、为了阻止他俩交往,她妈妈甚至到她下班的路上等她一起回家。就这样,这段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她挣扎过,可她还是拗不过她妈妈。
(8)、关于生死,这段时间思考了很多,突然也想跟孩子们聊聊这个话题。原本只想聊个几分钟即可,没想到话夹子打开,“关于生命”这个话题,七年级孩子的感悟竟是如此深刻。我不想放弃这一资源,因此,我放弃了原本的授课安排,没有任何准备,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们上了这节《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生命教育课,抑或是表达能力训练课或是作文指导课吧。
(9)、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用心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用心,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户外自由而毫无好处。”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取什么呢?沉重还是简单?”
(10)、有时候,就是给你选取,那选取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取》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务必立刻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向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11)、生命之轻,同样不可承受——在生活中,当我们负重前行,被压力和困难压的喘不过气来时,就想想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哲理吧,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才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索性扛起重负吧,让我们去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12)、萨比娜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她是画家,托马斯的情人之用弗兰茨的话来说:“萨比娜,您是个女人”,她具有自由奔放,野性难驯的艺术家特质。萨比娜的轻是不停地背叛,背叛自己的父母,背叛丈夫,背叛故国,背叛弗兰茨,她同托马斯一样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看作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但她并不清楚自己的背叛究竟有什么目的,她也未想过要给自己的举动寻找什么意义。背叛时她激动不已,背叛后却同样陷入忧伤。
(13)、鸣 谢: 感谢我的实习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李演同学及时按下录音键,并整理出课堂实录,在此鸣谢!
(14)、体检被医生告知患癌症的几率很大,要做活检才能判断,于是,从我身上取了四块黄豆大小的肉去做活检。尽管结果出来只是虚惊一场,尽管我始终相信自己没有患这种病,但等待结果出来的这一周还是很难熬的!我甚至在思考:如果真得了癌症,我将如何度过我的余生。前天晚上,毫无征兆的头痛,想起那几位不惑之年猝死的朋友,我不敢大意。凌晨3点去中医附一看急诊,做脑部CT的那一刹那,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出来后我写下了这段话:当医生把我推进CT机时,突然感觉与推进火化炉一致,只不过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只有经历,才会有刻骨的体会,尽管这两次检查都没有一点问题,但经历这些后,感觉自己变得更通透。
(15)、而在面对失去亲人的哀悼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哀痛的反应仍过于强烈,或长期沉浸于哀伤的自怜中,即可能处于病态的悲伤反应,应适时寻求协助。就一般正常的哀伤反应时间,视不同文化背景而定,大都在半年至一年内。
(16)、生:我跟前两位同学不太一样,我自己就体会过了生死,因为我五年级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叫紫癜性肾炎。当时我和妈妈都非常害怕,我的腰部以下都布满的红斑。我感受着自己身体的变化,但不知道我到底得了什么病,我很害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哭,不知道我的病情怎么样,父母也都瞒着我。但是看到妈妈整天以泪洗面我就知道我的病情很严重。那时真的觉得自己可能真的离死亡不远了,我非常担心、害怕,当时我第一次体会到活着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之后我无意中听到我要做手术了,如果手术失败我的病将转变为癌症,我将活不长了。手术前我和妈妈聊了很久,问她如果我不在了怎么办?当时妈妈哭得比我还难受,但是爸爸却在笑着鼓励我说手术一定会成功的。之后开始了全麻的手术,整个手术过程我毫无感觉。在等待结果的那48个小时,我整个人都特别慌,我想要是我活不下去了,我就体会不到初中生活、高中生活甚至我之后的生活了……我很害怕,我想和我小学同学好好说再见,想跟我所有的亲朋好友说再见……万幸的是,最后的结果很成功,那一瞬间我好开心,那可能是我12年来最开心的一刻。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好好珍惜生命吧!拥有生命是一件幸运又不容易的事!
(17)、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18)、这两个梦境共同的恐怖之处在于个体性的丧失。当肉体混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肉体中时,人体原有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完全看不到;当声音混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喧闹中时,再独具一格的真理也无法传入人耳;当人存在于一个完全同化、物化了的社会中时,人的尊严和能动性消失殆尽。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因为没有区别而兴高采烈,甚至死亡也只是使大家绝对相似。特蕾莎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羞耻心,这羞耻心是道屏障,是维护自己私密性和独特性的最后一道屏障。托马斯的出轨使她烦恼,因为她想表明自己是独一无不可替代的,但却混淆在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之中。特蕾莎最害怕的东西是个体性的丧失。
(19)、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
(20)、因为顺的背后,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容质疑的权威。而爱则能让两个跳跃的生命之间,产生一种平等的交流。
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词好句
(1)、但也有意外,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萨比娜和特蕾莎就是他的意外。萨比娜和托马斯一样是轻的,你可以把她看作另一个托马斯,准确的说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女托马斯。
(2)、“为了不出错我要问一句。这是您自己的意愿吗?”这是男人的问题。 “是的。当然是,这是我自己的意愿。”这是特蕾莎第一次的回答。 “不!这不是我的意愿。”这是特蕾莎即将被枪击中之时,改口反悔的回答。我们前面说过,这一段情节描写具有明显的性暗示,特蕾莎也曾想在被陌生人侵犯之前说出同样的话:“不!这不是我的意愿。”山上的一切景物,包括行刑者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温柔。而第四章第十九节中,特蕾莎出轨后独自呆着,这时她渴望“他用一种温柔而认真的声音跟她说话”,她就会紧紧抱住他,她会陷入爱情。显然,用梦境来解释彼得山前后的这一部分情节合适得多:梦境中的行刑者是性侵犯者,他被特蕾莎关于温柔的渴望给美化了。我们将两人的对话稍加改动,结论就跃然而出。
(3)、特蕾莎登上山路,惊奇地发现一个人都没有。山顶是一望无际的草坪,点缀有枝繁叶茂的槭树、悬铃木,开着花的栗树;山下城市在温柔的喃喃低语,除了鸟儿的歌声,听不到一点喧闹。她看到三个惶恐不安的自愿受刑者,在三个宽容善良的持枪者的引领下温和地走向死亡,而枪手温柔地询问她是不是自愿死去。这一段关于死亡的描写太美了,以至于很多读者读完这段后心灵为之一颤。持枪者与特蕾莎的对话是颇值得玩味的,短暂的几句对话是我们理解作者用意的关键。
(4)、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会变得比羽毛还要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这样看来,人生也是一种媚俗。
(5)、生: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经历了我姑奶奶去世的事情。我姑奶奶从小对我就像亲奶奶一般,我与她打闹,她也不会生气,会非常开心的和我玩耍交流。姑爷爷也是一个活泼的人,他也总是陪我一起玩。但是后来姑奶奶去世了,以前那个活泼的老人现在永远地离开了我。我不敢面对这些事情,但是人永远是矛盾的……人一边祝福,一边接受现实;人一边悲伤,一边勇敢地活下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只能带着悲伤勇敢地走下去。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谢谢璩老师给我说这些话的机会。(泣不成声)
(6)、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7)、面对人类生离死别的情感割舍中,这是常被用来保护自己,免于让自己处于悲痛状态下的自我调适方式之但知性的遗忘,并不表示情感的接受。
(8)、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9)、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托马斯原本是轻飘飘的。
(10)、每年于固定的某段时间内,有巨大的哀伤反应,例如:生日,结婚或逝世周年等纪念日。
(11)、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12)、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在表现特定历史背景的画面时,采用了伪纪录片式的拍摄。导演尽量重现了当时的影像资料,让演员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置身其中,见证这一个时代。
(13)、今日推荐的经典书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
(14)、回过头看,她似乎只是嫁给了男方家里的几处房产。她妈妈喃喃自语:我怎么知道这个人会是这个样子,不应该的呀。
(15)、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因此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16)、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17)、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18)、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19)、男生使女生幻灭,也最终导致自身的幻灭。托马斯搬到乡下,停止做爱;而弗兰茨在临死之际最后意识到自己应当守护女大学生,尽管他可笑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保护任何女生。
(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大全,小时候的快乐就是放学后在书店待到家人喊吃饭,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课题,书中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读罢一本书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现在分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大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1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心得体会
(1)、个体性的丧失的确是场噩梦。通过作者对一大堆毫无特点,绝对相似的裸体人物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集中营里赤身裸体排队受难的弱小民族;想到战战兢兢磕头如捣米的封建臣民;想到狂热崇拜元首高喊口号的昏暗时代。历史上,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
(2)、大到人生的每个重要决策,小到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3)、这节课开场的情境导入,无疑是很成功的。因为前天晚上一整夜的检查,以及医生嘱咐必须好好睡一觉才能缓解头痛,因此我缺席了昨天的语文课(因为是第一节)。今天,当我出现在教室里的那一刹那,孩子们的眼里是写满喜悦的。我和孩子们分享我这段时间的经历,以及我的感受,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们的生活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因素,你失去了最爱你的亲人,你将如何面对你今后的生活?”这个问题有些残酷,但因为是假设,孩子们能接受。短暂的思考后,孩子们开始各抒己见。
(4)、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