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勒游戏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精选64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席勒游戏说 1、席勒游戏说的观点 (1)、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半坡中       类型。 (2)、巫术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

席勒游戏说

1、席勒游戏说的观点

(1)、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半坡中       类型。

(2)、巫术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3)、18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代表着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这种小说较之以前的文学有了更明显的现实性以及道德教化功能。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序言中就说,自己处处以严肃的态度去进行创作,目的是“以现身说法去教导别人,叫我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造物主的智慧”读者通过阅读他的小说,“从它里面就消遣来说、就教训来说都可以同样得到益处,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它都具备”所以这部小说出版后可以对世人做出了“一番很大的贡献”在笛福看来,这部小说在道德教育方面是有重要的训谕作用的,这也是他创作这个作品的目的之一。菲尔丁把自己的小说作为世人道德上自我体认的镜子——通过阅读小说让读者看看自己的道德面目;他说写小说《约瑟夫·安德罗德》是为了那些终日生活在优越生活环境在的人“端详一下自己的丑态,好努力克服”(菲尔丁iv-v)。他说《弃儿汤姆·琼斯史》的创作目的之一是“扬善举德”,他在作品的“献词”中要读者和批评家相信:

(4)、中外美术史(614)20201227上午8:30-11:30

(5)、在席勒看来,游戏冲动之所以在时间性的呈显状态上与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有着本质的、显著的区别,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他说:“感性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最广义的生活,这个概念指一切物质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形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本义的和转义的形象,这个概念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特性以及事物对思维力的一切关系。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种普通的说法来表示,可以叫作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最广义的美”(76-77)。具体分析这一段文字,并与三种冲动之间在时间性上差异相连接,就可以知道——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为广义的生活或者直接呈现于感官的物质,因此,这些对象的根本特性就是变化无常的,因此,感性冲动就会去急迫地追逐这些对象,造成在时间性呈现上的迫切、急切、促逼、短急,其实也就是感性欲望自身的迫切、急切、促逼、短急;而形式冲动的对象则是只能使用抽象思维力才能把握的普遍性的形式,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自然就是无时间性的;而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在这里,“活的”所指的绝不仅仅是对象自身,而是指一个纯粹的、完全的、生动的审美体验或者审美活动,或者说,这一对象是“活的”——是审美主体感受到的,且“活着的形象”的意味在于兴发着的、涌现着的、绽出性的并以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在这种前提之下,才会把这一审美活动之中的对象描述为——“活的”。

(6)、在以上陈述中所出现的“变”与“不变”“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与“废弃时间”“演变”与“绝对存在”以及其后出现的——“感觉”与“理性”、“偶然”与“必然”等成对范畴之间在游戏冲动之中的融合,在席勒的表述里显得晦涩难解,玄奥异常,其原因就在于席勒还没有把游戏冲动作为一种原发性的生活体验本身加以把握,尤其是把时间观提升至——时间性其实就是原发性的生活体验本身的呈显状态而已,只是这一时间性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之中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席勒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对不同文化价值或者活动之中的时间性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与对比。

(7)、冯丽蕙安德伍德| 当下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最新进展:泰德·安德伍德访谈录

(8)、 华艺国际宣布“未来+”专场落地北京。这家走过近三十年历史的拍卖公司,去年在香港推出“未来+”,被视为市场创新之举。通过竞投艺术家未来三年的核心创作,藏家获得优先购藏权。这种类似“期权”的做法,请你从艺术生产和艺术生产异化的角度谈一谈。

(9)、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但为什么把它叫做单纯的游戏呢?按照您的概念,您把这看成是限制,但是按照我已经证明的概念,我却把这看作扩展。所以我倒宁可反过来说,只有对于愉快的、良好的和完整的东西,人才是认真的。但是对于美,人却和它游戏,当然,我们在这里不能想到现实生活中流行的那种游戏,它通常只是针对真正物质的对象,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这里所谈的美也是徒劳的,现实存在的美配得上现实存在的游戏冲动,但是理性提出的美的理想也给出了游戏冲动的理想:这种理想应该显现在人的一切游戏中。

(10)、 历史性,艺术是“一些”表现形式,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形式的变化会不断扩大,艺术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变化。 情感性,艺术输出的信息对象是艺术行为主体的各种“情感”,结果是艺术作品被注入了这些情感,并且信息受众能够对其感知,换言之即对这些情感“感同身受”。 想象性,艺术仅“源自”社会生活,依旧与生活脱离,至于无意识本能,那更是想象的本质(康德,1781)。所以艺术内容往往是非真实的、精神的、想象的。

(11)、几百年来,一代代帝王搜集的珍宝,都被八国联军抢走了。被他们所抢走的东西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更是无法计算的。就连侵略军总司令瓦德西也说:“中国这一次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估计出来的。”

(12)、举例五件中国明代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5分),图示其中一副作品(不小于10CM×10CM)(5分)并加以评价(20分)。

(13)、  ……《      》中的《古乐篇》……

(14)、象征型艺术:感性形式压倒精神内容,意义不能完全把握形象。

(15)、在19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浪漫派侧重于关注文学自身的问题,而到了三十年代则“转而关注社会问题。过度的关注自我以及夸张的抒情,使浪漫主义与人道的价值和诉求并不相称,它现在意识到要通过与人类建立密切联系来使自己重生”(Clement249)。正如拉马丁在1834年一个关于文学未来使命的演讲中说的一样:“诗歌将不再是抒情的〔……〕它将是哲学的、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qtd.inClement249)。三十年代的法国浪漫派作家们开始以创造一个和谐、道德、大众的新时代为己任,在诗歌、小说、戏剧中揭示社会问题,激荡并传递正能量。1830年代开始,法国浪漫主义者特别关注社会问题。拉马丁、雨果等浪漫派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赞同由圣西门与傅立叶等社会改革家们所阐发的“政体等值”理论——社会发展在任何政府形态下都可以发生。三十年代,拉马丁开始反省自己早年那种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并从此转向人道主义。由此,他不仅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方式谴责暴政,宣扬平等、博爱与民主,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到为争取社会正义与和平的伟大斗争当中去。1848年革命爆发以后,七月王朝旋即覆灭,热衷于社会改革事业的诗人拉马丁还被选出任了临时政府的首脑。作为法兰西浪漫主义的领袖,三十年代后的雨果堪称是法国浪漫主义者中的伟大改革家,是进步和博爱理念的虔诚信徒;他是穷人、失意者、悲伤者、违法者、被放逐者的捍卫者,是不合理社会制度下所有受害者的捍卫者。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在立法议会履职的演讲中,他对自己的社会改革事业倾注了热情。雨果认为,“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则更美”,“我的全部作品,写得明明白白的,恰巧是与这句话完全相反的思想”(83,190)。作为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充满理性精神和人道情怀,道德感化不仅是他处理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高妙手段之而且也是他那比大海和天空还要广阔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对读者产生感天动地的道德教育之无尽源泉。总体上看,“很少有一部雨果的小说是不谈论社会问题的”(Clement256)。在雨果的创作理念中,文学作品里“崇高、神圣和美德的东西”,可以让人们看到上帝埋下的爱的“火种”与“灵魂”(120—121)的感动,所以他说,“诗人担负着灵魂的责任,不应该让群众没有得到一些辛辣而深刻的道德教训就走出戏院”(108)。雨果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在对社会病症进行诊断,宣称压迫者是罪恶的来源并要求他们同情、帮助受害者,强烈要求无产者的进步改良,预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将会爆发革命”(Clement258)。强烈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训谕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1830年之后法国浪漫派的一种特质。与之相仿,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因其与法国启蒙思想联系密切,在当时沙皇农奴制统治下的俄国民众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作用。至于英国浪漫主义中的拜伦等“撒旦派”诗人,对社会的反叛强烈而近乎极端化,其创作表现了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影响深远,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变革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之所以如此肯定“撒旦派”诗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创作“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表现了强烈的反叛性和社会批判性,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教育功能。

(16)、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17)、朋友们,艺术创造需要自由的游戏,或者说——我们不只需要自由的游戏,更是为了在游戏中获得自由。而只有通过一种朝向“无名之域”的本质性的游戏,我们才可以为自由画出最新的光谱。在这种状态中,我们才能超越僵化的教条,创造出更丰富的经验、更激进的现实、更开放的未来。

(1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19)、艺术模仿自然,有选择地,用热爱之心模仿自然。

(20)、请断句标点,简体写出下图中的题跋与印文(20分)。结合作者的绘画作品加以评述(40分)。

2、席勒游戏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1)、黄宾虹的《古画微》里的一段话,从艺术史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3)、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

(4)、市面上的真题题库千千万,斥巨资买回来才知道交的都是智商税......

(5)、如前所述,启蒙时期的思想既十分活跃丰富又相当庞大复杂,恰恰是在宣扬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中,酝酿滋生出了感性主义的文学潮流,卢梭乃其间之先驱人物。比柏拉图批评文艺之“伤风败俗”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梭认为一切的科学和艺术都是滋生人类罪恶的渊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我们的灵魂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且,“科学与艺术都是从我们的罪恶诞生的”于是,卢梭认为,欣赏文学艺术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使人沉湎于虚华、奢靡、倦怠和精神堕落,腐蚀、败坏了社会风化,一句话,文学艺术不具备社会教化功能,或者说,文学不应该以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为宗旨。虽然卢梭的言论有些过激,而且事实上他也并不是一概否认科学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的,但是,他的这种理论确实是在传承西方文学史和美学史上关于感性、娱乐、审美的传统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对科技理性、工具理性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压制人性本能、情感、欲望、自由、个性等异化现象的反拨,因此他的文学“非功利性”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和美学影响极大,特别是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起到了催发和引导作用。

(6)、第不仅突出审美活动作为最佳游戏选择的重大意义,而且更为强调审美活动或者游戏冲动的原发性状态到底为何——对象或者作品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以及游戏活动作为内时间意识的流畅性。

(7)、文论发展的两个趋势:一是由主观精神逐步过渡为客观精神,二是由外在的辩证法逐步发展为内在的辩证法。

(8)、前些年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最早的游戏如围棋,在形式上很抽象,在意念上却很具象,深入局中,如两军交战,似群雄逐鹿。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天龙八部》中最终被虚竹破解的“玲珑棋局”,段誉、慕容复、段延庆等人在得失胜负成败之间苦苦挣扎,这是直抵心灵的“交感现实”。所以人们才说“世事如棋”,所以才会有“烂柯山”的故事(樵夫山中观棋,一局之后斧子把烂掉了,下山后才发现世间已过百年)。然而这些年,随着电子游戏的发展,游戏在形式上越来越繁复具象,表象上越来越逼真,但游戏的心理机制和情感结构却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简化,甚至,游戏的结构也越来越封闭。我很同意詹姆斯·卡斯在《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中的说法: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9)、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0)、在“实用”的意义上追求“进步”,以及不断“进步”所激发出来的理性乐观主义,是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弥漫全欧的社会风尚。“进步”意味着生产有用的产品,使生活和工作更快捷、方便、高效;但此种“进步”的终极目的何在?功利主义者的回答很干脆——为了快乐或听上去更高大上的“幸福”。正是运用这样的实用标准来考量,功利主义之父杰里米·边沁才宣称——就让人快乐的功能而言,诗歌远不如当时流行的图钉游戏(qtd.inFerber99)。浪漫主义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背景便是工业革命及其社会—文化效应,对工业革命的排斥与拒绝,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文坛浪漫主义者最为显著的共同特点。浪漫派作家普遍对当时正在茁壮成长的资本主义体制与商业主义气息持有公然的蔑视,对作为其价值观基础的功利主义甚为鄙夷,对作为其生活方式基础的城市化极为反感。莱奥帕尔迪愤怒地斥责时代的荒谬:“这个愚昧的时代,竟将实用作为最高的追求,而全然不顾生命本身越来越丧失了意义!”(qtd.inFerber99)弗·施莱格尔在小说《卢琴德》中写道:“勤勉与实用就如手执无情宝剑的死亡天使,横立在人们通往天堂的路上”(qtd.inFerber100)。反其道而行之,“无用性”开始成为浪漫主义者所看重的人生目标——史达尔夫人发出情不自禁的慨叹:“哦,我是如此痴迷于无用之物——美首当其冲”(qtd.inFerber99)。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则更加直言不讳:“实用的要旨在于为最高意义上的快乐提供源泉与保障,只有诗人或具有诗意情怀的哲学家才堪大任”(qtd.inFerber100)。由是,浪漫诗学以及浪漫派的文类创新,均从不同的向度揭示了浪漫主义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革命性“反叛”。浪漫派制造了诗人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和庸众所毁灭的悲情传说;后来,将艺术自由发挥到极致的唯美主义作家群的出现,标志着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裂在浪漫主义时代初现端倪,文学的教育或教化功能也日渐被淡出。

(11)、在席勒看来,游戏冲动是消除人性中两元对立诸因素的对立并形成全新的统一体的、使人性趋向完满的活动。这一活动虽然跟形式冲动之中的理性以及感性冲动之中的经验都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席勒说:“怎么才能是美,人性怎么才能存在,这不管是理性还是经验都无法教给我们”其根源就在于——在“理性”与“经验”之中,都必定会产生“限制”,而完满人性的实现却要突破任何“限制”,他认为,自“理性”而言,审美的状况是——“理性根据先验的理由提出要求:应在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之间有一个集合体,这就是游戏冲动,因为只有实在与形式的统偶然与必然的统受动与自由的统才会使人性的概念完满实现。理性必然会提出上述的要求,因为它就是理性——因为按其本质它极力要求‘完满实现’,要求排除一切限制;但是,这一个或那一个冲动的任何排它性的活动都不允许人的天性完满实现,都要在人的天性中建立一种限制。只要理性据此做出断言:应该有人性存在,那么它因此也就提出了这样的法则:应该有美”(77-78)。而自“经验”而言,审美的状况就是——“是不是美,经验可以回答我们,而且只要经验给我们以教导,我们也会知道,人性是否存在”

(12)、在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是与“抽象”相对立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其具体的含义正是抽象的范畴或者观念,其实,与“形式”是基本同义的。席勒说,当范畴或者观念变成生活自身,或者说,观念与范畴的原本的、原发性的存在状态自身正是感性的生活本身,而且是愉悦性的,那么,这就是审美活动或者游戏冲动。

(13)、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100044) 

(14)、目标,指的是游戏的人想要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在席勒的游戏说里,人在意识到自己自由的同时又需要感觉到自身的生存,我们便可以将这理解为一种目标: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物质性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精神性,在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性之后,会有一种从事真正自由的活动的欲望,而审美是一种展现欲望的表现。

(15)、说到文学的浪漫主义及其文学之“非功利性”观念,不能不论及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与席勒,他们的“审美不涉利害”“审美只涉形式”等美学创见无疑对浪漫主义的滥觞起了关键性作用。在卢梭的启发下,康德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考察了科学、理性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在辨析了“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性”(即实践理性)的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了理性应有的“必然的实践运用”(《纯粹理性批判》18—21),这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柱。特别是,他的“审美无利害”论不仅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这一文学思潮的发展,也为后来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为艺术而艺术”提供了理论先导,而且,对此前西方文学史上在实用理性支撑下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寓教于乐”说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或者说,在19世纪西方文学与美学领域,除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的社会实用观念之外,又产生了颇具影响力的文学“非功利”说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思想。卡西尔(ErnstCassirer)认为,“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以往所有的体系一直都在理论知识和道德生活范围内寻找一种艺术的原则”(175)。“浪漫派发展了康德的某些观点,坚持艺术独立性的主张,力图把艺术从长期以来的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规范中挣脱出来”(Habib145)。席勒在其著名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个体和国家只有经由调和克服了两者之间“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内在冲突,才能达成自由的生活与平等的共和国;而此种调和即所谓文化的根本使命。作为一种将两者调和起来的“统一冲动”“游戏冲动”乃是一种脱离了需求或义务的审美本能。席勒认为,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绝非可有可无的边缘化活动,它是人类存在的核心:“人类只有在完全实现了‘人’的意义时才会游戏,而且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qtd.inReed68-69)。受席勒“游戏说”影响的德国早期浪漫派,很早便对艺术在个人和集体精神成长中之重大作用作出了阐释:“美自身就能给整个世界带来幸福,而每一个生命都会因了美的魅惑而忘却自身的有限性”(qtd.inFerber20)。

(16)、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17)、701艺术理论  20201227上午8:30-11:30

(18)、以影响他人并为他者服务为目的,这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本原性特征;而在浪漫主义时代,瓦肯罗德、戈蒂耶等浪漫派作家却开始将诗与雄辩术区别开来,标举艺术的自足地位和天才的灵感与创造,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的“非功利性”。伴随着美学从关于真与善的科学中剥离出来,浪漫派确立了艺术自由的观念。艺术自由大大解放了艺术家的生产力与创造力,浪漫主义因此演进成为一场最深刻的文学革命。

(19)、请结合某一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的理解。 

(20)、(Schiller,Friedrich.LettersontheAestheticEducationofMan.Trans.Feng,Zhi,andFan,Dacan.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19)

3、席勒游戏说代表作品

(1)、结合史学史,谈论拉斐尔签字厅壁画的美术史价值。

(2)、17世纪的法国文化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巴黎的时尚就是整个欧洲的时尚,路易十四的喜好和法国宫廷的趣味就是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风向标。在文艺领域,表现上流社会生活的古典主义文学就是当时的主流,或者说,古典主义文学就是绝对君权之意志在文艺领域的体现,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集权和宫廷贵族思想精神的产物。布瓦洛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立法者”,他所追求的是以理性为灵魂、美与善高度统一的典雅艺术。在布瓦洛看来,理性与情感的天平上,理性高于情感,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固然可以打动读者,但是让读者接受理性的启迪和熏陶才是最高目的,艺术的使命就是传达真理、教化民众,而不是沉迷于情感娱乐。所以,布瓦洛当时批评一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作家时是这么说的:

(3)、花美编辑部耗时一周归纳去重、整理出各大高校史上最全21考研真题并公开分享。感谢21考研的花生与花粉们的帮助❤️回忆版真题难免有些疏漏,大家根据题型熟练掌握知识点即可~

(4)、论述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代表画家及作品 

(5)、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6)、对于同一款电子游戏,不同的玩家会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和态度。有的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他们有的沉迷游戏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甚至在游戏中扭曲了人格,丢失了价值。他们的剩余精力,并没有在精神层面带来积极向上的对美的追求。而有的玩家虽然同样在玩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受到游戏中感官刺激的影响,精神和意志自由并没有受到束缚。例如,有的在王者荣耀中研究出装让自己更加审慎,有的在剑网三上结拜师徒体会了友情和陪伴的珍贵,有的在古树旋律的轮回故事线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这些游戏的制作不一定十分精良,但是这样的玩家能够在游戏中使人性的境界得到提高。这便是席勒所描述的游戏。

(7)、请说出3-5中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书,并说出用法,结合你的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你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计划。

(8)、作为精神绝对自由的象征,文学使得“有限”的人渴慕-张望“无限”成为可能。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用“诗化”来赋予平庸乏味的人生以瑰丽的色彩,并通过各种文体(韵文与散文等)乃至各种文化部类(哲学、神学等)的整合融汇来拯救被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所区隔肢解了的人生碎片,最终在艺术中找回人的整体感与自由品格。只有在文学艺术“游戏”活动的自由中,备受现实规训与扭曲的个体才能逃离诸般现实规则与利益的束缚,找回在现实中迷失了的自我。在仿用中世纪德国绘画大师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一位徒弟写给朋友的信中,德国诗人蒂克声言:“世间只因有了艺术才变为一个美好可爱的栖居之地”个体自由意识的高涨,乃是“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形成并得以传播的重要前提。

(9)、拉夫.科斯特的游戏定义: (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线娱乐的首席创意官)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

(10)、分析任意一幅中国现代美术(绘画)作品,多种方式分析,800字以上。

(11)、请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2)、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13)、席勒在第15封信的最后对这一女神雕像艺术本身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了描述,他说:“这个完整的形体就静息和居住在它自身之中,是一个完全不可分割的创造,仿佛是在空间的彼岸,既不退让也不反抗;这里没有与众力相争的力,没有时间能够侵入的空隙”之所以说女神雕塑是“完整”的,绝不是仅仅就单纯自足的作品而言,而是在业已完成了一个理想的、完满的且流畅的审美活动或者游戏活动之后,才由衷地对这一审美对象所做的判断,因为审美主体的上述美妙感受正是奠基于这一雕刻作品独一无二的构成或者构造之上的,其既不多余任何部分,也不缺少任何材质,所有的部分或者材料都丧失了作为纯粹的物自身原有的特性,从而使得女神的形象从中绽出了,因而,这一雕像才是如席勒所说——“完整”“不可分割”的。

(14)、柏拉图《    》中说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15)、Thetheoryof“instructionlwithpleasure”isalong-establishedtraditionalconceptinthehistoryoftheWesternliteraturethattoutstheeducationalandutilitarianfunctionsofliterature.Inthe19thcentury,Romanticismputforthatheoreticalclaimandcreativeconceptthatdefinedliteratureas“non-utilitarian”andan“artforart’ssake”,rejectedtheeducationalandothersocialfunctionsofliterature,andlaunchedarevolutionary“rebellion”againstthetheoryof“edutainment”andthepursuitofeducationalandutilitarianfunctionsofliterature,bothofwhichhadlastedformorethan2000years.Moreover,suchatheoreticalcommitmentisprofoundlysignificantinthehistoryofliteraturebecauseitexertedadeepinfluenceontheliteratureofthe“EndoftheCentury”andtheModernist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andinitiatedanaesthetictraditionofModernismintheWesternliterature.However,theeducationalfunctionispartoftheinherentnatureofliterature.AlthoughRomanticismstartedthemodernisticaesthetictraditioninthehistoryofWesternliteraturethroughitsrevolutionary“rebellion,”theeducationalfunctionandutilitariannatureofitswritingsnevercompletelydisappeared.Thisisthe“destiny”thatliterature,asanartisticform,canneverdiscardorsurpass.

(16)、  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等层面,谈谈你对艺术的理解

(17)、这里要对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进行区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混淆使用,但两者仍然存在本质区别。这也是上一节只涉及生涩的理论内容而没有任何案例说明的原因。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品是这种形式下的具象化产物,艺术范围大,而艺术品范围小,艺术概念不仅包含艺术品,还能够表示这一形式的表现过程,即艺术化。 具体而言,艺术品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即艺术行为主体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在上述逻辑之下,一些概念则需要进行区分。例如,如果将艺术定义为刨除艺术品概念之后的高度概括的形式概念,那么文学属于艺术,而文章则可能属于艺术品而不属于艺术。文学与文章还能区分,但对音乐、建筑、电影等形式与作品同名的概念则难以分辨,因此,下文统一在表示艺术品概念时添加“作品”二字。

(18)、在席勒在第十五封信对游戏冲动的陈述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对游戏冲动自身特性及其意义、价值的强调上,也可以说,它的自身特性正是意义与价值的独特之处。席勒意图通过这种笔墨恣肆的强调,来突出游戏冲动的必要性、冲动性;就其必要性而言,游戏冲动是实现完满人性的具体呈现与路径;就其冲动性而言,其意义或者价值作为一种冲力、冲动始终要求体现出来,实现于某一具体的、生动的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体现为时间性的视野或者视域之内。

(19)、游戏冲动不是感性冲动、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结合。若是结合,那就是只能在事后才能进行的。两种独立形态的冲动之间不仅是无法结合的,而且在时间性的延续上只能是前后相续的,从前文所述席勒关于“自我”的时间性构成就可以知晓。这种结合实在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或者甚至是一种幻想了。

(20)、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这自不必言说。

4、斯宾塞席勒游戏说

(1)、此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不仅肯定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合理性,而且从“净化说”出发更为突出地强调了文艺的道德训谕功能。他认为,情感是受理性支配的,适当的宣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因此艺术具有陶冶和净化情感的作用。他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亚里斯多德贺拉斯29);悲剧是通过对严肃、完整的行动的摹仿,“给我们一种特别能给的快感”“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斯多德把诗提到了比历史更高的位置,因为诗比历史更真实进而更接近真理,由此也就更富有哲学意味和理性精神,其间产生的愉悦性“快感”也就更富于陶冶和净化人的情感与心灵的教育功能。亚里斯多德阐明了艺术之所以给人以美感,是因为人一面欣赏一面在满足和实现求知欲和现实的认知,艺术作品也就完成了为人提供真实的知识,引导人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作用。至于文学中的情感问题,柏拉图认为文艺表现无理性的情感,迎合了人性中的卑劣,而亚里斯多德则肯定了艺术中的情感的合理性,认为情感是人所固有的,并且是受人的理性的支配的,因此艺术中正当的情感表达对人是有益的,这就是艺术对人的情感与心性的陶冶和净化作用。比如,悲剧就借助于情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文艺对人的情感的这种“陶冶”,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而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训谕之社会功能。亚里斯多德从文艺“摹仿”之“真”及其认识价值,进一步确认了由此产生的无可置疑的教育功能——陶冶、净化、怜悯和恐惧等等,都是教育和道德训谕得以实现的种种表征。

(2)、本文节选自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徐恒醇译。

(3)、顾恺之xxxx仅被评为第三品,王维在《唐代名画录》中仅被评为妙品,历史上书画家或流派的地位是在历史传承中被塑造的。试举例论述书画家或流派在书画史上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艺术家历史地位的生成)

(4)、感伤的诗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