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精选89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1、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左右 (1)、主编:冬日暖阳wxfgzxfxm;承接广告宣传。 (2)、 在珍视记忆的同时,小说中那些陷入孤独的人物却也感受到了记忆的沉重压力,...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1、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左右

(1)、主编:冬日暖阳wxfgzxfxm;承接广告宣传。

(2)、 在珍视记忆的同时,小说中那些陷入孤独的人物却也感受到了记忆的沉重压力,随着这种压力愈加沉重,一旦不堪重负,人们会选择在健忘中逃避。丈夫离奇死亡之后,丽贝卡的沉重记忆导致她把自己与世隔绝起来,不与人接触,生活在回忆当中。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曾经苦苦寻觅的安宁,“在这里,记忆因思绪无情的力量化为实体,如同活人一般在幽闭的房间里游荡”由于沉湎于过去美好幸福的回忆,她放弃融入这个不断变幻的时代。在奥雷里亚诺上校身上,我则发现了与丽贝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奥雷里亚诺上校生活在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之中,他不断把他执迷收藏的小金鱼卖掉、获得金币、溶化金币、重新制作小金鱼。布恩迪亚家族染上了双重疾病:怀旧和健忘。前者把人们禁锢在过去,后者把人们禁锢在现在。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根源于同一事物——布恩迪亚家族无法避免的孤独宿命。由此可见,倍受煎熬的布恩迪亚家族注定要在时间的循环中往复,在命中注定的孤独中沉沦,根本无法走向未来,直至生命耗费殆尽。(6)

(3)、    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一种宿命的孤独感,你永远无法改变而又不得不改变,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孤独到没有影子的陪伴,因为这条路上只有无尽的黑暗。当你踏上它时,你才会发现生命微弱与微不足道,你只是命运的牺牲品。正如书中那永远沉溺在海底那有血有肉的三千工人,他们的死只是政治的牺牲品。“政府通过所能应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的重复。于是一种似乎官方的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说:没有人死亡,工人们已经满意的回到了家里”。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消失,仿若人间蒸发般消失。他们在世的亲属只知道他们很幸福,也许他们的确很幸福,因为他们再也不用在人间承受这份孤独了。

(4)、《百年孤独》,我在多年前就因其盛名而购其入书架。结果,正如我之前几篇读后感提过的,我屡次试图体验此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的伟大,却屡次翻不了几页便遭劝退。多年以后,当我再次面对本书那著名的开篇第一句,终将想起把四级单词abandon背得滚瓜烂熟的大学时光。

(5)、《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6)、比如「承担这一使命的信徒翻越山脉,迷失于无边的沼泽,淌过湍急的河水,遭到猛兽的袭击,绝望情绪和瘟疫的打击险些丧命,最终找到了邮政骡队途径的驿道。」

(7)、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可孤独路上,思想闪烁,我踟蹰前行。

(8)、他始终没有知音,随着钻研的深入,他近乎痴狂,渐渐走进了自我营造的象牙塔,自说自话。最后被家人捆绑在一刻栗子树下,直至带着孤独而死,留下的是他的炼金室以及等待破解的羊皮卷。

(9)、第二代的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权力的孤独”以及“理想幻灭的孤独”中。

(10)、随着长大,我们终于明白孤独是无法战胜的,像书里的奥雷连诺上校一样,试着与孤独达成最后的谅解,签下不失尊严的“投降书”。

(11)、所以他的孤独,是天才对平庸的孤独,是平庸之人无法理解的天才般的孤独。天才许多的思想是深邃的、理念是超前的,像梵高,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自己,他们默默承受着属于自己的孤独,时间终会证明他们是对的。

(12)、我时常想,从古到今,能有多少长寿之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经历过一次天灾人祸。看看历史,这种概率似乎不高。对于一个八零后,我该庆幸到现在的近四十年还算安定平稳,但我也忐忑,当真正能抹去马孔多的飓风来袭,我一个凡人也只能被其裹挟不能自持。

(13)、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14)、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作为马孔多的开拓者风头盛极一时,他痴迷于科学和哲学的研究超越了他存在的时间,他疯了,被常年绑在栗树下而了结残生;发动过32场战争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叱咤半生赢得一场比胜利更艰难、更血腥、代价更高昂的失败后在反复制作小金鱼中孤独终老;香蕉公司给马孔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和财富后,以两百节车厢的火车满载3000多人驶向大海而终结,随之而来的四年十一个月的连绵阴雨彻底将马孔多这座蜃景之城化为瓦砾与尘埃。《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之作,人伦命运荒诞不经,而面对2020年春节伊始,全国武汉肺炎确诊病例从291例到第四天1287例,到第11天11791例,到目前不到20天的时间增加到59834例(死亡人数高达1366),不得不说现实有时比魔幻还要怪诞。快速的城市化、发达的运输网络使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一碗“蝠寿汤”足以毁坏过往拥有的灿烂与辉煌,马尔克斯可能也曾在羊皮卷中给出预言,遗憾我们从未看破,因此不得不用积攒已久的孤独偿还。

(15)、大家好,我是蒋欣宇,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1级生物类基地班。我是一个喜欢阅读各国经典著作的书虫。我喜欢将我读到的好书以及经典语句分享给大家。我们虽然不能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跟随每一个人物体会他们的一生,丰富人生阅历。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读到的这本书,欢迎大家踊跃交流,彼此交换感悟,共同进步。

(16)、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外露的孤独不能被称之为孤独,我们还是要披着糖衣,我们还是要享受短暂的一生然后揣着不为人知的孤独摔碎。孤独让人清醒,不要把孤独想成一件很伤感很非主流的事情,孤独也有许多的营养。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空间一段时间,让我思考让我成长,这些思考带来的质变的成长是在容器内进行的,无需张扬炫耀,只需要用来浇灌自己。

(17)、    也许在宿命的孤独感之外更有着的是一种宿命的无助感,你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宿命,只能任由自己循着命运的轨迹,无力改变,这便是《百年孤独》里的轮回观。

(18)、身已迟暮,面对政府的不满仍欲筹措钱财、征集军队再发动新的战争,这换来的只是自己17个儿子的一夜间死亡的噩耗,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气力与这个世界相抗,把自己锁在布恩迪亚的炼金屋里日复一日的重复做着小金鱼,铸好,融掉,再铸好,再融掉,在无止境的重复中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

(19)、就像幼时的你在抽泣,你脆弱渺小,身子单薄,什么都做不好。你拼命盼着长大,盼着以后的自己勇敢起来。长大以后你的确进步不少,但只要别人的一句话触及了你旧时的噩梦,你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在房间闷头哭泣的小男孩儿。没人理解,没人陪伴。

(20)、《百年孤独》一书最开端就写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了“蓝色”与“白色”政治之争发动32场战争却无一成功;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却均幸免于难;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愈加冷酷无情,残暴独裁。

2、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

(1)、这么多帅哥美女齐聚成都市大明宇豪雅饭店在干什么

(2)、孤独,正是这个思考的关键词。一个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学家说,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只有当我们了解孤独并超越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参与者。一生孤独,百年孤独,说来说去都逃不出孤独。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么一个时刻:身边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着,但是笑着笑着就停下了,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这就是人生旁观者的孤独吧。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的兴衰哀乐,因为没有第一人称视角的粘连,每个人物在有时会显得与其他的人物毫无联系,这就让人物自身的孤独感更强了。我还记得何赛?阿尔卡蒂奥和庇拉尔?特尔内拉私通的第一夜后,马尔克斯是这么描写阿尔蒂奥的想法的: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腰间冰冷的声响和腹内的气流,无法忍受恐惧和迷乱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远留在这恼人的静寂和可怖的孤独中。在《百年孤独》里,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性爱、兄弟之间的交谈,新生命的诞生、嫖妓、战争……作者的描述中总少不了孤独这一词。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并不是为了那些堆砌的词语而感到孤独,而是,为马尔克斯讲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样,把短短几天发生的故事写成一本书,精细是当然的,但宏观感也是具备的。《百年孤独》恰恰相反,它是把一个漫长的时间浓缩在不厚的一本书里,宏观是必然的,但是细微处也能细微的碰到我的神经。时间如此漫长,人物如此之多,但故事也就那么几百页就说尽了。就像我们自以为轰轰烈烈的一生,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几段话总结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纸面的记忆都透着孤独,那么鲜为人知的那些时刻呢?那才是最孤独的时刻。因为孤独始终都是一个人的事。我们都是别人孤独的旁观者,马尔克斯也是。我们都有相似的孤独,马尔克斯写了出来,我们读进心里。

(3)、 后来,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同时认清了这场他奋斗多年的战争的意义,“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议,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圏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于是,他与当权者签署协议,结束战争,并尽全力让谈判朝着他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希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成最好的妥协。然而,当多年后革命的果实被当权者窃取、自己的革命历史也被抹去之时,他也只能面对现实,无可奈何。

(4)、第二代的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权力的孤独”以及“理想幻灭的孤独”中。

(5)、(3)JoshPerry著,张滨江译,《双语导读》,天津出版传媒集团:56-

(6)、我读完《百年孤独》后,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用寂寞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旅行,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后便是成长。”有的时候虽然我们周围围满了人,也有人在同你交流,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寂寞、孤独。人生终究是自己一个人的旅行,真正能帮助你前行的人只有你自己。与其排解孤独不如享受孤独,让它来砥砺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更加坚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与孤独和解,就算是一个人在寂静的自习室也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独自翻书、记笔记;不被理解时,只需确定过自己方向的正确,即使孤身一人也有勇气向着未知的前方进发。踏上学习与科研的道路注定需要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独,在一条路上走得越远,同行的人只会越少。又有我们与孤独和解,才能在学习与科研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7)、《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长达一个世纪的爱恨情仇,以及加勒比海沿岸马孔多小镇的兴衰更替,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时移世易。

(8)、我之前曾写过一篇电影《江湖儿女》的观后感,也是在短短的二十年里,片中人物几经沉浮,恍如隔了好几世,不由感叹人生常常苦短,可历经无常一件件后又觉得漫长。

(9)、他用家中仅有的骡子和山羊与不知从哪里来的吉普赛人换了磁石打算用于挖掘黄金,最终得到的却只有一副十五世纪锈迹斑斑的盔甲;他看到吉普赛人带来的凸透镜,想着用凸透镜的聚光原理发明一种强大的武器,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导致皮肤灼伤溃烂;用简单的航海仪器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这换来的只是妻子的狂躁暴怒,村里人也都认为布恩迪亚已经彻底疯了;后又用梅尔吉亚德斯留给他的炼金炉将家中全部金币与铜屑、铅石熔在一起,最终得到的只是一锅恶臭的浓浆。

(10)、孤独常在,我们要如何理解孤独呢?如何战胜孤独呢?孤独带给我们的就一定是创伤吗?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孤独,其实可能是孤单寂寞。

(11)、寥寥数笔便让人感受到信徒以坚韧不拔地精神克服重重难关。即便他不是主角,但马尔克斯并没有忽略这个细节。我觉得会对小人物进行描写的作家一定是有极其丰富的人生经验的。小人物的出现使得文章看起来接地气,愈加真实。毕竟我们任何人放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过是一块小的不能再小的石头。

(12)、四年十一个月的阴雨最终是停了,位于拉丁美洲封闭、落后、贫困和保守的马孔多因常年的阴雨永远消失在了孤独里,人类与病毒之间的这场较量也终究是要完结的,那必定是胜利的完结,愿在尝尽孤独后,我们依旧能看见阳光灿烂。

(13)、身已迟暮,面对政府的不满仍欲筹措钱财、征集军队再发动新的战争,这换来的只是自己17个儿子的一夜间死亡的噩耗,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气力与这个世界相抗,把自己锁在布恩迪亚的炼金屋里日复一日的重复做着小金鱼,铸好,融掉,再铸好,再融掉,在无止境的重复中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

(14)、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品,并不是仅仅因为作者的遣词造句之严谨练达、构思手法之巧妙高明,更是因为这本书所给读者带来的深层次的思考,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一本书联想到不同内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内容,但不容置疑,书的伟大正在于其会给受众本身所带来的心灵启迪之深刻。

(15)、书中的梅尔基亚德斯很好的诠释了一句话“你懂的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别人只道他性格无常,胡言乱语。但“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书中开头他留下的那封以梵文书写再加密的手稿,已经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如同电影《无极》一般。所有人的命运都被书写下来了,任你觉得自己有多么的独一无都逃不过命运与时间的冲击。

(16)、稿酬:以作品发布之日起,一个月之内赞赏总金额按比例分配:无诵读作品文字原创作者稿酬50%,本篇编辑30%;有诵读作品文字原创作者稿酬30%,本篇诵读25%,本篇编辑25%;平台维护20%。赞赏到账后30天内以红包发放(10元以上有效)。

(17)、有时我们也需要利用这种孤独感去创造、去挥发自己的才智、去享受内心的静谧。真正的孤独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完满感,正因内心有独立的世界,与外界的交流无法产生共鸣时就会觉得孤独。人越是觉得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人支持,就越要尊重自己,越要努力向上。

(18)、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的入世为主,兼道家的出世和佛家的舍得,构成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复杂性。人生来固有自私,虚伪的一面,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逐步改进,最后成为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有担当的人,这就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孔子说过,中国文化就是要培养人们有一种"虽千万吾往矣"的气概,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19)、《百年孤独》中马孔多这个原本与世隔绝的小镇,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遭受了外来文明的侵入和时代洪流的冲击。从一个没有被开化的文明,到沦落为政治与权力的博弈场,再到工业文明的到来,反抗压榨的3000多名工人全部被屠杀……人类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那么弱小与无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历史变迁,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奥雷里亚诺上校的英明在时间的侵蚀下一点点消散,人们慢慢的遗忘了他,最后一点存在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

(20)、读完《百年孤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尔克斯那描写人物特点时所用的手法。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时,他让乌尔苏拉双眼失明,并且还没听只能听永无止境的雨声,让她被人们所淡忘,直到有一天水蛭了结了她的生命;他让丽贝卡封闭在不见天日的小黑屋中,身上爬满蛆虫;他让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被绑在树下,动弹不得,直至死去……这种表现手法近乎残忍,让读者在黑暗中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

3、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篇

(1)、    此书以梅尔基亚德斯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友情及家族历代对羊皮卷的破译为暗线。最终奥雷里亚诺破译出——“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而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也随之永远都不会在大地上出现了。

(2)、绥宁:开展“大手牵小手呼啦一起走”活动(视频)

(3)、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统一邮箱:qlwy1661@1com

(4)、孤独,正是这个思考的关键词。一个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学家说,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只有当我们了解孤独并超越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参与者。一生孤独,百年孤独,说来说去都逃不出孤独。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么一个时刻:身边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着,但是笑着笑着就停下了,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这就是人生旁观者的孤独吧。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的兴衰哀乐,因为没有第一人称视角的粘连,每个人物在有时会显得与其他的人物毫无联系,这就让人物自身的孤独感更强了。我还记得何赛?阿尔卡蒂奥和庇拉尔?特尔内拉私通的第一夜后,马尔克斯是这么描写阿尔蒂奥的想法的: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腰间冰冷的声响和腹内的气流,无法忍受恐惧和迷乱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远留在这恼人的静寂和可怖的孤独中。在《百年孤独》里,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性爱、兄弟之间的交谈,新生命的诞生、嫖妓、战争……作者的描述中总少不了孤独这一词。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并不是为了那些堆砌的词语而感到孤独,而是,为马尔克斯讲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样,把短短几天发生的故事写成一本书,精细是当然的,但宏观感也是具备的。《百年孤独》恰恰相反,它是把一个漫长的时间浓缩在不厚的一本书里,宏观是必然的,但是细微处也能细微的碰到我的神经。时间如此漫长,人物如此之多,但故事也就那么几百页就说尽了。就像我们自以为轰轰烈烈的一生,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几段话总结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纸面的记忆都透着孤独,那么鲜为人知的那些时刻呢?那才是最孤独的时刻。因为孤独始终都是一个人的事。我们都是别人孤独的旁观者,马尔克斯也是。我们都有相似的孤独,马尔克斯写了出来,我们读进心里。

(5)、这本书屡次成为高晓松的推荐首选,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6)、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孤独意味着封闭,封闭意味着愚昧的到来,而愚昧的民族必然灭亡。作者以冷静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因长期愚昧封闭而造成的迷信、落后、狭隘的民族心理。而这些狭隘的愚昧观念则会成为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障碍。从这种百年的家族孤独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这只是一个家族的孤独,如果这种孤独、这种人们之间的漠不关心,演绎成一个人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麻木,那这必将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阻碍。作家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自信和深刻反思。

(7)、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8)、(我的大学生活)喜气洋洋“四只小杨”来拜年送福啦~

(9)、很多东西都会成为孤独的诱发剂,于我,书就是那支诱发剂。前面所说的年龄的增长丰富了我的思想,不如说是在我长大的过程中看的书越来越多,沉淀了我的大脑。像我常说的,阅读使人孤独。在我们把眼睛擦的更亮,接触更多的东西之后,我们就知道的更多,我们就变得更复杂。看了太多别人的故事,有了太多的机会去思考,想太多,觉得一些想法不被人所理解,以及一系列衍生出来的症状,都是阅读带来的。可我觉得这是好事呀,你只有知道并看清了孤独,才有机会去防备啊。

(10)、初期我以为作者意在刻画“家族观念”。毕竟几代同堂才能构成这百年的故事。但是后来我发现作者他只是在平静的诉说。不偏不倚。

(11)、你看那天,看那墙,看那秋海棠,今天还是星期一。《百年孤独》是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框架中的现代神话,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自言自语“今天还是星期一”,他可能意识到布恩迪亚家族的类似秉性注定拥有复制的命运,而所有人认为他疯了。文中暗含了无数循环的命运怪圈,马孔多因乌尔苏拉害怕生出家族乱伦产物“猪尾巴”人而被开辟,到最终马孔多在第七代布恩迪亚“猪尾巴”人降生中毁灭,历经百年的布恩迪亚家族又循环到了命运的起点;第四代布恩迪亚是一对双生子,起初疑似私自互换了身份,最终在生命的尽头被阴差阳错安葬在对方的坟墓里,躲得了的开头,逃不掉的结局;阿尔卡蒂奥们如出一辙的冲动、奥雷里亚诺们流淌在基因里的孤僻以及雷梅黛丝们惊人一致的超脱,命运在布恩迪亚家族复制粘贴般的循环迭代,百年的循环大圈承载着无数轮回的小圈,在孤独中循环,在循环中孤独。

(12)、若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看了这本书可能会感到绝望。和鸡汤里的论调相反。《百年孤独》里描述的现状是,性格决定命运。未从根本处改变性格,任你重来多少次,该跌倒的还是会跌倒。家境比努力更重要。布恩迪亚家族打下的江山即便失手了还是留了一片福地给子孙后代。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钱财不过几张纸,风吹了就散;爱情不过几句誓言,青睐的人每天都能换;权利荣耀,青春美貌,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当余音消散,人去楼空。最终只留下孤寂与死亡相伴。

(13)、(6)JoshPerry著,张滨江译,《双语导读》,天津出版传媒集团:56-

(14)、作为世界知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的经典性不仅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开创性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还体现在其深刻的立意之上。在马尔克斯笔下,布恩迪亚七代人注定孤独的命运构建起一部恢宏的史诗,蕴藏在史诗背后的,还有无数的寓意耐人寻味。

(15)、平台原则:《齐鲁文苑》定位纯文学平台,“为良心写作,为生命发声”。原创作者、主播、编辑、平台四位一体戮力同心,力求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四度空间”。

(16)、简单讲,我认为这是一部没办法影视化的小说。在百年的时间跨度上,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和故事不断在书中登场、上演。而正如我之前说的,每一个故事在书中可能花不了多少篇幅,刚开始便结束。我都想不起书中是否出现过带冒号引号的人物对话。这怎么演?

(17)、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18)、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从带着孤独呱呱落地,到逐渐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系,去认识孤独、去逃脱孤独、去享受孤独,最终带着孤独而去。

(19)、从1918年西班牙H1N1甲型流感病毒到2003年SARS病毒到2013年埃博拉病毒再到如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同样历经百年,我们同样重复往返的循环在致命灾难的漩涡里,如果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源于拉丁美洲的封闭、落后、止步不前以及家族本身的遗传秉性,如今我们的孤独则源于稳居食物链顶端的肆无忌惮,而不同的是我们处于不断向前的文明,处于螺旋式的向上循环,在意识觉醒的时候仍然具有逆风翻盘的可能。《百年孤独》一个孤独的名字,而二十万字中出现最少的,是眼泪,出现最多的,是希望与欢乐,就像多数人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虎头蛇尾的人生扼腕惋惜的时候,上校却在重复编制小金鱼中找到幸福晚年的秘诀,孤独只是旁观者的罢了。在此次肺炎战役中,世界眼中的中国可能是孤独的,而更强大的力量是我们中国同胞也能在孤独中紧紧抓住幸福,那应该是:你看那天,看那墙,看那秋海棠,今天还是阳光明媚。

(20)、先从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起吧,他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天才的孤独”,他是百年小镇马孔多的创建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4、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作文

(1)、     尼采说过,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与哲学家。一个充实自立,一个桀骜不驯,而另一个则是两者的中和体。这三态完美的概述了家族百年间所经受过的全部孤独,如果乌尔苏拉是那个灵神般的存在,那么阿尔卡迪奥则映射的则是那个野兽。最终哲学家代表大多数的族人,奥雷里亚诺上校则是其中的异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开枪自杀后却奇迹还生。戎马一生却在迟暮失去了青年时的激情,开始质疑一生得以支持奋斗的信仰。最终同政府签订和约,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制得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后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与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一直到死。他在孤独中奋发,因信仰而斗争;他桀骜不驯,企图挣扎那种宿命的孤独;他充实自立,凭借与生俱来的才华领导自由d去追求他们自己的信仰,可最终也只能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终结。他渴望抛开孤独,可他永远也离不开那早已注定的孤独,他可以做的也许只能是在孤独中保持高傲——他生而孤傲。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布恩迪亚上校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起初参加自由d人起义是因为看不惯保守d人操纵选举,压迫人民。但当他发动多次战争,一步步走向权利的巅峰时,却逐渐迷失了最初的自我,伴随着的是不断增加的位于权力巅峰的孤独感。“他做出决定,任何人,包括乌尔苏拉在内,都不得靠近他身旁三米以内。他走到哪都待在副官们用粉笔画出且只有他一人能进入的圆圈中心,从那里发出简短却不容置疑的命令,决定着世界的命运。”(7)他努力保持着绝对的权威,残害威胁或蔑视他权力的人,成为了他当初最讨厌的压迫者。

(3)、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写的读后感并不是去陈述、去罗列、去分析这本书的内容,而是表达出这本书带给你的瞬间,增加给你自身的内容。我们读别人的故事,永远都是在其中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自己的影子,然后反省自己;或者是在书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后审视现实。总的来说,好的书可以擦亮人的眼睛,看清自身与周遭。《百年孤独》让我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我是这个空间里唯一的生物体,被黑暗包裹着的我在不停的接受信息,然后通过思考来拯救自己。

(4)、我们一生中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孤独,这种孤独往往只有自己才能深刻感知到。

(5)、作者时而遣词造句犀利无比,“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6)、“我们还没有死人,”他说,“只要没有死人埋在地下你就不属于这里。”

(7)、知乎上有人说“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不够孤独”,我好像突然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人虽然不能忍受孤独,但却可以享受孤独。

(8)、阅读过程中,当我感觉主人公们已经历尽兴衰,早将我的预期填满,此时我合上书查看进度,却发现全书才刚刚进行了不到四分之一。我疑惑不已,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到剩下的大半本书还能写些什么,即使写了又如何能让前后浑然为一个整体。可《百年孤独》做到了。在马孔多的整个历史上,那些我看到的个人兴衰不过是一些涟漪,后浪不断催着前浪。后浪似乎带来了一些新鲜东西,但逃不过波浪起灭的轮回,终于一阵狂风之后,一切归于沉寂。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楼里的爱恨情仇皆是过眼云烟。《红楼梦》、《活着》、《百年孤独》,豆瓣top异曲同工,奇书皆是如此。

(9)、时而又恢复他温柔平静的本性。他的温柔是那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清”的温柔。

(10)、《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它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征。

(11)、马尔克斯对人性的解读太过深刻。书中有人曾把爱情,把事业,把家庭当做生活的全部,但最后又轻易的改变。枕边人新鲜不过最初的一阵,事业拼搏到后期遇上瓶颈也就胆怯后退,百年大家最终只靠女性苦苦支撑。人就是这样善变自私又讨厌的生物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成为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由非常多的元素组成的。一旦其中任何一样比例过高,生活就会失衡。起初我觉得这本书太让人绝望,直到后面我才发现作者是多么的温柔。

(12)、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联系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有点惊人的相似。近代的中国由于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西方列强的蹂躏,国家山河破碎,军阀割据,常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没能团结各族人民救中国。只有毛泽东领导的共产d才能团结各族人民救中国,建立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孤独就会自闭,自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我们国家四十年来坚持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新崛起,让世界刮目相看,让昔日的列强感到害怕。所以,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努力工作,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让中国站在世界前列,让世界永远抬头看中国人!

(13)、各种文体:小说、散文等1-3篇,每篇限3000字以内;现代诗歌:3-10首;古体诗词:6-10首(格律诗须用“平水韵”或“中华通韵”;词牌须用“词林正韵”;自行检测合格合律。)

(14)、“我们不走,”她说,“就留在这儿,因为我们已经在这儿生了一个孩子。”

(15)、当代作家木心谈魔幻现实主义时所说:“魔幻现实主义占的优势,不是魔幻,是现实主义”。虽然它的世界是虚构的,但是其故事折射出来的现实是真实的。《百年孤独》中的世界,弥散着神秘的气息,这本书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典故、民间故事等元素。它以魔幻的方式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以及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

(16)、读完这本书,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及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他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开放自强,走向繁荣。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让读者思考和反省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17)、我时常想,人类的文明,信史不过三千年。任何人往上追溯百代,就会进入传说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那时不知道在哪里,也许是部落聚集,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原始社会离我们很久远吗?我们大部分人离开农村融入现代化的都市,也不过一两代人。如果也有人把自己祖辈一代一代人的连续故事写成书,类似《百年孤独》,三两句话便写就一段多年以后还能想起的难忘经历,那我觉得,这绵续三千年的家族故事也写不下几本书。当我们翻开这部家族通史,顺着血脉和家谱回溯,必然惊讶于人类历史原来如此短暂。以此类推,可能这条线向古早捋不了不长,我们的祖先就是另一个物种。我们并未立于人类历史长河的前端下游,而很可能才刚刚启程。不对,应该说是人类历史的河流才刚刚开始流淌,而我们不过是河流奔涌向前途中激起的泥沙,伴随着激流翻过了几个浪头,便又沉入水底,尘归尘土归土。

(18)、因为“他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19)、我们一生中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孤独,这种孤独往往只有自己才能深刻感知到。

(20)、在《百年孤独》中,虽然布恩迪亚家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迷失,在记忆和健忘里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妥协,并最终在孤独中走向无法避免的灭亡,但在生命最好的年华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曾会为了家族的壮大而奋斗,为了心中的真理而探索,为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抗争,那时的他们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脊梁”。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中说,马尔克斯的作品“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冨足与贫困”。是的,在物质上,他们也许是贫困的,但他们,至少在风华正茂的年岁里,精神世界无比丰盈。

5、《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1)、我时常想,我的先辈们经历过的那些惨烈的战争、残酷的屠杀,与我现在所生活的世界看似完全不是在一个位面,但那也不过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情。我们是否太过健忘,不是忘记历史,而是忘记那种深处动荡中的感觉。

(2)、绥宁:三千弟子征战四十里——2018远足感悟

(3)、尽管这本书初读非常难啃,但当我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十页,深感酣畅淋漓的同时,我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确是一本奇书。它不同于任何一部我所知的小说或故事。不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而是小说讲的故事内容本身。

(4)、《百年孤独》的伟大之处不止在于作者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以及细致入骨的刻画,更在于它是一本能够与死亡并驾齐驱,赛过时间的巨著。这一本书无论中间的人物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经历多少场人生的别离重聚,最终变得如同马尔克斯在初期的描述一般“天地间一片永恒的幽暗。”

(5)、真正的孤独是来自内心的自己不能轻易逃脱的心境罢了,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夜以继日对小金鱼的且铸且毁,孤独其实有时来自于心魔,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你就像被海草困住双脚不能动弹,我们要及时从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中走出来,读书旅行交流,用心感受万物的美好。

(6)、对于《百年孤独》实在难读的普遍问题,太多人给出了原因,比如重复而拗口的人名无法记忆区分,流水账式的陈述让人不知道本书到底要说什么等等。除了这些,我发现相对于其他一些小说,本书的段落都实在太过冗长,阅读起来很费劲。大家的肺活量都有限,尤其在如今的社会,想沉浸于一大段文字好几分钟而不停下换口气,简直是一种修行。所以我经常读着读着思绪就开了小差,回过神来发现已看了大段文字而不自知。这放在读别的书还好,可《百年孤独》不行。这本书中没有废话,三两句话就是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故事的全部。跳过了一页,很可能就是另一帮似曾相识的人在演绎另一个故事,会被搞得完全不知所谓。所以当我阅读到书的后半部,发现作者竟奢侈的用近两页篇幅,来讲述某奥第二的漂亮保守媳妇(我实在记不住他们叫什么)唠叨的内容,顿感到无比惊讶,当真魔幻而又现实。

(7)、刚读该书的时候,我被雷同的姓名和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得晕头转向,时不时又要重读一下,才能理解其含义。书中有些人物我至今还不能完全对号入座。通过对《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解,我们知道,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百年孤独》告诉我们:孤独就是不团结,不团结就是没力量,没力量就是可怕。所以作者著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8)、马尔克斯用二十多万字书就了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域兴衰史。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复制延续的名字以及类似轮回的命运证实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是早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中镌刻好的丝毫不能挣脱的命数。

(9)、阅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蕴藏在布恩迪亚家族历经七代人之多、历经百余年之久逃不脱摆不掉的宿命的孤独,“比磐石更牢固恒久,比飓风更猛烈逼人,让周边空气失去流动,让世间万物归于沉寂。”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