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嗣同简介及作品【文案77句】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谭嗣同简介及作品 1、 (1)、          韩石山  刘玉堂  石 楠 (2)、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

谭嗣同简介及作品

1、

(1)、          韩石山  刘玉堂  石 楠

(2)、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3)、他死了以后,他媳妇李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4)、“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5)、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6)、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侠之临死,其言也壮。乱世出英雄,也同样千万人血流成河。《狱中题壁》是谭先生的绝命诗,或许最后两句是他一生的写照——任侠。而我感受到的是先秦时的侠客之气和孤寂之感。

(7)、他为什么会走错这一步呢?在马关条约之前,他在浏阳与好友唐才常办了一个“时务学堂”——这位唐才常也是烈士,只是比谭嗣同多活了几年——就是这个时务学堂,成了谭嗣同的舆论阵地,他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公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8)、责 任 编 辑: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9)、先生讳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署名东海褰冥氏、华相众生、寥天一阁主、通眉生等,湖南浏阳人,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人物、诗人、教育家。清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1865年3月10日)生于北京宣南,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在戊戌政变中殉难,时年三十三岁。

(10)、谭嗣同的老爸叫谭继洵,这个人勤勤恳恳,不贪不占,在官场上很能忍让包容,官声很好。

(11)、谭嗣同是真正的大清高干子弟——他生在北京宣武区,在深宅大院里舒舒服服的长到十三岁,一口京片子的他才跟随父亲回到家乡浏阳。他爹做过许多地方的封疆大吏,如湖北巡抚、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甘肃按察使、布政使……

(12)、陕西籍老前辈作家柳青说过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13)、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14)、今天18岁的我们还在懵懵懂懂的上学,对前途、对人生可能还无思考、设想。但是18岁的谭嗣同却在感叹岁月消磨,壮志难酬。请看下面这首词:

(15)、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16)、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17)、谭嗣同毕生好琴。他的文集中还有为友人的“停云”琴所作铭文:“欲雨不雨风飓然,秋痕吹入鸳鸯弦,矫首转弄心涓涓,同声念我,愿我高骞。我马驯兮,我车完坚。汗漫入表周九天。以琴留君,请为君先。”

(18)、(作者简介)刘亚丽,在天水市博物馆工作,酷爱文学,旅游。曾在东方散文杂志发表《天水漫议》、《北宅子一曲古老的旋律》、《南宅子的前世今生》、《红桥遐想》、《古城的玉兰花》、《财神文化大气盘旋》、《回望遵义》、《南郭寺遐想》等。伏羲文化研究《天水伏羲漫议》、每日甘肃网天水频道《刘俊琪与麦积山石窟壁画三十年不了情》、天水师范学院学报《胡氏民居文化意蕴探析》、天水晚报、秦州文艺、天水在线、天水新时空、天水文学发表散文随笔。

(19)、谭嗣同有个哥哥叫谭嗣襄,在谭嗣同十五岁那年,谭嗣襄要去甘肃父亲那里,谭嗣同去送别哥哥,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

(20)、他在谭嗣同十岁的时候开始为他请各类儒学名宿为他讲授经史典籍。但是,谭嗣同除了经史典籍之外还读什么书,他却不闻不问。谭嗣同到处搜罗介绍西方政治和科学的书籍,高干子弟嘛,得到这些书的渠道自然多。就跟我们的新华书店即使在文革中照样有内部发行组一样,只要你是高干子弟,文学摘译和社会科学摘译都可以轻易得到,都是西方最流行的作品,更不用说德热拉斯德《新阶级》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了。这些书读多了,自然会胡思乱想,在兰州读书的时候,他胡思乱想睡不着觉,写了一首题名为“夜成”的七律——

2、

(1)、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2)、近日在教学《潼关》一诗的时候,深深地被谭的才情豪气所打动,深深地崇敬之、喜爱之。不由得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一下敬仰之情,纵观谭的一生,文章就命名为《侠客书生谭嗣同》吧。

(3)、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4)、shānrùtóngguānjiěbúpíng

(5)、《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6)、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7)、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8)、按道理说,谭嗣同百分百属于既得利益阶层,他毫无疑问应该与那个体制结成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9)、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10)、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11)、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12)、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13)、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14)、变法失败后,谭先生有三次机会可以免于杀身之祸但为何……

(15)、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16)、他的诗作无不流露了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

(17)、“小品雅集”(全六册)——中国雅致生活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18)、波澜壮阔的河流在它面前都显得很拘束,大山在潼关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19)、它的神奇在于,自从签订以后,中国近代史包括现代史当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和它息息相关。

(20)、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3、

(1)、他在人民理想中是一个公而忘私、出身下层平民的领袖。鲁迅笔下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

(2)、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次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3)、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4)、先生生命虽短,却是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之重要人物。梁启超称其为“晚清思想界之彗星”,“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

(5)、故国寂寥,士也罔极,忍死须臾,公孙程婴,再演赵氏孤儿?

(6)、为说明世界之本质,先生在《仁学》中引进了当时西方流行的“以太”概念。《仁学界说》中有言:“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又“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先生将“以太”改造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在他看来,“以太”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之介质形式,而正是因为有了此种介质,使得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均处于有形及无形联系当中,“通”之义遂由此而生。

(7)、他为什么会走错这一步呢?在马关条约之前,他在浏阳与好友唐才常办了一个“时务学堂”——这位唐才常也是烈士,只是比谭嗣同多活了几年——就是这个时务学堂,成了谭嗣同的舆论阵地,他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公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8)、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9)、谭嗣同有个哥哥叫谭嗣襄,在谭嗣同十五岁那年,谭嗣襄要去甘肃父亲那里,谭嗣同去送别哥哥,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

(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我要笑对死亡,留下一双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就像梁启超赞颂的“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

(11)、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已经写出了谭嗣同的不安分。

(12)、初三日晚上,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直接了当地问袁世凯:“你认为皇上是怎样的一个人?”袁世凯说:“是一代少有的好皇帝!”谭君又问:“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本已听到了一些传闻。”

(13)、1901年,上海国民报社首次出版《仁学》单行本,随后,清议报社亦将《仁学》全稿校印,并在广告中声称要将此书翻译成外文,“俾文明国见此,应知吾国之大有人也”。此后,日本、上海等地频繁重印《仁学》,甚至多次脱销,仁学之风遂席卷海内外。

(14)、一个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并因此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15)、再三再四的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做起。”他终于没有出走,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16)、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公元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他生长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父亲谭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胸怀大志,为人潇洒,文章新奇开放。父亲向来为人谨慎经常教育他,因此父子俩关系比较紧张。谭嗣同从10岁起即从师于笃好经世之学的欧阳中鹄,后在著名侠客大刀王五门下学艺。他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很欣赏颜元、龚自珍、王夫子、黄宗羲等人的著作。自公元1884年起,他开始漫游了西北、东南各省,行程达八万余里。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也使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从而产生了挽救民族危亡,为振兴祖国而献身的念头。

(17)、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8)、假如谭继洵能防微杜渐,谭嗣同就不会最后在死牢的墙壁上写下最后一首诗——

(19)、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初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

(20)、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4、

(1)、戊戌变法失败后,先生拒绝出走,决心以死殉难,亦有他深刻的思考与价值观作为支撑。于先生看来,平等之核心在于莫要“妄生分别”,即莫将自己与他人摆在不平等之位置,先己后人,只图满足一己之私而枉顾他人。只有做到“通人我”,方可达到“仁”之境界。而“通人我”之最终,即为“破除自我”。这种“破除”,是将“小我”投入到“大我”中去,而至于这种“投入”的方式是以生抑或是死,则无须过于执着。因为在“大我”当中,死与生都失去其真实性。“小我”之死只是“大我”一部分的死去,“大我”依然活着。死因生而赋予意义,而生因死亦赋予意义,二者相互使对方成立,并不能抛弃任一。“不生不灭,生与灭平等”,需要平等视之的则不仅是人伦关系,更是生与死、存在与消亡的逻辑联系。这种死生互为依存即是“守恒”之关系。这是“大我”中“小我”的不同分工,更是“通人我为一体”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大乘佛学救世则应当“毁灭自我”之表达方式,因而先生在而立之年勘破生死,亦不属意外。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许多人请他逃亡日本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荐举人才。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将他推荐给光绪帝。

(4)、他在谭嗣同十岁的时候开始为他请各类儒学名宿为他讲授经史典籍。但是,谭嗣同除了经史典籍之外还读什么书,他却不闻不问。谭嗣同到处搜罗介绍西方政治和科学的书籍,高干子弟嘛,得到这些书的渠道自然多。就跟我们的新华书店即使在文革中照样有内部发行组一样,只要你是高干子弟,文学摘译和社会科学摘译都可以轻易得到,都是西方最流行的作品,更不用说德热拉斯德《新阶级》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了。这些书读多了,自然会胡思乱想,在兰州读书的时候,他胡思乱想睡不着觉,写了一首题名为“夜成”的七律——

(5)、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6)、戊戌年八月十三日下午申时的北京宣南菜市口刑场,先生与世长辞,但这不仅是一个烈士对于革命的献身,更是一位哲学家对于理念之致敬。

(7)、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8)、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9)、接下来的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10)、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11)、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汉族,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12)、郭关简介: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装置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入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艺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

(13)、这病是怎么得的呢?好,我们来看他行差踏错的第一步。

(14)、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15)、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16)、张维欣,青年学者,山西太原人,1989年生,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会理事。

(17)、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已经写出了谭嗣同的不安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