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经典语录及感悟精选67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老子语录及感悟 1、老子语录及感悟摘抄 (1)、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为人们所敬仰。 (2)、原来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烦恼与痛苦,大部分时候都是由于自己的格局...

老子语录及感悟

1、老子语录及感悟摘抄

(1)、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为人们所敬仰。

(2)、原来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烦恼与痛苦,大部分时候都是由于自己的格局不够造成的。

(3)、(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4)、译文: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圣人坚持以其无私的心态,反而成就了他个人。

(5)、(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道的本意在于道法自然。

(7)、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8)、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10)、他散尽家产,为后代谋生,最后,连自己上任颍州的盘缠都不够,而死于半途,却毫无怨言。

(11)、(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2)、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3)、男子洋洋得意地说:“这是国家标准里规定的,那就是木地板,我能给你找出条文来,你别不信。”

(14)、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6)、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17)、“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18)、“道”并不能教给我们怎样直接成功,但它却让我们活得更快乐,其实有时想想,怎样的人生你才能得到满足?当你饿了,你想,只要填饱肚子你就会很开心、很幸福了,可是当你填饱肚子之后,你还想吃得更好,当你吃到山珍海味之后,你还想穿华丽的衣服,有了锦衣华服之后,你还想得到马车、得到相应的地位,这样的人生何时到尽头?

(19)、点评: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一死后,身体就变僵硬了。舌头最软,到死都不坏;牙齿最硬,却坏得最早。身体柔弱、病病殃殃的人,却往往长寿;身强体壮、很少生病的人,却往往短寿。

(20)、他的裔孙范希荣,与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为范仲淹后代,劫匪便说:“分文不取。”

2、老子经典语录及感悟

(1)、感悟: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以退为进的权术。这主要是因为对“私”的误读,“私”的本意是“个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讲。圣人“后其身”、“外其身”自然是无私之为、无心之为,而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私利的花招。

(2)、译文: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

(3)、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4)、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5)、(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6)、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7)、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对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8)、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9)、点评: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规律,它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私,没有亲疏远近之别。

(10)、掌握好这些句子,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运用,可以让老师眼前一亮哦!

(11)、很多名人大家时常都会引用《道德经》中的诸多至理名句,许多人还会提醒国人,《道德经》要在30岁后或50岁读才好,因为它里面有诸如“无为”、“无事”、“不争”、“柔弱”、“少欲”等篇幅很多比重很大的语言,带有太多“消极”的思想。

(12)、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老子这几句话,讲出了事物难易、大小的辩证关系.很富有哲理意味。

(13)、学会谨言,懂得慎行,于世不争,好好度过这一生。

(14)、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5)、也许,你会觉得他的不争,并没有让他有所获。然而,他的为人千百年后仍为后人所敬仰。

(16)、潘岳的《藉田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17)、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18)、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19)、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呢?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

(20)、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3、老子语录及感悟大全

(1)、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2)、(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4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5)、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6)、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8)、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1)、朋友是名装修设计师,男方得知朋友的职业后,就对朋友指点了起来,一开始朋友还能淡定以对。

(12)、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13)、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14)、“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15)、读完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深思,到底什么是道,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道德经》中也说它是看不见摸不着,永恒存在的,同时它也无处不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这里本人要发表一下个人见解,我认为道总体来说可以理解成世间万物的规律,这就是道。

(16)、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2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17)、(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1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19)、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20)、感悟: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

4、老子语录及感悟心得

(1)、译文: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2)、联系到我们公司的情况,在本来优越的工作情况下,我们创造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

(3)、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感悟: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7)、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