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注释及解析
1、论语全文注释及解析图片
(1)、(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2)、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3)、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4)、(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7)、针对高考中考语文考点,分模块讲解各考点,重在技巧点拨和技能的培养,学生会在极短时间内语文成绩有明显提升。
(8)、(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9)、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10)、解释: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11)、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12)、(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14)、11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15)、“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16)、(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17)、(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18)、(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9)、 第三章
(20)、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2、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1)、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2)、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3)、“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5)、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6)、(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8)、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9)、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d,君子亦d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0)、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2)、(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13)、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14)、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6)、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7)、(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8)、(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1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0)、5•1子谓公冶长“可妻(2)也。虽在缧绁(3)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4)妻之。
3、论语原文注释及解析
(1)、①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3)、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4)、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5)、(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6)、(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7)、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8)、(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9)、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10)、(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1)、(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12)、(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13)、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14)、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15)、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6)、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17)、赠送的20节视频课,则是专门邀请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录制的(要下载喜马拉雅APP获取视频+音频课)。
(18)、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9)、②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20)、(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4、论语注释及译文
(1)、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2)、24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3)、(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4)、①里:可作名词讲,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动词讲,居住。均通。今从第二义。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7)、(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