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1、孔子说尊师的句子
(1)、 尊师重教亘古不变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知识面很是广泛。扩展资料尊师重道,汉语成语,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出自 范晔 《后汉书·孔僖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5)、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和自由地发展。——罗素
(6)、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了放松、休息,还进一步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7)、片段以“日月”比喻孔子。某天,叔孙武叔又在公众场合毁谤孔子。子贡挺身而出说:“不要这样做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还可以越过去;仲尼,如日月,是无法越过去的。有人想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不自量力罢了!”(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8)、《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9)、子贡因为有经济实力,《论语》编成后雇佣刻手翻刻传播。传到汉代,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孔子也由一个普通学者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高位,享受全国各地建“文庙”学子顶礼膜拜的至高荣誉。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3)学、思、行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另外,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也有说法认为是“学一思一习一行”)的统一过程。
(12)、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陆佃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决定到外地拜师求学。当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
(13)、子贡主编《论语》,因是收集同门回忆孔子言行而编辑,无形中创造了“语录体”论著模式,“结论性”(不讲过程)论述方式。章节科学合理,观点明确权威,内容广博包容,逻辑严谨缜密,语言平实明白(许多成为汉语格言、成语)。《论语》全面系统地记录孔子学说,成为历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礼制、法制等方面的基础性教材。《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仁、中庸、乐知天命、出世有为等,对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由此可以说,《论语》的主编子贡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
(1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5)、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比孔子小31岁,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商人家庭出身。子贡天性至孝,资禀聪慧,好学上进。其18岁时(一说20岁),听闻孔子在鲁国阙里授徒,很是景仰,离卫去鲁拜孔子为师。子贡拜师时,感到孔子其貌不扬,没什么了不起。
(16)、(10月5日)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17)、尊师重道,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更多精彩文章搜索并关注 fmxt211 (长按可复制)查看"历史消息"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名句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当天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感恩教师节系列活动。校工会组织举办了趣味活动,校少年宫组织各班学生进行“葵花·心声---向老师说说心里话”活动,进一步团结鼓劲,强师德、铸师魂。当天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师生共同体验着快乐、愉悦的情感,洋溢着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营造了浓浓的师生情。
(3)、近年来,子贡被尊为儒商始祖。研究子贡商道,论著不少,成效很大。但这毕竟是商家一个行业的事——尽管这个行业很重要。而尊师重教则涉及各行各业,是全民关注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探讨子贡如何尊师重教,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4)、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5)、 据说,在3000弟子中,孔子只对子贡一个人表达过这种深厚感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子贡问孔子曰:赐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子贡又问:何器也?”子曰:“瑚琏也。”(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shǔ)稷(jì)的尊贵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由此可见孔子对子贡人品和才能的肯定、信任和期望。
(6)、"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7)、(图)2014年1月12日,本人在鹤壁市浚县参观学习子贡文化项目建设。在端木先生雕塑前。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2)、片段以“天高地厚”“江海之深”“泰山之高”比喻孔子。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韩诗外传·卷八》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子贡使齐,齐景公对孔子的贤能有怀疑,问:“孔子是贤人吗?”子贡回答:“孔子不止是贤人,是圣人啊!”(圣人也,岂直贤哉!)接着子贡称颂孔子:“孔子是高天,是厚地,是江海,我跟着孔子学习,就像拿着瓢到江海里饮水,喝饱而去,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齐景公又说:“先生是不是过誉了?”(先生之誉,得无太过乎?)子贡说:“自己的赞誉之词,只不过是给泰山添了两把土;反过来说,即便是任何人想损其名誉,也不过是用手挖走泰山上的两把土,不会有损于泰山的崇高。”(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
(13)、孔子被称为圣人、祖师、至圣先师,受到两千年以来朝野官民的共同膜拜。地位之尊崇,荣耀之久远,古往今来,无人能出其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这句短诗内涵极为卓识深远,道出了孔子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
(14)、当年的黑发,如今白几多,走过许多季节,不凋的是爱心的奉献。
(1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16)、子贡受命,先到齐国,说服田成子,使其放弃伐鲁而伐吴。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做好战争准备。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是子贡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孔子知人善任——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子贡也确实做到了不辱使命,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8)、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19)、老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0)、 9月10日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全县各地中小学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文明风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3、孔子说的尊师重道名言
(1)、现代学者、原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吴慧先生在《中国古代商业史》中说:“孔子和大商人子贡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
(2)、孔子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3)、子贡用日月、宗庙、苍天、天地、江海、泰山的形象,比喻孔子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深的学说,义正词严地批驳贬低孔子的言论,是正史记载的,也是同门中仅见的。子贡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孔子比作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后人把领袖比作太阳,也是由子贡的比喻而来。
(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5)、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6)、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9)、子贡在孔子极其器重自己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弟子身份,从心底认为孔子是高出贤人的圣人,学识高深莫测,世上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子贡不忘师恩的品行,被后人演绎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德传承了下来,影响至今。
(10)、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尊师。自1985年设立教师节以来,我国的教师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83万人,比1985年的99万人增长了61%。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凸显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这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基石。
(11)、(教研教改)高三英语备课组举行词汇竞赛活动
(12)、(教研教改)县高考备考中心到我校开展高中教学视导活动
(13)、万松书院作为明清时期著名学府,具备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在历史长卷中几经沉浮。强盛时,因其在江浙一带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开坛讲学;衰败时,因其完善的祭祀制度逃过被毁之劫。
(1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5)、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16)、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3年的耳提面命,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经邦济世”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宁死善道”的教育标准、“身体力行”的教育态度、“循循善诱”的引导苦心打动了子贡,感染了子贡,征服了子贡。子贡深刻领悟到了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孔子人格的高尚魅力,也彻底改变了对孔子的看法,开始认为孔子是圣人、是日月、是自己人生的指路明灯。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醍醐灌顶,对孔子的尊敬达到了崇拜的程度——奠定了他尊师重教的思想基础。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讲瑞》中记载了子贡从师后的巨大变化:“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子贡拜师,由俯视、平视到仰视的自我蜕变过程,具有启示作用。莘莘学子,只有理解师长,尊敬师长,学而不厌,才能真正成才成器。
(17)、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2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4、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1)、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子贡也是尊师重教的千古楷模。
(2)、父母给了我性命,您给了我智慧,使我得以健康成长。
(3)、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4)、《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事关国家民族兴衰,子贡尊师重教的精神值得弘扬。相信已经铸制了全国第一尊子贡全身铜像,并安放在浚县文庙门前的子贡故里人,在尊师重教方面一定会走在全国前面,成为尊师重教的一面旗帜。
(5)、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6)、子贡为什么给老师守墓六年,说法不一。一说子贡以守墓六年的超常规行为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二说子贡为了实践儒家学说中很重要的“富而好礼”之道;三说,子贡是个商人,家中富有,不用为生计犯难,有条件守墓六年。不管怎么说,子贡守墓六年是不争事实。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孔子墓边建屋3间,立“子贡庐墓处”碑1座,至今犹存。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家国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松书院和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推出了“行走德育”之万松书院篇,邀请二十名小同学参与求学入泮与祭祀孔子之礼。
(10)、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名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的推动。他在《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富裕)……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清朝著名的辨伪学者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历考孔子终身之事兼考孔门诸弟子)中也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11)、孔子周游列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已经55岁的孔子,带着他的亲近弟子,从鲁国出发,先后走了卫、曹、宋、齐、郑、陈、蔡、楚等国。大致路线是如今的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历时14年。孔子当时还打算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1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13)、历史记载,子贡出色完成孔子交办的重要差使,主要有这么两件:
(14)、脑科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令你抓狂
(15)、(2)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6)、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7)、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孔子对子贡非常看重,除了上大课,还给子贡“开小灶”,将其学说的真谛传授给子贡:何为仁,何为士,何为义,何为勇,何为智,何为礼,怎样为政、为仁等。孔子与子贡建立了超出师生关系的感情——困厄之时想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子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19)、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20)、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5、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1)、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2)、百善孝为先。有关史料介绍,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矩,盘庚迁殷前后就有了。为何守孝三年?一种说法是人死三年内还可能复活,防止亲人复活时坟前没人救助。主流说法是:“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从生下来到3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亡故后,儿女要守孝三年报答怀抱之恩。
(3)、明道堂曾经是书院教书育人的地方,如今的明道堂内陈列的是《中国科举文化大观》立体彩塑。
(4)、历史教研组老师探讨交流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孔子仁爱思想、尊师重教
(5)、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提倡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6)、居仁斋曾经是书院学子自习的地方,如今的居仁斋展示的是书院上课时的陈列。
(7)、学生青出于蓝、后来居上、事业有成——为老师争光添彩,是最好的尊师,是让老师最感到安慰的报恩。子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9)、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10)、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1)、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2)、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13)、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14)、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15)、“三人行必有我师”带给我们的“甜头”远不止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在“三人行”的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朋友圈,这“三圈”是一个人日常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三人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圈”的人品、学识、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6)、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佚名
(17)、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9)、活动中,社区邀请辖区学校老师一起完成一场与鲜花的约会,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感受鲜花的魅力,放松心情。工作人员还向大家介绍了插花的历史渊源,展示名家插花作品,并向大家讲解了插花的基本原则和制作过程。各位教师朋友在花艺老师的逐个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花艺作品。
(2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世界文化第一名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他所开创的儒学光照千秋,时至今日,仍有孔庙,葆圣遗韵;仍有孔林,存礼制典范、慎终追远。
(2)、子贡主编《论语》的办法大体是:前三年听取同门的回忆。三年时间,大家为孔子守孝,不会干坐着不说话,肯定是互相回忆孔子生前给自己讲过什么、指正过自己什么,伴随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中见到过什么人、遇到过什么事。有的人回忆多点,有的人回忆少点,自觉担任主编的子贡便把这些回忆记录下来,有的还可能同回忆者校对。后三年,大家都走了,子贡就在茅屋——编辑部里,一边调度生意、外交上的事儿,一边编辑孔子语录。统揽之后,他觉得应该写上大家没有回忆到的,就单独补充——这也是他出现最多甚至单独成章的原因。至于颜回在《论语》中出现32次——第二多,是因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终生事师,厚道好学,英年早逝(42岁。比孔子早去世2年),大家都吃过颜回做的饭,喝过他烧的水,出于同情心,回忆得自然就多一些。据说,子贡在这期间,还亲手雕刻了孔子像,运筹建立孔庙并带头捐款。
(3)、(图)2016年3月30日,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成立,夏先生被聘为研究院特邀顾问,本人忝列研究院副秘书长。夏先生奖掖后学,有誉无否。在研究院成立大会期间,本人向夏先生(左)请教相关问题。
(4)、孔子在教育事业上,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5)、各种资料上都说《论语》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是谁?则没有说法——模糊掉了。实际上,事是人做、书是人编,这是常识。编书常规:主编提出设想,拿出框架,列出问题,分头去写,讨论修改,最后统稿,交付印制。
(6)、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应当把我们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前:列宁
(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批示中表达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教师职业的尊敬。他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对于国家来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教育是一生之本。持续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尊在每个人,重在每一天。(蔡相龙)
(9)、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这是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对尊师重教风尚的营造也发出了更为迫切的呼声。尊师重教不只在于教师节的掌声与祝福,更在于平日诚恳真挚的行动支持,在于始终如一的感激之心。身为学生,当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身为家长,当理解“严是爱宽是害”的道理,尊重老师合乎规范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与老师密切配合;对于社会各界而言,要落实好相关政策保障,让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有更多更实在的尊严和获得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进而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10)、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1)、江河把咱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咱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咱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尊师重道的名言警句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13)、9月28日当天,大批同学前来万松书院,登顶大成殿祭拜孔子,感受先儒的“熏陶”。
(14)、学校,王政之本也。——宋朝:欧阳修扩展资料:“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15)、译文: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干,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16)、公元前479年4月11日,73岁的孔子因病去世。孔子病危时,子贡在南方办事,没有在孔子身边。回来时,葬礼已结束。子贡出厚资用上等棺木将孔子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孔子一生教学,去世后,众弟子云集其墓前,感念老师恩德,像对父亲一样,整整守孝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子贡在坟前盖了一间茅屋,又守孝三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有子贡守墓六年,足见子贡与孔子感情之深。起初,鲁哀公前去吊唁,子贡为孔子“生不能用”伤痛万分,斥责鲁哀公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