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
1、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鱼头豆腐的做法
(1)、也可以说,蔡元培是民国最有名的校长,他一生曾经多次辞职,有明文记载的,他一生辞职达24次。1919年6月,这个北大校长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又一次宣布辞职,并且非常不客气对任命他的北洋政府说:“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有点儿新思想的人,提倡点儿新的学理,发布点儿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现在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2)、这两位牛人都是浙江人,老家一个在海宁,一个在绍兴。他们最初的人生颇有共同之处。比如他们的家世都不错,海宁人王国维出身于世代书香家庭,其父王乃誉精通书画、篆刻、诗文,王国维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7岁入私塾,师从潘紫贵、陈寿田,更是打下了比较系统的国学基础。绍兴人蔡元培出身世代经商的家庭,父亲蔡光普是钱庄经理,虽然他在蔡元培10岁就逝世了,但因为家境殷实,蔡元培的学习并没有受到影响,丧父之后,蔡元培即跟从叔父读书。王国维与蔡元培都曾梦想通过科举寻找人生出路。1892年7月,15岁的王国维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中秀才,曾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不过,这个“才子”的应试能力显然差点火候,考取秀才的同年,他赴杭州府试,想考个举人,未取;第二年又考了一次,同样名落孙山。王国维是个心高气傲的人,科场没有给他面子,他干脆放弃传统的仕进之路,转入杭州崇文书院,学习实实在在的文化科学知识。王国维一生没做过象样的官,与他年轻时的这种选择有关。蔡元培则是典型的学霸。他15岁入学补诸生,后在绍兴著名藏书家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校书,涉猎非常广泛。1889年中举人,1890年会试得中,未殿试,1892年经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时他只有24岁,26岁时补编修,仕途也算顺风顺水。蔡元培后来被人称为太史,就源于这段经历。王国维与蔡元培都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王国维在美学、词曲戏剧评论、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蔡元培早年没太花时间在学问上,但留洋期间,一心一意治学,写出了《中国伦理学史》《西方美术小史》等一批优秀的著作和文章。
(3)、然而,十一岁那年,蔡元培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4)、第四次辞职是在1919年12月31日,教职员因为不信任教育部,全体停止职务,他作为校长当然要辞职。
(5)、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出版专著有《沪渎旧影》《满纸烟岚》《纸韵悠长》《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西风东渐——晚清民初的上海艺文界》《都市风情——上海小校场年画》等,并主编《中国与世博》《上海图书馆馆藏历史原照》《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等书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等大型电影节目。
(6)、自此,在蔡元培的领导下,新旧思想都在北大这片沃土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处。
(7)、上任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蔡元培不拘一格降人才,先后邀请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人来校任教。在他看来,教师的学识与其学历、年龄、资历无关。
(8)、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书不妨交换读,有意见可以互相倾谈。如此,更易培养出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养成。
(9)、蔡元培得吴敬恒在伦敦寄出的信,始知武汉的消息。他在致吴敬恒的信中,有“弟恐不能久留此间”之语,暗示打算回国赴难、共同奋斗的意向。其后,接陈英士电报,催他回国。于是结束四年的留学生涯,取道西伯利亚东归。抵达上海之日,正是黄兴由武昌抵沪之时,即12月1日前后,孙中山尚未返国。他一时没有住处,蒋维乔留他住在爱国女学校内。
(10)、虽然家境并不富裕,父亲还是将蔡元培送入私塾开蒙,希望儿子日后能光耀门庭。
(11)、他的一生有许多的职位,扮演过许多的角色,对时代有着莫大的影响,对一个民族的崛起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试图通过许多方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的力量,已达到救国图存的目标。作为沧海一粟中的他,不得不令人啧啧称赞!他的存在,对于世人有着莫大的价值!
(12)、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溘然长逝。
(13)、博览群书,让蔡元培拥有渊博的学识,使他在科举场上一路过关斩将:17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
(14)、文中写着:国情渐平,教育事急。请君尽早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
(15)、图|蔡元培在德国时寄给家人的莱比锡大学的明信片。
(16)、处女作《梦珂》于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代表作品有处女作《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等。
(17)、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一二”反革命政变本身。平心而论,蔡元培虽然是这次清d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但并不是最大获利者。那么最大获利者是谁呢?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在幕后操纵一切的蒋介石。
(18)、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青人也有关。
(19)、就这样,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在各派思想学说的激荡下,北大成了当时全中国最自由、最民主、最平等的高等学府。
(20)、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革除旧习,倡导进步,使北京大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
2、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英语
(1)、不缠足、可以再嫁、可以离婚这三条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消息传开来,街头巷尾的议论沸沸扬扬,给他提亲的人望而却步,甚至还有老夫子坐了轿子来找他辩论。
(2)、事后,梁漱溟感叹到:“欲当北大学生而不得,却无意成了北大教师。”
(3)、在同时代的大人物中,蔡元培在私德上是无可挑剔的。他被看做是道德上的完人,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他晚年在国民d执政时代位高望重,担任的各种兼职达23项,结果八行书到处飞,要为求上门来的人介绍工作,还要天天应付题字、约稿、写序等。1935年,他终于感到难以应付,决定辞去所有兼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在报上登了一个“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
(4)、这时,康、梁的维新变法正当全盛时期,蔡元培的思想也是偏向维新方面的。他在戊戌年间与友人合设了一个“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学习日文是求取外国知识的一条快捷方式。蔡元培早期的西洋知识,除了部分得自中译西书之外,主要是从日文书中得来的。
(5)、他们的婚礼别开生面,形式别致,贺词亦谐,有人知他主张男女平等,故意在贺宴上说:“倘黄夫人学行高于蔡先生,则蔡先生应以师礼视之,何止平等?倘黄夫人学行不及蔡先生,则蔡先生当以弟子视之,又何以平等?”蔡元培答道:“就学行言,固有先后,就人格言,总是平等。”说得全场无不首肯。
(6)、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7)、1916年9月,旅居巴黎的蔡元培接到来自国内的一封急电。
(8)、然而,现实终究是另一番景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不仅很难平衡学术和救国,还可能走向“政治激进”。
(9)、第须不缠足的;第须识字的;第能接受男不娶妾的自我约束;第丈夫死后可以改嫁;第夫妇如不相合可以离婚。
(10)、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11)、主人公霍尔顿想到了孩子!对,在文章中说明了,他认识到了孩子的可爱,从艾里到菲比,他都爱!他也曾今采取了行动——将菲比学校的写的、刻的下流词语都消灭掉。可是,事实上,他做不到!连博物馆的木乃伊旁都有,呵!妥协?
(12)、可他却说:“人生实难,吾辈当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众生皆苦,却也不能认输。”
(13)、12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东方出版社1996
(14)、就是这位学界泰斗,家庭富裕,年纪轻轻中举,生活一帆风顺,并也将一生都奉献教育事业。可令人疑惑的是,他为何频繁辞职?光北京大学就辞职了七次,一生中有明确记载的辞职记录高达24次。
(15)、按照常理来说,蔡元培与蒋介石之间应多有龃龉。因为蒋介石刺杀了光复会重要人物陶成章,前文提到过,蔡元培也是光复会元老,蔡元培与蒋介石之间本应是政敌关系。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蔡元培都是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这不能不让人困惑。
(16)、46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6
(17)、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跑到北京,一心想申请去德国,但因政府绌于经费,无法派出。后在译学馆任教,等待出国时机。译学馆后来归并京师大学堂,而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所以蔡元培这次在译学馆的任教,实在是服务于北大的第一次。他的《中国孙宝琦像伦理学史》一书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
(18)、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开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的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作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这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19)、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20)、人生本就如此:值得拥有的东西,往往来之不易;心之向往的地方,往往道阻且艰。
3、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50字
(1)、1921年,夫人黄世振不幸病逝,出于家庭、工作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续娶。这一次,他提出的条件是:原有相当认识。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这样,周峻(养浩)成了他的第三位夫人。可见,在婚姻问题上,蔡元培始终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不愧为欲教人先正己的高尚人物!话题回到信上。当时陈介的妻子儿女同在德国,得享天伦之乐,其妻陈淑能文善书,在生活、学习上都堪称陈介的得力助手,故独自一人身在德国的蔡元培会触景生情,由衷发出“良可艳羡”的感慨。
(2)、北大作为五四运动的震源地,作为新中国的发祥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不言可喻的。“北大精神”就是“蔡元培精神”,这位北大之父,逝世于1940年,享寿七十二。他在辛亥革命前的生涯,简直是中国黎明前的奋斗纪录。他是从新旧过渡时期走过来的典型人物,他的言行典范和伟大的人格,感人至深,于今没有任何人会发生疑问。吴敬恒曾说:
(3)、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4)、官场得意,时局却无比动荡。他没有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官场得意,而是放眼未来,希望通过教育,唤醒一个个沉睡或者迷失的灵魂。从这里看,我认为蔡元培是一个有卓识远见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5)、1926年6月28日,也就是三年半以后,他从欧洲回国,第七次提出辞职,仍没有获准,但他没有再回到北大。加上北大师生和北京9个学校的恳切挽留,又没有辞成。一直到了1927年7月军阀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取消。
(6)、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但其本质上还是“官僚养成所”,以腐败闻名。蔡元培的许多友人都劝他“不必就职”,整顿不力反对他的声名有碍。但蔡元培却认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下定决心接手北大。
(7)、第三步是北大在他手里有了学生自治,这个传统也是开创性的。蔡元培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比如傅斯年和罗家伦组织了新潮社、许德珩和其他学生组织了国民社,这两个社团当时都非常有影响。还有其他许多社团,比如毛泽东在北大参加过的新闻研究会。这些社团除开展一些活动之外,还办刊物、举行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出书等,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举个例子,当时北大的经费并不充裕,一个月全部的经费预算是四万块钱,但他光是给新潮社办杂志就要拿出2000块钱,可见他对学生刊物的重视。北大在五四运动时期培养了那么多精英,各个领域中许多的第一流人物,都是北大学生出身,这与蔡元培有非常大的关系。蔡元培不在校期间代理校务、后来接任北大校长、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说自己只是按照蔡校长的既定方针办校。
(8)、但是蔡元培为什么会成为蒋介石反革命的工具呢?我们还需要到蔡元培本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9)、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10)、孙犁: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11)、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不久北平沦陷。当时已经47岁的陈寅恪因为高度近视又加上学习治学导致用眼过度,使得右眼已经看不见了,如果当时不是为了尽早离开北平南下治学,先生的眼睛是可以恢复的。
(12)、45美术的起源:学术讲演录(蔡元培着)4414
(13)、25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中国伦理学史(娄子匡编/蔡元培,着)东方文化书局1974
(14)、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除了上面说到的具体原因,还有一个答案就在他自己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这篇文章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
(15)、44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6
(16)、1890年出生的陈寅恪,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后因首先响应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而被罢职;父亲陈三立是清末著名的诗人《被称为”清末四公子“之一。所以陈寅恪从小可谓是生长在书香门第,并且父亲和祖父都是积极求变改革的进步人士,因此陈寅恪从小不仅熟读传统的四书五经等书籍,并且对西方文化也有所涉猎。
(17)、59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着/蔡元培,着/鲁迅,着)团结出版社2004
(18)、蒋梦麟回忆,“五四”胜利之后,北大一些学生“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比如要求学校津贴春假中的旅行费用、学生活动的经费、免费发给讲义。
(19)、蔡元培生于同治六年(1867),家乡是浙江绍兴,和鲁迅同乡。绍兴便是人尽皆知的“师爷”产地。绍兴的文化气息很重,是盛产文人的地方。蔡元培的乳名叫阿培,入塾读书时才叫元培,字孑民。父亲是钱庄经理,蔡家数代从商,祖上没有读书登科的人。
(20)、一是培养情趣。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用工夫去培养。而这一种培养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读书。
4、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1000字
(1)、34孑民自述(蔡元培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乱世中,想沉下心来做事业,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3)、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
(4)、蔡元培南下途经天津与一位友人谈话时,解释辞职的原因,“我之此去,一面保全学生,一面又不令政府为难,如此始可以保全大学。在我可谓心安理得。”
(5)、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看到蔡元培的照片,就算是对蔡元培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到那圆润镜片后的眼睛,多半也会认为这是一个慈祥的文化人。当然,这只是猜想,但是无论如何,学生认为不会有人相信照片中这个和蔼的老者在革命早期是暗杀团领导。
(6)、52大学精神: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论大学精神之经典文献(蔡元培,着/胡适,着)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90
(7)、31蔡元培全集(蔡元培着/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
(8)、于是,北大的教室总是座无虚席。华罗庚、沈从文都做过北大旁听生。
(9)、如前文所述,蔡元培无疑是“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支持者、谋划者、推动者,但是他绝对不支持广泛的屠杀。在1927年秋至1928年秋间,蔡元培曾写过一篇《追怀不嗜杀人的总理》的文章,劝阻国民d当局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滥杀。时任浙江省清d委员会情报处处长兼审计处主任的姜绍谟回忆说:清d委员会成立那天,群情愤激,主张用最严厉的手段对付共d,凡涉嫌的人抓到就杀。当天晚上,就从陆军监狱里提出二十余人枪决。第二天早餐后,蔡先生就把我叫到他房间里,很严肃地对我说:“我们不能随便杀人!昨天那样太荒唐,太草率,太不好了!此后必须谨慎,必须做到三件事:第抓人,必须事先调查清楚,始可逮捕;第定罪,必须审问清楚,证据明白,才可判决;第杀人,必须其人罪大恶极,提交清d委员会,经会议决定始可执行。青年人误入歧途的很多,必须使人有反省的机会才好。”这些都体现出蔡元培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屠夫,在认识到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真面目后,他与蒋介石也渐行渐远,并且真正地参与到了营救革命人士的工作中来。学生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10)、《胡适之禅宗考论》:胡适对中国现代禅宗史研究模式的基本思考和学术结晶。
(11)、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
(12)、他到北大做校长后,也提倡“进德会”的这些戒条,有不少老师、学生参加,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把“进德会”会员分几个等级,把自己列名为乙种:除了做到不赌、不嫖、不娶妾,还做到不做官、不做议员两条。戒酒、戒肉、戒烟他不能完全做到。全部8条都能做到的是甲种。
(13)、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但他一心想让学术活动与政治脱钩,这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实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辞职7次,其中3次都是因为“学生运动”。
(14)、蔡元培笔下所言“旅游”,并非仅仅只是一般人所谓的游山玩水,而是有其特定内涵的。1935年1月16日,《旅行杂志》主编赵君豪采访蔡元培,问到他当年在欧洲旅游的感想,蔡元培答道:“总括的说,我向来旅行,很注意三点:第是看一种不同的自然美;第研究古代的建筑;第是注意博物馆的美术品。”(赵君豪《蔡孑民先生访问记》,载1935年2月《旅行杂志》9卷2期)下面这张明信片,为蔡元培的言论作了很好的注解:
(15)、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礼堂,一场改变中国教育史的演讲正进行着。
(16)、《新青年》发源于北大,发出许多有力的声音,影响了许多人。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成就那时百花齐放的盛况,让那个时代充斥着敢于革新的声音,敢于追求的行动!对于那个时代,蔡元培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甚至对于现在的时代,他的思想依旧影响着许多人!
(17)、因教育经费的问题,蔡元培多次提出辞职。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当时北大的学费很低,政府又常常拖欠办学经费。为开源节流,校评议会成员联合提议向学生收取讲义费。没想到数十名学生到校长室抗议,咄咄逼人,根本不听蔡元培的详细解释。蔡元培气得撸起袖口,眼看要和学生“决斗”,这才震慑住闹事者。蔡元培痛心疾首,当天写下辞职文,后经胡适调停,他才返校复职。
(18)、蔡元培很喜欢这部作品,他不但购买原著阅读,观看原剧演出,还选修了“歌德之戏剧”、“歌德《浮士德》注解”等课程,甚至去体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如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德国最大文学家哥德氏(Goethe)曾在来比锡大学肄业,于其最著名剧本《弗斯脱》中,描写大学生生活,即在来比锡的奥爱摆赫酒肆中(Auerbach)。
(19)、18蔡元培选集(蔡元培着)中华书局1959
(20)、1927年4月2日,国民d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当时,中央监察委员共有二十人,却只有包括蔡元培在内的八个代表参会,与会人员根本不过半数。蔡元培仍然担任会议主席。会议通过了臭名昭著的吴稚晖的后来被列入第一号《国民政府公报》的《请查办共产d呈文》。这份呈文提出后,蔡元培作为主席主持列举了中国共产d的罪状,包括:“煽惑民众,有打倒国民d打倒蒋介石的标语;扰乱后方捣毁米铺;压迫工人等。”同时,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这次会议审定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各省d员应进行通缉和看管的共产d人的名单。上榜这个黑名单的既有陈独秀、林伯渠、瞿秋白、毛泽东、恽代英、周恩来、刘少奇、张国焘、澎湃、邓颖超、蔡和森、方志敏这些共产d人,也有像沈雁冰、柳亚子、邓演达这样的国民d左派人士。
5、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100字
(1)、27蔡元培张元济往来书札(蔡元培,着/张元济,着)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民国79
(2)、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3)、在做出了这些反革命举动后,值得一提的是,“宁汉合流”时,蔡元培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轮值主席一月之久,这是蔡元培一生的最高职务。可以看作是国民d反动派当局对其反共功绩的认可。
(4)、读书,当有路径,分享四位前辈学人的读书经验。
(5)、他希望:在教育的熏陶下,学子们能拥有丰沛的精神与坚韧的风骨,最终成长为一名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6)、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实行教授治校;对出生于封建家庭的他,具有如此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精神难能可贵,他让任何一位中国的平民,包含女性在内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