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静精选94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老子关于动与静的名言 1、老子静的境界 (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3)、其精神内守。这是《内经》的...

老子关于动与静的名言

1、老子静的境界

(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3)、其精神内守。这是《内经》的观点,心多向内收,向内求,保持恬淡的心态。庄子也有类似的观点:“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意思是说,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分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这样即能安养心神。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6)、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墨子》

(7)、“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

(8)、正午阳光下的长廊,拖着长长的柱子的影子,空无一人,四周一片寂静。绕着长廊,细细观赏壁画,精彩的地方已经被人摸得光滑,发出亮光。然后走过大广场。

(9)、(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0)、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某处等你。不在这里,不是此时,便会在那里,是彼时,等你。

(1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12)、一起走过的岁月里,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变得更加迷人。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4)、(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6)、(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7)、注: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老子 静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我清晰的听见了自己心碎的声音

(6)、老子名言: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7)、也许爱情的另一面。真的是成全。即使这个成全牺牲了自己。

(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能了解、认识别人算得上智慧,但是有自知之明才是强大的。因为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到客观,要么自视甚高,要么妄自菲薄,这都是不对的。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才能越来越强大和优秀。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8)、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9)、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20)、其减少欲望。欲望是魔鬼,欲望让相火升浮,上扰于心神,以至于心神不静。如果能减少欲望,相火不扰,心神自能安和。如何减少欲望呢?我的做法是两点,一是吃素,素食不扰相火;二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使心神定静安,自然少欲。

3、动与静的哲理名句摘抄

(1)、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他明确肯定运动和静止是气化过程中呈现的两种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根本的,静止是相对的、派生的;自然界是永恒自我运动着的物质过程。

(3)、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

(5)、真正的关怀,是一杯清茶就足以温暖一颗封冻的心,是一根小火柴足以点亮一片黯淡的心空。

(6)、老子名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老子

(8)、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贤集》

(9)、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10)、(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7)、(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m.taiks.com)

(1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0)、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当他们进入坟墓时,他们的歌还没有唱出来。

4、老子对静的理解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7)、(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3)、学会放弃,学会松手,学会知难而退,在恰当的时机转身,如此,便是智慧处事。

(14)、老子名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5)、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1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17)、当同学们都在安静的写作业时,撕纸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

(1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9)、夏天的夜晚十分安静,只有青蛙的叫声,一切显得那么安谧。

(20)、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池田大作

5、老子关于静的句子

(1)、·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出自:《淮南子·——《关于静的格言动则生,静则乐。

(2)、(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岁月静好,念起便是温暖。生活中的我,似乎早已经褪去了当年的沉静与温柔。

(4)、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5)、老子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心神为一身之统领,能主宰五脏六腑,又具有易动难静的特性,所以清静养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7)、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8)、(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2)、(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4)、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故圣人损欲以从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