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简介资料精选106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刘基简介 1、刘基是哪里人 (1)、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

刘基简介

1、刘基是哪里人

(1)、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其出生地今归属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基推行的是德法并重的治国理念:既推崇以德治国,亦主张依法治国。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思想的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施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而且还有广泛的经济性特点,是封建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其一生的亲民行动来实现。

(3)、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荐了传统家族“刘伯温家族”,“刘伯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何会被中央纪委网站推荐?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胡惟庸到青田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刘伯温的儿子告诉他,兵书已经被烧了,但是父亲给皇上留下了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胡惟庸带着书和信回京。

(5)、《金陵塔文碑》于1918年在南京发现,传言也是刘伯温在南京的时候所建。

(6)、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7)、在治国军事打仗上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而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成为了开国功臣,并且为百姓造福。

(8)、可悲,这两个人如何的争夺上风,最终的结果也都是被朱元璋所消灭,不知道他们两个死的那天,老天有没有替他们哭泣,都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

(9)、刘伯温的风水感悟:一个地(阴阳二宅),发不发不在于“立向”及“元运”,而主要在于“龙”与“穴”是否真确——真龙自生有真穴,真穴自能立得真向;真向一定,自会收得真砂、真水。此为风水之“由里及表”、“由内向外”。

(10)、刘基又名刘伯温,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刘伯温以“神机妙算刘伯温”著称于世,但真实的刘伯温是怎样的呢?

(11)、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着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12)、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13)、后来刘氏都没有人出仕,直到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继承刘伯温的诚意伯。再有记载,刘瑜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给了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刘荩臣并没有什么作为直到清朝建立,传到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后面的记载就断了。

(14)、刘基.郁离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

(15)、父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16)、没多久朱元璋就派宰相胡惟庸前去刘伯温家中悼念。明面上是这样的,但是暗中朱元璋还给胡惟庸安排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将《百战奇谋》带回。

(17)、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相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18)、刘伯温的儿子们死后,诚意伯传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廌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在祖父和父亲都被胡惟庸等人害死后,决心不入仕途,在家乡奉养老母,打理祖父、父亲和伯伯的坟墓,并将刘伯温的御书、御诏、诰命、行状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

(19)、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20)、元至顺年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2、刘基简介资料

(1)、公司风水布局如何催财?让业绩财富倍增!如何化煞?化解小人是非,避免环境对咱们的伤害等!

(2)、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已定,无人可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我的卵巢”。在中国民间,也有“三分天下是诸葛亮,一分天下是刘伯温;前朝军事家诸葛亮,后朝军事家刘伯温”。

(3)、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4)、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5)、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

(6)、两个人在谋略上都有着自己的见地,刘伯温是点子多,常常能够看清大局,决胜千里,李善长也不差,他擅于搞后勤,幕后为朱元璋分担,并且李善长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班底。两个人就好比张良和萧何对刘邦的作用,有些人就会认为李善长才是大明的第一功臣,毕竟在功劳和苦劳,甚至于价值都远在刘伯温之上。

(7)、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

(8)、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9)、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10)、他的这些台词,未免不就是对他一生的归纳,人这一辈子,发生这么多的事情,但是总会有那么几个亮点。他的智,他的奇才也是我们所周知的,也有点带有玄幻色彩,这说明我们依旧在神化刘伯温,也在还原历史上真是的刘伯温。

(11)、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扩展资料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3)、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14)、《烧饼歌》全文1912字,将近40余首诗歌。《烧饼歌》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它准确的揭示了明朝及后的历史发展脉络,许多事情发生后都与预言契合。让人不觉为之吸引,也让刘伯温在世人眼中成了“神机妙算”的天神。

(15)、背靠华盖山。木质结构。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分“王佐”、“帝师”两木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栋,占地3000平方米。正厅有刘基及其子刘琏、刘景坐像三尊,左廊有个900斤古铜钟。庙多明、清、民国、现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学士刘权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苏渊雷、沙孟海、裴昌会等书题的匾额楹联。庙前有广场,可容数千人。

(16)、刘伯温的出生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在这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朱元璋在起兵起义的时候,有人跟他说青田有一个赛神仙的刘神仙,弄得朱元璋心痒,三番五次的去请他出山,授予他军师。刘伯温替他出谋划策,成就一番霸业。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伯温相中的地方,所建的宫殿,也是刘伯温所相中的,事事听从刘伯温。刘伯温断定这么容易好说话,以后肯定会迁都,不出他所料明成祖就迁都。

(17)、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18)、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9)、陈胜华老师说,《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人生学和政治学的寓言式散文集,他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揣摩刘基的当下心理,模拟刘基的叙述口吻,依据现代人的实际情况,用大白话将《郁离子》的各篇一一地转述出来,编写了《聆听刘基:陈胜华转述》,并推荐大家可以对南田山的“猫狸”、要钱不要命进行再次阅读,体会其中的深意。

(20)、过了一个月以后的三月下旬,刘伯温的病情逐渐恶化,并且在其儿子的陪同下返回家乡,自返回家乡不久以后,刘伯温就在四月十六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3、刘基职务

(1)、英雄杀这款游戏的风靡,不仅仅是因为游戏的本身的设定,还有就是人们对它所设计的台词的喜爱,也符合了对这个人物本身的幻想与猜测。

(2)、祝福刘氏宗族薪火相传、英才辈出、经邦济世、共铸辉煌!

(3)、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4)、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5)、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6)、在刘伯温十二岁的时候,便已经成为一名秀才,受到了乡亲父老的一致赞誉,被称为“神童”。在刘伯温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府学读书。他跟随老师学习春秋经,而春秋经是一部极为晦涩难懂,并且是奥义很深的儒家经典,一般而言是很难读懂的。但是刘伯温就显示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一面,刘伯温仅仅只是默读了两遍,就已经可以倒背如流,并且还能够根据春秋经的大义来讲解自己的理解,理解到前人没有理解到的层次。刘伯温的老师见到刘伯温如此,十分的惊讶,怀疑刘伯温曾经学习过春秋经,于是又让刘伯温尝试其他的文章,刘伯温同样是过目不忘,并且都有所领会,老师对其赞不绝口。

(7)、刘伯温为百姓与君主所做出的贡献十分的多,再加上他的个人才能魅力,后人经常把刘伯温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甚至说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这个说法无从考证,真实性自然也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我们只能来了解一下刘伯温与诸葛亮之间相似点,从而更多的了解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8)、首先,刘伯温与诸葛亮一样,都是具有大才能的人,具有远见卓识,并且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此外,刘伯温的政治际遇与诸葛亮也是有相同之处。刘伯温一开始也不是直接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是朱元璋经过了刘伯温的家乡,了解到了刘伯温这一个人才的存在,从而三顾茅庐,请得刘伯温出山帮助其征战,这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并无二致。

(9)、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

(10)、刘伯温是一代忠臣,并且具有远见卓识,帮助朱元璋成功的登上了皇位,让黎民百姓脱离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并且在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还解决了很多的民生问题,使得百姓可以更好的生活,使得朱元璋的皇位坐的更稳。

(11)、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12)、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

(13)、这些台词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的还是会根据玩家对英雄的理解,腾讯公司会开放台词推荐的途径,让众多玩家表达自己对台词的看法以及走向。只要你玩过英雄杀,听着这符合人物的台词以及配音,脑海中不惊会想起这么一个人物,这不是百度上所提供的照片,而是你自己的第一印象,这就好像历史上的人物跟自己产生了共鸣,这也是现代科技的魅力所在。

(14)、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15)、在历代先贤中,刘基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闻名,七百多年来深受后人传颂,刘基文化已成为温州、丽水两地共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我市刘氏宗亲有1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景宁、青田、松阳三地。

(16)、通过奇门,八字看看自己的事业、家庭、财运、健康、流年运势运程及小孩学业,解析生命密码,了解命运,把握命运! 

(17)、在1375年的正月下旬,刘伯温偶然之间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以后就派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领了几个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御医在诊断了刘伯温的病情以后开了药方,但是刘伯温在按照御医所开的药方抓药服用了以后感觉肚子里面好像有一块石头一样,让他很不舒服。

(18)、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19)、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20)、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4、明代刘基简介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2)、此外,在刘伯温在朝为官的时候,刘伯温一心一意为明朝的黎民百姓以及明朝的统治做出努力。而诸葛亮在身为蜀国丞相之时,同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后人的传颂与赞扬。不论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关系如何,他们的才能以及品德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3)、如何通过三元九运,投房产,知晓末来行业变化!如果投资要怎么结合易经来降低投资的风险。

(4)、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5)、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6)、1348年(至正八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7)、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8)、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9)、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10)、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11)、蔡元培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12)、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传世。

(13)、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14)、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15)、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16)、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17)、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18)、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19)、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0)、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的有名人物,他的四大预言一直迷惑着世人,刘伯温真的是天神下凡吗?他是从何得知这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呢?

5、刘基简介及作品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

(3)、敦孝弟:孝弟为百行之首,凡为人子弟者不可忍灭天性,兹我族子孙,宜敦孝弟于一家。睦亲族:宗族为万年所同,虽分房系支派,实源同一脉。和乡邻:乡邻同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残相斗,视异姓同骨肉之亲。明礼让:礼让为处世之道,应提倡谦逊之风。务本业:士农工贾,各有其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凡务其业者,宜自食其力,切勿闲游于度。端士品:士为名之首,为官者要明礼义,隆其名,贵有其实,若荡检逾闲,不求上进,后悔莫及。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源,尊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宜尊之崇之。修坟墓:坟墓为藏祖先魂骸,要常整修、祭扫。戒犯讳:子孙择名时,不得择父兄叔伯之名。戒争讼:争讼非立身保家之道,争必有失,祸从口出,宜忍让,勿导致亡身及倾家荡产之悔。戒赌博:赌非人生正业,一入赌场,百业俱废,人格亦轻,宜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戒淫恶:淫是万恶之源,宜捡身防过,免损名节。戒犯上: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尊长敬老。戒轻谱:家谱是一家一族之宝,应爱惜珍藏,以传后世,详悉源流,查考世系。

(4)、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5)、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6)、读书会上,40多名读书爱好者坐在台下,翻开了手中的《聆听刘基:陈胜华转述》一书,认真阅读并择其精彩片段朗诵,简要介绍自己为什么喜欢及推荐该书的理由。

(7)、这两个功臣彼此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好,说到底都是争权的结果。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两大朝廷派别对立,他们两个的关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并且刘伯温又不给李善长面子,执意要处死李彬,李彬是谁?他是李善长的亲信。

(8)、到了二月中旬,刘伯温在见到朱元璋以后委婉地告诉了朱元璋自己服用完御医的要以后不舒服的情况,但是朱元璋不以为然,只是安慰了刘伯温几句并且让他注意休息,朱元璋的话让刘伯温感觉到了心寒。

(9)、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学等,尤以诗歌见长。诗文朴实苍劲,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三大诗人”。所有作品收录于《诚博作品集》。

(10)、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

(11)、松阳这次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所以我们南田总会很重视,非遗传人刘一侠先生带着大批人过来帮助松阳举行第一次祭奠,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这个活动今后还要做的更好,要跟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希望我们的宗亲能够跟当地的畲族兄弟,和睦相处,共建美好的家园。

(12)、 伴随着舞龙队的欢呼声,从温州、景宁、青田、松阳赶来的上千名刘基后裔组成了巡游祭祀的队伍,身着古装、手持祀典大旗,沿村巡游。巡游结束后,按照传统礼仪,向祖先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祭拜。

(13)、将书和信交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到《郁离子》后,坐立不安,朱元璋不甘心,就派人把刘伯温生前的所有书籍和书信像抄家似的全部拿走了,但是仍然没能找到兵书《百战奇谋》。

(14)、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15)、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16)、史称诚意伯墓,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区西湖乡西陵村夏山。985年3月,墓四周筑成斗形围墙,随植松柏。1980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朱元璋临死前还叮嘱朱允炆一定要找到《百战奇谋》,决不能让这本兵书落到外姓人手里,但令人惊奇的是在此后大明江山的统治中,《百战奇谋》仿佛就像真的被烧掉了一样再也没有出现过。

(18)、祖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19)、朱元璋听到了刘伯温去世的消息以后,就惦记着刘伯温用自己的毕生经验写的一部兵书《百战奇谋》。

(20)、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并非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着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点·列传十六》),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着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1)、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2)、作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集道德、功业、文章于一身的“三不朽”伟人,在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我们文成正是以刘基的谥号“文成”作县名。

(3)、六世祖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4)、刘姓--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

(5)、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历来就重视家庭,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而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国”与“家”紧密相联,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6)、刘伯温自幼便十分的聪颖好学,在同龄人当中可谓是出类拔萃。而且刘伯温的父亲亲自教导,让刘伯温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在刘伯温七岁的时候就可以一目十行,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