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视频精选93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 (1)、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

(1)、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皇帝到大臣,诸葛亮精心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总体上廉洁从政,不慕奢华,造就了三国时期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3)、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能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就不是我的智力所能预见的了。一篇文章,写得是有利有节,感动了刘禅,也说服了其他大臣,刘禅马上批准了诸葛亮二次北伐的计划。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著名的《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不同,《后出师表》的风格较为悲壮。

(5)、上回我们说到,刘备东征,从蜀汉政权内部来讲,是必须抓住“刘备尚且健在、关公遇害未久”这个时机,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这两个条件中少了其中任意一个,内部再要把大家动员起来,就很难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师出有因”是非常重要的。

(6)、(解释)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常作谦词。

(7)、——早在2002年履新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曾饱含真情地说:“组织上给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个工作,但是我们确实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不过,可惜的是,刘备的大方向虽然没错,但一次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方向正确就可以了,还取决于其他太多的因素,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方向正确”,其本质也是一种无奈。

(9)、(出自):陈寿·三国《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10)、在我们d的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许许多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为了d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典范。

(11)、如今,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还聚居着诸葛亮嫡传后裔4000多人,他们每年都要在诸葛亮的生日和祭日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男女老幼集体诵读《诫子书》是祭祖仪式上的重要程序。2015年6月3日,兰溪诸葛村百世传诵《诫子书》上了中纪委网站头条,被该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二期重磅推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诸葛村世代相传的家训。

(12)、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在旁人看着苦、自己感觉乐的事业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工作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而一份份工作、一个个岗位,将一个个零散的个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每个个体在各自社会坐标上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才能汇聚起民族圆梦的恢弘力量,积蓄起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决不能缺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3)、例句:“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14)、换句话说,尽快打回荆襄,当地老百姓还是会认为你是来光复故土的,还会把你当自己人;如果拖得时间久了,你再要去打荆襄,那当地人就会把你当侵略者。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日本鬼子,待遇能一样么?

(15)、当北宋初亡、南宋军队数度北伐时,北方的汉族百姓们往往都是站在南宋军队这一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宋国人,现在做了亡国奴,被金国人统治了。一旦南宋的军队来了,这些汉族百姓就会感觉是祖国的军队来解放自己了,著名诗人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而时过境迁,一百二十年后金国灭亡时,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场景。

(16)、造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17)、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18)、前些年,在江东,刘繇、王朗实力都很强,可是他们不思进取,安稳求全,结果让孙策强大了,吞并了江东,这是前车之鉴,也是我说的第二点。

(19)、目前北伐,有人说不是个好主意,可是现在曹魏正好西面疲于对付边区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好时机呵!我分析如下:陛下您的祖上汉高祖是个英明的皇帝,他部下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

(20)、诸葛亮作为1800年前的一代名相、贤相、廉相,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在廉政建设上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视频

(1)、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非常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

(2)、原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3)、好的,谢特信任,我天残一定会竭尽全力的为殿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成语,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

(5)、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评价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6)、(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7)、第一个原因,是此时东吴刚刚占据荆襄,立足未稳,当地老百姓还是比较熟悉刘家人的统治(刘表、刘备),如果刘备能短期内卷土重来,则民心归附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再等上三五年,等东吴在荆襄的统治稳定了,老百姓熟悉姓孙的老板了,那就算届时刘备未死,蜀汉内部依然热血沸腾、矢志报仇,想要得到荆襄地区百姓的认同,就难多了。

(8)、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9)、(出处)“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10)、(拼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11)、我们这一年来,就失去了赵云等将官七十余人,精锐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咱们几十年的积累,如果咱们不抓紧,再过几年,生老病死,损失更大,那时候咱们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第五点。对了,敌人用英文是?

(12)、40年潜心研究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的当代史学家谭良啸先生,则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对诸葛亮作了评价: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

(13)、——2011年9月1日,在中央d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他谆谆告诫全d同志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强调指出: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14)、心中悲哀升起,为人类,他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15)、织田信长 | 丰臣秀吉 | 德川家康 | 武田信玄 | 上杉谦信

(16)、当然,除了百姓认同度以外,还有就是东吴在荆襄统治时间越长,除了人心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统治基础也会越牢固,也就越难攻取。所以要夺回荆襄,还要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同,要趁早。

(17)、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做到了对工作事业殚精竭虑、报效终身,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是否就很遥远呢?

(18)、一米姐姐:嗯,周总理对国家可是鞠躬尽瘁的。

(19)、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20)、《六条诏书》第一是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治理百姓需有多条措施,但首要的一条是“治心”。那么,从谁的“心”开始治起呢?答曰:宰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开始。道理很简单,“心不清静,则思虑妄生。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故“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那么,什么又叫“清心”呢?“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也,乃欲使心清气和,志意端静”。而“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而怀揣“至公之理”的人去治理州府,“则彼下民孰不从化”?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信仰,要立d为公,这样才会秉公用权,无私无邪,才会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和尊敬。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翻译

(1)、一米姐姐:嗯。我接受任命后,睡不好,吃不好。想着,要北伐就要先解决后顾之忧,所有在五月渡过泸水南征,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我不是不爱惜自己啊,而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

(2)、为了老百姓,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1800多年前蜀国“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的大好局面,凝结着诸葛亮这位治世能臣夙夜在公的勤政作风,更与诸葛亮虽大权在握但始终公而忘私的廉洁品格密不可分。

(4)、事迹简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6)、“鞠躬尽瘁”意为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成败利钝”的意思是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7)、如果说《诫子书》重点强调的是“修身学习”,那么《诫外甥书》重点阐述的则是“立志做人”。这些“家风传承”,对当今社会的子女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说起工作狂,我只佩服我自己,从早上的情感节目,到午间的影评节目,再到晚上的喜文乐见,“地球不爆炸,长鸿不放假,宇宙不重启,长鸿不休息”,此处应有掌声......如果硬说要我佩服除了我之外的一个人,那我只有一个名字--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他是真的操心。

(10)、西魏是于535年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北朝小国,实际创建者是宇文泰。他掌权22年,励精图治,志在富国强兵,故广泛延揽天下英才。苏绰有位堂兄叫苏让,被宇文泰任命为汾州刺史。上任时,宇文泰在京城门外为他饯行,分手时问苏让:“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刺史马上推荐了苏绰。宇文泰对苏让很信任,遂任命苏绰为行台郎中。

(11)、这个成语来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我们都很熟悉了,刘备去世后,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国家实力增强,他“向东和孙权结盟,向北打击曹操”,又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

(12)、(解释)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13)、但诸葛亮最大的愿望就是北伐平定中原,复兴汉室。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但战争最终失利。二年后,又有了机会,诸葛亮决定二次北伐,可是朝廷里有些人发对,因为大家过惯了安逸的生活。看到这种情况,诸葛亮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后出师表》给后主刘禅。

(14)、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15)、就这样汉高祖还要经历艰险,失败很多次,遇到很多危险才能平定天下。现在陛下您不如汉高祖,我也比不上汉高祖的谋臣张良、陈平等人。在这种条件下,想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点。

(16)、一得:一米姐姐,上次你给我讲了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后,我看了他好几个故事。

(17)、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8)、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19)、其均赋役,赋役指赋税和徭役两个方面。何为均?“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为均也”。就是说,在赋役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允许有特权存在。赋税征收的原则是:“王赋获供,下民无困。”赋税数额如何确定呢?由里长、户长根据各家各户的贫富情况初定,然后报郡守、县令最后核准。赋税具有“双重性”,若征收合理,“财政和而民悦”;若乱征乱收,“则吏奸而民怨”。因此,必须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严防徇私舞弊,横征暴敛。征发劳役同样应该这样做。但是,有的地方官却没有做好,“致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强者或轻使而近防”,此乃“不存恤民之心”。这样的郡守县令,“皆王政之罪人也”。

(20)、敌人         enemy   美(ˈɛnəmi)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日积月累六年级上册

(1)、蔡州城破时,金哀宗自缢殉国,他身边的重臣张天纲被南宋军队俘虏,并押送至临安。面对临安知府薛琼的质问,张天纲凛然回答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各位看官,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我金”和“汝二帝”,张天纲心里把谁看做是自己的祖国,也就很清楚了。如果你是薛琼,听了这两个词,会不会气得手发抖地指着张天纲说:“你这个忘了祖宗的汉奸……”?事实上,当时的薛大人也是气得大喝一声:“给我拖下去。”

(2)、昔蜀主托孤于武侯,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太子托孤于苏侯,苏侯何以不能善始善终?

(3)、相传当年诸葛孔明于出兵之前,在马前起卦占卜,得自三国时期乃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朝代的卦象,共十四课,得名《马前课》,为后世留下诸多的解释与猜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仅供娱乐。而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诸葛亮在北伐出征前,其实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4)、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5)、事迹简介:焦裕禄为兰考人民治涝治沙,他身患肝癌。踏遍了兰考的山山水水绘制了兰考的治理规划图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留下遗嘱:把我埋在沙丘上,我活者没有治理好兰考,死了我也要看兰考的变化。

(6)、《三国演义》:你家丞相近来寝食,及事务之繁简,如何啊?我家丞相每日早起晚睡,军中罚二十以上者皆亲自披览,每日所食不过数升,丞相年逾半百,食少而事繁,恐不久矣。

(7)、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8)、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

(9)、(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10)、在新版的《三国》电视剧中,刘备在伐吴前,和重臣李严有过一段私下的交流。谈话中,刘备流露出伐吴的另一个目的,是因为魏强吴弱,要统一天下,就应该先灭东吴。他要趁曹魏新建、无暇他顾的时机,利用内部因为关公遇害的悲愤情绪,举全国之力,一举灭吴(原话是:以雷霆之势,南下击之。),为最后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11)、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2)、此时的诸葛亮是第一次北伐,心情非常激动,所以《出师表》是写得慷慨激昂,但是我们之前说过,当时曹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包括最富饶的中原地区,带甲40万,而蜀国,只有一州之地,带甲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万人,加上一个不靠谱的队友吴国,这样实力悬殊的对抗,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折戟沉沙,失街亭之后,诸葛亮退回了成都。

(13)、原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4)、    历史上,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状态兢兢业业一生的人物有很多。诸如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众多股肱之臣,都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而帝王肩负家国兴衰,亦不乏有勤勉终生者,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他的自我要求就是“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在位十三年,日理政事,终年不息,朝乾夕惕。在当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更不少见。比如,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强忍肝癌病痛艰苦奋斗,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共和国的脊梁”,将工作热情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再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d员”廖俊波,在南平工作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d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最后因公殉职于蓝天苍茫下。这样的人生,正如他所写的一句自勉之语所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15)、“死而后已”出自《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为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而另外两个则是诸葛亮的首创。

(16)、被陆逊火烧连营之后,不仅刘备病死在白帝城,蜀国的军事和经济也遭遇了沉重的打击,蜀后主刘禅基本是个甩手掌柜,军政大事全部交给诸葛亮,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什么都要管,所以,诸葛亮得不得劳心劳力,加班到崩溃。

(17)、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表现出了他的勤奋,对蜀国的忠心,兢兢业业,至死方休。

(18)、事迹简介:焦裕禄为兰考人民治涝治沙,他身患肝癌。踏遍了兰考的山山水水绘制了兰考的治理规划图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留下遗嘱:把我埋在沙丘上,我活者没有治理好兰考,死了我也要看兰考的变化。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20)、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相近的成语

(1)、只要皇上能改过自新,老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其尽地利。“人生天地之间,以衣食为命”,然“衣食所以足者,在于地利尽”。那么,怎样才能让地多出财富呢?那就要劝课农桑。要全民动员,“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要抓住农时,“春耕之,夏种之,秋收之”;要照顾贫弱,“单劣之户,及无牛之家,劝令有无相通,使得兼济”;要农闲不闲,“三农之隙,及阴雨之暇,又当教民种桑、植果,艺其菜蔬,修其园圃,畜育鸡豚,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要惩罚懒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里正、户长要将他们的姓名上报郡县,“守令随时加罚”,以儆效尤。

(3)、要说这人心的变化,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一千年后的案例。

(4)、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评价说:“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5)、他是这样写的:先帝刘备知道我们蜀国和魏国是不能并存的,我们要完成大业就不能苟且偷安于偏远之地。敌人是很强大我们是很弱小,可是先帝知道不去主动打敌人,敌人也会来打我们的。坐而待毙,还不如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先帝委任我时,一点也不迟疑。对了,迟疑、犹豫用英文是?

(6)、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7)、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丰碑在民族的血脉里铸就。经过将近1800年的时光淬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早已煅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座灯塔,引领着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名臣贤相、贤臣廉吏、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他们的血液里都曾流淌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基因。

(8)、《三国演义》:誓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因此,入蜀之初,诸葛亮便与有关人士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并在执法过程中“赏赐不避仇怨,诛罚不避亲戚”“赏以兴功,罚以禁奸”,有力地整顿了吏治,纠正了官场腐败现象。

(10)、从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天起,她就决心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2)、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她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愈加高尚。经典是民族魂的探照灯,她在岁月的淘洗下光芒四射,更加璀璨。

(13)、其恤狱讼。人性中有善有恶,“善恶既分,而赏罚随焉”。因此,管理社会离不开赏罚,而赏罚的生命是公正和准确。“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则怨判之心生”。故赏罚一定要慎之又慎,所谓恤狱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历来的治狱之官,可分为三个等级:优等的,“精心悉意,推究事源。先之以五听,参之以证验,妙睹情状,穷鉴隐伏,使奸无所容,罪人必得”,因此做出的惩罚轻重皆当;中等的,“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务求曲直,念尽平当。听察之理,必穷所见,然后栲讯以法,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随事断理,狱无停滞”,这类办案者也能让人满意;下等的,“不仁恕而肆其残暴”,视百姓如木石任意拷打,常常是“巧诈者虽事彰而获免,辞弱者乃无罪而被罚”。如今的地方官员应达到中等水平,再努力向优等看齐。而对那些下等的,“则刑所不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