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校训英文精选134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中山大学校训含义和出处 (1)、《中国学校校训研究》,王彩霞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1924年,...

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中山大学校训含义和出处

(1)、《中国学校校训研究》,王彩霞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1934年,在华工、华农所处地址兴建的原中山大学,也以上述15字作为校训。后中山大学把它简化为10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工新校训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且高度精炼、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与学校牌坊、北区校训石及学校古建筑有历史渊源可循,与新校徽相统一。

(3)、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几所内迁的高校自北平迁往陕南,组建了国立西北联大,西北联大将“公诚勤朴”定为校训。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从浙江西迁贵州,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办学,竺可桢校长拟定“求是”为浙大校训,寄予了浙大全体师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4)、“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这包括思想、行为、待人、对己,都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5)、1997年,为了迎接建校95周年,北师大希望以影响了许多师大人的此八字作为校训,但启功先生觉得不够合适,几经斟酌,最终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校训。

(6)、东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先生,曾劝诫学生们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因此题写“知行合一”四字校训勉励。

(7)、《中国教会大学史》,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版;

(8)、西安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

(9)、feasibilitystudy 可行性研究

(10)、毋庸讳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均来自于西方。著名教育家、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这种移植不是由古至今的纵向移植,而是由西方至东方的横向移植,大至院系设置、教育体系、学科分类,小至毕业典礼、校服、校徽、校歌等都是舶来品,“校训”也是其中之一。

(11)、“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12)、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之学校,作为“好学校”。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的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13)、2007年,学校在原洞窗图案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中英文校名+图案+建校时间”的完整形象及专门配制的绿色,确定了中山大学校徽的最终形制。

(14)、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15)、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6)、    第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7)、1933年,武大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强”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18)、1905年,设在上海的圣约翰书院更名为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更名的同时,将“Light&Truth”(光与真理)确定为该校的校训。

(19)、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自强不息”出于《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上天的运动刚劲有力,君子因此努力向上,永不停歇。

2、中山大学校训英文

(1)、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他们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2)、“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某个月夜,来自西方的“你”与丝绸之路上的“我”神秘相遇了。于是,那些消失了的西部灵魂,还有他们承载的西部文化,在深夜的蚕豆声中,一一复活了……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5)、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33号国中大厦6层610A室

(6)、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1928年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甘绩镛所题。“含弘光大”语出《周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继往开来”语出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7)、“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团结,简朴,唯实,创新。

(9)、   第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中国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0)、南京虎踞龙盘、民国旧都,人文荟萃、高校密集。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同源同宗,都可以溯源到1902年刘坤张之洞等人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另外,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是原来金陵大学的旧址,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是原来金陵女大的校址,由此两所大学又与历史上两所教会大学有了联系。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乾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坤卦·象传》

(12)、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就是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在学术和人生的历程中勇于登攀,不断追求文化知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

(13)、“海纳百川”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14)、“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

(15)、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17)、中山大学坚持d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以“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核心增长极城市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办学格局,校园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内涵式发展,各项办学指标大幅上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进入了“迈进一流、追求卓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期。

(18)、“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19)、“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20)、辅仁本是教会大学,校训不从《圣经》而从《论语》中选取,可见教会大会也在逐渐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

3、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训

(1)、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2)、“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3)、“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4)、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追求真理的校训精神。他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1944年,一直患眼病的陈寅恪完全失明,仍然坚持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开课。无法自己书写,便用口述的方式,逐字逐句请助手记录,历经十余年,最终在75岁之际完成了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以如此坚韧的方式笃行学术理想的诸多学人,正是中山大学的风骨和灵魂。

(5)、金陵女子大学将源于《圣经·约翰书》的校训“AbundantLife”,译为来源于《尚书·大禹谟》的“厚生”;华南女子大学将校训“savedforService”译为“受当施”都是这种意图的体现。相比之下,当时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将校训“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翻译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虽然很明确、直白,但是少了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6)、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堂,北大却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这一度使大家颇为迷惑,不过,谁说“没有校训”就不是好的校训呢?

(7)、1921年,南高师改组为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定校训为“止于至善”,取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几经更迭。2002年百年校庆时复用“止于至善”。“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满足于较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

(8)、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9)、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10)、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1)、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12)、除此外,新添的“励学敦行”则是诸师生集思广益征集出的校训。“励学”二字源自宋真宗写的《励学篇》、“敦行”则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3)、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大学那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是有各种书院,其性质与欧美的大学有共通和相似之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都有自己办学宗旨的揭示,与今天的大学校训名异实同。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9年),朱熹到岳麓书院拜访张栻,亲书“忠孝廉洁”四字于讲堂,可以看做岳麓书院的校训。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撰写了《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学生提出了“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等方面的要求,对后世影响深远,虽无校训之名,却有校训之实。明代无锡的东林书院,对学生有“依德之行、庸言之谨”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校训。

(14)、“美美与共”一词,出自中央民族大学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

(15)、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当时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校训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制定了“诚”的校训。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以它的专修科为基础组建的东南大学,郭秉文校长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训。1928年,江苏境内九所国立高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罗家伦校长确定了“诚、朴、雄、伟”的校训。

(16)、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7)、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8)、ponder 侧重仔细、深入、连续地考虑问题,以作出认真的估计和正确的抉择。

(19)、参考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南京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4、中山大学校训内涵

(1)、正德:端正德行。在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各种品行之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德行在一个人或企业占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是被德性统治的。

(2)、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3)、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中大十字训词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5)、《论语·卫灵公》孔子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忠:忠诚,不尽心,无私等。信: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笃: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敬: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

(6)、教会大学的校训大都出自圣经,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校训多出自中国的典籍。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校训为: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出自《约翰福音》第8章。国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还有的教会大学其校训是中西合璧的,如东吴大学,英文校训为:UntoaFull-grownMan,出自《以弗所书》,意为“造就完美人格”;中文校训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其意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西文校训意涵相同。

(7)、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8)、中山大学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

(9)、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10)、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语);“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伟大的事业,或是完成几件伟大的作品...凡是总须从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罗家伦语)

(11)、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12)、“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13)、交大37周年校庆时,又有校友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建造了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并立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

(14)、“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15)、1926年,恰逢交大30周年校庆,交大校友为母校捐建了一口自流井,取意“饮水思源”。

(16)、实事求是,也是一句古语。《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现在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7)、参考翻译:(刘德)酷爱藏书,尤爱古籍,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用以形容刘德对于古籍、古代文化的执着追求。

(18)、   1924年11月11日,在作为中山大学前身的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是为中山大学校训之由来。十字训词语出儒家经典《礼•中庸》,要求学子按“至诚”之本性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养成君子品格。孙中山先生赋予十字训词新的内涵,强调学子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学习古今中外各门科学知识;要善于独立思考,明辨道理,学习并发展科学;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为国富强专心做事,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19)、校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5、中山大学校训出处笃行

(1)、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2)、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3)、张作霖于1923年组建了以“兴邦御侮”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这两句校训,也与张氏家族有一些关系:

(4)、“参天尽物”则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5)、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当时的讲题是《致君子》,梁先生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希望大家能够规正内心,砥砺前进,后来,清华大学便将这两句话定做了校训。

(6)、西安理工大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8)、“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即包含原校训中“团结”的意义。合乎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9)、“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0)、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11)、西南大学的校训是1928年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甘绩镛先生所题,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年,由于长期军阀混战,学校曾一度濒临倒闭之绝境。就在此时,甘绩镛先生临危受命,接手学校,顶着极强的压力将学校办立了下去。

(12)、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3)、读懂了本书,你便读懂了丝绸之路,读懂了你的命运,也读懂了你的未来之路。

(14)、诚: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词);诚心向学,诚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语);“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罗家伦语)。

(15)、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16)、同年11月5日,梁启超到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做题为《君子》的演讲,在演讲中,梁启超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时任校长周诒春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清华校训。

(17)、“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8)、“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9)、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20)、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1)、谢明波老师全新作文专项班直播中!助你搞定作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时评文到书信、小说、故事新编等创新文体,从就事说理到就事论事,从字词句到段成篇,全涵盖!全新升级!

(2)、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3)、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出自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

(4)、“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6)、1926年交大30周年校庆,校友捐建一口自流井,取义“饮水思源”。1933年,又有学生在当年入住的执信西斋前,建造了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并立一石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思源校训”自此而来。20世纪90年代,“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定为校训。

(7)、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校训亦源自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笔提写的校训词。

(8)、南大前校长蒋树声曾经说过,“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者,真也。为人诚朴,就是讲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强调高尚的人格,得势不霸道,不仗势欺人,失意不媚俗,不趋炎附势。

(9)、来看看,这些名校的校训的出处,你都知道吗?

(10)、“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1)、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12)、校训:英文: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13)、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他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4)、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15)、中山大学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目前拥有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全面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现有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学科总体实力位于全国高校前列,国际学术影响力突出。

(16)、“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17)、“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8)、“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作,“大”是无所不备.“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19)、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20)、中山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文化底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各界所瞩目。这所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大学,勇立潮头、勇担使命,正在建设一所让国家首先想到、让社会首先想到、让学界首先想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1998年,云南大学将原有的校训“会泽百家、致公天下”改为“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创一等事业”,看似不如以前厚重,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养成,更有指导意义。

(3)、同济大学的校训很现代。简简单单八个字,其实说出了新时代人才应该有的四种品格。

(4)、“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后世的张载化作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

(5)、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6)、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7)、交通: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下,108路、111路灯市口站下车,景山学校大门向西走百米即达。

(8)、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1月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内容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9)、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请教询问,多思考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10)、抗战爆发后,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西迁,最终在云南昆明落脚,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于1938年确定校训为“刚毅坚卓”,展示了广大学子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艰苦条件下弦歌不辍的进取精神。

(11)、参考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2)、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13)、“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14)、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