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华哲学家精选62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叔本华哲学 1、叔本华哲学经典套(套装共5册) 叔本华 (1)、个性差异、气质迥然常常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可能微不足道。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

叔本华哲学

1、叔本华哲学经典套(套装共5册) 叔本华

(1)、个性差异、气质迥然常常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可能微不足道。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

(2)、叔本华认为,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倾向,在品性上被定为要么是妒忌,要么是同情,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的美德和恶德。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3)、“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我已经叫人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凑齐,现在就正阅读这些著作(我还读康德的著作呢)。我看还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样在一个夏天里,学到一门学科这么多的内容。

(4)、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吸收了印度哲学和很多老子思想的成分。

(5)、第三部分是表象世界再论,这部分主要讲了文学和艺术,那些不遵守充足理由律的领域,这些领域没有因果律。

(6)、都是德国人6都是男人7本华可能因为母亲的原因,尼采是自身恋爱经验原因,对女性都有歧视和贬低的嫌疑。

(7)、读完梁实秋这段语录,我们便知道了,人生的痛苦和幸福,真的如此,幸福的时候,总是稍纵即逝,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唯独痛苦的时候,那是长夜漫漫,让人无眠,痛苦,难受,折磨,煎熬。

(8)、一个认为主体能够完全反思自身,所以客体是主体,物自体和现象就是统一的,提出了符合形而上学传统的只能为思维把握的本体论。

(9)、叔本华形容说,知觉知识就像太阳的直接光线,而理性的知识就像月亮的反射光线一样,知觉是最直接的、最原始和纯粹的知识,而经过理性的加工和概念的提炼之后,就会变得扭曲,而失去本真的样子。知觉是自足的,所以纯粹从知觉来的东西也是自足的,而且永远属于知觉。

(10)、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

(11)、为何很多有钱人,在外面,都有小三和情人,包养情妇?说白了,就是有钱了,机会成熟了,条件允许了,出个差,可能就是去见情人了,在外地,家里人也不知道。

(12)、瓦格纳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送给了叔本华,作品上只是写上:

(13)、a、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14)、莫泊桑的传记作者依诺图斯告诉我们,莫泊桑承认自己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莫泊桑对形而上学说的好奇,由于读了叔本华的著作而大为增强。叔本华的哲学还成为了莫泊桑的现实、感性的故事、小说的潜流。

(15)、其实这并不是说:我不存在了,世界就不存在,而是说,如果没有一个主体“我”的存在,那么世界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就不知道了,没办法谈了。

(16)、叔本华还认为,一个人被另一些人所爱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即言谈适中、举止稳重而博得好感和聪明的印象。他必须坦白直率而无矫揉造作,不仅仅是由于忍耐。

(17)、与此相反,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之为满足、安乐、幸福。这就是说,某个人的欲望、意图落空了,就叫失望、痛苦;其欲望、意图达到了,就谓之快乐、幸福。

(18)、是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痛苦和幸福,也都只有刚刚好的时候,才能持久。就好比人生既有痛苦,又有幸福,这样便是最好的。

(19)、另一位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是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根据学者瓦里基所写的《屠格涅夫与叔本华》:从19世纪60年代起直至逝世为止,叔本华就是屠格涅夫所喜爱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成为一个甚有价值的框架——以此屠格涅夫整合自己的观点。

(20)、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哲学在对这些问题上的这种显著分歧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决裂和分道扬镳。

2、叔本华哲学家

(1)、什么样的条件会让人去作恶呢?就好比有钱有势。如果我们都有钱有势,道德心却不稳固,那么我们就会利用权力和钱财去作恶,就会去采集路边的野花,这也是男人的本性。

(2)、第一部分是表象世界初论,讲的是经验和自然科学都遵循充足理由原则,自然科学只是对表象的研究,讲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界,其中重点讲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4)、我们信任别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们本身的懒惰和虚荣心。懒惰,因为我们不去打听原委,不积极谨慎行事,而宁愿信任他人;自私,因为受到事情的压力,我们就找人倾谈心中烦恼;还有虚荣心,因为要求他人保密,正是自己感到骄傲的事。尽管如此,我们期望别人忠实于我们所加诸他们的信赖。如果别人不信赖我们,我们不应该发怒,因为那就是说,他们诚心地赞美“忠实”,认为它少之又少——其稀少会让我们怀疑“忠实”的存在只是虚幻的。

(5)、但是当我们说到表象的时候,其实也就默认了一个表象的观察者,也就是主体。

(6)、因此,他的哲学观念中很多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唯物主义忘记考虑自己的提法其实我没注意到过在什么地方,但是按照叔本华的性格,唯物主义就是物质在一顿忙和,失去了意志,所以没有考虑自己。然而真实的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精神)并在当代脑解刨学发展后转变为物质决定能量为第一相互作用。

(7)、都比较感性都没有很逻辑很严谨的论述他们的哲学观点。

(8)、从通常意义来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伴随着人并且影响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东西,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9)、在无意识的夜晚,一个被生命所觉醒的意志,化成个体,它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从无数正在努力、烦恼、迷惑的个体间,找出他自己,然后又像做了一场噩梦一般,迅即回归以前的无意识中。但是在未走到那里之前,他有无限的愿望,无尽的要求,一个愿望刚获得满足,又产生新的愿望。即使赐予他们世上可能有的满足,也不足以平息他的欲望、压抑他的需求,满足他内心的深渊。

(10)、而幸福的精神品质却十分稳定,比如培养足够多的兴趣爱好,多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去做;减少干扰,多份自我空间,多去有意思的地方玩;学会欣赏,在各种事情上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享受生活,多和情投意合的朋友相聚等等。

(11)、那么叔本华的哲学,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也不知道。不知道没有关系,梁实秋的一段语录就总结出来了,分析得很透彻,文字如下:

(12)、弗洛伊德的这些主要观点,早已经作为叔本华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叔本华详尽、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例如,叔本华说,“意欲构成了人的真正内核……智力为意欲提供了动因,这些动因如何发挥作用,却只是在后来才为智力所了解……事实上,当意欲真正下定决心和在私下里做出决定时,智力是置身局外的。……我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或者害怕什么。我们可以积年抱着某种愿望,却又不肯向自己承认,甚至让这一愿望进入我们清晰的意识,因为我们的智力不会同意知道这些事情,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良好看法就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13)、如果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思想是受了佛教的影响,那么就是对叔本华的一个错误的认识。佛教的思想简单来说其实是一种信仰。而叔本华做了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完全是靠他自己思考而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可不是信仰。

(14)、另一位受到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伟大的英语作家是约瑟·康拉德。在《回忆康拉德》中,同样是作家的高尔斯华绥说:康拉德读过很多的哲学著作。叔本华的著作在二十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给他以很大的乐趣。

(15)、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16)、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17)、他写的《人生的智慧》,经常拿出来翻看,一个能读懂叔本华的人,一定是个明智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能够活在当下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矛盾的人。

(18)、此外,所谓道德律,仅仅是良知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是从本能的观点来陈述的。良知是某种存在于全部理性;或者说全部经验之外的东西,不管是实践理性还是理论理性,都和它没有丝毫干系;当同一个体的理性和良知发生矛盾时,此时,道德律凭借理智与善良意识的某种联系,使个体在二者之间进行抉择。

(19)、“有时候,逝去已久的一幕往事似乎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突然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记忆里。在很多情况下,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嗅到一缕淡淡的、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清晰意识的气味,情形就跟我们当年嗅到了这一气味一样。这是因为气味尤其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

(20)、至于说到尊敬,情况恰好相反。很难勉强让别人尊敬你,这其中的理由极难揭示。因此,与爱相比较,尊敬能给人以更为真实的满足,因为它总是相关于个人的价值。而爱则并不直接相关于个人的价值,爱在本质上来说是直观的,而尊敬则是客观的。毫无疑问,被人爱要比受人尊敬更为有用。

3、叔本华哲学思想概述

(1)、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2)、这样一对比,就很明显。一切好的,总是容易消逝,一切不好的,总是在持续肆意。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3)、我们有时这么想,人们完全无法相信有关我们私人的话,可他们从未想到要怀疑这些话的真实性,但如果给了他们一丝丝怀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绝对不可能再相信它了。我们时常透露什么事,暴露自己,只是因为我们猜想别人一定注意到了——正如同人会从高空跳下,因为他慌张,换句话说,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再也站不稳当,他所处的位置给他的痛苦很大,他认为不如立刻把生命了结。

(4)、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喜爱和接受叔本华的思想,那是因为哈代本身就有自己的直觉和洞见,而这些东西与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不谋而合。此外,叔本华的思想为哈代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基础。这是研究哈代的英国学者贝里的观点。根据贝里所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读完叔本华以后写出的作品。这一作品与叔本华的悲观思想相当吻合,叔本华的名字甚至还在书中出现。另外,叔本华对音乐的见解还通过哈代对苔丝听到音乐时的描写反映出来。叔本华对催眠、哭泣等的见解也在这部书中一一以另一种方式重现。

(5)、在小说集《羊脂球》中的一个故事《在一个死人的周围》,就是与叔本华有关的,并且,故事中所用的大都是赞语。

(6)、人生是否能幸福快乐和内心能否平静安谧取决于你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你应对人生各种不幸和苦难的方法。

(7)、“意志这个词儿,好像一道符咒似的要为我们揭露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最内在本质”。

(8)、1851年,直到人们在读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和补遗》时,才恍然大悟,认为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他像个英雄般,名噪全欧、誉满天下。

(9)、弗洛伊德也承认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是叔本华。他说:

(10)、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11)、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定会看见许多美景,只是其景色跟刚开始时有所不同,当我们去靠近它时,它又有变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今天将成为昨日,昨日已成为历史,每一刻都在变化,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时常能意外地找到那些别的比我们所要寻求的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条途径上,因此,我们找不到期望的欢乐和喜悦,惟一给予我们的,只有经验、世故、知识。而这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12)、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

(13)、“平庸之人考虑如何打发时间,而稍有天赋的人则在计划如何利用时间。”

(14)、健康的人格(并不仅仅是性格那么简单,在他看来思想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因素,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生命的幸福,越思考越幸福。 

(15)、叔本华最核心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是无法分割的,意志深藏于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叔本华认为人类得意成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类的痛苦却是永恒的。人类的欲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稍微有一些欲求得到满足,人只是获得短暂的心灵快乐,但很快又会陷入下一轮的痛苦与折磨当中。只有通过对生命意识的不断否定,才能够完全走出痛苦。意志越趋于完美,人类所陷入的痛苦程度就会越深,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16)、尼采之所以把叔本华称为“教育家”、“解放者”,就是因为“人如何能认识自己呢?人是在暗处、被隐藏起来的”,而“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的存在的真正和本来的含义与基本的材料揭示出来——这些东西无法通过教育而改变,要了解这些东西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内在和基本的东西被牢牢禁锢着。教育家就是为你解除这些禁锢,除此之外,再也没法为你做出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17)、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康德的哲学出发的,同时又扬弃后者,发展了后者的理性思维,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8)、一个强调抽象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能够把握真理,一个强调直观的把握方式,认为只有在直观中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

(19)、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思想表示特别的赞许。

(20)、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如果只在欲望层面上找幸福,叔本华的话是对的。

4、叔本华哲学随笔

(1)、《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1841年)

(2)、(8)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34页。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