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吗精选94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1、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思想 (1)、至此,马克思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体性批判到对辩证法载体的颠倒置换再到对辩证法肯定与否定面向的融汇,实现...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1、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思想

(1)、至此,马克思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体性批判到对辩证法载体的颠倒置换再到对辩证法肯定与否定面向的融汇,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批判与扬弃,完成了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的、革命的、批判的唯物辩证法的构建,唯物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不同于黑格尔的肯定与辩护,其批判与革命精神在一次又一次无产阶级社会实践的激荡中闪烁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2)、但演绎学派从绝对意义上说,归纳学派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黑格尔接受了归纳学派的思想,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如果不是的话,不会有所谓的主位;黑格尔的主位是与主位相反的概念对立、命题和案例;结合是更高层次和更基本的普适概念和命题。

(3)、(多选题)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是()。

(4)、休谟留下的这个问题,曾极大地启发了康德,使他认识到以往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问题究竟何在呢?他以为问题就在于以往的认识论首先假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再寻找认识如何全面把握它的途径。现在既然这条道路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尝试一下,犹如哥白尼批判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图时所作的那样。过去是以客体为轴心,让主体围绕着客体去旋转,现在反过来,不妨以主体为轴心,让客体围绕着主体来旋转。通俗点说(也可能是稍加夸大一点说),过去的认识论以为,因为客观上存在着什么,所以主观上才认识到存在着什么;不过认识到的是不是就是客观上存在着的呢?还有待进一步证明。现在反过来说,因为主观上认识到存在着什么,所以就说客观上存在着什么。这两者的一致性,当然也就是无需证明的了。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这套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认识得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认识对象得以成立的条件。

(5)、第他进一步发挥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思想,认识之所以叫认识,并不是始于外在的对象强加于主体,而是始于主体设定自身为对象。或者说,思想的表现,就在于要说得出“我”来。

(6)、首先,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派别自然分化的必然产物。所有哲学派别的本质区分都是由于探索路径和思维取向的不同造成的。由于哲学所面对的是具有无限和终极属性的对象,所以,研究者只能选取一个特定的观测维度和理论路径来切入对象之中,不可能真正全方位、全息式地将其对象置于观测的视野之内。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都必然会自我分化为诸如物质本原论和理念本体论、气本体论和道本体论、唯名论和唯实论、理学和心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唯物论和唯心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和潮流的原因。这种派别和潮流的分化和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过程,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按照个人的主观好恶人为地抬高一个流派而压制其他流派,那么,就会严重地阻碍哲学的正常发展。哲学史的曲折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8)、(ancientnaivematerialism)

(9)、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10)、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

(11)、而西方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把具体的水火当作世界的本原。

(1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3)、“发展的观点”固然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特征,然而把“发展的观点”看作唯物史观的核心,我认为值得商榷。

(14)、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做尽善尽美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反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注: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1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基本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6)、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17)、(3)唯物史观当然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并非“发展的观点”,而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换言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所在。正如列宁说:

(18)、然而有一种观点却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特质不在于其“唯物”的性质,而在于其“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学者认为:

(19)、(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0)、(1)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J).学术月刊,2012,44(05):33-

2、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吗

(1)、古代历史上有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结合的,比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中国的王夫之(王船山)等人的哲学思想.

(2)、(2)由于“从根本上说”,黑格尔辩证法的根基是“思维决定现实”,而唯物辩证法的根基是“物质决定观念”,所以,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必须用“唯物”的逻辑来定义。

(3)、简单来讲,“知性”是抽象的居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理智思维,“辩证法”是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思辨”是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由于“辩证法”批判性、革命性、否定性的光芒过于强大,经常遮蔽了后世阐释者们对黑格尔哲学方法论的视界,忽视了其余二者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的认识局限。

(4)、课本P12引述了中国古代的荀子、王夫之的观点,另外P29引述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也属于此类。它们坚持了唯物主义大方向,但缺乏科学论证,所以被称为朴素唯物主义。

(5)、大家可能会想到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斯宾诺莎的名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话似乎是很辩证的,但是他的哲学却没能走上唯物辩证的道路,为什么?抛开了历史的原因,就纯逻辑的原因说,就是因为没有能解决实体的能动性的问题。斯宾诺莎是谈到过能动性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实体是自因的。因此他说,作为整体的实体(即作为整体的自然,在斯宾诺莎这里,神、自然与实体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是能生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但这里的能动性与人没有关系。因为,人不是实体,只是实体的部分罢了。而作为部分总和的实体则是被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人即属于这被动的部分。

(6)、但是,在我们看来,认识对象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设定的,所以,关于它的绝对真理的最终把握只能是幻想,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幻想。对此,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他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不仅在哲学认识的领域中是如此,就是在任何其它的认识领域中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中也是如此。

(7)、在黑格尔看来,认识者以自身为对象是能成立的,而且只能以自身为对象。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思想,而不是感觉经验。感觉的对象是外在于感觉者的,与感觉者并列的。所以,感觉者与感觉对象都是有限的实体。反之,思想的对象是内在于思想者的,是思想者自身。所以,思想者之为思想者是个无限的实体。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简称叫“我”。这是个十分通俗而又十分深刻的概括。在我们说“我”的时候,思想者和思想的对象不就是同一个自己吗?一个刚刚学语,还说不出“我”的孩子,即还没有健全的逻辑思维;一个不能正确使用“我”的成年人,一定是个白痴。

(8)、(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但是,如何使两者结合起来呢?康德以为,只要对以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来一番折衷就行了,即一方面要有外物对感官的给予,使我们获得经验材料;另一方面,这些经验材料,还要经由能思的自我,按其固有的先验形式进行加工,才能获得对象性的认识。但是,由此获得的认识是不是与外在的给予者相一致呢?由此而获得的认识对象是不是就是外在的给予者呢?这些康德都回答不了。所以,康德的理论常常被有些人指责为不可知论。

(10)、而“思辨”这一环节作为“辩证法”的顶层设计,恰恰成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着手点,要想拯救辩证法,就必须先对思辨进行彻底的清算。在马克思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就以一个极为通俗的例子展开了他的论述,在现实世界中无疑是先存在着苹果、梨和扁桃这些果实,然后人们在通过归纳他们的共性,抽象出一个概念“果实”来统摄他们,但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是先有“果实”这个概念存在,而现实中的苹果、梨和扁桃只是“果实”这个概念在现实的表现形式,颇有柏拉图“分有”学说的意味。

(11)、②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12)、马克思还在《神圣家族》中肯定了费尔巴哈将精神倒置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人类”的成就,并且在钻研了国民经济学后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辩证法”发展为“劳动的辩证法”,以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作为辩证法的载体,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与超越。

(13)、“精神的本质在于扬弃这种自然素朴的状态,因为精神生活之所以异于自然生活,特别是异于禽兽的生活,即在其不停留在它的自在存在的阶段,而力求达到自为存在。但这种分裂境地,同样也须加以扬弃,而精神总是要通过自力以返回它原来的统一。这样赢得的统一乃是精神的统一。”(注:同上书,第89页。)

(14)、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

(15)、到此为止,我们大体上分析了由休谟哲学到黑格尔哲学这一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转变的逻辑过程。那末,发现这一过程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以往的教材和著作中常说,一是自然科学的成就,二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实践,我以为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假设。因为,大家所说的科学成就都晚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至于18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对当时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的思想家尚没有获此启发,只敢在思想里闹革命的黑格尔却从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认识,岂非可笑。所以,我认为,启发黑格尔认识到了辩证思维这一秘密的现实基础,是对经济学的研究,使他对人的存在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小逻辑》中,在谈到哲学的认识方式时说:“禽兽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之物,俯拾即是,不费气力。反之,人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的必需品,必须由他自己去生产和培植。所以,即就他对于外界食物的关系来说,人总是通过外物而和他自身相联系。”(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1页。)

(16)、现在在谈论生产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几乎都要批判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实人类要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进入文明社会,并使这种文明不断取得进步,天人之分的二元对立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把这种二元对立当做究竟至极的便错了。正如黑格尔所说:“认为人类最初的境界是天真无邪和谐和一致的,这种看法,就其认为‘分裂状态’(Entzweiung)是所有人类无法避免的,不是最后安息之所而言,显然是对的。但如果认为这种自然素朴的境界是至善境界,那就不对了。精神不只是直接的素朴的,它本质上包含有曲折的中介的阶段。……在儿童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的教养的收获。”(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0页。)

(17)、那么,唯物史观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把具有“发展观点”的其它理论与唯物史观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与其它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简称“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其它理论则有一个共同特征:用“社会意识”来解释“社会存在”。

(18)、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19)、(多选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0)、其次,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诚如《易大传》所言:“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致而一虑。”(《易传·系辞上》)不同哲学流派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任何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当其从一个特有的维度来观照其研究对象的时候,其视野的覆盖面总是有限的,在这个视野所及的有限的范围内,它能较为清晰和深刻地揭示其对象在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但是,在其覆盖范围之外的存在状况,却因其视野的局限而无法知晓。而其与之相对立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却因其处在相反的观测方位,其理论的视野正好覆盖了未曾照亮的黑暗王国。于是乎,一方的局限性正好是另一方的优越性,反之亦然。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哲学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合理性而无局限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同样,只有局限性而无合理性的哲学也是不存在的。唯其如此,不同的哲学流派才能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个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哲学大家庭里,我们不能说哪一个派别就掌握了绝对的真理,哪一个派别就堆积了绝对的错误。无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各个哲学流派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所占有的历史地位、所包含的真理成分等都是不一样的,无差别地等同看待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它们之间的优劣高下与唯物和唯心的派别分野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唯心主义者的历史贡献就大于唯物主义者,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于米利都学派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之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其情形就是如此。因此,对于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评价,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以哲学派别进行划线。

3、黑格尔三大哲学思想

(1)、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一定会变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意味着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一切肯定的存在中都蕴含着否定的方面;肯定中蕴含着否定,否定中蕴含着肯定。这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蕴含着矛盾。所以,黑格尔说:“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132页。)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界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认为现实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这种被看作世界本原的客观精神。

(3)、黑格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他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历史的演化,都只是绝对精神的演化过程。显然,黑格尔认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只不过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从笛卡尔到黑格尔,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而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不断进步。他们否则了人类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4)、比如,西方经济学用心理来解释人的行为就是“意识决定存在”的典型。即使非常强调“发展观点”的演化经济学也仍然是在“意识决定存在”的逻辑中转圈圈:演化经济学把创新看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的动因则取决于天才的思想和主观的意识。虽然演化经济学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如承认环境对人性的制约,但其分析框架仍然遵循“意识决定存在”的基本逻辑。

(5)、A.英国古典哲学             

(6)、现在我们先来谈谈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一个思想家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上正反经验的总结。要说系统辩证法的出现,我以为还得从休谟说起。

(7)、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8)、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9)、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主观意识派生的。如中国宋明时期心学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等观点,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 唯心主义——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固有规律

(11)、在第一部分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了,辩证思维方式的发现是与对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内在地联系着的。当然,黑格尔所了解的能动性仅仅是精神的能动性。但是我们知道精神的能动性其实是来源于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没有实践,精神什么也实现不了,哪来能动性可言。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永远是通过肯定来达到否定,也即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正是实践教育人们应如此这般去认识现实,否则实践便不可能成功。

(12)、这个思想的转变大概是从从1843年到1846年这几年间发生的。1843年1844年,马克思先后发表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文章里面,马克思批判了当时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代表的鲍威尔,主要是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并开始与青年黑格尔学派分道扬镳。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也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13)、相对意义上的纯客观规律有没有呢?当然有的。但揭示这种规律不是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为什么存在着客观规律的世界,并没有能束缚住人的活动,或者说,人在客观世界面前仍然是有自由的,为什么?辩证思维方式所要揭示的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抛开了这一核心问题,奢谈什么纯客观规律,那末,我们便倒退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理论水平上去了。

(14)、没有现成起点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的认识活动外,并没有可供认识随时选用的现成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大多数哲学专著中,都习惯于将辩证法归纳为几条规律,然后分别加以阐述。似乎经过这样的学习便能懂得辩证法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不利于理解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因为,这种办法已经把辩证法等同于一种现成的方法了。真正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实践活动中。

(15)、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16)、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理性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17)、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18)、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19)、(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20)、针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发展形态,要学会区别各自的观点及局限性。考题通常会给出某个思想家的观点或直接说明一个观点让考生判断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形态。或者直接给出唯物主义的某种形态,要求从选项中选出符合这一基本形态的选项。

4、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者

(1)、当前我们特别要发扬理论固有的分析批判精神,强调独立研究,结合现实与历史,认真地并系统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要有这种态度,那末,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不小,我仍然相信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2)、马克思认为,我们自己是属于物质的、可以感知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们看起来是多么超自然,超感觉,它们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也就是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而已。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争论的结论。

(3)、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由于思辨的笼罩,辩证法的否定面向实际上只是虚假的、抽象的否定,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否定是对现存事物不合理因素的真正否定。同时,在黑格尔方法论中肯定的面向只体现在知性与思辨二者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讲,肯定是外化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因此被马克思称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而马克思则将肯定的面向同样寓于辩证法中,兼顾了肯定与否定。在《资本论》中他写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4)、其实,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从这个“套语”中摆脱出来。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只是我们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决不是一个唯一标准。例如,对于中国哲学的评判,我们应该而且只能运用其他的标准。这乃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不同,它没有从思维与存在这个角度去探讨本体论问题,而是从人与自然这个维度来思考“天人”关系,从而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

(5)、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历史联系上说,它当然来之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实事求是地来考察一下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他又是如何去认定辩证法的基本规定性的,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的哲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6)、它们相较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大进步在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提出观察和证明了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从而动摇了传统的“上帝居住于宇宙中心地球”的学说;维萨里医生通过解剖发现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数量一样多,达尔文考察提出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这些发现都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荒谬性。总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家发现了很多新的事实和规律,为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学说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时的哲学受自然科学影响,将人、人类社会历史参照自然界来研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照搬到社会历史领域,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等同起来,看到二者的联系而忽视了其区别,过于强调必然性而忽视了偶然性,过于强调客观规律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代表观点如“人是机器”;“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如同预测天体运行轨迹,认为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能准确预知历史事件;等等。

(7)、为了说明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恩格斯特别分析了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关于理念永远是不现实的思想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是,恩格斯在引证这一名言时,却对这一名言的句序作了一个颠倒。我以为,这种颠倒决不是他的笔误,而是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第一性的;恩格斯却认为,现实高于理性,只有它才是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所以,他才把黑格尔的名言改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样的颠倒,理性与现实之间的转化,才会成为无限发展过程中的真实环节,而不仅仅是思辨概念之间的推论。

(8)、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9)、(modernmetaphysicalmaterialism)

(10)、于是人们把自然也人格化,产生了最原始的神的观念。随着各种宗教的发展,神的观念也越来越具有超世界的形象,在西方世界很长时间里面,神或者说上帝就是一个全知全能完满的存在。

(1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离开客观对象和反映客观对象的人,就没有意识。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和作为反映者的人割裂开来,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绝对化,看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是一种虚构,实际上是把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产物,是把人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概念当成不仅脱离人脑而且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并进一步把它神化,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往往发展为具有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2)、它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同时用孤立、片面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另外,在自然领域近代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论,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意识决定的。

(1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对世界的的运动状态的对立回答.大体说,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4)、其实,“发展的观点”并不是唯物史观的专利。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演化经济学的达尔文主义哲学基础以及对时间因素的强调,就有着鲜明的“发展观点”。甚至西方经济学中的“动态分析”,也因其引入了“时间因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发展观点”。当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发展观点”与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点”不可同日而语。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中,“发展的观点”有一个底线思维:不论怎样引入“时间因素”,不论怎样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做“动态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经济人假定”这个前提都是绝不能动摇的。正是这个底线思维导致了西方经济学从唯物的自然观出发,最终却走向了唯心史观的不归路。

(15)、“知性”的概念来源于康德,但“知性”在康德那里仅囿于认识过程中

(16)、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有一个很精彩的论断,即辩证法的提出,永远结束了哲学是绝对真理总和的幻想。以往的哲学理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总是认为绝对真理是能够最终把握到的,而且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即在于把握绝对真理。18世纪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对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一种充满自信的形象化的描述。他说,自然就像一个爱穿时装的少女;今天穿时装时,她把双臂露在外面,明天换了一套时装,却又把胸部露了出来。……如此这般,总有一天,人们将发觉自己已经窥其全豹。这就是因为,他们把认识的对象看成是已经完成了的、给定的结果。

(17)、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各个派别。

(18)、  但在第一册的后面却有一个“附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将其又打成唯心主义者,其主要理由是其基本范畴“道”是一个抽象非物质性的东西,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因而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19)、事实上,黑格尔哲学中的方法论并不仅仅局限于辩证法一个环节,而是一个囊括了“知性”、“辩证法”以及“思辨”这三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写到:““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abstrakteoderverstaendig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iedialektischeodernegativ-ver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的方面diespeculativeoderpositive-vernuenftige)。

(20)、编辑:Owen,华南师范大学在读,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5、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1)、那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呢?这个问题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这里其实不太好理解,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2)、例如,狄德罗认为:“自然界是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则提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相比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3)、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同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背离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着一些人类知识和思维的积极成果。例如,黑格尔哲学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则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现代的辩证唯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6)、 在哲学的评判标准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它与自然科学不一样,其评判的标准不是要划分绝对的是非对错,而是看它合理与否。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者,即为合理;反之,即为不合理。假如一定要区分是非对错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的是非对错观。在自然科学那里,是则是,非则非,二者必居其一。如,2+3=不能等于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不能是185度,等等。但在哲学领域,所有的结论都具有相对性,没有哪一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如,理本论和气本论、经验论和唯理论、性善论和性恶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等,我们就不能说哪一个派别或观点是完全对的,哪一个派别或观点是完全错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大抵也是如此。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等于不要和不能对哲学理论进行评判,而是说这种评判的标准与自然科学不能等同看待。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以哲学派别论高低,唯物主义者就一定比唯心主义者高明吗?情况往往并非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评价就比费尔巴哈高。二是分析其是否合乎理据,具有理论上的自圆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三是经得起科学发展和生活实践的检验。一种哲学理论的合理与否,不是由某个权威人士的意见来决定的,而要最终诉诸于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是这种社会实践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无限的过程。例如,古代哲学家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物质,这种观点不仅被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否证,而且其探讨的问题也被纳入到自然科学中去了,只是其中所包含的从自然界出发来寻求其变化发展规律的思想被后来的哲学所继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念、王守仁关于“心外无物”的命题、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关于民族精神是历史发展支配力量的观点等等,自提出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接受科学发展和生活实践的检验。应该说,这些思想、观念、观点和命题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这些具有无限性的哲学判断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检验中使之更加深化和完善。但这些状况也充分说明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派别分化和对峙,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不过是哲学史上众多派别分化的一种类型罢了;而无论何种划分派别类型的方法,都不是判别是非对错的一种绝对标准,只不过是不同哲学派别探讨具有无限性质的宇宙人生问题的一种特有的视角和维度;如果我们简单地套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附会和演绎这种哲学派别分野的话,那么,整个哲学史就会被图解为先进和反动、真理和谬误的内部争史,其中一方代表正确,另一方代表错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教条的和独断的理解,显然已完全背离了严肃和客观的科学探讨精神。

(7)、   由此可见,任继愈先生毕其一生都困于唯物和唯心的纠结之中而不能自拔。上个世纪60年代他判定老子为唯物主义者,70年代又确定为唯心主义者,到了80年代又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人那里“不象后来那末清楚,古代的先进思想家,只是朦胧地探索着前进的路径。思维与存在哪是第一性的这个问题,到了近代才明确起来。”如果把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强行套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那就犯了“把古人现代化的错误”。

(8)、不过,对于辩证法所谓的矛盾,在我国的理论界常常有一种误解,即把它等同于直观中的矛盾,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左与右、上与下等等。在这里,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资产阶级无所谓无产阶级,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上无所谓下。但是,矛盾双方有一种外在的并列关系,所以在直观中便能把握到。这种矛盾是无法说明发展的无限开放性的。辩证的矛盾不是两个部分的外在对立构成的矛盾,是反思中把握到的矛盾。它不是两个部分的相互矛盾,而是同一事物的自我矛盾,肯定自身便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在内,并且必然会向着否定转化;同样,否定自身也包含有肯定的因素,所以一旦否定替代了肯定,否定便成了否定之否定,即肯定。这才形成了现实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无止境的开放式进步。

(9)、马哲以对“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依据,将所有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相互对立的基本派别。《生活与哲学》课本指出了划分依据,并且简要介绍了双方的内部形态。

(10)、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紧密结合,把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和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的观点,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现了哲学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为无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1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就是对的唯心主义就是错的”。旧唯物主义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历史观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同时马哲的创立本身就从唯心主义中汲取了很多养分。文艺的发展就受到宗教的密切影响;唯心主义激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也都会产生重大作用。

(12)、这就是说,黑格尔看到了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自然动物只是适应自然而生存,所以,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但是,“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人应当加以改造的出发点”(注:同上书,第92页。)。正是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肯定外在给定的条件(如自然动物),相反地肯定给定的条件是为超越与否定给定的条件,也可以说,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语言说:

(13)、黑格尔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