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感悟精选97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2)、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3)答案:颜渊求知若渴,思路清晰,且谦恭有礼。先对核心思想中的“仁”进行了提问,又追问其具体条目以得到可以直接践行的准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内涵的求知欲。最后他说“回虽不敏”尽显其谦虚态度。

(4)、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广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6)、而由人乎哉:而,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难道。

(7)、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8)、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9)、而且孔子不止一次说过,在《先进篇第十一六》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4) 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2)、试译: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13)、《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6)、试译:孔子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做知道。”

(1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18)、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19)、(1)提问:这一句中孔子认为君子的言行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中?

(20)、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的《学而篇》。

2、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感悟

(1)、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 我们要做一个有仁义的君子,修身养性,这样我们就没什么可忧虑的了。做仁义君子,我们要克己复礼,知道什么是合乎礼仪的,不做无礼之事;做仁义君子,我们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将自己所不想做的施加给别人;做仁义君子,我们要善待他人,乐于助人,不做害人害己之事。

(3)、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4)、试译:孔子说:“光读书,不琢磨,就糊涂;瞎琢磨,不读书,就没用。”

(5)、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6)、(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8)、(6) 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9)、一章,就是《论语》中的一则,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

(10)、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 (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2)、子曰:“质(质朴、朴实)胜 (胜:胜过,超过)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 (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好像是孔子对自己的得意门生子路说的,我也记不太清了,毕竟距离我高中学习论语已经过去太久了。

(15)、《论语》的语言优雅而含蓄,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美。这得益于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论语》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反问、映衬、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

(16)、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7)、(1)提问:这一章中“文”“质”的关系是怎样的?

(18)、于是孔子就认为,真正的君子是应该以他人为先的,可以少吃点留给他人吃,可以住得差一点,留给别人住。而且对他们来说,学习和智慧就是精神食粮,他们乐在其中。

(19)、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20)、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及翻译

(1)、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2)、A.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3)、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d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4)、(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6)、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7)、言语上小心谨慎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约束,因为乱说话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就比如说前两天我楼下两个邻居吵架,事情不大,不过是一些闲言碎语罢了,结果吵了三个小时。口舌之争无非也是因为欲望,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知足而忘忧。

(8)、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试译:鲁哀公问孔子说:“怎么做才可以服众?”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来管理邪佞的人,老百姓就服;重用邪佞的人来支使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

(10)、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11)、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12)、但是臣下我以为:小人并无朋d,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d,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d,他们暂时结为朋d,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这就是君子的朋d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d,进用君子的真朋d,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1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4)、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自己。)

(15)、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孔子很肯定,他二次都说好学的人“今也则亡”,在他众多的学生中,除了颜渊,他没有再发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然而他又特别的自信,毫不掩饰向人诉说他自己的好学。《公治长篇第五二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17)、(2)提问:这里的“君子”“小人”分别指哪些人?

(18)、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

(1)、(1)答案:因孔子说“人而不仁”则不能用礼乐,可见“仁”是根本,礼乐是外在表现,有了仁德,礼乐才有意义。反之没有仁德,即使行礼奉乐,其中也无法体现仁德,无法起到教化作用,也就没有实质意义。

(2)、 抵制了诱惑,谨慎了言行,在此基础上在不断提升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或者拥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都能够让人为之前行,为之奋进,为之远征。学海尚无涯,人生亦没有终点,只要心中有了方向的指路针,走到哪都是进步。

(3)、为啥说君子要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呢?

(4)、D.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5)、本册教材所选的十二章语录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世有关,是孔子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部分。

(6)、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7)、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8)、 仁非生而得之,得而知之。所谓“仁者爱仁”同君子之风气。若要成“仁”,应当树立榜样,见贤思齐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曰其仁义,习其礼乐。不耻下问。见不贤不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仁则持之,不在则省。仁礼之间,克己复礼,一在见念思齐,二在自省,其全在己乎。

(9)、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学习,希望能像他一样,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一样的过错。"

(10)、敏于事:敏,勤勉。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于,介词,对于:事,工作。

(1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尊称“复圣”颜子,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12)、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13)、居无求安一一居,住处。无求没有要求。安,安心。意思是住处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住下就要安心的住即可。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5)、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6)、《十二章》中,颜渊向孔子询问实践仁德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认为不合礼制的行为坚决不能有,正所谓“   ,   ,   ,   。”

(17)、部编版语文高一衔接高二暑假作业 第1天答案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9)、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证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20)、子曰:“朝闻道(道: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5、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教案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①君子为有德之人,小人为无德之人,这句活作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4)、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1)提问:这一章使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6)、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7)、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

(8)、(5) 子曰:“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2)答案:“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表示孔子认为在学习上半途而废或持之以恒的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11)、试译:孟懿子问怎么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12)、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13)、(9) 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疑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4)、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15)、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不能单单一味地追求能力的提升,同时应该提升我们的个人素质。若是空有学识没有道德,不过是一个有文化的流氓。我们应当多反思自己,学习他人优秀的品质,有责任感有担当,与优秀的人看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应该重视“仁”对我们的个人品质,思想层次的教化作用。正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中所述的,人要是没有仁爱的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在追求真理的道理上,若是失去了“仁”,又如何不忧愁呢。在生活中他人犯错误时,宽容一些,宽容大义才是君子的做法。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语和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正将“仁”践行到生活中。

(17)、就有道而正焉一一就是有道的人就是正人君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