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威格的所有作品有哪些精选133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茨威格的所有作品 1、茨威格作品有哪些 (1)、他今天是第一次看见人生赤裸裸地呈现在他面前,不再为童年时代的千百种谎言所掩盖,而是显露在它那全部令人欢愉的危险的美丽之中。...

茨威格的所有作品

1、茨威格作品有哪些

(1)、他今天是第一次看见人生赤裸裸地呈现在他面前,不再为童年时代的千百种谎言所掩盖,而是显露在它那全部令人欢愉的危险的美丽之中。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日子会这样充满着痛苦和欢乐地变换交替,而一想到还有这么多好日子在他前面,整个一生在等待着他去揭开秘密,他就感到幸福。

(2)、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男孩眼中的母亲出轨事件。

(3)、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4)、艺术总是在那些能成为全民生活要素的地方,才会有顶尖的成就出现。这个精神故乡的特征是平静、安宁,让人有安全感。

(5)、《火烧火燎的秘密》在另外的版本中又叫《灼人的秘密》。虽然主体上是儿童视角,从小男孩埃德加的眼中写一个风流浪荡的男爵如何勾引他的母亲,但是小说在一开始是从男爵的视角切入的,随后又数次切换。这种视角上的变换给小说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

(6)、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7)、2021年是茨维格诞生140周年;1941年10月底,茨威格完成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本书也已经80周年了,但里面的很多话,读起来,让人感觉此时、彼时的世界总有些性情相似。

(8)、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最高、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9)、阅读这篇小说是情感越陷越深越积越厚,最后迅速升华、訇然炸裂的过程。可能一开始不理解女主人公为爱献身、泥足深陷,世上怎会有这样的傻女人,但是你会逐渐进入她的心灵,明白她是在用纯情的爱意开拓生命的疆域。她甚至已经虚化,成为纯粹爱情的符号。

(10)、《夜色朦胧》是茨威格—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的第一篇。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他的三个表姐,还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询、查考,终不得解。少女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于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当作是那个默默不语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里,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树,最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这个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可在他卧床养伤的时候,朦胧夜色中的女神飘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三表姐。他简直以为自己身在梦中,那是朦胧夜色之中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梦。

(11)、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归类并非绝对可靠,事实上,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纽带比我们看到的复杂得多,有的篇章独一无有的篇章则仿佛是好几篇作品杂糅的结果。这恐怕是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

(12)、他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13)、《里昂的婚礼》的故事是法国内乱时期,一对未婚情侣在拥挤的监狱里重逢,在狱友的主持下举办了一场简易却温馨的婚礼。作者用最高贵的情感对比最卑鄙的罪***。那个暴乱的发动者富歇,茨威格还专为他写了一部传记,让他遗臭万年。

(14)、他在《昨日的世界》里,引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我们的文化、文明只有那么薄薄的一层,它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来自地狱的摧毁性力量击穿;我们早已不得不逐渐习惯于在没有根基、没有法律、没有自由、没有安全中生活。”这句话,我看了之后震惊。

(15)、茨威格小说里的激情,都是因为扭曲和极端,再形成巨大反差和进行反转的:

(16)、护封和内封,来自设计师尚燕平,当时大家都怀着要做一套“最美茨威格”的野心呢

(17)、宁浩最新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探讨了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话题,这部电影的让人玩味的荒诞在于用服饰和科技区分文明高下等级的方式导致一系列的阴差阳错。

(18)、因此,所有的青年人都永远情愿铤而走险,愿意向每一个精神上的痛苦表示亲切的同情。”

(19)、作品全名:《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选自《外国优秀散文选》(***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张厚仁译)。

(20)、如果非要给茨威格贴一个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标签,那么肯定还是现实主义更加恰当,他的作品整体上偏于写实,几乎没有怪诞的情节出现,可是他喜欢博采各家之长,还能看出现代主义的痕迹,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叙事模式的精心设计,独见匠心所在。

2、茨威格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1)、男主角曾出演《权利的游戏》里的少狼主,虽然面容看上去与“出身清贫”这个设定不大搭得上……

(2)、我们以为文化、文明如此厚重,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就是以这样截然相反的形式存在,只是薄薄一层,只要一捅就破。只有非常理想的环境,才能令它光芒闪耀。其实,在生活中亦然,那些行程中的美好感觉、印象、仪式、幸福,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一捅就破。

(3)、忏悔独白:《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

(4)、赞美纯真:《里昂的婚礼》《看不见的珍藏》《昨日之旅》

(5)、德国抒情诗人恩斯特·利***,在战争爆发后急急忙忙赶到兵营报名当志愿者被拒后,就写了《憎恨***》,用诗歌为德国效劳。马上红的发紫,获得了德国皇帝授予的红色雄鹰勋章。

(6)、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1938年入***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7)、C夫人意识到:“这一切完全是在不自觉地发生的,并不是我自己在行动,而是行动来到我的身上”。是啊,改变就是这样瞬间发生的,都来不及等主角的反应。生活的裹挟感,在这个时代更是强烈。

(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9)、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10)、《贵妇失宠》写德普里夫人被国王放逐后的故事。这个权势熏天在王公贵族之间游刃有余的女人告别华丽奢侈的宫廷生活来到乡野村间,她勾引当地小青年,花钱如流水一样大摆宴席,只是为了维持她那最后一点可怜巴巴的骄傲和虚荣。她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她企图以***的方式震惊朝野最后也只留下一副令人生厌的扭曲的面孔。

(11)、沪上青年编辑荐书活动得到了上海市编辑学会的大力支持。书香上海将联合上海市编辑学会,于2017年2月评出“沪上最具人气青年编辑”十人!

(12)、但是,列夫·托尔斯泰毕竟是用俄语写作的,大多数***人并不懂俄语,无法看原版作品,因此,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进入***读者视野的过程,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也是汉译的过程。

(13)、“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14)、《昨日之旅》讲的是一段不伦之恋,一个青年博士在做秘书期间爱上了老板的夫人,之后,因为要在墨西哥经营矿产,以及战争的爆发,致使两人分隔两地,原本约定的见面日期一再推迟,九年之后才得以重逢。

(15)、前面推送的《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就是如此,我将相似的作品归类之后品评,方便读者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创作脉络。茨威格也不例外,在我阅读了他的大半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后,作品与作品之间隐秘而紧密的纽带逐渐浮现出来,于是,我同样作了简单的归类,并想出一个个概括性的名字,如同电脑里的文件夹名。

(16)、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在不同战线上的两次经历:一次是站在德国一边,另一次是站在反德国一边。他在自己的回忆中曾说,他“作为一个奥地利人、***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他所说的“地震最剧烈的地方”就是德国和奥地利。一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企业家家庭。他的父亲是***人,除了德语,还会说法语和英语;他母亲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家族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茨威格掌握多种外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茨威格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1867—1918)的首都。这个老朽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君主国,在世纪更迭时期,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上呈现一派颓败景象,但是首都维也纳却仍是处处歌舞升平,流光溢彩。这里汇聚了欧洲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兰西、弗兰德的各种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思潮和流派。这座城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一切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维也纳成了欧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当时文坛上群星璀璨,流派纷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或同时崛起,奥地利文学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维也纳则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大本营。前卫的“维也纳现代派”(又称“青年维也纳”)因倡导新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而名震一时,造就了奥地利文学的辉煌。巴尔、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穆西尔、弗洛伊德、施特劳斯父子、马勒、勋贝格……这些当时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汇聚在这里,像群星闪耀在维也纳的上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指南,弗洛伊德的近代心理学则为现代主义文学转向内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茨威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他就读的中学是维也纳的一所名牌学校,以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1459—1519)的名字命名。他班上的同学对文学艺术都怀有狂热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和新出版的报刊,了解新鲜事物,吸取新的营养。维也纳浓郁的多元的精神文化氛围,为年轻人文学才华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从思想修养上培育了茨威格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公民的种子。当时,中学生对正在兴起的势不可挡的现代主义潮流如痴如狂。里尔克23岁就有了很高的文学声誉和许多狂热的追随者,尤其是霍夫曼斯塔尔,这位十六七岁就写下了不朽诗篇和后人难以企及的散文的文学“神童”,对年轻的茨威格起了强烈的冲击作用。直到晚年,茨威格还深情地回忆起当时他读霍夫曼斯塔尔作品的感受:“总而言之,这位中学生、这位大学生所写的一切,如同水晶一般从内在深处散射出光彩,同时又显得深沉和炽烈。诗歌、散文,在他手中犹如伊米托斯山上芬芳的蜂蜡,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他的每一篇诗作,从来都是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不落窠臼,人们总觉得在那前人足迹未至的道路上必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在神秘地引导他。”在这种文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茨威格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十六七岁的茨威格,不仅知道波德莱尔或者惠特曼的每一首诗,而且还能背诵重要的名篇。他16岁(1897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小说,早年创作以诗歌为主。像这样文学上的早熟,不仅在马克西米利安中学茨威格的班上是这样,在当时维也纳的其他中学里也有类似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心里总有一种诗兴或写作冲动,这种在心灵中泛起的涟漪碰到适宜的环境,就产生出了一批文学“神童”。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德语文学和法语文学。学习期间,他将已经发表的诗选编成册,以《银弦集》(1901)的书名出版,随后又翻译出版了法国诗人的作品。作为诗人,茨威格基本上属于印象派,并带有世纪之交奥地利文学普遍存在的病态和颓废主义情调。他的诗歌轻柔飘逸,缠绵悱恻,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诗的语言优美,音乐性强,但是创作态度非常严肃的茨威格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苛求。《银弦集》虽然曾受到利里恩克隆、戴默尔和里尔克等当时著名诗人的赞扬,但茨威格本人却对自己的这部处女作很不满意,没有再版,其中的诗一首也没有选入后来自己的《诗集》(1924)。他认为,这部处女作里的作品还不成熟,那些诗句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表达的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确实,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等文学的熏陶下,过多地着意于形式的雕琢,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也流露出“世纪末”的感伤情调。1904年,茨威格获得博士学位,结束了大学的学习。在此后的那些年月,旅行和创作是他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对茨威格来说,旅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同世界各国的作家、艺术家进行广泛交往。190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随后出版了诗集《早年的花环》(1906),以及剧作和传记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和奥地利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当普遍,许多人都陷入“爱国主义”的狂热中。但茨威格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战争,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战争开始不久,他就在《柏林日报》发表《致外国朋友》的公开信,表示将来一有机会就与所有外国的朋友一起为重建欧洲文化而工作。信件发表后,有人对他“在这样的时刻和那些卑鄙下流的敌人为伍”进行谴责,但是正直的、有良心的人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罗曼·罗兰致信茨威格说:“不,我永不离开我的朋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亦即魏玛共和国初期,德国和奥地利遭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打击。商店像是被洗劫过似的,空空如也,饥馑和疾病到处在蔓延。通货膨胀在1923年达到顶峰,甚至出现过1美元等于10亿马克的天文数字,大街上人们拖着装满货币的小车去购物的情景更是司空见惯。这些,茨威格都亲历了,但是战后年代又是茨威格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虽然从来不干预***,但是因为他有***的思想,是***人和人道主义者,所以他的作品也被焚烧、禁止,纳粹还把他的著作钉在耻辱柱上,他的作品被当作“***草”。奥地利的纳粹d徒也日益嚣张。1934年,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住宅被搜查,于是他便决心离开奥地利,移居伦敦。在伦敦,茨威格虽然深居简出,但对欧洲的情况充满忧虑。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茨威格失去了祖国,奥地利护照被吊销,从此他开始作为“无国籍者”浪迹天涯,过着流亡生活。1940年,他和第二任夫人洛蒂获***国籍,同年移居***,1941年8月底又迁往巴西里约热内卢。他虽客居他乡,但心系欧洲。目睹法西斯猖獗、野蛮横行、理性毁灭、欧洲文明沦丧,他一生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遭到蹂躏,他变得烦躁不安,精神忧悒,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感到深沉的沮丧和绝望!1942年2月22日,他与夫人洛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的寓所,以极其理智和平静的方式,有尊严地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议。茨威格在他留下的绝命书《声明》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亦已自我毁灭,……要想再次开始全新的生活,那需要有特殊的精力,但是我已年过花甲,我的精力在流离失所、颠簸流浪的漫长岁月里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我觉得还不如及时以尊严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这个生命,结束我这个始终视精神劳动为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的生命为好……”二一方面,茨威格目睹了人类从高度文明倒退到原始野蛮之中,另一方面,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超越了以往千百年所创造的业绩。这样,那个时代就出现了令人奇怪的悖谬现象:既露出了***魔般的狰狞面目,又创造了像是神明造就的业绩。这一切都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竭力开掘人类心灵的角落,用笔不断探询人生的意义。茨威格是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心理小说。他的三部“环链”系列小说集分别写儿童、成年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初次经历》(1911)写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少年萌动的心理,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成年人的两性关系,为儿童、少年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热带癫狂症患者》(1922)写成年人的激情遭遇及其后果;《感情的迷惘》(1927)写激情对饱经风霜的人的折磨。这三部“环链”小说代表了茨威格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风格。作家分别收入其他小说集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永不安宁的心》(1939)和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变形的陶醉》和《克拉丽莎》也都是心理小说。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茨威格对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偏爱,谜一样的心理活动对他具有难以抑制的诱惑,因而毕生都在对这片心灵的海洋进行不知疲倦的、勇敢的探索。托马斯·曼在悼念茨威格时说:“他的世界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在这个时代的重压下,这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灵魂的反抗力垮了,这是很不幸的。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善于把历史时期和人物形象从心理上和艺术上表现得栩栩如生的那种才能。”茨威格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对人的心理奥秘的探索:对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绘和对激情的揭示,以及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关注。另外针砭时弊和揭露纳粹罪行等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题材,虽然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方面,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茨威格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奥秘,那么热衷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弗洛伊德是茨威格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茨威格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它向人们指出了进入人的灵魂、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之路。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曾多次提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原始欲望,并对弗洛伊德勇往直前地向当时被列为禁区的“那个人世间隐秘的性冲动世界”进行探索表示由衷的钦佩。弗洛伊德研究的潜意识的原始欲望在茨威格笔下就是激情,也就是本能冲动。他总是喜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发现他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的煎熬和驱使,而且一辈子都在喝潜意识的激情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茨威格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称独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最典型地呈现出茨威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弗洛伊德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位陌生女子身上所焕发出来的激情-情欲,就是“本我”或者潜意识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女主人公的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如怨如诉,袒露了一个女子最隐秘的心理活动。小说巧妙地安排在两性关系上,把爱情写得非常纯洁和崇高,不但彰显出茨威格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反映出作家纯清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难怪我国作家刘白羽读后禁不住惊呼:“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这部作品“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高尔基深受震动,而且“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夫人,一时抵挡不住激情的冲动,从对赌徒的一时委身转变为真诚的爱,愿意抛弃一切,追随所爱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谁知她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却是赌徒的辱***。这二十四小时的经历像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她在后半生一直背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过着行尸走肉似的生活。小说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高尔基认为,这篇小说比茨威格的其他小说“更具匠心”,他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妇女”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篇小说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不同凡响的细部特写,尤其是对赌徒的手的下意识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两只手,我从未见过的两只手,一只右手和一只左手,像两只横眉竖目的猛兽交织在一起在那里厮拼,互相伸出爪子,朝对方身上狠抓,于是指关节便发出砸干核桃时的那种咔嚓声。这两只手……长得出奇,又细得卓绝,绷得紧紧的肌肉宛如凝脂,指甲白皙,指甲尖修剪得圆圆的好似珍珠轮叶……”当掌盘人高喊“彩门”的瞬间,“两只手突然互相松开,就像两只同时被一颗子弹击中的猛兽。两只手一起瘫落下来……它们每块肌肉都是一张倾诉心曲的嘴,可以感到几乎每个毛孔都在发泄激情。随后这两只手在绿色赌台上摊放了一会儿,就像被波涛冲上海滩的水母,扁平,并且没有一点儿生气……”茨威格将这位年轻赌徒的全部激情都聚焦在他的这双手上,刻画得惟妙惟肖,卓荦冠群,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精彩的亮点之一。故事的主角,满头银发、娴静高雅的62岁***贵妇人,20年前在蒙特卡洛的赌场被赌徒的这双手所迷住,演绎出24小时之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1928)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茨威格对赌徒的这双手的描写,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作出阐释,认为小说中赌瘾是手淫的替代物,C夫人等同于母亲。年轻赌徒(与C夫人的儿子同岁)幻想:倘若母亲得知手淫会带给我很大危害,她一定会让我在她身上获得种种温存,以救我于危境之中。而母亲则将爱情无意识地转移到儿子身上,在这个未设防的地方命运将她攫住了。我们尽管可以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分析,但他的这篇文章无疑为茨威格这篇小说之闻名于世界给力不小,这是不争的事实。《恐惧》也是以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女主人公伊莱妮红杏出墙,遭人跟踪和敲诈,度过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精神濒于崩溃,最后丈夫原谅了她,对她更温柔体贴。茨威格写激情-情欲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难怪我国作家那多惊叹,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分析,已经近乎走火入魔”。茨威格写激情冲动的不仅是女性小说,有些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同样也有瞬间爆发的激情遭遇,《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中,那位饭店跑堂的卧轨殉情就是一例。《国际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在下棋过程中下意识地哆嗦的双手和忘我的神情就是其身上激情瞬间被激发出来的表露。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耽于某种思想的偏执狂。茨威格坦言:“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国际象棋的故事》)茨威格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情欲的煎熬和驱使,一辈子都在喝潜意识中激情-情欲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说像是精确的心电图,记录着主人公心灵颤动的曲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茨威格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本能冲动对主人公行为方式的支配作用,以及对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关注少男少女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是茨威格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他探索人的心理奥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青春前期到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理最为敏感,对成人世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怀着恐惧、羞涩与好奇。在茨威格眼里,儿童少年朦胧的性意识的觉醒似乎是他们必行的“成人礼”,有了“初次经历”,揭开爱情这个“灼人的秘密”,青少年就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下意识地感到自己已经处在童年时代的边沿”,“童年就要慢慢消散在那雾蒙蒙的天际了”(《灼人的秘密》),就会“从舒适欢乐的童年一下掉进了深渊”,一下就“长大了好几岁”(《家庭女教师》),这样,儿童少年就跨进了成人感情世界的大门。《灼人的秘密》《朦胧夜》《家庭女教师》和《夏天的故事》,甚至《生命的奇迹》等都是描写少男少女青春萌发期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生理变化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像茨威格这样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给予那么大关注的作家并不多见。茨威格这一题材的小说大多写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与当时奥地利的社会状况不无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内心产生***动不安,对两性问题感到神秘好奇完全是正常现象,社会和学校理应通过性启蒙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性的问题,认为它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有悖于当时的伦理道德。青年男女很少有无拘无束的真诚关系,他们的正常交往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种种限制。年轻人郊游或聚会时,女孩子总得有母亲或家庭教师的陪伴。在这种情况下,茨威格对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所做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和真实生动的描绘,不啻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奥地利学校教育的有力批判,是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忽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严肃控诉。弗洛伊德学说虽然为茨威格的创作开辟了心理描写的广阔领域,但是毋庸讳言,弗洛伊德对茨威格的创作也有某些负面影响。由于茨威格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激情-情欲及其后果,往往游离于时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仿佛作家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减弱了作品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过多的心理描写也使有些作品显得拖沓、重复。但是茨威格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不可能不受到现实***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反战、揭露和批判纳粹罪行的作品,而且写得极其深刻,精彩感人,如《看不见的藏品》《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桎梏》《国际象棋的故事》等。《看不见的藏品》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小说。酷爱艺术的老林务官倾其所有,逐年收藏了一批艺术珍品,后来,他的眼睛瞎了,在战后饥荒年代,为了活命,他的家人只得瞒着老人出卖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虽然每件藏品能卖得一笔巨款,但在货币贬值的年代,转瞬间,卖得的巨款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些描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食品匮乏、饥馑严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对于人民的苦难,茨威格充满同情和爱心,这篇小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茨威格的小说一般很少交代人物和时代背景,给人作品有点儿游离于生活的印象。《桎梏》和《国际象棋的故事》等是作家直接针对时政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前者是一篇反战小说,后者抨击法西斯对人们的精神迫害,完成于1942年初,在作家***前不久。为了创作这篇小说,茨威格专门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来学习研究,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谱上的名局摆棋。由此也可窥见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之一斑。三与19世纪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茨威格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无情揭露,残酷解剖,而是怀着巨大的同情和温馨的包容与爱心叙述人物的遭遇和不幸。对律师瓦格纳的妻子依莱妮和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非但没有“围观”,还给予了温馨的谅解(《恐惧》);那位满头银发的C夫人当年委身于赌徒还遭到辱***的痛苦经历,丝毫没有受到耻笑和鄙视,还赋予她的行为以高尚的动机,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饭店跑堂对伯爵夫人一见钟情,竟以殉情来了却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并没有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对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把无私奉献的爱、坚忍不拔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这些人类的美德都赋予了这位陌生女子,以此来与“上等人”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相对照……这样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茨威格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受着痛苦煎熬的人充满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和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对他笔下的人物都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理解、包容、宽恕和关爱,显示出作家那颗金子般的心。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样更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作品中虽然出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小说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主人公的自述。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一些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也很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最后还想说几句关于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和戏剧作品的话。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推崇。他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系列小说《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斗***魔——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和《三诗人——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创作上也不囿于传主经历线性发展的外在现实,而是将心理分析的解剖刀直接切入人物内心,以传主的激情为主线,从人性的层面细致而又满怀激情地刻画传主的人格形态、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他的其他传记作品,如《罗曼·罗兰》(1921)、《约瑟夫·富歇》(1929)、《玛丽·安东内特》(1932)、《玛丽·斯图亚特》(1935)和《巴尔扎克》(1946)等也都以心理描写为主。可以说,茨威格的传记小说是一个个人物的精神画像。茨威格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写了大量有名的剧作并在欧洲著名的大剧院上演,如《泰西特斯》(1907)、《耶利米》(1917)、《沃尔波纳》(1926)、《穷人的羔羊》(1929)、《沉默寡言的女人》(1935)等。可是,人们在谈到茨威格时往往忘记或忽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17)、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真相;

(18)、主演:AgnèsJaoui、MichelSerrault 等

(19)、基于这样的认识,茨威格在传记中又特别重视从细节入手来分析解剖传主的心理、性格和言行,探求那些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的原因,并透过传主的心理、性格和命运来透视和折射历史。

(20)、女性视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偿还旧债》

3、茨威格的简介与作品介绍

(1)、这是一部传奇式的作品,讲述了世界历史中十个耐人回味的激荡瞬间。

(2)、女性视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偿还旧债》

(3)、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4)、茨威格出身富裕***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和巴西。

(5)、她们现在已经不是在为她们的小姐而痛哭,也不是在为她们从此失去了父母而痛哭,而是一阵猛烈的恐惧震撼着她们。对这个陌生世界里可能发生的一切,她们感到害怕。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入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

(6)、这个集子前三卷是小说卷(几乎收了他的全部小说),四五卷为传记卷(第四卷收三位大师,与魔鬼搏斗,三位作家。第五卷收伊拉斯谟和麦哲伦的传记),六卷为散文卷,七卷为自传。

(7)、比如,在他笔下,从发现太平洋到拜占廷城门下的血腥战斗,从滑铁卢的最后一秒钟到***西部发现黄金,从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到抢先抵达南极点,从玛丽·安托内特新婚之夜到她被处死,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明就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到最后一瞬间在刑场上获赦,甚至革命领袖列宁一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次旅行等等,莫不是从细微处人手来窥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

(8)、茨威格说,我们这代人都很好地学会了一种锦囊妙计:不要对失去的一切哀伤不已。

(9)、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10)、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11)、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小说《昨日之旅》。出身清贫的化学博士,偏偏与老板的夫人苦苦相恋,难以如愿,又被一场战争打断爱情的“春梦”,只能追忆,无法重温。

(12)、维也纳的咖啡馆,是让一个人从2只眼睛变成20双的地方。那是一种特别良好的氛围,这座城市特殊的艺术沃土、非***化的时代,世纪之交的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新取向扑面而来。它缓缓地、温柔地保留创作激情并让它成为整个生活的意义和核心。

(13)、善良有时是把刀,会砍向你本想善待的人。这种心灵折磨,远超过自己遭遇别人的伤害,苦不堪言,无以言表。读《心灵的焦灼》,心有戚戚。

(14)、作者带我们一起抵达人性的幽暗谷底。只有最具有冒险勇气的人才敢走下去,踩在***滑的霉迹斑斑的楼梯上,随时可能有掉下去的危险;不等你走到底,异样的气味,震颤的声音,已经从幽深的地下涌上来,让你冷汗直冒,手脚打颤。

(15)、《普拉特尔的春天》写一位贵妇人因为裁缝没有及时做好礼服突发奇想决定穿上一件朴素的衣服去普拉特尔公园游玩,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少女时代,再没有人惊呼她的美貌。在这一天之内,她奇遇一般经历了一段爱情。

(16)、茨威格***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17)、后者不是通过文字的想象,而是一个青年在夜色朦胧之际,于树林中遭遇一段艳遇,那似火的激情,如水的柔情,飘然而至,又倏忽而逝,来不及分辨陌生女子的身份。青年开始猜疑她是不是身边某个的女孩,他通过一个物件认定她就是三姐妹中的老并很快爱上了她,做出一系列的糊涂事。最后秘密揭晓,原来是三姐妹中的老那个最小的姑娘。

(18)、纵观茨威格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传主,诸如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斯汤达、列夫·托尔斯泰、伊拉斯谟、卡斯特里奥、玛丽·安托内特、玛丽亚·斯图亚特、麦哲伦等,他们大多是失败者或充满悲剧色彩但却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

(19)、她想起那一天,她穿着这身衣服和她的情人一起离家出走,想起她和情人一起享受的许多幸福,然后又想起她以幸福为代价换来华裳丽服的日子:先是充当一位伯爵的情妇,继而变成另一个人的情妇,接着成为其他许多人的情妇……

(20)、「 古旧的园子,冰冷,孤寂,两个幽灵追忆着往昔。」

4、茨威格最著名的作品

(1)、看似普通的人也会有那么一个时候,做出有违常理、出人意料的事情,非理性的激情也许恰好是人性光辉的闪现。

(2)、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3)、斯蒂芬·茨威格***的原因:在二战期间,他看到二战连天的炮火和大范围的死伤,他的理想、对人类未来的设想破灭,看到的是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类堕落,使他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最终***。

(4)、这是他的作品中触动我最深的一部。仅以这本书的名字,本不易勾起我的兴趣,因为博友“秋千坠”的推荐,我开始去读这本书。

(5)、《三大师》200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6)、儿童视角:《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

(7)、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8)、平素那些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同时发生的事,都会凝聚在左右一切和决定一切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短暂瞬间发生:一个单独的决断——行动或不行动、行动过早或过迟——这样的时刻都会对世世代代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决定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9)、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的茨威格文集是七卷本,高中甫编。高中甫以前也编过一个茨威格的文集,但没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这个齐。

(10)、《十字勋章》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抗。一个法国上校在运送物资时被游击队袭击,全军覆没,他也受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孤身一人,他还是那个上校吗?上校换上西班牙军人的服装假装哑巴去村里找吃的,村民不接待。在绝望之际,上校兴奋地发现了法国军队,飞奔过去,然后被乱枪打死。以服饰判断敌友,在战场上最为极端,即使那枚拿破仑授予的十字勋章也没有挽回上校的身份。这篇是战争题材,表达了茨威格一贯的反战思想。

(11)、她还得远离巴黎生活两年,没有亲信,没有权力,她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这么多的孤独。还不啻对她宣判死刑。她知道,没有幸福,没有财富,没有权力,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她无法呼吸,在当过法兰西的女主人之后,她无法在这里充当农妇。

(12)、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治愈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13)、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和***,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似乎为人所遗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

(14)、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其他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看不见的珍藏》,《月光小巷》,《里昂的婚礼》,《无形的压力》,《偿还旧债》,《女仆勒波雷拉》,《偶识此道》,《旧书贩门德尔》,《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是他吗?》,《变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雷泼莱拉》,《一颗心的沦亡》,《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桎梏》等。

(15)、这个世界,需要好奇、有鉴赏理解能力,能倾心投入,开始沉淀自己、在岁月里获得自己的根基。我们都是生活的时代的见证人,从不曾真正拥有这个时代,我们拥有的,如果不深沉,就只剩漂浮。

(16)、——没有谁能成为历史的主人,我们都是历史的棋子,随时都可能成为弃子。

(17)、质疑人类社会身份等级的划分也不是多新颖的话题,下面介绍的三篇小说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样的,也是以“换衣服”的方法来呈现。

(18)、   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19)、但是,时代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必须挖掘,要把堆积在它上面的那些谎言和歪曲的垃圾统统清理掉,它才能显露出来。

(20)、比如: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战场的一分钟,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历史进程中的蝴蝶效应。

5、茨威格作者简介作品

(1)、时代对于年轻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时候需要其麻木,有时候需要激发使其清醒。

(2)、他的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并不意味着突破。他的第一部诗剧《特西特斯》,尽管轰动一时,也只能视为这位才气横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尝试。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本世纪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3)、茨威格188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4)、茨威格出身富裕***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

(5)、这个我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感觉在20世纪末21世纪的头上,高速发展,一切井井有条,我们刚毕业出去工作就要扮得有经验,老成持重。所以二十出头的我们,就被训练得要像三十岁左右。

(6)、置换身份:《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十字勋章》

(7)、(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8)、我会为这个人把我的金钱、我的姓氏、我的财产、我的名誉全都牺牲……我会心甘情愿地去沿街乞讨,只要他愿意,这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低三下四的事,我不会去做,只要他说一句话,向我走近一步,只要他试图抓住我,人们称之为羞耻和顾虑的东西,我都会全部抛弃。

(9)、只有完全没有激情的人,才会在他们一生中绝无仅有的动情时刻,也许有这种突发的势如雪崩猛如飓风的激情发作。多年未曾使用过的力量郁积成愤懑怨恨,从我的胸中直冲下来,奔流湍急。无论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我都从未经历过此刻所经历的相似的惊讶愤怒和无可奈何……

(10)、阅读这篇小说可谓惊心动魄,情节虽简单,但心理起伏变化的出色描写成为小说的最大看点,大人们任何一个平常的举动或言辞在男孩的心里都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埃德加的跟踪和偷听为平常之事增添紧张的色彩,可见在小说艺术里视角选择的重要性。

(11)、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12)、茨威格在传主的选择上绝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出于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谅解、仁爱、宽恕、牺牲精神,故而洋溢着浓烈的人情味,蕴含着深刻的***理想。这也正如他所说的:“作为记载史实的历史学家,又作为热爱人类,希望引导人类走向完美的人,不可能给伟大的人物作传。”茨威格传记文学中传主的选择,其倾向性、目的性、寓意性是极其鲜明突出的,与其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公民信念是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13)、虐心的剧情想来不用再多说,大家现今都已经能秒懂:你从来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

(14)、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能做的,至少是记录与反思。

(15)、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16)、在传主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为伟大人物、英雄人物作传,而是选择那些虽然充满悲剧色彩或者是失败者,却以自己的言行对时代、对历史发生影响的人物;

(17)、19世纪的那些独特的城市感觉,21世纪,也许成为大城市的普遍标配。

(18)、可见作者对心理刻画的功力和对人性精细入微的剖析。

(19)、被誉为“古代传记家之王”的普鲁塔克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劣迹并不总是体现在他们最杰出的成就里。相反……不太显眼的行为,片言只语,一句玩笑却常常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20)、人间孤独,而创造和坚守,是破局唯一的法宝。看着最近刷屏的86岁的金性勇和50岁的儿子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就验证这个道理。“现在我只想陪着孩子走完我的余生,相互有个寄托。不然,他孤单、我也孤单。”

(1)、因为有侦探的性质,我不想剧透,在此不写情节。

(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一个贵妇人企图用道德去感化一个赌徒而最终失败了。作者探讨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表面看似冷若冰霜的贵妇人,也曾有那么一天激情似火,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赌徒,被非理性趋势去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3)、当然,它最触动我的并非这些文学角度的评价赞誉。很简单,只是这个故事吸引了我,这个人物的心境起伏触动了我。

(4)、《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5)、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版,她和姜文担纲男女主角。男女主角正是嫩得掐出水来的年纪,可惜人生不只如初见……

(6)、活着,以及让人活着。这是一个城市、一个组织的长期修养。

(7)、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

(8)、一个人肌肉训练上错过的机会,还可以在后来的岁月中补上,而精神上的提升,内在灵魂上的捕捉力量,只能在那些决定性的年月里成形。一个早早地学会让自己的灵魂充分扩展的人,以后才能将整个世界收入自己的灵魂当中。

(9)、目前茨威格的中译本较多,但还没有哪个译者翻译了他全部的作品,各译本虽翻译风格有差异,但原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凌驾其上,能让人明显看到整体文风的一致性。

(10)、读这本书,仿佛可以望见当时的月亮,猛然想起,这是茨威格于绝望中***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11)、故事脉络并不繁杂,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继而,一系列澎湃汹涌的内心戏开始上演,极是激荡。

(12)、他常常以传主的心理、性格及命运为核心,从历史的深层披沙沥金,从而发掘出无数鲜活生动的细节,进而在人与历史相交汇的点、面、线上设置情节、铺陈叙事,人物、事件、细节等交织发展,彼此制约,立体地、多线地建构起悬念迭出、荡人心魄的故事链条,因而其传记叙事既具有张力又具有戏剧性。我们也可以从其传记中体味和感受到传主的生命气息、性格气质、精神光泽、人格魅力。

(13)、任何一个对写作严苛的作家都无法容忍自己重复以往的作品,以炒剩饭的方式兜售过期思想以维持灵感枯竭的艰难时日;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也许是个体的思想源泉和生活经验有限,也许是一个灵感无法在一篇作品完全展现,我们只要集中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会发现在某篇作品的某个灵感(或核心思想)会突然在另一篇作品中改头换面以另一副面孔出现。

(14)、埃德加跟母亲到疗养院居住,他很强调自己生病,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母亲的关注。但他母亲似乎常对他发脾气,致使他闷闷不乐,直到男爵像朋友一样跟他聊天、散步,他的优越感暴涨,对男爵产生莫大的感激和依赖。他不知道的是,男爵跟他做朋友是为了接近他母亲,一旦达到目的,就开始冷落他了,自卑感又重新占领高地。仇恨的怒火迅速点燃,他要报复他们,虽然不明白他们之间的秘密,但是他掌握了破坏他们关系的方法。最后,他失败了,独自出走,险***的外部世界又让他怀念做孩子的幸福。当他回到外婆家,在父亲面前,与母亲达成了秘密的协议,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他又感觉到了幸福,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母亲面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重新夺回了母亲的爱,再次获得了优越感。

(15)、让人惊奇的是,这两篇小说都没有正面描写战场,全是人物的内心戏。

(16)、大师为大师而写的传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本身就是无比璀璨的名字,茨威格选取他们的典型特点,勾勒出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被誉为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17)、“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块怀表,你对它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

(18)、这九年,青年已经结婚,夫人成了老态初现的寡妇,然而,混乱的局势还在继续,二战眼看就要爆发,所有人都在为意识形态争夺要地,而这两人却旧情复发,顺从着内心对快乐对幸福的追求。

(19)、比如《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敏感的少女加意提防公开显示自己的幸福,因为爱情如同一件有上百个容易***坏的地方的艺术品,随着笨手笨脚的人一声惊恐的喊叫就会彻底粉碎;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四十岁的女主人公在瞬间激情的驱使下委身于连姓名也不知道的赌徒,在这一个小时里,一片看不见的大海里的千重细浪把时间撕得粉碎;比如《灼人的秘密》小男孩被出轨的母亲拥在怀里,多年以后他才认识到母亲的泪水是一个老之将至的人的誓言,从那一刻起,她只属于他,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与自己的欲念诀别;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在临终前写下的长信中反复说的这句话,是表白,还是哀怨?

(20)、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

(1)、她们打开了成人世界的一条门缝,那里的景象在儿童眼中是恐怖的,令人战栗的。她们纯真的想要帮助老师的举动无济于事。

(2)、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3)、“在昏暗的客厅里,夫人有一天晚上向他朗诵魏尔伦的这首诗,一盏灯放射出金色的光芒。他看见夫人进入灯影中,像披上深色的衣衫,她当年就那样坐着,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为他所爱,却不可企及。他一下子感到,他自己的心又和当年一样激动地怦怦直跳,听见她的嗓音在诗歌的音韵铿锵的波涛里震颤,听她在诗歌里,虽然只是在诗歌里,说出‘相思’和‘爱’样的词……依然令人陶醉。”

(4)、茨威格出身富裕***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5)、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1881年12月28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工厂主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的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90年代,***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7)、“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

(8)、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然后整理这篇文章的编辑对这部电影特别想吐槽,内容如下:

(9)、整本书,最打动我的,应属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之旅。我对人类挑战极限的故事会永远感兴趣。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震颤不已的是,英雄的日记后来被人发现,这不仅让我们确知了他的***历程,更真切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的英雄之心。

(10)、01 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传主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来透视其心理、性格和精神传记文学创作必然涉及到作者对历史、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茨威格对历史就有其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观点,他在《明天该怎样编写历史》一文中认为:“历史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总和,教育年轻人,历史课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功课。”因此,他主张用崭新的观点来编写历史,把人类生活看成是走向人道主义、走向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而不是看成一种停滞现象;编写历史所突出所强调的事件,首先都应当是有助于最后实现文明的。明天的历史必须用这种精神编写,写成人类进步的历史,好推动我们自己前进,他说:“我们所要的新历史,编写时必须站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上,必须考虑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跟以往所编写的历史不同,那只不过是民族史、战争史。”茨威格出于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主义理想,对于历史进程中的战争也有着与过去根本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重大的战役尽管不回避,但也不再当做一个民族最有积极意义的成就来评价。”他进而提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要力争不把历史写成战事年表,写成流血的传统意义的暴力循环,而写成人类沿着往上攀登的一条阶梯。所以,他要求的历史书,不会是为赞美个别民族,而是为友好地赞誉全人类服务的。

(11)、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等。

(12)、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及网站有售,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福尔摩斯探案俱乐部”。

(13)、有的时候,你无法理解一个人,一个人群的突然的行为变形,为什么会突然冷漠或者陷入狂热,一切都是他自身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茨威格曾写,同样是这伙人,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以前,还让你敬仰他们身上的理性、建设性的力量、人性的态度。突然就不一样了。思想上的无***主义者可以一夜之间都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诗人是人类普遍人性的守护者、保卫者。在别人发烧、狂躁之时,他能回到自己的内心并保持沉默。但也有例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