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什么意思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
(1)、他不断回想起那位躺在床上使他忘记了以前生活中任何人的她。
(2)、 今年10月,我去了一次巴黎,去参加“国际法语国家组织”的一个文学奖的评审与文学交流活动。这个奖叫“五洲文学奖”。“国际法语国家组织”有56个成员国,28个观察员国,这个文学奖是他们设立的。此次去巴黎,我是应邀担任此次评奖委员会的委员。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法国、加拿大、毛里求斯等国家,都是有名的作家和专家,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人文社科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院士等。而我是唯一一位来自非法语国家的委员。但此次获奖的作品《河的女儿》是我力荐的作品。评奖过程很激烈,共有5轮投票,第五轮2选1的时候,我以为我推荐的这本书不能入选了,但在最后时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说:“我要彻底改变我的意见,把这一票投给我的朋友许钧先生推荐的那本书,即《河的女儿》。”最后6比《河的女儿》获奖,而前四轮勒克莱齐奥一直支持的《音乐之游戏》没有获奖。但最终,大家认为《音乐之游戏》也不错,给了它“特别奖”。问题是,勒克莱齐奥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改变了他的选择?前四轮投票,他都坚持把票投给《音乐之游戏》,到第5轮他为什么要改投我所选择的那本书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在投票前讲的那两段句话。第一段句话:“我认为一部书好与不好,要看它的生命是不是能持续很久。一部书的生命是靠阅读来成就的。这涉及到传播的地域,是只限于法语世界,还是说能够传播到法语世界之外的世界,比如英语世界、西班牙语世界、葡萄牙语世界,等等,尤其是,如果这部书能被汉语世界接受——要知道,讲汉语的人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这部书就会有更强大的生命。”第二段句话:“读者如何阅读与接受一部书,不同国家的读者是不一样的。东方读者,比如我,带有东方思维、审美、期待,如果一部书能让东方读者接受并且喜欢,那么在这样一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就能拓展出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在这两个层面,我认为《河的女儿》这部书可能会拥有更强大、更深刻的生命力。”
(3)、苏联对捷克占领对四个人的命运均造成了影响:托马斯因为发表讽刺文章沦为清洁工、特蕾莎因为拍摄街头的苏联坦克丢掉了工作、萨比娜因逃离故乡遇到了欧洲学者弗兰茨。而弗兰茨则参加了人道主义救援(书里称之为伟大的进军),小狗卡列宁得了病,故事的结尾他们都死了,昆德拉对故意此轻描淡写,就像他们的生命从未存在过一样。
(4)、再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5)、郭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托马斯的世界,一起去深挖书中所想表达的关于现实生活中的最终奥义,每日对书友的赠语,是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对未来对期许。
(6)、“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会穿上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
(7)、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8)、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她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
(9)、书海同游读书会通过共读各类书籍,扩充书友的精神世界,从书中探寻与现世界的关联,获得人生感悟。书店的公益性活动受到了武清区“五彩雍阳”志愿服务的大力支持,也让读书走进千家万户。
(10)、与托马斯不同,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她认为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没有了爱情,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可是托马斯风流不改,继续与往日的情妇们保持关系。
(11)、他曾经也“重”过,他结过婚,还有过一个孩子。可离婚后他才发现他竟一点也不想念婚时的生活。相反,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他最想追寻的。他是个外科医生,吃着国家的“铁饭碗”,加上他巧妙的沟通技巧,他能够吸引一大批女性的注意。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浪荡不羁的花花公子。
(12)、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感觉男主托马斯和画家萨比娜是生命之轻的奉行者,而女主特蕾莎则是生命之重的代表。而关于“灵与肉”的争辩中,托马斯一直主张着灵魂可以同肉体分离,因而他也一直是一个滥情的人,即使同特蕾莎结婚之后,也一直与情人们保持着“露水情缘”的关系,可他对特蕾莎又明显的充斥着对情人所没有的感情。可女主特蕾莎又再次站在了男主的反面,她认为灵与肉是必须结合的,因而她也一直不理解托马斯“没有爱,却有性”的行为。
(13)、时光因爱而暖,人生因爱而美。没有爱,世界必将是一片荒芜。
(14)、特蕾莎则是托马斯命定的那个女人。“对他而言,她就像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以从中产生爱情。”责任是重的,自由是轻的。而爱情和婚姻就代表着沉重。
(15)、读《熊镇》时,漫不经心地读到一句话,当它在我的脑子里一闪而过时,我瞬间就想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是:“责任是一种负担,自由是一种欲望。”我觉得用这几句来解释米兰 ·昆德拉提出的爱情中的“轻与重”的关系再好不过。米兰·昆德拉在书的开头写到:“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6)、“假如捷克历史可以重演,每一回都尝试另一种可能性,比较不同的结果,这肯定是有益的。”
(17)、他们的相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特蕾莎必须做点什么,她要离开托马斯,离开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回到童年的那个小镇。
(1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说:“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的就是这个你,感情炽热、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爱情可以是热烈的,一见倾心的,惊涛骇浪的,无可避免的,退无可退的,甚至也可以是爱不忠诚的。
(19)、特蕾莎是昆德拉笔下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女性形象。在作者男性话语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20)、韩少功的译本和我的译本至少有三个不同之处。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知乎
(1)、“同情”一词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受难而无动于衷;或者我们要给那些受难的人以安慰。近义词“可怜”意味着对受苦难者的一种恩赐态度。“可怜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我们比她优越,所以我们要降低自己的身分俯就于她。这就是为什么“同情”这个词总是引起怀疑,它表明其对象是低一等的人,这是一种与爱情不甚相干的二流感情。出于这种同情去爱一个人,意味着不是真正的爱。
(2)、她在熟睡中深深地呼吸,紧紧地攥紧着他的手(紧得他无法解脱)。他又一次感到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
(3)、那以后,没有一天她不对他的秘密生活有新的了解。一夫多妻式的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有使托马斯背弃对她的爱。他前后矛盾,先是否认不忠,接着又努力为不忠之举辩护。
(4)、灵与肉,是爱情的两大代表,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爱情产生之时并不完全靠性冲动,它靠着灵魂与肉体的共同吸引。也许在恋爱初期,肉体还能对爱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到了后期,则几乎全是灵魂的作用。
(5)、特蕾莎对卡列宁是一种无私的爱,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而她却偏偏爱上了生命中“轻”大大多于“重”的托马斯,最后她也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重”跑到工程师那里,让“重”变成了“轻”。
(6)、
(7)、特蕾莎的离开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但是托马斯却深感惶恐。他们在一起生活七年了,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是也让两个人精疲力竭。现在他终于恢复了轻松愉快的单身生活,可是他却仿佛失去了什么。
(8)、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9)、比喻也是爱情最重要的魔力。直接说结论可能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都熟悉这样一段台词:
(10)、所以,托马斯一边爱着特蕾莎,一边又在重与轻的两极之间徘徊,正如他在特蕾莎和萨比娜之间来回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许可以完全鄙视托马斯沾花惹草的行为,但不得不说,他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欲望。在他最后在“田园变重之前,他都沉醉于轻的自由。我们每个人在被生活的重任压垮之前,谁不渴望着自由呢?
(11)、 除了在生命选择的不同上,四个主人公所拥有的思想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又都各有其前进性和引领性,初次阅读时的我只是陷入那些哲理中无法自拔,再次阅读的时候,方才更深的感受到人物的魅力。
(12)、这个命题出现在书中第五部《轻与重》,它其实是第一个命题的延伸。昆德拉写道:
(13)、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14)、引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是丈夫托马斯以及他的情人萨比娜,他们都是“轻”的代表,他们讨厌一成不变,讨厌传统观念,讨厌媚俗。不能接受与任何人有那种一生一世的关系。
(15)、正因如此,轻和重对的界限才如此模糊。偶然是轻的,必然是重的。可一连串的偶然会导致必然,就像托马斯遇上特蕾莎是轻盈的,而要生活在一起又是沉重的;约炮是轻的,婚姻是重的。然而约久了也渴望真正的爱、渴望有,同样是无法承受之轻。俄国的坦克是重的,然而在被入侵地区的人民看来,他们就像马戏团一样可笑。政治是重的,生活是轻的,托马斯认为和官僚汇报工作还不如挖出一只死乌鸦重要。轻和重看似对立,实则难分难解。
(16)、 本篇推送中的图片,标注出的ppp3皆来自拼贴画艺术家:在逃嫌疑人老师。本期也是和老师合作的一个主题,老师目前在小红书上发布自己的拼贴画作品,作品都充满了一定的哲理性和精妙的艺术性,欢迎大家前往关注哦。
(17)、总有一些人物影响着历史,总有一些事件成就了某人,他们的言行是对历史最真实的演绎。他们曾经光鲜夺目,秀韵多姿;他们曾经飞扬跋扈,显赫一时;他们曾经一言九鼎,位高权重;他们曾经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如今他们中的一些虽早已离开世间,却走不出光阴的痕迹。新闻、绯闻、真相、谜团,将成为历史永存。这些舞蹈天地间的灵魂,时至今日,历久弥新。
(18)、托马斯向往自由,向往生活的“轻”,而灵与肉的统一则意味着他必须承受起生活的“重”,这对他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19)、院院所说的这些其实对于昆德拉的作品而言十分的有限(主要是水平有限(。・_・。)ノ),直到写完这篇文案,我也不敢言说我读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就如豆瓣网友的短评,如果你打算只看一遍,那还是别看了。说的虽然有点绝对,但这部作品绝对是会常看常新的。除了所主打的几个大主题(轻与重,灵与肉)之外,感觉昆德拉也在小说中包含了很多相对生命这一大命题而言不那么沉重,却又很有启发的观点,借由人物之口通过不同的方向表达出来。在我看来,这也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着迷的一点,也正是如此,这部作品便得以常看常新。
(20)、他慢慢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却很不习惯。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啥意思
(1)、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2)、作为浙大人很幸福,在冬日的下午,阳光和煦,我们在“建工之家”,手捧一杯清茶,一起进入喜爱的文学世界。
(3)、正如张爱玲也这样说,历史挟裹着人往前走,半点不由人。
(4)、夜里,她来了,看来比以前更加优雅,腋下还夹了本厚厚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且她看着情绪不错。
(5)、各位朋友,下午好。大家可以看到,我今天什么都没有带,只带了一颗心来跟大家交流,这颗心当中有爱,因为我们都是爱书之人。爱书的人一定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这颗心当中还有真。我愿意用一份真诚与大家交流。实际上,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与书打交道。
(6)、 人的一生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公共生活,一个是私人生活。政治是公共生活的典型,政治是无所不在的。而私人生活往往涉及到“隐私”,这就跟人的身体相关。所以这两个词,一个“政治”,一个“性”,把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提取出来。有趣的是,在一般的理解中,政治都是公开的、高尚的,但是,一说到“性”,你们会发现,它往往是引向内部的、难以启齿的。与高尚相对,“性”一般都被认为是低下的。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与性就一定冲突吗?人难道一定要生活在这种对立中吗?所以,昆德拉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这两个对立的问题直接放到我们面前,而这恰恰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人生,这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7)、而书友们也因爱相遇,有对读书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挚爱,还有对书海同游读书会的珍爱。
(8)、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9)、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10)、本书所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书中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其内在意义是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会变得比羽毛还要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这样看来,人生也是一种媚俗。
(11)、韩少功的译作出版于1987年,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反响。直到1989年后,这部书一下子火了,但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台湾。因为这部书里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里写到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性爱”。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对这部书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有政治的、人性的、哲学的,等等。比如法国、加拿大的很多学者就从这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说,这部书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政治,不在于性,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懂音乐的人觉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音乐性,它用了音乐结构,比如交响乐的结构。
(12)、虽然昆德拉在最后并没有在所有的对立中偏向任何一面,可人生的道路不就是在不断地摇摆和争辩中前进着吗?而我始终感谢着这些抛出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思考点,从而引领我们思索和争辩的人们。
(13)、在托马斯的爱情观里,肉体和灵魂是可以一分为二的。他爱特蕾莎,可是他不能舍弃与其他女人的纵情欢悦。托马斯陷入两难之中,在性灵的爱情与肉欲的快乐之间,他无法取舍。
(14)、为了确保可靠的“性友谊”不会发展成无趣的婚姻,托马斯从来不与那些和他交往的女人一起过夜。没有爱情,无需共眠,彼此就不能干涉对方的生活,这给了他自由的空间,同时又满足了肉体放纵的欲望。
(15)、历史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事件都与无数种可能交错,我们深陷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真相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有勇气穿越历史的迷雾,沐浴晴朗。
(16)、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17)、在特丽莎向托马斯道出自己针刺手指的梦的同时,她不甚理智地暴露了自己曾搜过对方的抽屉。如果特丽莎是另外一个女人,托马斯再也不会与她说话了。特丽莎明白这一点,说:“把我赶走吧!”与之相反,他抓住了她的手,吻她的指尖。因为那一刻他自己也感到指尖痛,如同她的指尖神经直接连通着他的大脑。
(18)、 关于这部书的中文题目,如果你们上网查,会发现有两个:韩少功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我译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我要把题目都换掉呢?要知道,这种行为风险很大。因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书名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用词,许多文章或者作品的标题都会套用这个语句,比如“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等等。
(19)、小说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颇有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没有这章书也很完整,而另一些认为这章十分出彩。它主要讲托马斯和特蕾莎带着小狗卡列宁来到了乡下,后面卡列宁患病死掉的故事。书里花了大量篇幅描写特蕾莎带着卡列宁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包括卡列宁离去时的情形(人死了在昆德拉笔下可没这待遇)。昆德拉引入了牧歌的概念:动物们还生活在伊甸园,而人类早已被赶了出来,因而动物是人类和伊甸园的连线。人类有保护动物的责任。他写道:
(20)、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何为轻?何为重?(上)。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句 原文
(1)、“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2)、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3)、布拉格的一切都在变得丑陋,托马斯和特蕾莎对此没有任何眷恋。他们搬到了乡下的集体农庄,小说的最后,托马斯与特蕾莎在乡下过上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颇有些长相厮守的意味,两人最终死于一次意外的车祸。
(4)、虽然通过《华沙条约》,苏联收了一帮小兄弟,但大哥的日子并不安逸,什么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会装出一副建设社会主义的样子,背地里和反苏势力勾结以脱离大哥的控制。
(5)、故事围绕四个人加一条狗的展开的,分别是:医生托马斯、女招待特蕾莎、女画家萨比娜、欧洲学者弗兰茨和一只叫卡列宁的小狗。某种程度上,该书是以上五位的小传。
(6)、公正地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非一部装逼小说,它力图要表达的东西非常清晰。昆德拉的拿手好戏是抛出命题而不是讲故事。以小说的形式讨论命题是本书的核心,在笔者看来,这些命题算不上高深莫测,但极具讨论意义。鉴于此,笔者尽量整理出书里较有意思的命题以抛砖引玉。
(7)、托马斯一如既往地与别的女人约会,特蕾莎继续忍受着背叛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托马斯声称,爱和性完全是两回事。特蕾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也可以选择背叛托马斯。仿佛双重的背叛,能够达到一种平衡。
(8)、她同他呆在一起直到康复;然后回她离布拉格一百五十英里的镇子上去。
(9)、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10)、就像我们问自己:人是自己的主人吗?也许我们还会垂死挣扎般虚弱地回答“是”,但是谁能保证在“是”字出口时,说话的人不会泪如雨下呢?
(11)、读罢全书,大概有不少读者会爱上萨比娜,因为她代表着真正的自由,毫无负担的轻。她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女托马斯,一个自始至终都没被责任捆绑住的人。不过她也只能成为理想,无法成为现实,因为现实就是沉重的。
(12)、 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13)、昆德拉对四个人有对称性安排,从性格上来说,托马斯和萨比娜属于倔强的类型,特蕾莎和弗兰茨则较为软弱。从爱的角度来说,托马斯和特蕾莎属于重,萨比娜和弗兰茨属于轻。
(14)、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15)、 而在持续的阅读中,包括之前了解昆德拉的大体风格后,我一直都认为他的作品都会是充满了对世界的批判和讽刺的,可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卡列宁的微笑中,却进入了温馨的牧歌式结局,这让我大为震撼。
(16)、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17)、感谢武清区“五彩雍阳”志愿服务对英华汇书店书海同游读书会项目的大力支持,让众多书友们在读书中精进自我,在交流中发现自我!
(18)、 而回到小说本身,昆德拉以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为出发点,由此阐述和引发了“生命的轻与重”,“灵魂与肉体是否分离”,“背叛与忠诚”,“媚俗与坚持自我”和“必然与巧合”等哲理问题的思考。也正是这些过于两极化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激烈的争辩与讨论,而又多亏这些讨论,使这个作品能不断地进入大众的视野,由此来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19)、作为背叛的代言人,萨比娜一生致力于背叛:背叛母亲、祖国、情人。弗兰茨这个养尊处优的欧洲学者,对萨比娜的祖国遭到侵略感到好奇,他本人是个欧式巨婴,萨比娜和他约了几次便对其没了兴趣。
(20)、如果说政治与性是对立的两极,那么所谓的灵与肉也处于相似的位置。灵是什么?精神、理想。肉是什么?就是现实的生活,沉重的生活,人的肉身。在小说的第二章,昆德拉就问,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重就是跟大地越来越近,是生活中的困难。轻是什么?轻是远离大地,是理想。这两者是否都和生命相关?当然。一个有灵没有肉的生命,不可能是真正的生命,怎么可能有形而上,没有形而下呢。一个人只有重,就看不到希望。一个人只有轻,那就永远生活在虚幻中。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什么意思
(1)、特蕾莎代表了生命之重式的人物;而托马斯,则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那一端,逐渐走向世俗意义的爱与责任,在田园牧歌的归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状态。
(2)、“在我们不断有新的可怕的杀人玩意儿补充原有的杀人玩意儿的新时代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如果竟然爆发的话,那么第一场这样的战争一定是一个自取灭亡的疯子按一下电钮所发动的。这样一场战争不会历时很久,也不会再有后继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结果不会有征服者也不会有征服,而只有烧成焦炭的尸骨堆在一个渺无人迹的星球上。”
(3)、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4)、再比如,假如时间回到2009年,我们会去做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去挽回一段感情,有的人可能会重新选择行业,所有人看似会有充分的时间去重新选择或者挽回遗憾。但果真如此吗?所有人都知道房子、茅台、比特币会涨多少,腾讯阿里抖音会有多赚钱、美国会怎么对付中国,未来已经发生过一遍,现在已不再茫然,所有人都具有了明确的目标。于是生活变成了赛跑,资产价格会迅速攀升到离谱的价格,行业会重新洗牌,政治力量会重新较量,对于个人来说,你可能有机会躲过一个糟糕的恋人或上司,但大环境会变得复杂、剧烈和不可控,生活依然不会轻松。
(5)、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6)、托马斯当时还没认识到,比喻是危脸的,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7)、一些评论家将昆德拉的小说归类为哲学小说。的确,从情节角度来说,此书不算友好。毕竟小说的核心还是讲故事,昆德拉说自己并非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这意味着他对小说的情节合不合理、好不好看不负责。该书几乎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的情节,这或许是大多数人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8)、 在小说中,卡列宁是特蕾莎所养的小狗。在最后的章节中,昆德拉引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又延伸到了《旧约》中的伊甸园。特蕾莎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更美好也更无私,可是为什么呢?昆德拉认为是因为“狗从未被逐出过伊甸园。卡列宁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不知何为厌恶。”好似正是这种纯真,这种因为不在一个世界的前提,使得特蕾莎对于卡列宁的爱都是自愿的,不要求改变的。
(9)、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书中的第五部“轻与重”,托马斯因为发表一篇社论文章而遭受当局迫害,或多或少地有着昆德拉自身的影子。而小说的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所描述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图景,不仅仅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移居乡下后的生活写照,同时也寄寓了昆德拉本人的期许。
(10)、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
(11)、第二天,托马斯想着这个梦,记起了萨宾娜的来信中有一段相似的场景,他从抽屉中翻出信件,日期显示就在特丽莎搬到这里来以后没多久。
(1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
(13)、 前几天,我受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之邀,去武汉参加一次文学交流活动。法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奖,即“龚古尔文学奖”。如果你们不了解这个文学奖,那我想你们一定了解法国作家杜拉斯写的一本书——《情人》,这本书就曾获过这个奖。今年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结果于11月7日公布,4部小说候选,最终有一1部书获奖。但今年,“龚古尔文学奖”同时在中国设立了一个由中国高校研究法国文学的教授、学者组成的评奖委员会,评选中国版的“龚古尔文学奖”。我对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文华先生说:“由‘龚古尔奖’中国评选委员会的12位中国评审委员,评选出中国版的‘龚古尔奖’,很有意义。”“龚古尔文学奖”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之外最重要的文学奖之和“普利策奖”、“布克奖”并驾齐驱,甚至更有影响力,这次竟然让中国人来评选选择。无论哪种文学,要有强盛的生命,一定要敞开自己。就像罗兰·巴特所说:“一部书完成了,作者死了。”谁赋予书生命呢?就是在座的各位,是我们读者赋予它生命。此次的“五洲文学奖”与“龚古尔文学奖”评选,我们中国人都参与了,这就拓展了一种新的空间,赋予作品一种新的内涵。就像法国著名的文论家布朗肖所言:“一部书只有在阅读与阐释中才能不断生成它的生命。”
(14)、他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15)、萨比娜第一次和人结婚仅由于她的家庭反对这门婚事,这是她对家庭的背叛;发现喜欢的浪子不过是个醉鬼之后,便又背叛婚姻;弗兰茨比起她以前认识的男人,基本算是一个巨婴:有稳定的工作和天真的思想。这次她背叛了自己的口味,但很快又背叛了这种背叛。书里写道:
(16)、书中的生命之重就是爱情与责任。生性风流的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之后就结了婚,这无疑代表着他是爱着特蕾莎的,同时也不愿意失去自己追求其他女人的机会。他想保持自己的“轻”不想承担这份沉重的爱与责任。从一开始到最后,特蕾莎都保持着对托马斯高度的怀疑,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深刻、敏感而又挣扎。
(17)、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_,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_、_、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18)、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书,书中内容也有很多含义:有社会内涵的揭示、还有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19)、特蕾莎在回家的路上,救下了一只埋在土里奄奄一息的乌鸦,这一行为喻示了特蕾莎的善良;而乌鸦的死亡,则喻示了特蕾莎经历了肉体背叛后心灰意冷的绝望。
(20)、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1)、特蕾莎很快发现了托马斯周旋于众多不同情人之间的秘密。
(2)、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3)、我们也许不会过分留意生命中那些持续的关怀和爱,就像我们习惯了日升月落,习惯了晚霞的绚丽和早晨清爽的风。只有当那些美好的瞬间被抽离,我们才会像一根水边的芦苇那样摇摇欲坠。
(4)、 伴随着卡列宁的死去,文章最后结尾于小酒馆,托马斯和特蕾莎随着年龄的逐渐老迈,似乎终于达到了双方地位上的平等和和谐。而那份幸福,那首牧歌,最终被建立在和谐的直面生命的基础之上。
(5)、——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6)、“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
(7)、《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通常这句话是被用来形容人生的悲剧、厄运的降临之类。
(8)、 第二个不同,翻译环境的不同。韩少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翻译了这部书,而我是在新世纪初翻译了这部书,社会环境宽松了很多,我基本没有多少删减,只是个别地方的表达有些改变。由此可以看出,一部书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命运。
(9)、 所以,一部好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让别人对这部书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就好像书里有很多的矿,需要不断地挖掘。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阅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矿。
(10)、 而那句著名的名言,“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也正是来自萨比娜对于这媚俗的世界的态度。
(11)、这是老生常谈的命题,偶像剧和流行歌里已经有很多表达了。昆德拉的结论是:偶然性和比喻。
(12)、本期书海同游线上读书会的共读书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领读人郭老师带领书友们在线上深入地探讨了世俗的爱与责任孰轻孰重……
(13)、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故事以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的历史事件为时代背景,围绕主人公托马斯以及其爱人特蕾莎、情人萨比娜和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四个主要人物展开,在跌宕起伏、爱恨纠葛的情节里,探讨关于灵与肉、轻与重的永恒命题。
(14)、特蕾莎在自我反思时,发现自己只是个表面上的弱者。她利用了她是弱者的身份,迫使托马斯生活在乡下,对此她曾内疚地向托马斯说因为自己让他失去了事业。而托马斯却说:
(15)、“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只有动物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被逐出伊甸园。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
(16)、紫霞仙子的择偶标准也会被现实中的女性们参考和沿用。当然,没有人会蠢到择偶时直接采用这三个指标:
(17)、“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他进一步追问:“如果王位上坐的是个蠢蛋,那么是否只因为他是个蠢蛋就可推卸自己的一切责任?”
(18)、对此笔者抱有悲观的态度,因为如果所有人都能保留目前的记忆重活一遍的话,世界只会更加混乱。假设时间表突然回到了1930年,全世界领袖的职责就是阻止希特勒上台。这样的话二战就不会轻易爆发,欧洲和苏联不会受到战争的伤害,美国发展得也不会那么快。博弈会更加复杂,由于大家都知道将来会有原子弹,并且各国的首要任务是核武器研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二战拖到核子时代爆发,正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所说:
(19)、《恋爱的犀牛》中的马路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黄碧云的《温柔与暴烈》中说:“我对于你,如鲸向海,似鸟投林,无可避免,退无可退。”
(20)、“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是在6次偶然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相遇的一样,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缘和合才偶然地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1)、这又是一本哲理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辨。该书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视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这部书告诉我们,人最珍贵的是生命,我们不能预示它会怎么样。人生一定要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那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之轻。书里头有句话:法国的大革命如果不断地发生,那么世界将多么可怕。但即使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它发生了,随着年岁的过去,时间慢慢把血腥的东西抹去。
(2)、作品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与萨丽娜、特丽莎之间的感情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把读者带入了爱情和性两者间。
(3)、一部分人生,拿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一部分用来彩衣娱亲,满足他人期望,剩下的那些,是为了哄自己高兴。
(4)、在托马斯的信念里,特蕾莎始终是一个需要他去拯救的被遗弃的孩子。家喻户晓的《俄狄浦斯》正是关于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的古老传说。
(5)、之后,他又娶了王后伊俄卡斯达为妻,并成为底比斯国王。但他万万没能料到,被他杀死在山中的那个君王正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与他同床共枕的就是他的母亲。最终他用针戳瞎双眼,离开底比斯,终身不见光明。本该是关于征服的故事,变成了谋杀和乱伦,俄狄浦斯选择了自我惩罚。
(6)、在这颗蔚蓝的星球上,什么是传奇?是主宰命运的英雄,是使天地色变的霹雳,是令人神往的秘境,是无法磨灭的记忆,是人迹罕至的奇景,是社会变迁的光怪陆离……
(7)、现在他站在窗前,极力回想那一刻的情景。却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