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精选90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 1、马雅可夫斯基是什么流派 (1)、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

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

1、马雅可夫斯基是什么流派

(1)、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2)、中国的诗人从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中吸取营养,嫁接他楼梯诗的形式,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开花结果,展示风采。在这方面作出可喜成就的有田间、贺敬之、郭小川等。

(3)、“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

(4)、革命的诗人,“进攻阶级”的伟大的儿子。中国人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的歌声如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你!坦克车,快速度飞机,真理的信徒,你的时代是永远的世纪!(3)

(5)、1912年开始写诗,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俄国未来派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

(6)、可见一个满怀期望的诗人在屡次遭受感情沉重的波折后,积累的重负真的会在某一刻击垮他。而此刻,在爱情中寻寻未果的马雅可夫斯基同时在诗歌文学上也没有达到他所理想的状态。他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冷眼相望,这更让他心里雪上加霜。

(7)、马雅可夫斯基同莉丽·布里克的感情迅速发展。他们几乎天天见面,由“近在咫尺”,终于发展到“同居一处”——当然,这中间还 夹着 莉丽的丈夫奥西普。

(8)、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9)、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

(10)、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著名作品有《名人传》以及这部《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还是社会活动家。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1)、在二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今天要把生活重新改造,直到衣襟上的最后一颗纽扣。”另一方面,革命革命为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艺术家带来了希望:他们将能不受审查机关的干涉进行创作,1917年3月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作家代表被选入主席团,这个协会主要目的在于为艺术和艺术家能独立于国家而斗争,这样的观点在几年后自然迅速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在当时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他说:“我的,总的来说也是所有人的座右铭,就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万岁,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艺术万岁!我不拒绝政治,但是在政治的领域不应该有政治。”如果说二月革命激发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热情的话,对于十月革命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两年里,马雅可夫斯基只写了十二首诗,这对于在其他年份勤奋多产的马雅可夫斯基来说绝对是反常的,这表明他被正在发生的事情震慑到了。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没有革命的形式,就没有革命的内容。

(12)、马雅可夫斯基,上衣口袋里插着三支笔,一支写诗,一支歌功颂德,还有一支写内心的愤怒。表面上是斯大林的御用文人,其实内心很叛逆,乍一看,还以为是德国纳粹d卫队长的照片,不去德国潜伏可惜了。感觉可以去T台做男模拍大片了。

(13)、这个勇猛英俊的天才诗人的形象,是马雅可夫斯基当时极力为自己塑造的形象。可作为一个才二三十岁的年轻诗人,他对自身的了解一定是有限的,他预感到他那条暂时还看不到尽头的人生之路必将是辉煌璀璨的,但对其幽深、坎坷和崎岖的一面显然还估计不足,因此他二十三岁时描画的这副桀骜不驯的自画像,和他用整个三十七年的生命最终描画出来的形象相比,显然要单薄许多。作为杰出的诗人,他生命中的许多秘密无疑埋藏在他那些粗犷有力的诗文中,而刚刚出了中文版的马雅可夫斯基传记《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则将他漂浮在诗文中的形象夯实了很多,揭开了蒙在这位英俊诗人面庞上的一层又一层面纱。

(14)、马雅可夫斯基和罗琴科为橡胶托拉斯生产的套鞋做的广告甚至在中亚被翻译成了波斯语(当时河中地区的书面语),可见影响力之大。

(15)、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很重大的责任。”

(16)、                           ——《像鸡毛一样飞》孟京辉

(17)、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1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俄国革命情绪的蔓延,马雅可夫斯基感觉自己是“在革命中找到了精神出路/并站到了文艺街垒上的俄国青年诗人”。二月革命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在新政权一个通讯社的宣传部门工作。他用图画来鼓舞革命,并给每幅画配上充满力量的诗。

(19)、一次和他的谈话让莉莉尤为反感。他们讲到了一位被奸污的妇女。莉莉觉得那个强奸犯应该被枪毙,但马雅可夫斯基却“说他理解他,说他自己也有可能强奸妇女,说假如他和一个女人同处一座无人孤岛之上,那么他明白自己有可能也会憋不住,诸如此类”。这让莉莉十分厌恶:“具体的话我当然记不住,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他的面部表情、眼睛、嘴,我记得那种恶心透顶的感觉。假如沃洛佳不是个那么伟大的诗人,那么我们的关系就到此为止了。”

(20)、现在看来,这个三人家庭好像很超前很开放。但在当时的俄罗斯,这并不罕见。19世纪六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中已经有了对类似愿景的描绘。许多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文豪也过着类似三人家庭的生活。其实苏联早期,人们在婚恋、情爱方面都是非常自由的。结婚、离婚都很方便,根本无需冷静一下。这是因为很多布尔什维克革命家继承了恩格斯的看法,即认为婚姻是私有制的表现,一夫一妻制就是对妇女的占有。苏联的第一个女性部长亚历山德拉·柯伦泰,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杯水理论”,她说人满足自己的情欲应该像喝一杯水一样容易。所以,马雅可夫斯基和布里克夫妇的三人家庭不仅不能算是异类,反而是模范的苏维埃家庭。

2、马雅可夫斯基的诗

(1)、(11)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4页。

(2)、“芒”的基本含义为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如初露锋芒;引申含义为像芒的东西,如光芒。

(3)、作为未来主义者的马雅可夫斯基和许多杰出诗人一样,一出声就已经拥有了不凡的语调和显而易见的才华。1912年马雅可夫斯基还是莫斯科绘画、雕塑与建筑学校的一名学生,他在和同学达维徳·布尔柳克散步时给他念了一首诗,由于不自信就说这首诗是一个朋友写的,布尔柳克没有上当,当即大叫:“这是你自己写的,你可真是个天才诗人啊!”就是这么神奇,布尔柳克一锤定音,这个英俊的大个子的命运就这么定了。自此,马雅可夫斯基也就走进了布尔柳克正在组建的未来主义者的圈子,1912年年底未来主义者第一本合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问世,其中刊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处女座,也就是他给布尔柳克念的那两首诗:《夜》与《晨》。在这本以“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轮船上扔出去”著称的小册子里,俄罗斯先锋派文学四位杰出的代表人物首次汇聚在一起,他们是马雅可夫斯基、布尔柳克、赫列勃尼科夫和克鲁乔内赫。

(4)、1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5)、2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46-648页。

(6)、这就意味着这首诗同时是首凄凉而悲情的诗。诗人终生未娶,也不曾衰老,虽然在自我终结生命的时候已经37岁,年入中年,可诗人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活在自己的“二十二岁的激情”中,激情燃烧的诗,也是首悲情四溢的诗。

(7)、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水根 朱顚云王尚知

(8)、20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9)、那莉莉呢?她是如何看待马雅可夫斯基的激情冲动的?写完《脊柱笛子》后,马雅可夫斯基把她请到自己在望德街的公寓。他用赌博赢来的钱和报社的稿费在叶利谢耶夫食品店买了烤牛肉,在美食家食品店买了杏仁糕点,在克拉夫特糖果店买了两斤多酒浸樱桃和巧克力,又在艾勒斯花店买了鲜花。他把皮鞋擦得锃亮,又戴上了最漂亮的领带。朗诵完之后,莉莉说了自己有多么喜欢他,可马雅可夫斯基却勃然大怒:“喜欢?然后就没了?为什么不是爱?”莉莉答说当然爱他,但内心深处她却在想:“我爱的是奥夏。”

(10)、①耐特,拉脱维亚人,任苏联外交信使,在执行任务时遭敌特袭击而牺牲。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黑海遇到了耐特的名字命名的轮船。

(11)、马雅可夫斯基在一九一八年为《穿裤子的云》第二版撰写的前言中,更加明确地概括了这层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就精神主旨而言,一九一八年的“精神革命”与一九一二年《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一脉相承,它所反对的都是有产阶级的“旧艺术”。倘若这一点为诗人提供了与布尔什维克亲近的可能,那么两者的分歧恐怕更多:首先,“未来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反威权的无政府主义”,10他们颂扬艺术的独立,个体的价值,拒绝承认任何施加于艺术与个体的领导,而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某些诗(如《穿裤子的云》、《给俄罗斯》、《人》)中,人们已能看出一种由个人主义向存在主义过渡的端倪,亦即诗人反抗的不只是世间的贫困、不公,他还要和缺席的神、不可逆的时间以及腐败的现实秩序进行斗争。其次,即令马雅可夫斯基的出身与他的诗学观念使得他与布尔什维克有着同样的敌人,“精神革命”的实质却是在与后者争夺一种文化上的领导权。本特·扬费尔德在此书开篇曾有过这样一段勾勒:“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社会政治实验,其目标是建构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马雅可夫斯基将自己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这场革命”,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诗人与其他未来主义者的内心想法并非如此简单:他们也许认为自己与布尔什维克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应由两者共同领导俄国社会:布尔什维克负责政治与经济,未来主义者们则负责文化上的事情。

(12)、在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里,高度的艺术技巧与高度的政治内容是完整的结合着的,他与整个苏维埃密不可分,他始终是举着一面大旗,走在苏维埃社会一切生活的前面。(6)

(13)、(8)北京中苏友协编《马雅可夫斯基》第149页。

(14)、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15)、我原本怀疑,这句话是否在苏联文坛政治地位甚高的诗人所说,但看到这张脸,一切疑问烟消云散,这张脸上,这双眼神里,简直就写上了这句话!

(16)、“时过境迁”之后,重审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不是要纠缠马雅可夫斯基对于今天尚有何种“意义”——既然诗人影响的退潮肉眼可见——而是说作为一个从“白银时代”走出并走进苏联时代的作者,他既没有因时代的断裂而迅速沉默,也从未在自己身上抹去“白银时代”的遗产。仅此一点,马雅可夫斯基便具有一种独异性:个人与群体、文学和政治、左翼文学和先锋艺术、精神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悖谬不仅至死纠缠着诗人,也让他的反抗和顺从、调和与不可调和、挣扎或弃绝转换为他自身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一言以蔽之,作为跨越两个时期且在两个时期均有活动的文学案例,马雅可夫斯基多多少少反映出了时代的某些真相,而正是这一复杂性赋予了他在当代依旧被“重读”的可能(如革拉特科夫、法捷耶夫,便不具备这种可能)——既在文学的意义上,也在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就前者来说,今天的读者需要的是一部未经删减、囊括诗人各个时期以及不同思想倾向的诗歌选本;就后者而言,则需要一部考订严谨、材料翔实的传记,如新近被译介过来的这本《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在这本书里,作者本特·扬费尔德力图将马雅可夫斯基从“第二次死亡”——“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准则进行必要的清洗”——中拯救出来,由此也让他在“第三次死亡”——“当苏联的大厦倾塌时,马雅可夫斯基也倾塌了”——中得以复活。作者试图呈现出诗人身上的重重悖谬,以此恢复其长期以来被削减与篡改的形象,证明他既不是苏维埃第一诗人,也不是人们“恨之入骨的那个体制的代言人”。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提供了一种对“马雅可夫斯基遗产”进行重估的可能。

(17)、未来主义最早是意大利的艺术流派,1909年,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宣言,这个宣言很有挑衅性,号称要烧掉图书馆、淹掉博物馆,让意大利把自己的历史、文物全都抛弃掉。而俄罗斯的未来主义分出了很多小流派,有自我未来派、诗歌顶楼、离心机派等。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战友们属于立体未来派。这个流派通常被视为最能代表俄罗斯未来主义的流派。

(18)、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莉莉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感情,我们都不必认为他的出现会改变莉莉对爱与性的看法。她一如既往有好几个追求者,而且她既不隐瞒这一点,也不隐瞒自己对奥西普那不灭的爱。小名“廖瓦”的列夫·格林克鲁格(Лев Гринкруг)多年以来一直是她的护花使者,莉莉在莫斯科就认识了廖瓦,而廖瓦每个周末都要来彼得格勒拜访他们。格林克鲁格出身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几个犹太世袭贵族家庭——他的医生父亲因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的功勋而获得贵族身份。列夫·亚历山德罗维奇自己受的是法学教育,并在银行工作。虽然他是个低调的追求者,而绝非什么唐璜,但他与莉莉的亲近却引来马雅可夫斯基强烈的嫉妒。

(19)、兰波《感觉》博尔赫斯季米特洛娃米沃什《诗艺》

(20)、未来主义在苏维埃政权治下的高光时刻很短暂,到1919年五一节前夕,当局就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委托未来主义者为1919年五一节的庆祝活动绘制装饰。未来主义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是由列宁钉下的,他声称未来主义者“往往把最荒谬的矫揉造作的东西冒充为某种新的东西,并且在纯粹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无产阶级艺术的幌子下,抬出某种超自然的和荒谬的东西”。另一位领袖托洛茨基对未来主义显然也没有多少好感,在《文学与革命》艺术中指出:“在未来主义对过去的夸张的拒绝里,包含的是波西米亚式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的虚无主义,而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但托洛茨基持有这样的观点显然要早得多。在苏维埃领导层只有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和未来主义者有较密切的交往,但是不能同意他们对古典经典作家不屑一顾的轻浮态度。结果可想而知,未来主义者丢掉了自己的报纸,而且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里也几乎丧失了自己全部的影响力。

3、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马雅可夫斯基写作着名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宁的传记和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和演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2)、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3)、《脊柱笛子》《莉莉奇卡!》以及那首标题不太像诗的《致一切》——马雅可夫斯基这些年的作品见证了他是如何将莉莉神化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从兴奋急坠到最深沉的绝望,从愉悦掉落到痛苦,前者都是爱情所赐,而后者则是没有回报的感情付出所必然导致的。在《莉莉奇卡!》一诗中他写道,没有莉莉就“没有大海”、“没有太阳”,只有“挚爱的你的名字的鸣响”能为自己带来愉悦。在《脊柱笛子》中,他歌颂“化了妆的,/红发女人”,也就是莉莉,把“撒哈拉般燃烧的面颊”放在她双脚边,并赠给她一顶冠,“冠冕中我的语言是/一条抽搐织成的彩虹”:

(4)、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5)、当玛丽亚最终露面,并宣布自己要嫁给另一个人时,诗人冷静得“像亡者/的脉搏”。但这种冷静却是被迫的——他体内有某个他者正在奋力冲破狭小的“我”。他“美妙地病了”,也就说热恋了——“他得了心火病”。诗人提醒赶来的消费队员,“要温柔地爬向燃烧的心”,并试图靠自己用“一桶桶满溢的泪水”扑灭火焰。灭火失败后,他意欲支撑在肋骨上挣脱出自己——“你是跳不出心的!”,你也躲不掉对爱人的永恒思念:“你哪怕,向诸世纪呻吟出/‘我烧着了’/这最后一呼!”

(6)、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

(7)、  诗歌5首,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

(8)、在十月革命后,埃尔莎嫁到了法国,这段不成功的婚姻很快就结束了。她在法国一度穷困潦倒,直到与法国大诗人阿拉贡走到一起。从此,她才与姐姐平起平坐,她们都是一个伟大诗人生命中的女人。但埃尔莎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自己也写作,她起初用俄语写作,后来用法语写作。二战时,她和阿拉贡用文字激励法国的抵抗运动。后来,埃尔莎成了第一个拿到龚古尔奖的女作家。糜绪洋还提到,如果大家去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学史的话,莉莉的名字经常会冷不丁从哪里冒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曾是她的正式男友,或者有过暧昧关系。

(9)、我是多么愚蠢哪,竭力想把头埋进音韵的羽毛。

(10)、过了三年,也就是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用四个口号来描述这部长诗的“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在诗中其实并没有这种体系化和对称性,但如果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代词“我”来代替那个意识形态色彩的“你们”,那这些描述就显得相当准确:《穿裤子的云》讲的就是这些东西,但却不是“你们的”,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而是我马雅可夫斯基那折磨人的单恋,我通向各各他的美学道路,我反对不公的抗争,我与残忍的、缺位的神的斗争。

(11)、《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出版两年后,历史以奇怪的方式呼应了未来主义者破旧立新的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过,战争在艺术家圈子内部引发的爱国主义热情倒还在其次,譬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眼中,他就将战争理解为弥赛亚的降临,将其视作人性涤罪与美学革新的历史转机。诗人既天真地相信经过战争洗礼的俄罗斯将要诞生一批“新人”——所以战争“不是无谓的杀戮,而是一首关于被解放和被歌颂的灵魂的长诗”6(人性涤罪),也浪漫地认定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礼物”即是对未来主义诗学观念的证实(美学革新)。“一战”爆发整一年,马雅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首长诗《穿裤子的云》。作者在此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听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朗诵后,高尔基“像女人一样号啕大哭”。无论这个细节与事实是否有所出入,其时的俄国艺术已然在未来主义的旗帜下,先于社会变革完成了自身的革新。未来主义者要求艺术不受政治干涉,创作拥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大概也是马雅可夫斯基在二月革命爆发后对其热烈欢呼的原因。在比较了马雅可夫斯基写于一九一七年的三首关于革命的诗歌(《革命(纪事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后,本特·扬费尔德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带有强烈无政府主义倾向的自由意志社会主义”,7因此他“接受二月革命,视之为自己的革命”,但又“并未对任何具体的政治路线表示支持”。8

(12)、糜绪洋说道,大家对马雅可夫斯基的了解都是经过剪裁过的片面形象,而扬费尔德写的这本传记,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就和大家想象中伟光正的红色诗人大不一样。

(13)、形式主义文论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以前,俄罗斯的文艺批评将艺术看成一个形象系统,或者是一个价值系统。这就像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的那一套理论,比如这部作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4)、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15)、新中国成立后,在诗坛上出现了当代两位优秀的抒情诗人——贺敬之和郭小川。他们都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诗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郭小川称:“我自己,确实更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他的作品强烈地表现了时代精神,真正说得上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进军的号角。”(9)著名诗评家谢冕教授在《和新中国一起歌唱——建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简单回顾》一文中,谈到郭小川的创作与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关系时指出:“郭小川是以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富有号召力与鼓动性的战士和诗人的身份,在当代诗歌史上出现的。他的最初引起强烈反响的诗篇,是那些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诗句如排炮一般震动人们思想的《致青年公民》。”又说:“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是‘楼梯诗’,所谓的‘舶来品’,也是好诗。”该文在谈到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时指出,贺敬之“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旦时机成熟,他便笔墨酣畅地放声歌唱!”从1956年的《放声歌唱》到1963年的《雷锋之歌》,从1976年的《中国的十月》到1977年的《八一之歌》,贺敬之的每一首诗都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珍品。因此,谢冕教授强调:“郭小川和贺敬之可以称作我们时代的鼓手。”

(16)、马雅可夫斯基,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自十月革命之后,他的作品从未来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著有长诗《好》与《列宁》,是他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好》赞美了十月革命,《列宁》则盛赞了列宁的一番作为。

(17)、“四面八方跑遍,不如去莫农联”,这句广告词是当时马雅可夫斯基的名片。当时许多文坛人士常用这句话来揶揄他不再进行严肃创作,但他自己却说,这句广告词是很高品质的诗。这或许是列夫的“社会订货”文艺观的最佳体现。

(18)、长诗的第一部分讲述了对一位年轻女子玛丽亚的爱,她的一个原型是玛丽亚·杰尼索娃。在约定地点等待她时,马雅可夫斯基觉得“静静地,/像病人下床,/一根神经往下跳”,然后“……和两根新的/乱跳着绝望的踢踏舞”,舞蹈之迅猛使约定见面处楼下房间的灰泥都开始往下掉。

(19)、随后就是一声枪响,马雅可夫斯基饮弹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20)、⑦存在主义: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总体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代表性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4、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重要作品有

(1)、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2)、虽然手稿被撕毁了,但文本的一些片段似乎被用在其他短诗里了,比如在这首中:

(3)、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明确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

(4)、芦芒,原名李衍华,字福荣,又名李洵,笔名芦芒,上海市人。著名作家、诗人,工书善画,国画擅长花鸟、尤工画牛,富有浓重的乡土气。生前曾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民国27年(1938年),在上海一所美术学校学画,生活艰苦,曾当过家庭教师。此时,他接触了中共d员,阅读了《马克思传》、鲁迅编《苏联版画》、《珂罗惠支版画》等革命作品,并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有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之称。

(5)、(选自《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有删节)

(6)、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7)、我是多么愚蠢哪,竭力想把头埋进音韵的羽毛。

(8)、(吉他:华山 吉他/合成器:王闯 贝司:宋阳 鼓:毛毛)

(9)、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com

(10)、在整个一九一八年,上述幻想先后遭到三次打击:首先是同年一月,造型艺术处在彼得格勒成立,它直接让二月革命以后自由组建的文化工作者联盟形同虚设;其次是同年四月十二日,契卡消灭政治无政府主义,两天后“诗人咖啡馆”即被取缔。在传记作者看来,“这两起很可能彼此相关的事件标志着俄国革命的无政府主义阶段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终结”;11第三次打击最是致命:一九一八年秋季,布尔什维克真正统一了政权。它直接让此前要么对布尔什维克敬谢不敏要么持抨击态度的作家们转变态度,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季诺维也夫说得没错:“身处我们目前经历的时代,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学校不可能是中立的,艺术是不可能中立的,文学是不可能中立的。同志们,我们别无选择……”12但放弃艺术的中立,或者说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其本质又是一种告诫:应当交出文化上的领导权……一九一八年秋,大批先锋艺术家与未来主义者加入造型艺术处,如马雅可夫斯基、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帕维尔·库兹涅佐夫、伊利亚·马什科夫、罗伯特·法尔克、阿列克谢·莫尔古诺夫、奥莉嘉·罗扎诺娃、瓦西里·康定斯基等。正是由此开始,马雅可夫斯基才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未来主义开始进入到与左翼艺术的磨合时期。

(11)、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12)、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3)、尼·奥斯特罗夫斯基,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他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私奉献的红军战士保尔形象,然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这部不朽之作的,实在不易。

(14)、⑤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瑞典斯特林堡的《到大马士革去》。

(15)、未来主义者里面许多分支流派也互相看不上眼。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创始者马里内蒂,到俄罗斯来表演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战友们就跑去砸场子。这就是未来主义者挑衅性的舞台风格。

(16)、一百年前,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享乐主义者,一个生活观念超前的先锋派,一个头脑里爬满了欲望小臭虫的坏蛋,由于一场大火被救援的水冰冻了整整五十年。

(17)、病毒学专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鱼身上复制的可能性很小

(18)、郭沫若于1945年7月25日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时,在留言簿上曾写下了一首“马雅可夫斯基诗型”的诗:

(19)、(3)北京中苏友协编:《马雅可夫斯基》,第154~156页。

(20)、3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5、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1)、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2)、这两节诗引自《致一切》,这首诗是马雅可夫斯基第一本诗选《朴素如牛哞》的抒情序曲,而诗集的标题则借自悲剧《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将这首诗选作整本诗集的序曲并非随意之举,因为这首诗是献给莉莉的,这个标题也就意味着整本书都是献给她的。我们在上面引用的这几行诗是以具体的生平事实为依据的——莉莉曾向马雅可夫斯基讲述过,他和奥西普的新婚之夜就是这样度过的。诗集于1916年10月出版。尽管当时莉莉和奥西普之间的爱情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马雅可夫斯基却依然将奥西普视为赢得莉莉芳心的竞争对手,以及确立两人稳定关系的障碍;而莉莉很可能也在利用自己为人妻的身份来和马雅可夫斯基保持距离。

(3)、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4)、这是马雅可夫斯基22岁时写下的诗句。这个仅仅活了37岁的苏联诗人喜欢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当众朗诵。据说他声音洪亮才思敏捷。那时候的年轻人无论男女都疯了一样的爱他,他们跟着他一起默诵,就像今天的年轻人跟着歌星一起哼唱。        ”

(5)、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6)、以上简单的介绍了俄罗斯文学木秀于林世界文学的几个简单原因。

(7)、当1915年长诗《穿裤子的云》的一个片段发表在文选《射手》中时,它的体裁界定也是“悲剧”,而在《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一文中,诗人称它为自己的“第二部悲剧”,这样一来也就确立了长诗和剧本之间的直接联系。由于《云》最初被称作《第十三个使徒》,这一联系就变得更为明显了——因为第十三个使徒不是别人,正是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当马雅可夫斯基迫于审查的要求而更改标题时,他选择了《穿裤子的云》,而这又成了他的另一个位格。《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使徒》和《穿裤子的云》这三个标题都是作者之“我”的同义词——对于一个创作具有深刻自传性质的诗人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手法。

(8)、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9)、肖鼎臣、毛雪雯、王梓行、朱昊、齐林、丁韶仪、蔡舒婕、王颖、王廷、王尧 

(10)、(13)《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四卷,第571页。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