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达夫的个人资料简介精选83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郁达夫简介及作品 1、郁达夫简介及作品有哪些 (1)、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大举入侵,中国国内形成了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新局面,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蓬...

郁达夫简介及作品

1、郁达夫简介及作品有哪些

(1)、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大举入侵,中国国内形成了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新局面,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蓬勃兴起。中国共产d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地理位置建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广泛团结香港同胞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斗争,为支援祖国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3)、最早出现的报告文学作品: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新史》。

(4)、清宣统二年(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厉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5)、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6)、我去的那一天,记得是阴晴欲雨的养花天,船到桐庐,已是灯火微明的黄昏时候,不得已只得在码头近边的一家旅馆借了一宿。

(7)、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

(8)、第一无产阶级的戏剧团体:1929年由夏衍、郑伯奇等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

(9)、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10)、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学交往”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古代文学交往、现代文学交往固然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但比较而言,当代文学交往更是“金桥”,因为它能够增进对人类当下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传播当代价值观念,描绘当代开放、多元、包容的人类共同生存状态,有助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在人类交往中,当代文学交往是雅致的交往,能够开拓和放大作家自我的生命体验,为创作带来异质的经验和新的可能,以更大的格局激荡现实、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有利于促进多元文明并存的世界格局,满足世界各国协同发展的现实诉求,由此,谓之“金桥”。

(11)、    香港沦陷前,香港地区已是中国获取海外援助的重要中转地。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积极工作下,海外华侨不仅踊跃捐款捐物,还积极响应中国共产d的抗日号召,纷纷回国参军参战。

(12)、第一无产阶级的戏剧团体:1929年由夏衍、郑伯奇等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

(13)、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14)、同时,良乡的肥大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1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16)、我擦擦眼睛,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忽而变了样子。清清的一条浅水,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紧,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

(17)、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虽然这只是一个轮廓,但那里的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18)、    日军侵占广州后,华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紧要关头,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积极协助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建立和发展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相继建立起东江、珠江、琼崖等地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促进了华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

(19)、最早使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残春》。

(20)、最早使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残春》。

2、郁达夫的个人资料简介

(1)、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

(2)、    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的指示,廖承志立即召集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等在香港召开会议,决定组成惠阳工作团,带领共产d员和积极分子60余人,到惠阳组织共产d领导的抗日武装。工作团一行人抵达惠阳后,成立了中共惠宝工委,并组建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此期间,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中共香港地方组织还从香港动员了一批共产d员和爱国青年赴惠阳参军参战,其中一部分直接加入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筹建珠江地区的抗日武装,早在1938年春,廖承志在香港就多次动员大革命时期佛山、南海地区农民运动的领导人吴勤回乡组建抗日武装。广州沦陷后,吴勤在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帮助下,在广州南郊组建了抗日义勇队,随后被编为广州市区游击第2支队(简称广游2支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十分关注以红军改编为焦点的琼崖国共两d谈判,曾反复去电及协同中共广东省委派人前往指导谈判,强调要坚持红军政治上组织上独立自主的原则。在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协助下,琼崖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2月5日,正式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简称琼崖独立队,后扩编为琼崖独立总队)。

(3)、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4)、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

(5)、“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6)、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扩展资料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7)、    对于获捐物资的运输路径,办事处也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之前,海外援助八路军的物资运送路线是由香港船运经惠州、老隆,陆运至韶关,再转运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广州沦陷后,经广东运输线受阻,便设法在越南海防设立转运站,经海上运到海防,由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接收后再转运到各抗日根据地。香港失守后,坚持对日作战的港九大队将收集的英军遗留物资和武器弹药,连同每次战斗后缴获的大部分战利品,源源不断运回内地,并利用香港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帮助中共组织和游击队搜集、运送物资。日本投降后,港九大队积极转移武器弹药,就地掩埋或设法运回内地,还将收缴的日军汽车转给当地汽车行,为以后部队活动积蓄了经费。

(8)、文学是人类情感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具有直达心灵的情感力量。文学作品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以其为中心,作者、读者、社会等若干主体,可以建立间性交往关系。文学作品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媒介,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民众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之间形成文明互鉴。

(9)、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又念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10)、闲书是郁达夫作,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6年5月1日付排,5月30日初版,印3000册。全书收有文章40篇,内容较杂,有杂文,有书话,有评论,有游记等。

(11)、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12)、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象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13)、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14)、心疼!患病儿童大幅增加,医生们都累倒了……

(15)、    推动并领导香港的抗战文化运动,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卓有成效的工作之一。全国抗战爆发,尤其是上海、广州相继沦陷后,内地一批知名的文化艺术界人士被迫转移到香港,与香港的本土文化人士一起,将香港变为华南地区进步文化的中心。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分布在香港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的共产d员,“一步一个脚印苦心经营”,共同组织抗日新闻、文化团体,创办抗日报刊,开办进步书店,编演进步戏剧、电影,不仅扩大了中国共产d的影响,还构筑了香港抗战文化的宣传阵地。除翻印《新华日报》、创办《华侨通讯》和《华商报》外,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团结了一批进步报刊通讯社,如梁漱溟任社长的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报》,邹韬奋、茅盾任编委的《大众生活》等,并与保卫中国同盟配合,翻印出版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以及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刊物《群众》,在国内外发行销售。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影剧作品成功推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及香港中国新闻学院也相继成立,培养了180余名抗战急需的新闻工作者。

(16)、    在熙熙攘攘的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2楼,开设着一间经营茶叶批发零售的“粤华公司”。这间位于香港闹市却并不起眼的商铺,就是新组建不久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该办事处的建立,缘于香港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政治环境。至1937年12月,中国沿海诸港口相继沦陷或被日军封锁,香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和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枢纽。同时,由于英国政府对中日战争持中立态度,使得香港成为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必争之地。为了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决定派精通多国语言、富有统战工作经验的廖承志,前往香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负责收集各种情报。12月18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在武汉与英国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克拉克·卡尔会晤,提出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等事宜,得到港英当局应允。此时,廖承志几经周折,从汉口抵达香港,以八路军代表身份,同已抵港的原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一起,联手筹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17)、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 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18)、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

(19)、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20)、拿起我这枝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却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

3、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

(1)、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桔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

(2)、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3)、    除汇集捐款、转运物资外,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动员、输送了大批青年华侨和专业技术人员回国参战,仅191939年两年,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回国的上述人员就达600余人,其中不少是八路军、新四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柯棣华为代表的大批援华医疗队,经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介绍,跋山涉水到达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前线,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推动和支持成立了大量回乡服务团,成为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直接投身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途径。影响较大的有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香港学赈回国服务团等。各团的领导人都是共产d员,廖承志、潘汉年等经常会见各团负责人,共同商讨抗日计划。

(4)、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正式成立,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以经营茶叶生意为掩护,宣传中国共产d的抗日主张,联系香港等地中共组织及海外华侨,接受和转运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捐赠的抗日物资,并兼办新四军有关事宜。办事处严格按照秘密工作的要求运行,机构尽量精简,廖承志任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参与领导,连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他们以中共代表的身份频繁往返于武汉、广州、香港之间,积极进行统战工作。20多名工作人员则多以个人的合法职业身份和各自的社会关系为掩护,分别开展各项工作。

(5)、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

(6)、《达夫游记》讲述了郁达夫的一生:始终在路上。为了生计,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所到之处,他尽情领略,把“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蠼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刘海粟语)。

(7)、    为了促进华南抗日武装的迅速发展,廖承志和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还多次分别或联名致电中共中央,请求延安派有作战经验的粤籍干部回广东工作,并组织大批爱国华侨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回乡支持抗战。同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华南抗日武装筹措钱款物资,使部队的给养和经费有了一定的保障。1939年初,国外华侨寄给宋庆龄并经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转交给曾生部队的款项,一次就达港币20万元。1940年1月后,根据中共中央“琼崖要有三部电台,并以一部与中央联络”的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设法购置了一部75瓦的接收发报机,于8月送至琼崖独立总队,保证了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总队与中共中央的及时联络。

(8)、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9)、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

(10)、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1)、    1938年6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香港与保卫中国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及其他委员的合影。右一为廖承志,右四为宋庆龄。

(12)、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13)、《达夫散文集》是北新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郁达夫。收《归航》、《立秋之夜》、《还乡记》、《给沫若》、《送仿吾的行》、《志摩在回忆里》、《雕刻家刘开渠》、《光慈的晚年》、《追怀洪雪帆先生》、《记曾孟朴先生》、《灯蛾埋葬之夜》等26篇。

(14)、    利用香港地理位置接近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联络海外华侨时,着重开展与东南亚华侨的联络工作,相继创办了《华侨通讯》《华商报》等刊物,积极宣传国内抗战,成为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了解祖国人民抗战的窗口。为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办事处还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派出如郁达夫、胡愈之等著名文化界人士,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开展工作,密切了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在号召组织海外华侨捐款捐物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仅1938年就以周恩来、叶剑英、廖承志、潘汉年名义3次联名致函海外,呼吁侨胞援助八路军将士,都得到各界热烈响应。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也积极开展“援八(路军)”“援四(新四军)”运动,成立了“援八援四委员会”,积极筹措财物,所筹款项都由下属各级组织分批秘密汇集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据不完全统计,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后的两年半时间,共收到海外华侨汇款220万元和大量物资。

(15)、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16)、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17)、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18)、最早出现的报告文学作品: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新史》。

(19)、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20)、从一个地方走出去的人,往往带有某种若隐若现却又根深蒂固的相同印记。不论日后经历着什么,源自骨血中的习性不知哪天就会突然钻出来,使人缅怀之余,更想要复制过往的一时,一天,一季。

4、郁达夫的简介及作品

(1)、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2)、《郁达夫精选集》是2006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郁达夫。本书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

(3)、一九三岁在辛未,我在江浙附近的穷乡里,游息几天,偶尔看见一家扫墓的行舟,乡愁一动,就定下了归计。赶到故乡,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和家人去上了几处坟,与许久不曾见过面的亲戚朋友,来往热闹了几天,一种乡居的倦怠,忽而袭上心来了。于是,我就决心上钓台访一访严子陵的幽居。

(4)、    1938年6月,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由具有独特政治地位和享有崇高声望的宋庆龄发起筹建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港正式成立,宋庆龄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任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直接参与组织工作,其成员不乏中外知名人士,如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国民d著名人士冯玉祥、印度民族革命领袖贾·尼赫鲁、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等。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保卫中国同盟密切配合工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d领导的敌后抗战,为其赢得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许多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不方便出面处理的事务,也改由保卫中国同盟出面协调办理,突出表现在接收和转运海外捐赠款物,接待和护送华侨青年、国际友人等方面。据统计,保卫中国同盟成立仅一年时间,就从各国为八路军、新四军筹款约25万港币,并筹集了大批部队急需的物资、药品和医疗器械。此外,本着开诚布公、广交朋友的统战策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积极指导海外华侨抗日斗争的基础上,还与著名华侨领袖、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起人司徒美堂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对在港从事金融业的邓文田、邓文钊兄弟进行了统战工作,争取他们从人力、财力上全力支持办事处工作,由此促成了香港各界和海外侨胞团结抗战的全新局面。

(5)、蠢起来漫不经心二起来猝不及防“胖达”show开始

(6)、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7)、习近平: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d引向深入

(8)、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9)、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正因如此,我对于富春江上的严陵,二十年来,心里虽每在记着,但脚却没有向这一方走过。

(10)、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11)、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12)、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13)、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14)、次日过了桐庐,江心狭窄,浅滩多起来了。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我在船头上一口一口地喝着严东关的药酒,和数年不见的朋友高谈阔论。直到盛筵将散,船家大声的叫了起来说:"先生,钓台就在前面。"

(15)、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16)、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

(17)、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8)、与单纯的性爱描写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秽之作更有天壤之别,《沉沦》的作者是把年青人正当的、合理的性爱要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描写的,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量。

(19)、中日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学交往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交往史中,文明互鉴贯穿始终。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日益引起日本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速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日本当代文学也被大量引进中国,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加深了中国读者对日本的理解。中日当代文学的交往:何止村上,何止莫言?

(20)、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

5、郁达夫简介及作品图片

(1)、    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确立的香港为“国际宣传及华侨运动的中心地区”的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伊始,就以香港为阵地,重点开展了对国民d民主人士、在港知名人士及国际友人的统战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保卫中国同盟联合抗日。

(2)、作者:张恒军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3)、    当国内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适时利用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反对投降妥协的斗争,揭露事实真相,成为中国共产d宣传自身形象、维护团结抗战局面的尖兵利器。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国共关系发生倒退,英法美等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达成妥协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波及香港的复杂情况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积极开展了“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斗争,进行了对国民d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声讨。同时,一方面派出一批新闻工作者分赴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建立报刊据点或加入当地进步华侨报刊工作;另一方面或通过在港和海外各进步报刊报道,或口头向各界人士解释,打破了港英当局和国民d的新闻封锁,揭露了国民d顽固派的反共妥协行径。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印发大量材料,并开展各种社交活动,揭露皖南事变真相,在香港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鉴于重庆、桂林等地的进步文化人士大部撤至香港,同年5月,廖承志、潘汉年、胡绳、夏衍、张友渔等组成中共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由此将大量来港进步文化人士团结在中国共产d周围,使香港成为盛极一时、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宣传阵地。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