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足为训的用法是什么精选117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不足为训的用法 1、不足为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1)、成语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不足为训的用法

1、不足为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1)、成语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2)、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塞住;误:充满)

(3)、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4)、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有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5)、(病句举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6)、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7)、“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一如意气,造就了这个世界上许多的美好事物。(是为合)

(8)、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9)、(病句举例)在这七月流火的夏天,英勇的志愿者无私奉献。

(10)、成语释义: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1)、成语释义: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12)、国之干城:御敌的武器工具,比喻国家的捍卫。

(13)、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并非无恶不作的意思,而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是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通过加工合成之后,其药性极其酷烈,是可以毒攻毒的良药。

(14)、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15)、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16)、家鸡野鹭: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喻人喜爱新奇,而言其平常的事物。

(17)、(病句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8)、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19)、成语释义: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0)、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不足为训的用法是什么

(1)、(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2)、“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老、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3)、议论文的写法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4)、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5)、例9: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高考题第4题A项)?

(6)、如数家珍: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但熟悉的对象不能是自己收藏的宝贝。

(7)、长治久安: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正:太平;误:治理)

(8)、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训”不是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9)、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10)、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1)、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12)、2002年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息鼓

(13)、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塞”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塞”.

(14)、时绌举赢:在困难的时候做奢侈的事情悬悬而望:一心一意盼望。

(15)、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16)、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奥运,举国欢庆,气氛火热,圣火传递,同一世界,同一梦想。但是,不和谐的色彩也玷污了奥运火红的火炬、绿色的橄榄枝。据报道,8岁孩童用55天时间完成抵京“马拉松式”赛跑;10岁孩子捆绑双臂在激流中前行;8岁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达首都北京……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不实评论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我们举办一个理性的奥运,就需要理性的行为作支撑。热情由火热的激情变为疯狂。

(17)、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18)、深谋远虑:“深谋”深刻的谋划,“远虑”长远的考虑。所以“深谋远虑”的意思是谋划得周密,考虑得长远。

(19)、示 例: 岂可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剃而禽狝之,能无乱乎?(《资治通鉴·唐纪昭宗天复三年》)

(20)、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3、不足为训的用法是

(1)、(例句)而这似乎正是小羚羊幸免于难的秘密,因为很可能当小羚羊误入魔爪时,这些食肉动

(2)、成语释义: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3)、释 义: 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4)、成语释义: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5)、“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不用于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辛弃疾写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一回头就看到了那个人。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其实是误用。

(6)、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7)、“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

(8)、(成语释义)《汉书·王吉传》记载:“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9)、“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

(10)、正确用法:当主食价格飙升,穷人们首当其冲。

(11)、守株待兔——贬义词,不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12)、1997年莘莘学子不孚众望趋之若鹜万人空巷

(13)、(点评)句子在此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能刊登的言论”,不刊之论用在这里不正确。

(14)、(病句举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15)、(病句举例)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文章多是不刊之论。

(16)、挖耳当招: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17)、“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孚”的意思是使信服,“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

(1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事物动摇,他们以仁爱待人接物,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说“仁者乐山”。

(19)、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20)、可惜,现在有些人还缺少这种牺牲精神。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d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个人眼前的“实惠”。不是吗?……这种极端利已者的人生观,和前面那种人相比,显得何等渺小,和我们今天的历史重任何等不相称?

4、不足为据还是不足为惧

(1)、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成语释义: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3)、一篇文章要尽量地用例,当然也不是用例越多越好,可以在举例时分析、论证。

(4)、成语释义: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5)、“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但自从秦始皇以来,“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下令使这个词从此和普通人无缘。

(6)、陈陈相因:因袭旧套,没有革新和创造。沧海一粟: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曾几何时:才多少时间,比喻时间不长。曾经沧海:比喻曾经见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缠绵悱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样子,形容悲苦不能排遣的心情。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城下之盟:逼迫签定的条约。春风化雨(夏雨雨人,春风风人):比喻及时给人以教育或帮助。

(7)、待价藏珠:比喻有真才实学,等待被人赏识重用

(8)、正确用法:我只有几分薄田和手中的一支炭笔,身无长物。

(9)、(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0)、文不加点:   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1)、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12)、击节称赏:打着节拍赞赏,形容对别人的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13)、如果梭罗没有挣脱嘈杂城市的束缚,瓦尔登湖的涟漪也不会在他的心中荡漾;如果梭罗没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阳光里,那么恬静的清明也不会属于他;如果梭罗倾向于那些为金钱而束缚的人们,他也不会拥有属于他的那些冷雨。

(14)、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15)、成语释义:聚敛:搜刮,盘剥。厌:饱,满足。尽力收刮钱财,永远也不满足。形容非常贪婪。

(16)、得鱼忘筌:比喻成功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

(17)、空穴来风: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1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19)、正确用法: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

(20)、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5、不足为训解释

(1)、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2)、曾经沧海:比喻曾经见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3)、(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白话译文: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图获得好处而没有满足的时候。

(4)、画虎类犬: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被人作为笑柄

(5)、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6)、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7)、首先这三组成语都有方法错误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差别的。

(8)、“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9)、不知所云——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10)、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11)、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12)、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13)、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14)、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5)、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使用论据要讲究方法。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要注意设问与举例相结合。例如:

(16)、缠绵悱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样子,形容悲苦不能排遣的心情

(17)、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18)、在此处,“校”意为“计较”,“犯”是“触犯”的意思。“犯而不校”是说受到别人的触犯或者无礼,不去计较很多,是一种宽容的心态。

(19)、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20)、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1)、 “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渐渐转凉。七月指的是农历,“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星名,即心宿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α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流”指的是西沉。祖先早先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逐渐转凉的征兆。

(2)、“跳槽”原专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大家拿来当成交换工作的习惯用语。

(3)、成语释义: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4)、“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5)、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6)、他的母亲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他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7)、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8)、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9)、《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这属于误用。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1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1)、竭泽而渔: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12)、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长物是指多余的东西。

(13)、成语释义: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14)、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15)、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16)、用 法: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是非混淆

(17)、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