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是精选73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1、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有何特色 (1)、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他的田园诗为...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1、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有何特色

(1)、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x胸中自然流出&#x,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又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2)、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3)、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4)、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5)、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6)、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7)、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资料图图源网络)

(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9)、平淡并非浅薄,也不是没有深文大义。平中有奇,淡中有浓,才是诗人们苦心孤诣的深衷,正所谓舍皮毛而得真髓,透表相而知神韵。

(10)、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于西田获早稻》劈面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语言上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创新性地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11)、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12)、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13)、“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4)、平淡中有绮丽苦闷中有快乐(资料图图源网络)

(15)、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x淡乎寡味&#x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16)、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17)、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18)、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能够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及田园生活,所作诗歌风格清新、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他的作品笔法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崇拜。比如,他的代表作:

(19)、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20)、综上所述,老、庄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文艺观念: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质朴无华,不烦绳削。语言所要表达的是大道之美,是真意,因此语言也要有真实朴素的风格,如果可以领悟到大道的意味的话,甚至言说也成为累赘。

2、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是

(1)、王维 《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2)、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3)、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4)、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归园田居》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诗歌的画面。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色彩变得浓郁。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描写的景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如村庄、鸡犬、豆苗、桑麻、小巷,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看似平平淡淡,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5)、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6)、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7)、但陶渊明诗中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志目的、无外求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宁静、自由、优美。

(8)、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9)、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鸟、鱼、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吠、鸡鸣……娓娓道来,生趣盎然。岂不知天天闻此、观此是何等单调无聊!有幸悟出此中真谛非诗人莫属。这才真的算是“诗意的栖居”!

(10)、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11)、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x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x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12)、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13)、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巧妙构思。

(14)、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15)、李清照|在那样一个很不风流的时代,却活得很风流

(16)、经历了十三年的仕途他的"壮志"早就幻灭了,但长期的生活经历却使他认清了当時社会的黑暗面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巜归去來辞序》)他的去志是坚决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他对当時道德堕落的上层社会的评语是"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他再四歌颂"贫穷"和贫士"这是对当時权贵们的有力抗议,他赞扬黔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大无畏精神。

(17)、不过回家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生存的问题。好在诗人身子骨硬朗,而且愿意披星戴月、起早摸晚,所以养活一家老小应该没问题;甚至还可以通过种植农副产品,置换一些布帛和美酒。

(18)、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看似无奇,但仔细深思,其意境却是深远的。

(19)、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20)、《拟挽歌辞》共有三首,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庄子的影子,只不过庄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学家,而陶渊明则是一位想得开、说得出且做得来的诗人。

3、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1)、再次需要强调的是,陶诗在平淡自然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单调乏味的平淡,只是寡淡无趣,面目可憎,其妙处高处在于寄至味于平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平却平得有趣,淡却淡得有味。例如《移居诗》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敝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首诗只是描述了移居南村及其与邻里交往的寻常情景,但其中汩汩流淌着至深至浓的人情。正因为陶诗意味淡而实厚,因此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一是反复咀嚼,领会其中的蕴涵。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2)、纵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可以说是从开篇美到结尾,无论是情味深永的语言,还是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的境界,亦或是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

(3)、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可是他只干了不到三个月就挂印离去,理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时诗人已过不惑之年,之前也做过各种小吏和幕府,但最终选择归隐,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喜欢恬淡悠闲的生活。

(4)、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地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有些诗歌热情似火,而有些作品却平淡如水。不过平淡其实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风格,诗人们为此需要花费很多工夫。

(6)、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7)、苏轼|人生风雨,又有何妨?一切皆空,坦然面对

(8)、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著有《陶渊明集》,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语言、淡雅脱俗的意境,我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直接影响着唐朝的田园派,白居易、王维和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田园派,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9)、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10)、《与魏居士书》: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曰“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后之累也。

(11)、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12)、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13)、写农村生活和劳动场面的。陶渊明他不去是隐居田园嘛。在农村隐居,那就会写到日常的农村生活,以及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就是去干农活。尤其是晚期,他的房子被烧了,家里没什么钱了,怎么办?就得自己去劳动赚钱吃饭。比如《归园田居》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写种豆,估计是刚开始接触农活,还不大会种地,所以豆子长的不好,反倒是杂草长的特别好。后来又写,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大概是到了后来了,种田本事学到了,所以种桑树啊,种麻啊,都长的很不错,地也开垦得越来越多。

(14)、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

(15)、陶诗风格形成的东晋末期的诗风究竟如何呢?《诗品序》说得很明白:

(16)、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17)、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18)、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19)、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0)、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安盘言陶诗“冲澹深粹,出于自然”(《颐山诗话》);徐骏说它“淡泊渊永,复出流俗,盖其情性然也。”(《诗文轨范》)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写道:“陶渊明真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倾其所有,尽性发露,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等。所有这些描述都带有着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本香,却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独特的阅读体验。

4、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

(1)、“古之学者耕且养”,陶渊明也是继承古训的,务农自不必说,但猜想他庄家肯定种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好读书不求甚解”;泛览、流观可窥其读书的态度了。

(2)、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券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時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義皇上人。(《与子俨等疏》),

(3)、它的意思是说,归隐田园后,我时常在自己的庭院中采撷菊花,偶然抬头还能看到庐山的绝妙胜景。那么具体是什么胜景呢?即后面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暮时分浮绕山间的雾气若有若无,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从今天看来,陶渊明这里描绘的景色并不难见,自然是美的。

(4)、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5)、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陶诗的确淡,但淡得有味,是由至醇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6)、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7)、“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8)、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鸟、鱼、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吠、鸡鸣……娓娓道来,生趣盎然。岂不知天天闻此、观此是何等单调无聊!有幸悟出此中真谛非诗人莫属。这才真的算是“诗意的栖居”!

(9)、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10)、陶渊明诗文风格多端,题材丰富,但只有田园诗才能前逾古贤、后难继武,因此,谈论陶渊明作品,就应该立足于田园诗,其它题材的作品,如咏史、读书、行旅、赠答等,虽能丰富陶诗的内涵,却并不能代表陶诗的卓越品质。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为之所能及。之所以会形成此种风貌,应当和他深切膺服老庄美学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11)、写贫困生活的。前面说了,后来陶渊明其实过的挺不好的。很穷。说实在话,要隐居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么有存款,要么有特殊技能,不然较后吃饭都会成问题的。陶渊明写过《乞食》,就是去邻居家蹭饭吃的,很惨;另外,他还写,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很落魄,白天挨饿,一直等天黑了好去睡觉;但是睡觉的时候,又没有厚棉被盖,冷啊。

(12)、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13)、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一)诗人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摆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