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精选135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2)、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3)、孔子直到六十八岁时,才因其弟子之功而被迎回鲁国,继续从教与整理典籍,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删订的《春秋》成为重要的经典,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而言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然而孔子面对亲人弟子的死去,老之将至,患病不愈,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泰山崩塌般离世。

(4)、在个人修身上,儒家主张修炼内心,克己复礼,入世作为,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导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对人要宽恕,有了宽恕之心,就能平和地应对外在。

(5)、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68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期间,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孔子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孟子性善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6)、大字白文、间距适中,字体高度清晰,不累眼,保护视力。

(7)、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8)、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9)、孟子还强调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争相归附,那么不用兵甲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表面上看,孟子的主张是为统治者得到天下和统治天下提出的,实则不然,孟子与孔子相似,都是站在一个极高的视角,心怀大爱,从社稷苍生出发,希望社会稳定有序,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哪个君王得到天下,其实是无所谓的。这也正是孔子与孟子分别周游列国推广学说,并非执著效力于一国国君的重要原因。

(10)、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11)、       “民本”即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他认为国君对百姓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如他所说的“天时不如地立,地立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路寡助”。

(12)、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一《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13)、(孟子)舍生取义。孟子已经在战国时期了。诸侯互相吞并。孔子的那套仁政,已经有些过时了。(孔子反对杀生)孟子(则有所让步)提出,“义”(可以替天行道)字。这点易中天在《帝国的崩溃》就认为是世道社会功利化、“堕落”的表现。但是,孟子也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依然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14)、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5)、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16)、简繁对照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耳濡目染,能够识繁用简。

(17)、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到后来成为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孔子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精神领袖。我们称《论语》为中国文化的圣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这一点儿也算不上夸张。虽然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势冲击,但时移世易,孔子的许多思想包括他的和谐思想,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弘扬;孔子的《论语》,一直都被中外人士普遍视作为中国文化之中“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孔子在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著作,同时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制完成了《春秋》一书。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18)、(3)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体现孟子的主张。

(19)、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的伦理观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儒家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儒教教育观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孔子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儒家的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20)、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他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使之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2、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执掌权力过大,40多岁的孔子退隐整理《诗》《书》《礼》《乐》等书,后被季氏重用升为小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但季氏的专权和昏聩,使得孔子与之不和。孔子55岁起,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诸如卫、宋、郑、陈、蔡、楚,推广学说,寻找出路,渴望维护周礼,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其间的艰难困窘与思想智慧一并成为了后世的传说。但春秋争霸与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主张得不到根本的采纳。

(2)、孔子贵族出身,祖上是殷商王室后裔,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相传,叔梁纥六十六岁与不满二十岁的颜徵在结婚生下孔丘。孔子三岁丧父,早年清贫可怜,但志在为学、向往仕途,在十五岁时,确立了自己求学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七岁时母亲离世,他合葬了父亲母亲后,更加发愤于学。孔子关心时事、常有见解,终得转机,二十岁左右初为委吏管理仓库,又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善于学习,逐渐精通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向孔子求学者日多,孔子便开办私人学校,注重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不问求学者的出身而一律平等授教),推动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孔子的名声也日益远扬,孔子随之不断结识名人名士,三十岁左右有所成就。

(3)、孔子子的学说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礼”和“仁”。

(4)、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被称为“亚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自己也渴望仕途,渴望将自己的政治学说和理想推而广之。孔子开设私塾之后几年正值鲁国内乱,他到齐国,见齐景公,向齐景公提出了自己的“正名”主张,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核心学说就是“礼”,强调社会秩序,通过伦常关系、等级名分的明确,达到社会稳定的结果。

(6)、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7)、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8)、(1)仁政:更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统治者,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希望,希望统治者要有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希望君主要爱惜民力,将老百姓放在重要的地位。

(9)、       孔子“仁”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仁者爱人到仁者爱民,孔子的“仁”实现了一种由尊天命到重人事的思想转变。他提出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坚持反战,禁暴,重民,举贤的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君子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0)、相传孟子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但与孔子相似,也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十五六岁时师从于孔伋的学生,立志发奋,后来,求学、教书、游说列国诸侯、推行政治主张,形成孟子主要的人生轨迹,但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被真正的采纳和实行。晚年,孟子退居讲学,与其弟子著书立说,序《诗》《书》,作《孟子》,成为又一座思想高峰。

(11)、诗经                 29

(12)、http://jiangxi.kdscom

(13)、(1)著作:《论语》,不是孔子本人所写,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孔子本身述而不作,《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为其守灵而写的回忆录。

(14)、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5)、《论语》中不重复是字共有1338个,字卡正面是印刷体楷书,背面有拼音及同一个字的书法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我们称之为论语五体字卡,多数还附有甲骨文金文等,字体都选用名家法书。多种字体设计是培养孩子的鉴赏力和识字功效。

(16)、“礼"即“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礼法,即强调社会有序。

(17)、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18)、朱熹(农历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9)、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0)、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

(1)、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

(2)、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之,《尔雅》又次之。  

(3)、孟子的“义”的思想,是基于孔子强调的伦理准则。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伦理学说,强调仁、义并举。如果说“仁政”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义”则是向君臣民共同提出的,也就是君王要有君王的“道义”,臣子要有臣子的“道义”,任何人都有作为人的“道义”。君王的“道义”就是“仁政”,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统治者要施“仁政”,对于君王而言,“义”即“王道”而非“霸道”。臣民要有臣民的“道义”,要忠心不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义”就是做人正确的标准和道理。

(4)、中国的历史就可称作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当时《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由于孔子的这种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能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非就是万能的灵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来讲,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的极力压迫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就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确实让人感到太完美了,以致于显得太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地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从而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长久弥新,都会有其内在的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内在之活力、重放其光辉,其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孔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5)、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6)、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7)、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8)、孟子                 25

(9)、     读经顺序              单价(元)

(10)、短短的《论语》,或记录孔子自己所说的话,或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聊聊数语间,包含了治国安邦、修养身心、为人处世、治学育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可以无限挖掘的深刻奧义,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精髓代表。

(11)、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自己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确实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12)、0030河南范县分院  负责人:牛茂伟 田玉达

(13)、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1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5)、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16)、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辄,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封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17)、(2)义:孟子强调道义,认为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要遵守道义,不同的身份道义不同,君王的道义是实行仁政,臣子的道义是要忠心不儒家的思想有利于统治。

(18)、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价值观。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

(19)、“礼”和“仁”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常关系、伦理准则。在此核心基础上,孔子学说思想有许多纵横的延伸,真正的博大精深,从孔子所整理的书籍可以见出,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可以见出,从《论语》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更可以见出。

(20)、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和“义”两个核心,又提出了重要的“性善论”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4、

(1)、《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2)、       “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道出了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论处事之道,认为“齐之以礼”;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不知礼,无以立”;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政治上讲,强调等级制度;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在国家关系中,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在家庭中,维护长辈的威信。

(3)、(2)思想:仁:仁者爱人,孔子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有一颗爱人之心;礼:周礼,孔子非常推崇周礼。“礼”强调等级有序,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张三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大臣,特别喜欢金黄色,不能用金黄色装修房子,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金黄色,大臣不可以使用。

(4)、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5)、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夫下。

(6)、《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7)、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8)、孟子的“仁政”从根源上说与孔子的“仁”相通,但又比“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明确针对统治者,明确指向孟子所生活的战国诸侯混战、穷兵黩武的时代。

(9)、孟子也主张实行仁政,他说民贵君轻,统治者的任务是服务人民,要以人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国君。除此外他还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心是善良的,之所以出现恶人或罪恶残暴之事,是因为人的心灵被后来的环境给染黑了,本来良善的心被外在的不好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获得善良之心,就得内在正直,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10)、中国的学术思想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一切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的的灿烂文化,中国在世界是被称作“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与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可以说是都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精华。

(11)、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12)、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学在民间”的教育传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1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14)、       所谓“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质的萌芽,他称之为“善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四端,就具有四体也。”

(15)、       孟子继承孔子“为仁由已”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心性”,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强化了儒学的“内圣”,即个体的自我修养。他强调“反身而诚”“反求诸已”等一系列“存心养性”的内修功夫,提出“寡欲”和“养气”的修养方法。

(16)、在国家治理上孔子提倡仁政,主张通过仁爱和德行治理国家,反对暴政,反对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残酷镇压。孔子认为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武力和暴政,使得民心败坏,社会秩序失衡,人民的生活痛苦且充满着罪恶和暴行。

(17)、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18)、   普及版套装           273

(19)、      前551-前4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至圣"、“圣人"。

(20)、《孟子》秉持了《论语》的“语录体”,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孟子》现存七篇,共二百八十六章,仅三万五千多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主要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典籍。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还是孟子政治活动的简要记叙,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5、

(1)、(曾子)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汉代以前他的思想并不能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到了汉代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开始逐步适合于广大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便受到了大力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出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此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出了种种儒学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高至尊地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时间,在这期间他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4)、       “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中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将“仁”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来使用。“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尊重父母,“悌”是敬重兄长,在孔子看来,亲情是培养“仁”的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回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既而把“仁”扩展到“泛爱众”。

(5)、“爱读经”品牌名称由王财贵教授命名,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注册,北京文礼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爱读经”系列经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其旗下包括读经教材、爱读经读经机、经典名画、教育用具等系列经典教育产品。

(6)、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7)、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8)、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9)、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10)、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1)、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1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巿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为宗师,尊称为“至圣”,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13)、(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普及版读经本套装(12本)  整套273元

(1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15)、易经                 25

(16)、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17)、通常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孔子所开创出的儒学思想,把重点放在探讨为人处世等问题上,对自然科学不加以重视。而且也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然而,其中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孔子对人的问题确实非常关心,即使是关心物,也以人为出发点。实际上,这正是孔子思想的闪光点,也是孔子思想的显着特色。孔子的和谐思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在孔子的思想整套体系中,“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能,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在今天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当中,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借鉴和弘扬。

(18)、这一主张虽然深受齐景公肯定,但却受到齐相晏婴质疑没有从根本上被采纳,孔子之后又辗转回鲁。

(19)、(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普及版读经本12本   

(20)、(2)荀子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常”指规律,意为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因为是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是暴君而灭亡,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制天命而用之:人要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后并利用规律,强调尊重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3)、董仲舒是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开创了私人编写史书进行舆论监督的先河,开创了平民学而优则仕的文官体制打破了世袭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5)、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孔子篇

(6)、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7)、“仁”即“爱人之心”,做人和为官者尤其是统治者要具有的道德标准。

(8)、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9)、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

(10)、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  圣人孔子生活于春秋这一时代,总的看来当时是封建专制思想占着统治地位,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的思想充满着民主的精华,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孔子提倡德政、仁政,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学而》)。这就要求执政者自己必须要能够起模范作用或表率作用。执政者先修己后安人,以自己人格之完美,仁爱之心和恭、宽、信、敏、惠的精神说服别人,征服别人,然后才有能力治理好国家或天下。又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总之,在《论语》中,孔子大多处发挥了这种治理天下或国家的思想。  我们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在当时,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可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了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到处宣讲儒家学说。到了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孔子所提出的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11)、       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通过重民,保民而过到保王,使民的目的。丰富了理论内涵,对儒家学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12)、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中,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善的本性,只要尽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能认识人的本性,只要尽心,才能知性,进而知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三者在孟子这里达到了统一升华。

(13)、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第一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井倡导因材施教”等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到整个民族。

(14)、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

(15)、在思想贡献上,荀子主要提出了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外在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否则,人性中的黑暗和罪恶的部分就会冒出,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给压制或遮盖住。对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和律法的权威,来制约或恫吓人性之恶。最好的方法就是礼法并举,内在兼修,从根本上铲除罪恶的可能。另外,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认为内圣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但外王可以。只有通过外王,国家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理。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强调法律制度和外在环境的惩戒作用。

(16)、(3)在乱世孔子强调爱人、等级有序没人愿意听,大家都忙着争霸,因此由为政转向育人,在教育上的贡献体现为兴办私学。孔子是最早进行民办教学的人,提倡“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样的出身都可以接受教育),也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是老师的祖师爷。

(17)、       “中庸”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中”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即事物变化中量的规定性。“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子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构建理想的社会环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量度心取中,无过无不及,采取折中的办法,不要做得太过,也不要做的不够。才是最优秀的。

(18)、荀子提出“天命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9)、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20)、其中,孟子多次向齐宣王推广“仁政”学说时就强调,治理百姓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百姓没能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有坚定的道德观念,百姓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危害社会,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1)、《论语》首创了“语录体”,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包括上论十篇和下论十篇,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仅一万五千多字,微言大义,比较集中地呈现出孔子的圣贤思想,刻画出孔子风采,也展现了孔子若干弟子的不同形象。

(2)、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3)、古文选                27

(4)、五体字卡在教学中,或由家长闪示,或由孩子自己翻玩,在游戏中达到及早轻松识字的功效。书法体的设计让孩子识字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书法的鉴赏力,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之功。

(5)、孟子发展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部分,把人的内外修行总结为四个字:仁、义、礼、智。仁就是仁爱,义是讲道义,不可重利轻义。礼就是做人要有礼仪,懂得做人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外在的世界梳理得和谐,避免产生冲突和矛盾。

(6)、孔子书院“千县万校”工程,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

(7)、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8)、在教育上,儒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当时接受教育的人都是王公大臣,贵族子弟,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想上学,几乎等同于做白日梦。

(9)、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0)、0029河南许昌分院  负责人:朱魁伟 马凤霞

(11)、拼音作淡化处理,有助于读者对生僻字及古音等的了解,省去查字典的麻烦,提高儿童学习效率。

(12)、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13)、

(14)、

(15)、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