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名句加解释精选99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 1、论语名言名句100及解释 (1)、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

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

1、论语名言名句100及解释

(1)、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  我们准备了好久好久的“阅经典,道感悟”活动终 于在9月27号晚上圆满完成啦!哈哈哈,虽然这篇  推文拖到现在才更新。(bushi)

(4)、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缤纷斑斓。“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厚重的意蕴。以“语言”为关键词,能够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写作空间。

(5)、“子夏有过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的一生,只要做事严谨认真,没有过失,对待别人恭敬有礼就行了。生老病死,人人都有的,你不用为我担心。”

(6)、在《论语》中,我明白了孝道。《论语》有言“ 是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告诉他们,态度还要良好。如果父母没有采纳,我们也要继续恭恭敬敬的照顾他们。看到这里,我想到一次妈妈回来给我检查数学作业,有一道题妈妈说我写错了,我一看,知道我写的是正确的,就大声说:“我没有错,老师就是这么讲的!”我顶着脖子与妈妈据理力争,吵得面红耳赤。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真的是大错特错。无论我的答案是否正确,我都应该尊敬妈妈,尊敬父母。父母每天上班劳累,回来家后我更要对他们恭恭敬敬。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8)、(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9)、(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以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为喻,阐明国君为政之要当以仁德为本,这样人民便会像众星拱卫北辰一样,归顺于他。

(10)、刘琼导师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分享,即:为政——怎么样成为一个好领导?为己——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为孝——怎么样孝顺父母和长辈?并由此引申出了她关于孝道的25字总结——“珍重好自己,赡养好父母,恭敬和顺从好父母,和颜悦色对父母”。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学而”篇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一书当中第一次出现“君子”这个词,是孔子开篇三句话的结穴。按照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的说法,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从中可看出孔子对修身的倚重,修己才能安人。这句话是讲通过学习,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改变,与他人的认知出现了一些差异或者错位,别人无法感同身受,于是对你产生了误解曲解甚至诋毁,但你不以为意,并不怨恨别人,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这样的作风就是君子作风。王阳明说:“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这种认知和心胸,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升级版,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这句话,其实牵涉到学习宗旨的问题,即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评价,不容易患得患失。

(13)、老人家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doit!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墨迹啥?!

(14)、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15)、刘琼导师将此概念引申到圣爱中医馆的“孝顺文化”上来,她表示,圣爱中医馆把“孝顺中医”文化写入馆训,倡导圣爱所有的员工都要孝顺好中医专家,哪怕是年轻的中医,也要做到孝顺!那是因为,在每一个中医专家的背后,都站着一位5000年的中医老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孝顺吗?

(16)、(赏析)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话。曾子是儒家学派中强调内省、修养的有力倡导者,他自己也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他告诫人们: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谨慎。

(17)、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

(18)、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意思就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9)、觉民,你寄出这一片方巾,送出你炽热的爱,是希望能让我懂你吗?觉民,巾短情长,我,是懂你的呀……

(20)、 (再悄咪咪咕一声:参加本次活动且达到一定活  动时长以及打卡的同学都可以到手一个社团章及  古风书签噢,榜上有名的同学还有神秘奖品)

2、论语名句加解释

(1)、   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原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辩贤愚,无毒不丈夫”。是俗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简略形式。毒,狠毒;丈夫,即大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或单用,如刘致《上高监司•尧民歌》:“法则有准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说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或与“恨小非君子”连用,如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恨,通狠。上下两句宽对,“恨”对“毒”为同义相对,即“恨毒”(狠毒)。整个俗语的意思是,作为君子或大丈夫,该狠的就要狠,该毒时就要毒。在国人中广泛流传,并成就为两性文化、官宦文化之标志。“无毒不丈夫”,要成就大事业者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但国人在口头与书面语言中用得最多的还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该出手时就出手,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可见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的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2)、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3)、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最后,引导考生思考并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从生活、生命、文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今年文言文阅读第8题句子翻译中的“骈辚同驱”、“伯夷、柳下惠之风”、“亲炙”不是一般的词汇,这道题可视为文化常识的侧面考察。所以,平时读书时遇到文言词汇、典故,多细究,多积累。

(7)、经典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只要你反复去读诵,去实践,就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8)、(解读)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释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9)、(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论述君子与小人的人生志趣与追求的不同。君子追求的是道德高尚,而小人想到的是个人发家致富,沉溺于个人居处的舒适、豪华;君子想到的是国家大事,而小人想到的只是别人给了他什么好处。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别。

(10)、(释义)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2)、(解读)出处 孙中山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孙中山为了要实现民权主义,特别重视议事法则。是《建国方略》三书之一。

(13)、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将学生塑造成老师喜欢的人,而非学生希望成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师很努力、很无私,其实他们很自私,只是希望在学生身上印证自己,一意孤行的以为这样对孩子最好,却忽略学生最根本的需求。

(1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16)、刘琼导师指出,《论语•为政篇》第1章中提到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用仁义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能够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辰也会自然地围绕在自己周围。结合平时的工作来参悟,即可理解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要有良好的德行,要以德服人,要能够成为下属的表率,这样才能够把大家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17)、做学问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目的。至于吃得好不好,住得舒服不舒服,那都是其次,无所谓了,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在乎这些的。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就材料本身来看,上面的六句话都是富于人生教益并广为传诵的警世之语或至理名言,分别取自《十则》《四知》《陋室铭》《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妻书》等经典篇目,寄寓了不同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就作者生活的年代来看,则涵盖了春秋战国、南北朝、唐、宋、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引导语中所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名句润泽后世”这样一种文明的承续关系。从引导语来看,这道写作题的命制显然还特别考虑到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加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勾连,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二是加强与社会生活特别是个人经验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尽可能做到切己体察,活学活用。

3、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大全

(1)、(释义)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

(2)、 第二篇是来自18视传1班的杜盈盈同学分享

(3)、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点评)本文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事例的典型性与说服力,一方面也得益于必不可少的分析说理。霍金和海伦•凯勒的故事众所周知,但如何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又如何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翻出新意,应该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所谓“举例子”,并不是简单的事例堆砌,更重要的,是对事例的解剖,是对“是什么”的阐释和“为什么”的追问。作者十分善于运用反向假设的方法对事理进行周密而深入的阐发。“相反,一个不自信的人……”,“假如霍金在患上渐冻症后不是乐观面对……”,类似的语句不仅拓展了文章思路,也使得论证更加辩证与深刻了。(作文:常德一考生 评点:梁开喜)

(7)、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8)、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认为,做事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做事,哪怕是简单的事重复做也可以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告诉我们学习、做事要不厌其烦,虚心去学去做,每次都会有所成长、获得。

(9)、闲时,靠在窗边,在早晨的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论语》,那一刻,世界的繁华与喧嚣都与我无关。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每次学到新的知识,经常复习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每单元英语学完之后,我都会读一读每单元的课文以及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考试也能“下笔如有神”,就会考出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论语》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

(10)、(释义)质多胜于文(即只有朴实的内心,而语言粗鲁、行为野蛮、仪态丑陋),则如野人般粗鄙;文多胜于质(即只有漂亮的言辞、文明的行为、儒雅的仪态,而内心不够朴实),则浮华不实,文、质配合适当,才叫君子。

(11)、“林黛玉”这个名字,感觉与生俱来就带着一种孤高、忧郁、清秀的格调。“宝钗”这个名字充满了富贵,闪烁着珠光宝气。贾雨村的诗句“钗于奁内待时飞”充满功名利禄之心,这就暗示了神女留玉钗,然后变成燕字飞去的传奇。从这里便不难看出他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理想。

(12)、由此看来,生活的清贫不是一个人停滞不前的理由,只要你有一颗高尚的心,有一种高远的志趣,就不会感到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而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昂首阔步,坚定地追求理想。

(1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4)、“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15)、(赏析)《论语》多次提到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孔子对学习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学,少说话多做事。他还对自己的弟子颜回身处陋巷、“箪食瓢饮”却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大加赞扬。

(16)、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的观点。

(17)、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18)、(赏析)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局限于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应该广泛地学习,把各方面的知识都贯通起来,这样才算比较成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真正学业有成的人不是“偏--才”、“怪才”,而是“通才”、“全才”。

(19)、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20)、虽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认为教育应该像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那样。女主老师看透了这一点,却无法成为优秀的教师,抛开环境因素,她只愿意完成分内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师。至于作为一名母亲,置于生活复杂的洪流中,意外难免,法与情之间的碰撞下,为女复仇的人谈不上伟大,却总有那么一丝喜闻乐见的英雄主义。在正义无法伸张的时候,没有英雄来拯救我们,我们就自己变成英雄。看上去是一个美好的童话,现实会将它摔得粉碎。

4、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简短

(1)、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2)、  第九篇是来自18智能化1班的李勇志同学分享的《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赏析:君子如果不庄重,这样便没有了威望,学习就会变的轻浮,不牢固。这句话与《道德经》中所说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含义相通。

(5)、那月影下两人并肩细语还似昨日,可如今……我眼角不禁滑过一行温热的泪。转瞬间我又来到了一处陌生的地方,血色包围了我,人们凄厉的哭嚎令我心惊。我看到了你,仍是青黑色的学生装,却又不复家中谦和模样。你执枪血战,眼中满是坚毅与似可燎原的希望。

(6)、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

(7)、(解读)出自《论语·卫灵公》。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8)、子日:“君子不器”。(《为政第二》)这句话是说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的用途);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它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9)、刘禹锡能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环境简陋却毫不在乎,是因为内心的强大和恬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之所以不羡慕别人条件比自己好,就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强大和富足。由此观之,心灵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10)、   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结果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真是“瞪眼说瞎话”。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11)、从材料的关键词看,由2015年的“智慧”到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到2017年的“车”到今年的“语言”,江苏作文命题循着平正厚重的路子走,考题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容易上手,选择空间广。“语言”主体有大自然语言、人类的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语言”意义和价值可写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考生写作自由度大,可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施展才华。

(12)、指尖轻捻过书页,随着一行行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骤起: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我知晓了应将心比心,将自己代入他人处境去思考事情;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我懂得了不论身份尊卑,都应坚定自己的志向;从“君子不器”中我明白了人的知识范围不能狭隘,应无所不通……《论语》一点点扩大我的知识范围,促使我在成长路上一步步前进,未曾后退。

(13)、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14)、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仁德也就在这之中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不要一味的天马行空,要多想想自身如今的境遇再实施。

(15)、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

(16)、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20)、我们每个人不仅在学习上,都应该是以实事求是,科学求知的态度。在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谦虚诚退,知道就是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5、《论语》名句及解释

(1)、(解读)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的心灵要纯朴变得像孩童一样。

(2)、(注释)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毋庸讳言,少数学生在阅读上述材料时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有偏差的。比方说,材料2选自《四知》,而《四知》记叙的是杨震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故事,有学生就简单地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当作了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从而抽象出了“为人要清廉”的观点。还有学生将“诚信”“公正”作为了自己的立意。如果说,“清廉”与“慎独”还有一丝半缕的联系,那么,“诚信”“公正”等与材料就实在风马牛不相及了。很显然,不论是从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原则上讲,还是从读写结合的一般意义上讲,仅仅是把文言文的注释和翻译囫囵吞枣般地背下来是无济于事的,甚至还有可能对自己的写作造成干扰和误导,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理解的是“这一句”,而不是“这一篇”,我们需要形成的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和至善之境是融会贯通,是举一反是“六经注我”,是让历史与现在相遇。

(5)、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6)、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2)、今年的语文高考卷,张籍、凌叔华、梁思成、龚自珍等大家名作先后登场,文科附加卷《红楼梦》《家》等七部名著次第亮相。在过往连考四年的情况下,今年再考《论语》名句,体现出命题者对经典文化的重视。

(13)、(解读)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出处《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14)、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15)、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7)、“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d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d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8)、“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课本P31探究与分享)

(19)、 第七篇是来自19机械1班陈广荣同学分享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