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条农谚语精选114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十句农谚 1、十句农谚精选 (1)、如果从小麦生育期来分析,小麦的成熟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一般情况下,蜡熟期内收获是最佳时期,也和“九成熟,十成...

十句农谚

1、十句农谚精选

(1)、如果从小麦生育期来分析,小麦的成熟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一般情况下,蜡熟期内收获是最佳时期,也和“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这句话对应。

(2)、日刹落雨。(日出是如有带状黑云遮住,则要有雨

(3)、周人就是一个依靠农业崛起的部族,以执农不弃而君临天下。三千多年前,居住在豳地的姬姓部落,因“窜于戎狄之间”近五百年,便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来到了渭水流域的岐山脚下,《诗·大雅·绵》说的就是这件事。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周人将务农技艺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带动整个关中乃至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

(4)、再例如,在《便民图纂》中有这么一句谚语:“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其意思是说,当到了六月(指农历六月)天气时,如果气温还不能够升高,那么,冬春季节种植的庄稼就很难结实了。其实,这句谚语中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植物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有较高的温度提供“生长支持”,如果没有较高的温度提供“生长支持”,那么,植物就难以结实,所以这句谚语中的说法非常有道理。

(5)、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6)、综上所述,就是有关于看十月份天气预示来年收成的农谚了。到现在为止,有些地区的农民依然在依靠农谚进行种植生产,当天气不好的时候,也只能干瞪眼。

(7)、一滴水,一粒粮,贮水保水如保粮。人靠血养,苗靠水活。

(8)、十一月:初一东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阴无日色,明年定唱太平歌。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农历十一月初一这天刮东风,冬天就会比较寒冷,人们容易生病,如果这天不仅刮风还下了大雪,那么得病人就会增多,仿佛有灾魔出现。

(9)、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10)、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在古代元宵节是非常隆重热闹的,全城都会张灯结彩,全民一起欣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去百病、送孩儿灯,舞狮子等,是非常热闹的一个晚上。

(11)、据研究表明,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省力,动作又快,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铁制农器的使用有始于西周的可能性。《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周人重视农耕的文化传统,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庶民百姓,无不如此。为表明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也为鼓舞周人的劳动热情和夺取丰收的信心,周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籍田里躬亲耕作,并有一套相应的礼仪,即“籍田礼”。看来,周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便明白了尊重土地的道理。

(12)、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如果“立秋”节气这段时间不下雨,天气还晴朗,农民就比较担忧了,因为这样的气候,向来都会减产,只有往年一半的收成。如果,“处暑”节气禾苗急需雨水时不下雨,就算结了籽实也没有收成。

(13)、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经典农谚谚语春雷响,万物长。

(14)、杨野,男,笔名谁说的,湖南平江人,先后在乡镇和县直单位工作,曾任平江县文联主席,业余写些随笔记趣。

(15)、冬天暖和很容易引起麦苗徒长,麦苗会长得比较柔弱,柔弱的麦苗抗冻性会大大降低,一旦来年小麦返青后遇到倒春寒天气,小麦就容易受到冻害而减产,因此“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很有科学道理。

(16)、在西府农人看来,土地是最实诚的,你肯为它洒多少汗水,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如果你想投机取巧,那只能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饿着;只要你肯花心思和力气,那就会“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丰收;要是你四肢懒惰,那就应了这句“七遍糜子八遍谷,少锄一遍减收成”,歉收;假如你看不起务农的庄稼人,那还有一句农谚等着你,那就是“没有乡里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17)、雨水有水,有得吃来有得穿。春寒雨若泉,冬寒雨不多。未过惊蛰(打雷,人吃狗食。

(18)、周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引来了周部族,周人在这里留下了勤劳的务农作风。不信你看《诗经》中,就有周人开荒种地的描写,周人用作、屏、修等劳动程序,将各种树木杂草砍伐干净,开垦出种植庄稼的田地。周人使用石镰、石刀、蚌镰、镈等农具,进行农作物的耕种收割,并勤于开沟排出雨水、治理害虫,经常为庄稼除草。此外,周人还勤于种植葵、韭、瓜、葫等蔬菜,以及桃、枣、栗等果树。

(19)、冬天暖和非常有利于病虫害滋生,病菌和虫卵不能被雪水冻死,那么来年农作物患病虫害的风险就会加大。

(20)、“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好。”,这里的“卯日”是用古代用来记录日期的“干支历”中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天干共有十个会和十二地支循环对应来记录日期和时间,而“卯日”就是地支为卯的日子。我们可以查一下,每隔12天出现一个卯日,每隔60天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所以,每年有5-6个相同的卯日。

2、十条农谚语

(1)、意思:清晨日出前后出现早霞,预示着未来天气很快阴雨;阴雨天气现晚霞,预示着天气转睛。

(2)、总结,农谚是我们老祖宗长期劳动生产的经验总结,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以上10条关于红薯种植的农谚,句句都饱含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

(3)、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

(4)、“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年”,意思是说,如果在雨水节气这天下雨的话,往往就会预示着今年会农业生产大丰收!

(5)、春雾放晴夏雾雨,秋雾北风响,冬雾慢开天。立春赶春,万象回春。

(6)、王庭筠曾写过一首诗: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这可能不是最早描写夏收场景的,但绝对是最有名的。诗人之所以说“林深不见人家住”,是因为男女老幼都在场上忙于打麦,只能听见“打麦声”。

(7)、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8)、如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却忽视了对粮食的珍爱,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珍惜粮食的宝贵品德,光盘行动等文明现象一次次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粮食、厉行节俭。

(9)、红薯是一种喜钾作物,钾能促进淀粉、蛋白质、糖类的合成和运输,因此钾肥对红薯的产量影响最大。

(10)、如今已经到了农历十月份,在这个时间段也有很多谚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农谚“收麦不收麦,十月见三白”的意思吧。

(11)、麦收农时宝贵,一刻不得耽误,家中无一闲人。也正是因为农时宝贵,要抢收抢种,西府农谚里便有这一句:麦子发黄,绣女下床。连闺阁绣女都需要参与到麦收之中,可见麦收之忙。

(12)、农谚本身就产自田野间的农人口中,他们把耕种收获的农事经验、天气现象等进行总结,创作成一句句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谚语,用来指导现实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里,农谚是农人的重要助手。如今,许多农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劝人勤劳的农谚,并不过时。

(13)、有句老话叫“辣椒栽窝,茄子栽阔”。辣椒株冠较小、株型紧密,且枝干比较细弱容易倒伏,因此辣椒宜采用一穴双株来定植。而红薯是一种喜光的植物,其枝叶比较繁茂,如果两根薯苗同穴定植,势必会造成田间郁闭;此外,采用双根薯苗同穴移栽,薯块膨大时可利用的空间会比较小,单位面积的土壤营养供应也会比较吃劲,红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严重降低。

(14)、春西北,晒被头;冬西北,必转晴。秋冬西北风,日日好天空。春发东风连夜雨。

(15)、“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遭雷声菜价增”,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当中天气还比较酷热,那么人就容易生病。如果,出现打雷、下大雨的天气,那么蔬菜可能会被水淹,出现减产的情况,老百姓就要高价买菜了。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兼壬子日,遭殃预报损人民。“立冬若逢壬,来年高田枉费心”,壬指的是干支历记年法里的“壬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立冬”交节这天,如果碰上“壬日”,就预示来年会比较缺少雨水,地势高的地块,就会缺水影响作物生长,农民就白忙乎了。

(16)、如今,拾麦穗的场景依然能在西府农村见到,老人、妇女、小孩提着竹篮在割过的麦地里捡拾遗漏的麦穗。吃饭时候,如果见到小孩剩饭、倒饭,再溺爱孙儿的农人也会狠狠地将孩子教育一番,让他牢牢记住粮食糟蹋不得。“惜衣常好,惜饭常饱。”在西府人看来,懂得珍惜粮食的人不会饿肚子。太白县黄柏塬镇人武宗宽称当地的洋芋糍粑为“救命饭”,因为在过去,这种由土豆砸制而成的饭食曾数次救过村民。

(17)、②"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春秋不躺地"。意思是冬季严寒,久坐石凳,寒气入侵,伤害身体;夏季酷湿,久坐木凳,湿气太重,可致伤病;春秋不躺地,也是说春季仍有寒气,秋季寒气上升,躺在地上,会给人造成伤寒之害,不利于身体健康。

(18)、“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这句老话实质并不是农民害怕立冬是晴天,而是根据以往经验,立冬天晴是“暖冬”的概率大,农民害怕暖冬。那么暖冬对农业会造成什么影响?暖冬就是指冬天的平均气温远高于往年平均值,出现暖冬时一般雨雪天气比较少。暖冬有三大危害:

(19)、“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那么红薯最早什么时候扦插呢?薯苗在扦插时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而“谷雨”节气是“终霜”的象征,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可以进行红薯苗的扦插。此外,谷雨节气的天气主要特点就是多雨,土壤墒情可以让薯苗健康生长,因此农谚说“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是非常有道理的。

(20)、不过,也有个别朋友还是采取以前的收获小麦的办法,不选择收割机,原因是觉得收割机收麦浪费的太多,没有拿镰刀收割得干净,会导致下茬玉米地里很多麦苗,不易防除。

3、十则农谚

(1)、结语:农谚,仅仅是古人过往经验的总结,而经验是通过身体器官的“五感”从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的现象和联系的一个认识过程,它仅仅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开端,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并不是科学结论。

(2)、温馨提示:立冬后是进补的大好时机,在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我们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牛肉、鸭肉、羊肉、猪蹄、鸡肉等,以此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食用一些新鲜蔬菜来帮助消化。

(3)、立冬是四季转化的重要节点,在我国民间人们对立冬非常重视,农村老人非常在意立冬当天的天气,农谚说“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立冬一天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立冬是晴天不好吗?

(4)、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很多关于“红薯种植”的农谚,这些农谚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下面我就向大家分享10句实用的红薯种植农谚,以确保红薯高产、稳产。

(5)、关于“不怕重阳十天雨”这句农谚中的道理,上面已经阐述过了,不必要重复;至于说“只怕立冬一天晴”这句农谚没有太多的道理,是根据现代气象学统计出来的结果来看的。据有关资料证实,十年当中至少有七个年头,在立冬时节是不会下雨的,然而,几乎这七个年头中的冬小麦或者油菜的收成都不错。据此可以证明,“只怕立冬一天晴”这句农谚是没有太多的道理的。

(6)、晓雨就停一天晴。寒露北风吹,畦畦要灌水。早雾不出门,晚雾行千里。

(7)、西府人敬重农人、重视农业,故而有了这句农谚——“七十二行,庄稼为王”。如果没有农民种植粮食,那不管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学问人都得饿肚皮,所以尊重农民和农业是西府农谚的一个特点。

(8)、这天天气如何呢?老祖宗早已经告诉我们了,老话说“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我们今年可以验证一下老辈人说的对不对。那么正月十五这天天气情况对年景有什么影响呢?老话有“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说法,具体什么意思,我之前文章详细讲过,就不在这里重复讲了。

(9)、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

(10)、红薯应种植在排灌能力强的土壤上,地势低洼的地块易积水,不利于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严重的还会导致烂根。

(11)、如今,西府农人正在周人劳作过的土地上继续耕耘,勤劳的务农作风未曾离开过这块土地,男人们精耕细作、春种秋收,女人们饲养家禽、种植蔬菜,靠着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善生活。一句句催人勤劳的农谚,也在他们口中生产、流传。

(12)、这句农谚讲述的时间段是农历十月,而农历十月的最接近的一个季节就是冬天。冬天最常见的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雪花了。因此“三白”的含义由此就显现出来了,三白就是指三场雪。

(13)、我们在对待农谚时,一定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当我们觉得有些农谚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后,我们就应当传承下去,反之,当我们觉得有些农谚没有丝毫的科学道理后,我们就应当将之摈弃,否则,没有科学道理的农谚就会给我们造成误导了。

(14)、希望本篇内容,大家能够看到最后,了解一下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麦收农谚,具体如下:

(15)、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好。“惊蛰”指的是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出现在每年的公历3月5-6日之间。到了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暖和了,下雨的时候时常也会听到雷声了,这个时候入土越冬的动物听到雷声而惊醒,已经到了春耕的季节了。

(16)、每年的霜降时节,我国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15℃,而到了立冬时节,我国日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因此对于晚熟的红薯来说,最迟应在“霜降”节气收获红薯(10月底)。

(17)、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您认为这些农谚还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

(18)、春里的天,小囡的脸,一天变三变。春吹东风雨连绵,夏吹东风牛可歇。

(19)、元宵节一过,很快就到雨水节气了,这里的雨(yu)读四声,是动词,也就是从天上落下来水的意思,如果读三声就是名词了。“雨水”顾名思义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该下雨了,但是,我们知道老祖宗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在黄河流域,那个地区几乎每年都会春旱,那么为什么老祖宗要把下雨很少的这段时间称为“雨水”呢?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期待您的分享!

(20)、红薯旺长会导致植株吸收的营养白白浪费,不利于薯块膨大。红薯控旺的方法有:忌偏施氮肥(红薯苗期可以施少量氮肥来作提苗肥,地下薯块膨大期不施氮肥)、控制土壤湿度、翻藤(破坏不定根)、化学药剂控旺(喷洒多效唑或者矮壮素)。

4、十句农谚并加意思

(1)、鱼儿离水活不了,庄稼缺水长不好。春风不吹地不开,田里无水秧难栽。

(2)、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经典农谚谚语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3)、红薯苗“倒栽技术”要求扦插的薯苗长度在30公分,埋入土壤中的部分要把叶子掐掉,然后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这样缓苗更加快。红薯“倒插苗”技术,可以让红薯的产量提升30%以上。

(4)、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雨水(日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5)、这句农谚,主要说的是小麦成熟时间很快,通过蚕来作参考物,提醒人们抓紧时间收割小麦。大概意思是小麦成熟就在“一晌”的时间,“一晌”的意思是短时间、片刻等,经常种植小麦的朋友都知道,如果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上午小麦还不能收获,比较潮湿,但是到了下午就可以收了,含水量也较少。提醒人们小麦收获要抓紧时间,不要错过了农时。

(6)、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

(7)、人们在种植红薯时习惯于竖着插、水平插、横着插,其实红薯“倒着插”产量最高。

(8)、这里的“倒栽”并不是指“红薯苗上下颠倒过来插入土壤”,而是指倒下,即竖立的东西躺下来。让红薯苗躺下来呈“U字形”或者“船形”放入土壤,这样有利于红薯在土壤中分层结薯,红薯的产量会大大提高。

(9)、与此意思相近的农谚还有“十月多霜,粮食满仓;十月无霜,碓里无糠。”这句农谚和上面的农谚表达的意思相同,后半句就是反面意义。后半句中的“碓”是指一种舂米的工具,如果十月份没有下霜的话,那就表示这装米的工具中没有糠,也就是指收成不好,吃饱都成问题。

(10)、意思:如果看见蚂蚁在垒自己的窝就说明要下雨了。看见燕子飞得比较低也是要下雨的征兆。

(11)、这些农谚,有些因为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失去了作用,有的则阐述了务农原则和讲究,展现着西府农人的生产生活规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2)、要得红苕好,底肥追肥要上饱。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13)、立冬刚刚过去,在这个立冬时节里,有网友发现了这样一条谚语------“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对于这条谚语,有一部分网友觉得不明白这句谚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句谚语,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句谚语。

(14)、“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的意思是说,惊蛰节气这天听到雷声,说明大地阳气按时节正常启动了,也就预示这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分”节气,意思是说春分时节下雨,空气比较滋润清新,人的身体就会少得病。

(15)、红薯是一种生长周期很长的植物,从薯藤扦插到薯块收获需要130~180天,生长周期过短有机物不能有效地积累,薯块不能充分膨大,红薯就会出现产量低、个头小的现象。

(16)、有了以上三种原因,小麦怎么可能长得不好呢?

(17)、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三伏天应该是很热的,如果不太热,说明天气比较反常了,庄稼长势不好。如果,没出现灾害的情况,那么这年冬天就会降水比较多。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庄稼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尽管结实也难留。立秋指的是“立秋”节气,无雨就是不下雨,处暑指的是“处暑”节气。

(18)、一般来说,古代的农谚均为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农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有关气象方面的农谚,并不一定准确,因为风云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既往的经验未必全部正确。

(19)、草木灰含有丰富的钾,能够为红薯的生长提供营养;此外,草木灰还能改良土壤,能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疏松的土壤有利于薯块充分膨大。用草木灰来种植红薯,红薯个大、产量高。

(20)、北京时间2022年11月7日18点45分18秒正式迎来立冬节气,立冬是亥月的开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立冬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

5、十句农谚语带翻译

(1)、要想弄清楚这句农谚的意思,就要先了解这句谚语中所说的三白是什么。

(2)、四月芒种让人种,五月芒种抢来种。立春天寒,春季不寒;立春落雨,一春少雨。

(3)、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4)、爱惜粮食、崇尚节俭的意识周人就有,《诗经·小雅·大田》中描写了周人拾穗的场景,西周农民在收获粮食时,刻意在地边留下一些禾与穗,让那些无力种植的人去捡拾,尽量使每一粒粮食得到有效使用。

(5)、红薯营养齐全而丰富,历来有“长寿食品”的美誉,其具有抗逆性强、耐旱耐贫瘠、病虫害的特点,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很多人在种植红薯时会出现薯块小、结薯少、甚至不结薯的现象,导致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那么如何才能种出个大、产量高的红薯?

(6)、明白这点,这句话就好理解了,月中指的是“二月份”,意思是说二月份要是出现三个“卯日”,那么这年就会丰收,棉花、豆麦都会过得高产。如果,没有三个“卯日”,粮食可能会欠收。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延春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这里的“初一 ”指的是农历三月初风就是刮风,雨就是下雨的意思。 但是,这里的“瘟疫”可不是指疾病,而是指天气寒冷。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南起就是刮南风。

(7)、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8)、如果,冬至节气这天阴天或者降水预示明年会风调雨水,不用担心庄稼长势,会有好的收成。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淌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次日天晴好,来岁农夫发大财。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大概意思是说农历十二月初一这天要是刮东风,那么六畜容易生病折损。并且,这天如果下大雪,那么来年可能会出现旱情。倘若这天天气晴朗没有风,来年一定会是一个丰收年,农民就能获得好的收成。

(9)、意思:八月种的菜九月份就可以吃了,九月份种的菜十月份可以吃,但十月种菜就没的吃了,是说种菜不要超过十月。

(10)、在过去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农谚就是人们根据周围事物来预测天气变化、预测年景收成的经验之谈。虽然过去很多年了,然而有些农谚在今天看来依旧很准确,老祖先的智慧真让人佩服!

(11)、通过以上对两条谚语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地区流传的一部分谚语还是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12)、以前的麦收,复杂而漫长。离麦收还有月余的时候,农村人就开始“光场”了。“光场”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先将牲畜套好,让其拉上压了重物的铁耙,转圈将用作晒麦的“场”里的土耙开,并将土圪垯整碎后等着下雨。下雨后借湿铺垫上麦草,用碌碡反复去农机少,一个村子才有一台打麦机,大家抽号排序,打麦机一开便不再停歇,张家用完李家用。

(13)、打麦的时候,要把在地里捆扎好的麦捆解开,平铺在打麦机旁边,经验丰富的农人把麦子塞进打麦机,饱满的麦粒从一旁溜下,麦草秆被远远地打出去。这时候三五个人把和着皮的麦粒扫在一起装袋,再由四五个人将打出的麦草堆成麦草垛子,接下来烧锅烧炕就靠这麦草垛了。

(14)、那么,为什么十月份的三场雪就能预示出下一年小麦的收获情况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原因吧。

(15)、第二点原因是,我们都知道,雪会化成水。那如果冬天下了雪,雪覆盖在地面上,慢慢化成水就会渗到土地下面。由此土壤就会得到水分的滋润,储藏足够的水分。这样小麦就能够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好好成长了。

(16)、意思:白菜耐涝,大葱耐旱。白菜需要的水分多,即便是水淹了都不容易死。葱比较耐旱,即便是大旱天气也不容易死。

(17)、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经典农谚谚语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18)、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9)、那么,“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20)、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是“芒种”节气这天下雨打雷是好的象征,有雷的雨下一阵就停了,不会阴雨绵绵,既能给农作物补充水份,又不影响后期劳作。端阳节这天要是下雨,预示这年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粮食会获得丰收。但是,如果初夏刮南风,可能后期雨水就比较多了,瓜果可能会出现病害减产。

(1)、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三月初一这天刮风下雨,把行人的头都淋湿了,那么这天就会比较寒冷。三月份还比较寒冷,说明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农作物受到低温侵袭,可能会发生冻害,影响后期产量,所以农民很忧愁和担心。但是,如果“清明”节气这天刮南风,气候就会比较温暖,那么,就不用担心了,肯定会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

(2)、因此,这句农谚的意思就是,明年的小麦作物能否丰收,全看今年十月份的天气状况了。如果十月份能够迎来三场雪,那就会预兆着明年小麦大丰收的景象。

(3)、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地下薯块的充分膨大,因此在栽培红薯时要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的土壤。此外,我们在扦插红薯苗前,要求深耕土壤,土壤深翻30公分以上,这样有利于地下薯块的充分膨大,红薯的产量才会提高。

(4)、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秋分指的是“秋分”时节,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秋分时节是丰收的时节,到处都是秋收劳作的农民,大家欢声笑语,非常热闹。但是,这个时候最怕刮风下大雨,造成作物倒伏,影响收割,要是稻米被水浸泡,就会影响收成了,也会影响后期粮价。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遭雷声菜价增。初一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一”,飞霜就是下霜了,重阳就是我们说的“九九重阳节”,月中就是农历九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火色”指的是气温高,天气热。

(5)、如今的麦收不似从前:有了收割机,农人圪蹴在地头的树下,几根烟的功夫麦子就收完装好,只剩下晾晒了。但莫误农时、抢收抢种的习惯还保留着,正像农谚里说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麦子发黄,绣女下床”,该种立马种,该收即刻收,庄稼为重.

(6)、意思:春天瓜豆类蔬菜露地播种的最宜时段在清明节前后几天,太早了不保险,太晚了又耽误农时,恰到好处才能种好。

(7)、西府农谚中,劝人珍惜粮食的谚语不少。农人一年耕耘收获忙个不停,守护着一粒粒种子成长,播种施肥、除草收获,一料庄稼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洒下许多汗水,他们深知粮食得来不易,所以,珍惜粮食的意识也很强烈,这种意识渗透进了农谚里。“惜衣常好,惜饭常饱”“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一颗粮一粒米,从种到收不容易”等农谚都是劝人惜物惜粮、不要浪费。

(8)、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9)、重阳节正处于深秋,此时我国北方的冷空气日益活跃,而我国南方的暖空气还没有完全退却,当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在南下的过程中遇到暖空气时,冷暖空气交汇就会形成降雨,如果冷空气和暖空气的势力相当,那么就会出现持续性的降雨。因此,重阳节后如果遇到持续性的降雨天气,那我们不用太担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天气现象。

(10)、水始冰,地始冻,“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显著减少,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在我国南方可能还不算太冷,但是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已经大雪纷飞,天气已经异常寒冷。

(11)、红薯旺长会导致只长茎叶,而不结红薯,红薯的产量会严重降低,因此红薯在生长期一定要学会控旺。

(12)、农村还有句老话叫“立冬晴,养穷人”,说的就是立冬天气晴朗,预示这是暖冬,冬天暖和对于缺衣少食的穷人来说,日子会更好过。

(13)、有些西府农谚是提醒农人注意时令的,比如“惊蛰不耙地,好比蒸笼跑了气”“清明不光场,麦在土里扬”。

(14)、今年“立春”这天是晴天吗?这句话也是有地域性的,不是每个地区都准的,简单了解一下就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