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图精选75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哲学的三大思维方式 (1)、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2)、       那么,就第二准则来讲,关于“良知”的效果论,其着...

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哲学的三大思维方式

(1)、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2)、       那么,就第二准则来讲,关于“良知”的效果论,其着力点又在哪里呢?其实它们就是对于善恶、真假、美丑、是非方面的体察和认知,由经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最后达成一种不假思索的程度与效果。这样的不假思索的效果论的标志,乃便是在每一个体的自我之上,能够将对于”四良知”的体知,内化为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甚至是习以为法。作为结果的达成与效果的实现之所谓“常”和“法”,其实即成为了我们每个个体内心中的恒常的律则和规范的范畴。譬如,真假标准、善恶标准、美丑标准、是非标准的规范与常律,就在我们内心深处渐渐地衡定下来,沉淀下来,成为我们日常抱持与坚守的真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存在价值。不妨举《论语》“宪问”篇关于何谓“成人”的记述为例:“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乃给出了所谓的“成人”定义,不只是就生理状态的成熟讲,譬如郑康成注疏《礼仪·丧服》“未嫁者,其成人而未嫁者也”里面的“成人”二字为“成人,谓年二十已笄醴者也”,也同样意指心理状态的成熟,就像《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二十三年》详细记载的“臧武仲之知”,《韩诗外传》特做描述的“卞庄子之勇”,《春秋·左传·鲁哀公十一年》曾经涉及的“冉求之艺”,等等。故,假使只是身材、体力上的生理成熟,则不能称之为“成人”,须是将某人的真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存在价值等等真正地挺立起来,能够明辨何所是、何所非,这才是真正的心理意义的成熟。

(3)、而人值得崇拜的特质是人际感情,即“爱的宗教”。

(4)、正如黑格尔以一个假定的前提为基础,衍生出一套巍峨堂皇的哲学体系。胡兰成的五大自然法则,亦基于一个前提:宇宙是某种具有意志与息的“生命体”。胡兰成假定息与意志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没有道理可讲的。而他后面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于这个基础之上,这样的理论很脆弱。如果前提不成立,整个理论都无法成立。而所谓的意志与息,亦如绝对精神,是没有被人格化的上帝。上帝的存在与否当然是无从实证的。胡兰成关于宇宙的整个理论,可谓东方式的泛神论。

(5)、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6)、黑格尔的《逻辑学》三大理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7)、自由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奥秘和精髓,也是他论述市民社会、国家、权利、权力关系、法律的基础概念。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的理想存在状态,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从主观精神阶段到客观精神阶段,再到绝对精神阶段,是自由意志的自我运动及发展过程的整个演进逻辑,揭示了自由对人类而言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性和内在目的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创新是创立了唯物史观。

(9)、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外在化而返回自身从而认识自己。包括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10)、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11)、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2)、舒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舒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13)、对历史与宗教变迁的关系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先有宗教变迁、进而带动历史变迁。

(14)、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15)、恩格斯认为这种唯心道德观软弱无力。因为它“适合一切时代、一切民族、太过抽象”,适合所有反而导致软弱无力。这一点非常深刻。

(16)、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18)、同样,在b3的时候,c1的因素又发展出来,发展到cc

(19)、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b.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

2、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图

(1)、     由上述的讨论,不难看出从“本体”到“存在”,从“存在”到“是”的逻辑轨迹。这样的逻辑轨迹,意味着“是”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也即是“本体”的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子的存在论的因素,我们倾向于把是非范畴的认知,放在超拔于真假、善恶、美丑三个问题的位置来对待,即以“知是知非”来统帅与总领“知善知恶”“知真知假”以及“知美知丑”。

(2)、卢梭是性善论者,他觉得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

(3)、从“偶然还是必然”的角度,此前的哲学家“重偶然,从而否定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重根源,承认客观规律、客观原因”;

(4)、两个基本观点:人类历史是有规律的,可以把握和预测;人类历史是千百万普通人物的历史,而不是个别大人物的历史。

(5)、       故,在中国的传统的儒学家,主要讲的是涵养,也就是体觉。它首先是以体知为根底,即体知到良知本体的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讲“体觉”,也就是对良知问题的涵养。这样子的路子下来,抵及“四良知说”,无论是“知善知恶”来讲,还是“知真知假”、“知美知丑”,抑或“知是知非”,尽管都是要求在每个人的自我思维世界去建立起,就道德价值、真理价值、审美价值、存在价值的,不假思索、瞬间呈现的判断和辨明。但也务必要继续延伸到涵养与体觉的层面,将那些善恶、真假、美丑、是非的观念,在做人的实践功夫上,去实实在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了,所谓为善去恶、为真去假、为美去丑、为是去非,方才算是真正地知善知恶了,知真知假了、知美知丑了,抑或知是知非了。因之,“四良知”只是起点,“四格物”方是着落,前者须在后者实现了,才是真正挺立起来了。是为“知”与“行”的一体。

(6)、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

(7)、18世纪在法国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从法国大革命的需要出发,继承法、英两国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注意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医学)的研究成果。以唯物主义为基本特点,明确提出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8)、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9)、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时,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当历史的发展需要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时,社会主义制度就诞生了,人们才能在更自由,更安全,更有保证的环境中更为积极地发挥生产力。

(10)、第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细胞学说统一了植物和动物,能量守恒统一了机械、化学、生物,进化论统一了植物、动物、人类。

(11)、在十九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舒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部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12)、世人多骂胡兰成为汉奸,但我以为他其实是极爱中国的。他爱中国的文化,以身为中国人为傲,认为只有中国的历史才是正宗的、正统的,其他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在内都是旁流,最后都要回到正统中。所以,他完全持东方立场,轻视西方文明,讲起中国就样样好,无一不是可亲可喜有情有味,而西方就这不好那不好,处处贬低人家以抬高自己,偏执、自大到不可理喻。

(13)、胡兰成的说法虽然不真,但有时也确实精彩,比如他说:“银河系群之在大自然的‘无’的息中,如一泡沫之在大海。而此无的息亦无所不在于现实自然界的物里,如池冰之绫纹,如云霞之散绮,皆息之所为。中国人讲的山川灵气与文章气韵,亦是此息。如息之弥漫无所不在,则知大自然之幅。又知意志,则知大自然之统一中心。孟子之言王天下,即是基于此。而意志又即是息,故中国人言志气。”很可鼓掌的。前面讲,息的概念有点像能量,如将此处的息换做能量,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很有道理,天地间的确无处不存在着能量。但能量这个词不如息漂亮,它是一个比较物化、比较可见的概念,所以也比较能让人确信。息感觉上不很真实,但具有生命的意味,在审美上,更有价值。这么想一想息之弥漫无所不在,是挺好的,但这又只能是艺术的想,是不能当真的。至于后面的“知意志,则知大自然之统一中心。孟子之言王天下,即是基于此。而意志又即是息,故中国人言志气。”则又是牵强附会的胡说。所谓大自然有意志,而此意志为大自然之统一中心,如果推广到现实中,自然就是所谓的王天下。那么,谁能代表此意志以王天下呢?假如真有这样一种意志,代表这个意志的只能是上帝。那么,谁来代表上帝?皇帝,天子,不就是要代表上帝么。要代表上帝,要王天下,自然就要高出众生,将众生踩于脚下。

(14)、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反省”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

(15)、前面讲,胡兰成的《大自然的五个基本法则》有点像黑格尔,是从某种感觉上而言。实际上,与黑格尔的哲学迷宫相比,胡兰成的这套理论看上去实在有些粗率。如果只是粗看,他的观点似乎都蛮有道理,字面上能自圆其说,自成一套因果体系。但认真看的话,又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胡兰成通常是以理论而非事实来证明他的假设,而又通过对某些现象的比拟来证明他的理论。譬如证明大自然是有意志的,他这样说:“我在筑波山,见道路工事掘出的山石就便堆置在路旁,毫无情思,再看看山上大小岩石的自然位置,却没有是不美的,顿时感到了大自然是有意志的,所以万物各自安排得有这样的好。以前我以为美不美也许只是由于人的主观,现在我纔知自然界的秩序自身原来就是美的。”这段话,事实上并不能证明什么,只能说明他曾经有过某种感觉,由此感觉而认为大自然是有意志的。感觉当然不好说是对或错,但肯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事实。胡兰成也知道单凭这样一个感觉就断定大自然有意志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理论来支持他的感觉,他从某本书中看到了一个理论,说天体的秩序不是靠万有引力来维持,因为天体的距离有非万有引力所能到达,由此他便得出结论:“乃知天体的秩序是大自然的意志在维持,而诸力关系则宁是其结果的一部份的表现。”如此论证,可谓随便,太过牵强附会想当然,不但没有合理依据,逻辑上亦很不严谨。

(16)、群众是为经济利益展开斗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都是如此;从国家和法律的角度,这些变迁背后体现的是优势阶级的观念和利益。

(17)、a.凡非悖离三要素者皆可说。此主要说的是“说儒者”的导引法则。

(18)、从自然后果得出,人人追求幸福,但外界资源不够,所以美德是“节制自己”。社会后果有两大类,第一是竞争性的后果,第二是互利性的后果。

(19)、       康德的思想,以1770年为界限,乃有“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的分野。较之前期康德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譬如“星云说”的假设便是其辄后期康德的哲学建设,其可彪炳于西方近代哲学史者,乃是对旧形而上学的着力打破,而挺立起一片郁郁然的科学形而上学的茂林修竹。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康德的哲学贡献无疑有确切的把握,却也锐利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康德哲学是在理论方面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认为可以知道的只是现象,此外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他把知识归入意识和自我意识,但坚持这种观点,认知识只是主观的和有限的认识。当康德接触到概念和无限的理念、揭示它的形式的范畴并进入到它的具体的要求时,他又否认这无限的理念为真理,把它认作一个仅仅主观的东西,因为他业已把有限的认识认作固定的、最后的观点了。”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样子的哲学纵然使得那“客观的独断主义的理智形而上学寿终正寝”,但事实上只不过把“客观的独断主义”做了主观的转化,转变成为一个“主观的独断主义”而已。从而,在黑格尔看来,“这就是说,把它转移到包含着同样的有限的理智范畴的意识里面,而放弃了追问什么是自在自为的真理的问题”(参见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58页)。

(20)、人都是自我保存的,因此会追求幸福。这样一种追求,有两大后果,第一是自然后果,第二是社会后果。

3、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

(1)、一只老鼠在一只猫眼里,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猫扑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问题就解决了。猫在面对一只老鼠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老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2)、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即认识的主动性。此书提出了知性的十二个范畴,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是先天的。自然科学所以可能就在于范畴的先天性,同样范畴只能应用于经验,不反映于自在之物。

(3)、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4)、     在“四良知说”的语义结构里,“知是知非”,之所以可以成为“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三个问题的概括与总领,除了前面所讲的因素外,还在于此“知是知非”,盖也可以转化为存在论的认知问题来看待。

(5)、        具体看,“知善知恶”出自“四句教法”里面的第三句话,而“四句教法”的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提出,乃是见于《传习录》下所记述的“天泉证道”的相关文献资料。“天泉证道”这事件所反映的思想,固然有钱绪山以为“定本”的“四有”说(“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见《青原赠处》,《邹东廓文集》卷三)以及王龙溪以为“权法”的“四无”说(“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见《传习录》下,《阳明全书》第82页)的理解上的分歧,但在阳明看来,须是“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

(6)、     丑、以康德的“先验理性说”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为比照

(7)、       在追其本溯其源之后,“四良知说”的脉络,算是有了基本的交代。至于“四良知”的经验性格的体知,究竟怎么样去具体地实现,辄留待后续的章节做详细地论说。

(8)、此学说,目标极大,俨然是要构建一个包罗万象,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体系,与西方科学分庭抗礼。文章开头即宣称:“中国人讲王天下,大自然是统一的,世界当然可以统一。统一世界是先要来统一学问,诸基础学问乃至宗教亦在内。如何可以把来统一?以大自然的法则为共同的标准则可以统一。”这种想要统一万物,君临天下的架势,不禁令人想起黑格尔,黑格尔亦是要以其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去统一一切。中国人向来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所以总在为江山尽折腰。胡兰成不消说也有此种大志,他是帝师情结很重的一个人,并不甘心只作文学家或学问家,而是希望在政治上实现抱负,成就一番大业。这种情结,使他欣赏那些由暴力革命起家的草莽帝王。而他的理论,大抵也会使他赞同专制统治,因为不专制不集权是不可能统一什么的。

(9)、memes(网络模因),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网络梗。模因的本质,就是模仿、衍生、复制(一本正经地解释),这也就是为啥memes总有那么一套相同的模板,可以填充不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0)、黑格尔关于人的命运由内因决定的观点使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命运的主宰者……这意思就是说,凡人莫不自作自受”(同前P310)。他直指人心:凡不认为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是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去抱怨别人,归咎环境的不利,或向别的方面推卸责任。则也就是不自由的观点,同时就是不满足的源泉。反之,假如一个人承认他所遭遇的横逆,只是由他自身演变出来的结果,只由他自己担负他自己的罪责,那么他便挺身作一自由的人,他并会相信,他所遭遇的一切并没有冤枉。一个人在生活中得不到平安,并且不满意于他的命运的人,遭遇着许多乖舛(chuǎn)不幸的事,其唯一原因即由于他心怀错误的观念,总以为别人害了他,或对不起他。诚然,我们日常所遭遇的有许多事情,无疑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遭遇也基于人的自然性。只要一个人能意识到他的自由性,则他所遭遇的不幸将不会扰乱他灵魂的和谐与心情的平安。所以必然性的观点就是决定人的满足和不满足,亦即决定人的命运的观点”(同前P310)。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12)、其次,这个绝对观念又是如何创造出世界呢?舒本华指出,黑格尔哲学是“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而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错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点:第舒本华认为认识主体理性与客体认识对象“(世界万物)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与客体同时,主体已立即同在,相反亦然”,在它们之间,“既不能在客体对主体、也不能在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安置从后果到原因这一关系”,不能说一方作为原因产生另一方。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恰恰在于不懂这一道理,误将理性作为客体产生的原因。

(13)、虽然无法实证,但胡兰成认为学问可以不通过事实,只以理论来证明,因事实可被解说不同,而理论则是绝对的。对此,我的看法是,并非事实可以被解说不同,而是对事实的解说会因人而异,但对事实的解说恰恰不等于事实,而是理论。理论基于概念,基于解说,但事实不是。无论对事实如何解说,事实总归只有事实所是的那种状态。所以实际应该是,事实本身更像是绝对的,而对事实的解说,即理论,会因人的主观解说而不同。一些纯抽象的理论如数学,因与现实的感觉无关,所以可以作纯抽象的理性思考。但世上的事物,大多不是纯抽象的,譬如星空,乃现实中存在,可见的。关于星空的学问就必须与观察到、感觉到的情形相符合,换言之,必须实证。人对现实的认知,首先是来自感觉,而后才是对感觉的思考,感觉是基础,思考是提炼。如果脱离了事实的依据,那么对某样事物的思考无非就是胡思乱想,哪怕看上去很有逻辑。宇宙并非数学那样的纯抽象概念,只存在于脑海中,而是现实存在,可观测的,人们生活于其中。这样的事物,不能作什么纯抽象、纯理论的证明,而必须尽可能以事实来印证,否则就难以成立。即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提出来后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实的验证,才最终被确认成一种定律的。

(14)、实际上,“合理”一词有两个含义:符合理性,代表褒义;有客观理由,是中性的。

(15)、      孟子讲四善端抑或四善德的“我固有之”,这个“固有”,可以区隔为“先验性格的固有”与“经验性格的固有”。所谓“先验性格的固有”,是说有一种灵明抑或本体乃是人的天生而具有,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即譬如“是非之心”,绝无可能在花花草草等植物里有着落的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植物天生未尝有那样的知是知非的灵明或本体在;而所谓“经验性格的固有”,是说纵然有了先验性格的固有的灵明抑或本体为根底,但要真正地知是知非,没有经验主义的日复一日的累积与实现,也迨无具体成就的可能。故,不假思索的“良知”实现,亦依照上述分野的路数,乃有“先验性格的良知”与“经验性格的良知”的区分。而这样的区分,无疑是当我们面对“四良知说”,强调其效验主义性格的培育与形成时,不可做全然忽略的。

(16)、1751年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开始组织编辑《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1771年完成全书,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书派”在一般的意义上指“百科全书”的编撰人员群体。“百科全书派”的特别含义指法国启蒙时期的一批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的含义。

(17)、(黑格尔,1770年-公元1831年,德国哲学家)

(18)、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黑格尔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是生来平等的。反对君主专制。

(20)、思维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不断发展变化,自身包含否定。

4、黑格尔的哲学三个环节

(1)、1848年2月,《共产d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

(2)、       把孟子的“是非”观念接续过来,并将以善端为本的儒家“良知统绪”做进一步发展,当然是在阳明这里有一特出的贡献。

(3)、19世纪的法国、德国有一个共同点: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点具有历史穿透力)。

(4)、“未来的哲学要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被驱逐,之前的哲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注内容广泛。但是,未来要只研究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

(5)、重点:舒本华向理性主义哲学权威挑战,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舒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舒本华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舒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6)、恩格斯说,正确的做法是扬弃黑格尔,保持辩证法、修正唯心论,从而形成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

(7)、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从自然中引出精神)和先验哲学(从精神中引出自然)。认为绝对同一是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宇宙精神,有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其辩证法思想为黑格尔创立唯心辩证法体系提供条件。

(8)、狄德罗:著有《供明眼人参考的论盲人的信》、《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9)、首先,舒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尽管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它内部包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正确地指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人们不是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脚手架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这些珍宝中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对人类思想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0)、舒本华的批判不仅是粗暴的,而且有些批判是“无中生有”,硬将原不是黑格尔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观点加到他头上。例如,舒本华批评黑格尔所以主张取消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虚构了理性有一种神秘的认识形而上学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它是“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理念’的能力”,是“对于绝对的直接的直觉”,并指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来自耶可比。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诬陷”。黑格尔从未赞成过耶可比的直觉理论,而是一贯反对。黑格尔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纯粹的、无需中介的直接认识(即直觉)不可能获得真理。

(11)、孔狄亚克1715年—1780年,著有《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12)、胡兰成认为西洋人没有天下的观念,但恰恰是西方国家不断开拓新大陆,使世界全球化,而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在闭关锁国;他又以为西洋人没有人世的风景,但他们岂非也有他们的风俗、传统、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等,难道中国人的风俗、文化是风景,西洋人的就不是?但胡兰成对东西方历史的见解,我是认同的,或者说部分认同。西方历史的确是直线式进化论式的,一些文明因被破坏、淘汰而就此湮灭,未被淘汰的文明呈递进式发展。中国历史则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总是改朝换代,虽然实际没什么长进,始终是那一套体制、伦理、秩序,同样的历史总是不断重演。

(13)、(B)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理性观念的纠缠关系

(14)、三是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财产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15)、  c.效验主义的分辨:以“四格物”为经验对象的三要素的体觉两准则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