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读书的方法100字精选81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名人读书的方法10字 1、名人读书的方法30字 (1)、丰子恺曾有这般精彩妙喻,“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掌握重复阅读方法,便可透...

名人读书的方法10字

1、名人读书的方法30字

(1)、丰子恺曾有这般精彩妙喻,“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掌握重复阅读方法,便可透过文字表层肌肤,而至文章造型腠理;深谙重复阅读之道,便可透过文字承载的人文信息,感受作者的现实生活、精神意趣和灵魂温度。丰子恺的读书法,值得我们潜心学习。

(2)、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道:“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

(4)、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d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5)、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6)、茅盾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城市全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并加以运用。他在读《战争与和平》时,读了两三遍还觉得没有看透,直到看了五六遍。他认为只有这样阅读作品,才能领会作品好在哪里,以及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

(7)、高速阅读是以适合自己的速度,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

(8)、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9)、在读书的时候摘抄或者记笔记看起来极麻烦,却又是极必要的方法。许多人会羡慕那些文豪大家旁征博引的能力,殊不知他们都是靠一字一句作笔记积累而得来的。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一来是标记重点,觉得要反复读,深入研究的地方打上着重符号,二来是及时将读书时的感悟记录在书旁,三来是将对自己有用,未来可以借鉴的语句记录在本子上。

(10)、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11)、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2)、朱光潜致力于美学研究,始终以美学为中心系统组织相关知识,横向联络一直爱好的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纵向精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克罗齐、康德、黑格尔、维科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相关著作,将知识不断有机化,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13)、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摘自《知识文库》)?

(14)、二分群书。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15)、“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16)、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17)、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7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18)、正是这些咀嚼得烂熟的“古董”,培养了朱光潜基本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甚至思维方式。他后来致力于西方美学研究,但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晚年接受采访,他说,“像我们这种人,受思想影响最深的还是孔夫子。”

(19)、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20)、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2、名人读书的方法100字

(1)、“八面受敌”。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极优读书法。他每读一本书,有计划地分作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步步深入,效果显著。东坡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2)、用自己的话阐述书中的观点,通过此步骤将书中知识点通过思考消化成自己的。

(3)、钱钟书一生当中到底读过多少书,恐怕谁也不能说清,即便与其朝夕与共、耳鬓厮磨的妻子杨绛也未必知晓,我们只能从钱钟书遗留的读书笔记中略觅踪迹:5万页中文笔记摘记了3000余种书籍,5万页外文笔记摘记了4000余种书籍,多卷本文集仅算作“一种”,读而未摘的书则无法考证了。

(4)、每个人的记忆能力和水平总是保持着相对趋同的状态,除了爱因斯坦等“超强大脑”之外。人的记忆大体分为短期记忆、中期记忆、长期记忆三种。短期记忆是大脑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外部信息进入大脑的存留时间短暂甚至稍纵即逝;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大脑细胞因发生结构改变而建立起固定联系,外部信息进入大脑的存留时间较长甚至长而持久。

(5)、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朱自清善于利用琐碎的时间来读书。每天晨洗的时候,他都是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一两首诗篇。他在题为《匆匆》的散文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这实际是他珍惜时间,抓紧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写照。

(7)、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8)、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9)、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方法无疑值得重视。

(10)、钱钟书读书,精锐挺进,浩瀚渊深。量大如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其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其全面性如综合部队,兵种齐全,方法现代,周密而充满活力。他是错位文化的整形大师,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刑侦大师。先生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然而,即令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的藏书量,也“居然有那么多钱教授不要看的书”(董桥语),可知读书选择的必要和重要。

(11)、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2)、“校”即校勘。在印刷术投入使用前,古书都曾经历过以记诵文本和抄本形式流传的阶段,记诵或抄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差错,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辗转流传之中变得差异极大。

(13)、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14)、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5)、深,是指精通、发展、创造,是在“约”的前提下重点突破,究本穷源,有所发现。

(16)、1)调查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知道要以什么方式来阅读。

(17)、茅盾在《谈独立思考》中提到,“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18)、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9)、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

(20)、作提要记录大概。黄炎培认为:“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可以得极大帮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3、名人读书方法的例子20字左右

(1)、他认为,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他习惯于边读边写、边写边读,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入思考,把所有的意思加以选择、整理、安排成为个人知识体系的有机体。用这样的方法,一笔一画,他留下论著和译著700万字,形成了独特的说理文风格,在深入浅出中建构了中国美学史上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2)、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3)、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3)翻页时维持稳定的状态,避免内心的浮躁。

(6)、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

(7)、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8)、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9)、这样的读书方法想必大家早已耳闻,就是现如今的音频软件提供的听书。简单方便,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放我们的双眼,调节长时间“传统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

(10)、“笔记读书法”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眼手并用,能够有效延长外部信息(书本内容)进入大脑的存留时间,而反复读写,则能够在熟能生巧中促进读书所学灵活运用,并转化为长期驻守的自身知识储备。姑且不论钱钟书是否也拥有“超强大脑”,仅其执着而坚毅的“笔记读书法”,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1)、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主题阅读被称为最高层级的阅读方式,其实正如《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所言,主题阅读不过是一种读书方法,层级的说法让大家对此有莫名的距离感,其实主题阅读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14)、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送东阳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说:“余幼时即嗜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5)、茅盾总结出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16)、丰子恺在一篇自述中坦言,读书时“计算遍数,用选举开票的方法,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便凑成一个字。不过所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读’字。”

(17)、第一次看到这种读书方式时觉得一代大师真的就是不一样,道理很简单,但却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种方法。

(18)、此外,梁启超还提出过和别人进行讨论的方法。“要想掌握一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同别人一起对书本内容进行复习和讨论了。”我们可以和朋友读同一本书,互相提问,讨论每个议题,发现自己没有关注到的重点,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9)、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毋庸讳言,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工具的日新月异,“浅表型”“碎片化”阅读现象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引起人们对于阅读的深刻反思与深切关注。可以说,丰子恺的读书法对当下阅读有着积极的教益功用。

(2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名人读书方法20字

(1)、所谓的活化,简单的讲,就是把摄进潜意识中的资料信息提取出来的一个过程,属于一个输出的过程。

(2)、RIA标签读书法是拆书帮总舵主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一种读书方法,非常的简单实用,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轻松掌握。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指出对于非虚构图书,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批判性思考+实践”的步骤掌握理解一本书的内容。RIA便签读书法则是对其的简化升级,更加通俗易懂。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

(3)、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4)、    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温故知新,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5)、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6)、沈从文怀揣着读书的渴望来到北京,以期获取更多知识,充盈自己的灵魂。但是,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加之囊中羞涩无半点经济来源的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但其读书之志不改半分,有空就借别人的借书证到图书馆看书,乐此不疲。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他才写出了《边城》《长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7)、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8)、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9)、感觉自己虽然闭着眼睛,而视线却不断在扩展。现在你的眼睛和内心已经有了直接的联系。一面维持这种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一面轻轻地张开眼睛,以你觉得最适合的速度开始阅读。

(10)、时至今日,黄炎培先生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令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11)、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温故知新,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12)、章氏23岁那年,离开故乡到杭州求学,进入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章氏早年读书有贪多求快和急于成名之弊,其实,他当时治经根底尚浅。在向俞樾问学以后,他受其以文字为门径、以汉学立根基的治学方法论的启发和影响,乃将老师告诫的“精研故训,博考事实”作为座右铭,转到力求广博精审的道路上来。

(13)、但是,只认识文字还不行,还要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情况,只能在外面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为此,他建议读书之前多做准备,善用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14)、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妙趣横生,他的文字平易温润,他洞察生活百态,细细勾勒人间的情味。对于读书,丰子恺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独到见解。

(15)、他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而“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每次读书,只求一点,所以后人也叫它“求一法”,或叫“主攻法”。因为它每次只围绕一个中心,只解决一个问题,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这种读书方法,是抓主要矛盾,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的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据史书记载:“尝有人间苏文忠(苏轼的谥号)曰:‘公之博治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之类,每一过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种读书方法既是定向阅读,分步进行,长久坚持,必有好处。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12陶渊明生平重视读书学习,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后世所总结的陶渊明“会意读书法”,也有人称作“不求甚解法”。

(16)、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7)、但凡读书,丰子恺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读到第三个章节,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就这样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反复地读,反复地温习,谓之“重复法”。

(18)、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9)、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0)、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5、名人读书方法20字以下

(1)、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