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王昌龄的诗采莲曲怎么读
(1)、 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之一种,是在传统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唐开元年间始设,称“博学宏词”,以考拔能文之士。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因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改为博学鸿词。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试,之后便可以任官。得人颇多,甚有影响。
(2)、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3)、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4)、 ▉ 鼓吹革新,呼唤人才第一诗《己亥杂诗》导读
(5)、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 ▉ 饱汉不知饿汉饥 士大夫的畸形审美观 《牧童》(唐)吕岩 导读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再来一首,王昌龄著名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9)、有人说,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如,流放夜郎的诗仙李白、病死孤舟的诗圣杜甫,还有冤死归途的唐朝著名边塞人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都出自王昌龄的笔下。
(10)、“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
(11)、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12)、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1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14)、 ▊ 悲愁里的浩然之气杜甫《登高》导读
(15)、诗中第一句说的是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描绘出采莲女子和荷花构成了一幅天地间最美的图画。
(16)、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17)、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8)、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19)、《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
(20)、我想,这话糙理不糙。就像王昌龄笔下,无论是采莲少女“荷叶罗裙”那样朴实天然的美,还是贵族少妇那样春日凝妆的端庄之美,出于本性,归于自然,那就是最美的自己。
2、王昌龄的诗采莲曲吟诵
(1)、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2)、 ▉ 有没有一座城,一听到它的名字就使你顿感豪迈《夜上受降城闻笛》
(3)、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女性美其实是王昌龄诗词最重要的题材之而且他善于发现不同女子具有的不同魅力。当然了,女性美其实也是诗人共同钟爱的话题:
(4)、 ▉ 忙碌且喜悦着 翁卷《乡村四月》导读
(5)、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小池”,社会是个“大池”,要有“融入”的精神,才有“接纳”的胸怀。杨万里和白居易并未“摧眉折腰”,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人生幸福指数很高,还受万世敬仰。做君子,逐梦想,也可以低调点,委婉些!
(6)、 ▉ 千万别把这首诗解读成“断袖之癖”《近试上张水部》导读
(7)、诗词经典往往为书家所青睐,是书家书写的主要内容。本频道拍卖所得盈余用于支持传统经典学堂公益读书会。特别鸣谢著名书法家周桂华先生的鼎力支持!
(8)、同为描写采莲女的诗词,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形象是这样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首诗写出了采莲女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喜悦而羞涩的神态,碧玉簪子在女孩低头时落入水中的细节,也写出了江南女子欲语还休的神情。在诗仙李白的笔下,采莲女是这样的:“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写出了越女采莲的水墨风景。对比来看,王昌龄笔下的采莲女,不同于温婉多情的吴越女孩,虽然同样的青春靓丽,却更加生动明媚、活泼动人,别有一番风趣。
(9)、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
(10)、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11)、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2)、 《经典学堂》从杨万里的《小池》开始是有深意的。杨万里的一生非常圆满,做人做事做学问都非常成功,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廉洁奉公,坚持真理。他情商很高,做人低调,从他拜师来看,他在品德上高标准;从他写诗劝林子方不要去福州来看,委婉含蓄,又有大智慧;一生写诗上万首,创“诚斋体”,被誉为“一代诗宗”,和李白杜甫白居易一样名垂青史。“诗魔”白居易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杨万里一样得以善终,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李白和王昌龄的才华都不亚于白居易和杨万里,但他们的人生却因为“不护细行”而与理想失之交臂,且人生结局都比较悲惨,未免令人嗟叹唏嘘!
(13)、首先是远景。想象一下吧,假设我们自己就是观众,正在岸边欣赏盛开的荷花,还不停地变换角度和姿势自拍,或者被人拍。正在自我陶醉的时候呢,忽然发现我们的镜头里抢入了几艘小船,我们不由得停下自拍,好奇地想看看船上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准备要干什么。
(14)、 ▊ 杜甫快诗快何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读
(15)、这个问题我是认真想过的。而且答案是——王昌龄。
(16)、诗中大量地运用重复句式与文字,文风朴实自然,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看到采莲的时候人们欢乐热闹的景象:无边无际的荷塘,人们采莲时的欢声笑语引得水下的鱼儿纷纷穿梭在莲叶之间。
(17)、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1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19)、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⑥闻歌:听到歌声。⑦始觉:才知道。
(2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由远及近的镜头感,由视觉转入听觉的描写线索,这是王昌龄《采莲曲》的第一好。那么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第二个特点就要结合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了。
3、王昌龄的诗采莲曲怎么背
(1)、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2)、如果有人问我,假设我穿越到了盛唐,那我最想认识谁呢?
(3)、 ▊ 具象之景与超凡脱俗之境刘禹锡《秋词》导读
(4)、莲花的美景使人流连、沉醉,同时也因莲叶、莲子、莲藕的经济价值,使得采莲这一活动,自古便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早在汉乐府中就收录了描写采莲生活场景的诗歌。其中《江南可采莲》一首最为脍炙人口:
(5)、(参考尺寸136✘34cm;作者:周桂华;参考价:2000元;起拍价:500元;竞拍加价:+200元/次。
(6)、 诗歌不拒绝逻辑联系,这首诗堪称典范。
(7)、你看,王昌龄高明吧?“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诗没有一个字提到颜色,但我们眼前却是一片色彩分明啊,绿色的荷叶、罗裙,粉红的荷花、少女的脸庞,这红和绿的组合就是自然风景的经典搭配了。你现在明白,为什么绿色衣裙在别的场合穿很可能有风险,但采莲少女穿着它穿梭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风景中,又映衬着少女红彤彤的青春脸庞,就毫无违和感,只剩下自然与人无缝对接的纯美了吧?
(8)、“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9)、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10)、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11)、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2)、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
(13)、 ▉ 我不讲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我只有真实伤感的小情绪
(14)、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
(15)、诗写一位采莲女子怀念征夫的感情。诗人选择了傍晚同分采莲归来的特定背景来打写。一开始,诗即写女子采莲归来、绿水荡漾,沾湿了她的衣裳,又杂和着荷花的清香。这是女子经过一番采莲劳动的形象。这时,秋风吹起浪涛,野鸭和大雁受惊而高飞,也触动了采莲女的内心情感。这句写景有“兴”的意味。下面四句,接写这位年青漂亮,服饰华丽的女子,轻轻地摇着精美的画舫随波而下,极目眺望无边无际覆盖着绿叶的岛屿和开放着荷花的水潭,耳中听着远处传来的江上渔歌、吴越小曲。这些所见所闻,都惹起了她的相思苦恨,“相思”二字就是全诗的旨意。接着又用四句点明相思的由来,是因为岁月流逝,而出塞的征夫至今尚未归来,思妇在水上采莲,消磨时光,感到孤独寂寞;现在到了傍晚时分,她独自归来。触景生情,因而心中产生了思远的情怀。“今已暮”三宇,呼应首句的“归”字,表明这首诗所写的是采莲女子日暮归来时的相思之情。继而诗又探入一层,写思妇的品质。尽管傍晚采莲归来,独宿空床的生活令人难以煎熬,但采莲女还是忠贞于她们的爱情,坚持自已的操守,“那必尽娼家”,用反问句式,谓女子并没有都沦落为娼女,意即她自己决不会因为亲人远戍而变心。不仅不会变心,相反,比别人还要坚定。“官道”二句以疑问的口气,将采莲女和采桑女加以比较对照,认为前者比后者在爱情上更加忠诚,这其实是诗中思妇的自我表白。“城南把桑”系用汉乐府典故,《陌上桑》里的女子罗敷,是一个忠实于爱精的典型形象。此诗里的采莲女自云对丈夫的感情超过罗敷,可见,她对爱情是多么执着。
(16)、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17)、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玉腕(wàn):洁白温润的手腕。橹(lǔ):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这里可理解为船桨。
(18)、 乱 luàn 入 rù 池 chí 中 zhōng 看 kàn 不 bú 见 jiàn,
(19)、另外,荷花全身都是宝贝,包括荷梗、莲须、莲子(芯)、莲蓬、莲藕(藕节),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广泛用于临床上各种不同的病症。
(20)、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4、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 小学课本中有近百首经典古诗词,要求小朋友们朗读、背诵。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是必背篇目。本期童声诵读嘉宾:长沙市砂子塘小学三年级学生曹昊然。
(2)、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3)、朋至斯孚解秋意,来歌以咏坐春风,欢迎来到经典学堂。但愿我们的节目能够给您带来如坐春风的15分钟。
(4)、 先说说这首诗的诗名《采莲曲》。因为词牌名中也有《采莲子》,很容易混淆,而且早期的《采莲子》词的确大多就是写采莲的女子,比如晚唐词人皇甫松那首著名的《采莲子》:“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王昌龄的《采莲曲》虽然有个“曲”字,但它其实是乐府曲名,是南朝梁武帝创制的《江南弄》七曲之所以啊,《采莲曲》最早也是能够演唱的,而且用这个曲调来创作的歌诗,内容确实大多是描写江南水乡的风光,尤其是采莲女子的生活情态。
(5)、梁、陈以来,《采莲曲》是诗人常用的乐府旧题,大多或摹写水容物态,或描绘采莲女的容貌服饰。特别是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比较浮艳绮靡。王勃的这首诗,虽然抒情主人公同样是采莲女,自然景物的描绘乃至遣词造语,也都明显地受到南朝诗人的影响,但所塑造的伤离恨别,刻骨相思的女子形象,尤其是思妇征夫的主题揭示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则是南朝诗人所无法相比的。王勃在理论上对六朝余风深致不满,而在创作实践上又未能摆脱其影响。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初唐诗歌从六朝余风向唐诗刚健爽朗的风格变化发展的轨迹。
(6)、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酋长女儿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7)、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
(8)、 ▊ 李杜欧苏皆崇拜,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9)、 ▊ 读杜诗品汉语之妙杜甫《绝句》导读
(10)、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11)、今天我要和你赏读的是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2)、渠:伊,她。娼(chāng)家:乐妓之家。
(13)、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4)、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5)、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16)、 ▉ 最直白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白居易《夜雨》导读
(17)、白居易写他初恋情人湘灵的美:“娉婷十五胜天仙”;
(18)、不过啊,我还得补充说明一点,不要以为王昌龄一辈子没当过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因此他笔下的女子就只有像这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民间少女形象,其实啊,我特别佩服王昌龄的一点就是,他无论写什么身份的女子形象,都写得非常得体,在他笔下,民间少女是这么率性活泼,与大自然如此默契,那么,他笔下其他的女子形象又写得怎么样呢?
(19)、用量用法: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20)、但,如果只有一种绿色,是不是会显得有些单调呢?别着急,大自然是很慷慨的,而我们的诗人也是非常高明的,在一片无边的绿色中,大自然还慷慨地赐予了娇艳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衬托出粉红色的荷花,那才真是绝配。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荷花的那两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三句是咏荷花的经典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这三句写足了荷花的神韵。尤其是“一一风荷举”是写得最为生动别致的。“举”字真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字,因为一个“举”字,二维的平面空间立即变成了三维的立体空间。“风荷举”,既勾勒出荷茎笔直挺立出水面的清高姿态,又呈现出荷花在夏日微风吹拂下的翩翩神韵。这一一挺立出水面、被无穷莲叶衬托出来的荷花,本来已经是美到极致了,但在诗人的笔下啊,风景从来没有最美,只有更美。你看,王昌龄只是貌似轻松地写了一句:“芙蓉向脸两边开”,自然风景就因为人的融入忽然变得生动起来。
5、王昌龄的诗采莲曲其一
(1)、 ▉《一诗一导读》陈殿嘉主编(主讲)简介
(2)、编 辑:邹秀玲 本期播音:王丽娜
(3)、身为女性,美应该是持续一生的追求。这和本来的长相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良好的气质和亲和的个性,一定会成为女子由内而外散发的美,这样的美会让人忘记相貌的瑕疵,会挣脱时光摧残的魔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醇香。我一直记得一位男性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女人20岁之前不漂亮可以怪父母,20岁以后还不漂亮那就只能怨自己了。”
(4)、如果把王昌龄的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始终不让她们在这幅图画中明显地出现,若隐若现,构思遐美。
(5)、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上期节目说过,李白的七绝无人能够超越,而李白的好朋友王昌龄的七绝却可与之媲美。本期赏析王昌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莲诗——《采莲曲》。这首诗入选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教材。(请点播置顶音频欣赏)
(6)、 ▊ “藏”的艺术《春夜喜雨》导读
(7)、 ▉ 手足相残,滴血的诗 曹植《七步诗》导读
(8)、除了王昌龄之外,还有不少诗人用《采莲曲》来创作诗歌。王昌龄的至交好友李白写过《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后来白居易也写过《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还有王勃、贺知章都写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写采莲女,而且都将荷花与采莲少女的青春美貌相比拟。
(9)、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采完之后明⽉把她们送回江边。
(10)、在王昌龄《采莲曲》第一首中,他用“吴姬越艳楚王妃”,来形容采莲女子的美貌——江南吴越国色天香的女子、楚国皇宫美艳绝色的妃嫔,那是多么美丽呀!第二首《采莲曲》在第一首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美女采莲放歌的美景。让我们想像一下,夏日荷塘中,有这样几位美貌的女子,她们身着像荷叶一样的绿罗裙,娇美的面庞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衬,简直分不清哪个是娇艳的荷花,哪个是明艳动人的采荷女子,只有阵阵歌声传来,才依稀看到她们的身影在莲池中忽隐忽现……
(11)、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
(12)、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13)、答案很简单,因为采莲少女是来做什么的?是来采莲干活儿的呀!换句话说,这是少女的上班时间,“荷叶罗裙”简直就是为采莲这份职业量身定做的最美工作服。正因为她们是来上班的,采莲少女刚刚在镜头里出现,又瞬间消失在镜头之外,上班时间绝不偷懒,她们很快就划着船儿钻进了浓密的荷花丛中,“乱入池中看不见”,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让人再也看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花儿了。你还记得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吧?李清照那就是典型的游客,是因为不熟悉路而“误入”藕花深处。采莲少女既然是上班来的,怎么还会“乱入”池中看不见呢?
(14)、你可能差点忘了哈,我们是观众,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所以这个“乱”字只是诗人的观感,并不是采莲少女不认识路,乱划一气,这个“乱”字恰恰说明采莲少女们很敬业,因为她们争先恐后地划着船、采着莲,唯恐落在了别人后面,这样一种热烈的劳动场面,反而给袖手旁观的观众造成了一种“乱入”的错觉了。既然已经“乱入池中看不见”,作为游客、观众的我们也不要失望啊,因为高明的导演——王昌龄是不会让我们就这样失望而归的,因为采莲少女刚刚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更美的一幕却紧跟着出现了——“闻歌始觉有人来”。
(15)、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16)、但它又不仅仅是比喻,而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荷花真朝着少女娇美的脸庞开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秀丽的一部分。
(17)、 ▊ 自古英雄出少年谭嗣同《潼关》导读
(18)、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跟荷花塘里荷叶的颜色一样,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少女的脸庞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身边歌声四起才发现有人过来了。
(19)、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20)、这一段写出女子思念心上人而不得,无奈去采莲的情景。首先运用双关隐语,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说明女子心上人的爱恋和思念。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2)、第四句承上启下,进一步用动态描写来活跃了这图画: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和绿荷红连浑然为不见了踪影,正在惘然惆怅,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
(3)、 ▉ 因为一首流行歌曲,这女子演绎了传奇的一生《金缕衣》(唐代)佚名 导读
(4)、 ▉ 2018新年伊始,我们从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讲起《题都城南庄》导读
(5)、 ▉ 千古词帝,因一首词殒命 《虞美人·李煜》导读(纠错版)
(6)、竞拍周期:自发布起至2019年8月31日23:18) 出价方式:文末留言区留言,价高者得。所有出价均上墙公示。
(7)、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8)、 ▉ 平常语道平常事,微妙细节最动人张藉《秋思》导读
(9)、女子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极具审美眼光的诗人笔下,女性美更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无论是民间少女的俏皮可爱,还是贵族女子的端庄矜持,无论是知识女性的优雅智慧,还是劳动女子的率真朴实,得体的打扮,得体的谈吐,当然都会成为女性美的加分项。
(10)、采莲女的容貌、服色与荷花一样,将人与景融合于一体,采莲女已然成为荷池美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像花中仙子,真实自然却胜似仙境,如果没有歌声,那也只是一幅美景而已。偏偏在人与景混然莫辨的惊奇之中,传来了一阵悦耳的歌声,这歌声在一瞬之间令采莲女活泼开朗的的青春形象跃然纸上,鲜活动人。清人周珽(tǐng)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这样评价此诗: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11)、 ▉ 你看你看,雪花有灵性《春雪》(唐)韩愈 导读
(12)、其实啊,这样的诗必须把它还原成民歌的本来面貌,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比如说,一群青春洋溢的采莲少女,她们一边采莲,一边唱着歌儿来缓解辛苦,让工作也变得有乐趣起来。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应该是领唱的少女带头开唱,然后呢,四散在莲花从中的采莲女们应和声也是此起彼伏的紧紧跟上,这边的少女们唱“鱼戏莲叶东”,那边的少女唱“鱼戏莲叶西”。歌声从四面八方飘过来,热闹却一点儿都不凌乱,这才是民间劳动、民间艺术原生态的自然美啊。
(13)、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14)、“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1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16)、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17)、《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江南风光、采莲女子的生活场景以及她们的爱情追求等。王昌龄的《采莲曲》共有两首,这首诗是第二首,都是他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的时候创作的。龙标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一带,地处湖南、广西、贵州相邻之地,在南梁时设县,唐朝时曾名为沅州、巫州,是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据记载,当时王昌龄闲来无事,到城外的一片荷池游玩,偶遇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莲池嬉戏唱歌,王昌龄被美人、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
(18)、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9)、西方的诗歌更加不吝惜对女性美的赞美。比如《荷马史诗》里的海伦,还有但丁《神曲》里的贝雅特丽丝出现时带给诗人的震撼:“一位贵妇在我面前出现,/她头缠橄榄枝叶,罩在洁白的面纱上边,/在绿色的披风下面,身着的衣衫颜色宛如鲜红的火焰。/尽管那么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一旦见到她,我的精神仍只是惊愕不已……”
(20)、王昌龄还有两大身份标签,一个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和高适、岑参、王之涣并列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我们最熟悉的诗句,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都是他非常有名的代表作。王昌龄第二个身份标签是“七绝圣手”,说明他的七言绝句写得特别好,甚至具有了标杆、典范的意义。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诗句的确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
(1)、我觉得啊,有两大原因让王昌龄的这首诗在众多的《采莲曲》里脱颖而出。第一个原因,是他的描写线索很清晰很有画面感,并且视觉形象与听觉感受互相作用,让整个画面更加的活泼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