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句珠玑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精选91句文案

说说大全 编辑:
导读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近代的苏曼殊在《遁迹记》中也说道:“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2)、“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来自不同的典...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近代的苏曼殊在《遁迹记》中也说道:“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2)、“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来自不同的典故。“韬光养晦”的故事是,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中,人家问天下谁的功绩最大?曹操先说刘备,再说自己。所以“韬光养晦”意思是适当的谦虚,隐藏自己的功绩,暗自发奋努力,不被别人赶超,侧重于掩藏自己的光芒。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灭了国家,沦为马夫,他立志恢复国家,所以发愤图强、努力做这各种各样强大自己的准备,以便将来打败夫差,在这个过程中,他为了督促自己不要忘记曾经遭受的耻辱,每天用舌头舔一下苦胆,告诉自己绝不忘记过去,最后终于光复国家,打败夫差。所以“卧薪尝胆”的意思是在逆境中努力向上,忍辱负重,以待完成大业,侧重不忘记过去的耻辱。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醍醐灌顶的近义词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出自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4)、体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5)、(解释)醍醐:纯酥油,由牛乳提炼,比喻最高的佛法。灌:浇。顶:头顶。佛教用语。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6)、好的,现在大家再来猜猜看,「醍醐」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

(7)、①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8)、除了水分之外,黄油还保存了一些蛋白质(准确来说应该是非脂乳固体)。别小看这些蛋白质,它们对于「醍醐」至高无上的风味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呢!

(9)、二是在做事中只管认真去做,但丝毫不求结果不求完美;要思想专不想他事。

(10)、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11)、但是,众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个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万物皆有,本来早已俱备。

(12)、《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词语辨析(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13)、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14)、同样是借醍醐难得、精粹的特点,古人又用醍醐来代指高洁之士。《新唐书》中有称赞穆宁四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之言说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赞少俗,然有格,为酪;质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

(15)、茅塞顿开、一语中的、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大彻大悟、 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振聋发聩

(16)、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白话文:先生的话,让人立刻懂得了某种道理,使刘备如拨开云雾而看到青天。)

(17)、“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18)、好简要的`一句话,却如醍醐灌顶一般,我的灵识开始清凉起来,心中一开:对呀!

(19)、却一直向着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质世界的东西,来填补内在永不满足的空虚。

(20)、有时,“醍醐灌顶”也会用来比喻饮食的不一般,比如元朝的王祯《农书》中有:“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再比如《水浒传》里,宋江遇九天玄女时,受到美酒招待,“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2、句句珠玑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佛早就点得如此明确,让众生放下一切,顺其自然,才能自然回归。

(3)、    国学应用大师老傅家传人傅强通过研究傅氏开山鼻祖、中国第一圣人傅说《说命》三篇的“字”与“策”,参透了醍醐灌顶的真正含义。从汉字的象形字义看,酉”为坎水之卦象,坎卦为两个阴爻夹着一个阳爻,主收藏阳气,所以《黄帝内经》中酉时为肾当令,“日”为阳,“疋”为支撑与行走,其意为将阳气引入体内,“醍”字为收藏阳气的意思;古”为头颅或皮囊,“月”为肉体或人体的脊椎,所以“醐”为阳气和津液送达全身的意思。“灌顶”为从头到脚输通的意思。

(4)、(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5)、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6)、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7)、这种变化的表象使你大脑形成了错误的意识,所谓有生有死,只是你头脑和意识,怕死的也是你的头脑和意识,真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死。

(8)、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9)、佛怕众生不肯放下,又点化众生:“诸法空相,实不可得”;

(10)、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11)、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蛋白质变性沉淀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着分解,分解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类似坚果一样的香气。这也给「印度酥油」带来了代表性的气味。

(12)、你还能直视「醍醐灌顶」这四个字吗?想象一下,有人用一大盆印度酥油浇你的头?

(13)、啼笑皆非: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14)、①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他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

(15)、三省公务员分别扩招147%、122%和140%!吉林省...

(16)、将「生酥」在锅里加热,黄油中剩余的水分就会被蒸发,持续加热一段时间,黄油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沉淀,并渐渐变成棕色。这时候,把这些沉淀滤去,剩下的就是较为澄清透明的深黄色油状物质——古代称之为「熟酥」。

(17)、译文:怎么知道有醍醐灌顶,能让清凉头不热。

(18)、法文称之为「Beurrenoisette」

(19)、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出处元·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醍醐灌顶的反义词执迷不悟:意思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出自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20)、●   黄庭禅坐张德芬(附旁白,心得,特色)谢谢分享

3、女生说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本草纲目·兽部》中也对醍醐有记载:「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酪面上,其色如油者为醍醐。」

(2)、这位老校友,我寻访多年,都没有下落;不想今日在火车上醍醐灌顶,真是使我喜出望外。

(3)、“醍”本是一种速酿的薄酒。《说文新附·酉部》说:“醍,清酒也。”而这种酒又是微带黄色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说:“醍,酒红色。”“醐”与“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状的液体。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颜色、一字表形状,连起来就是赤黄色的精炼奶油。醍醐质地细腻润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

(4)、最常见的便是佛教中常用醍醐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释经,言闻正法,如食醍醐”。佛教中的醍醐灌顶便是将人食用醍醐后的清凉通感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贯通。又如《维摩诘讲经文》称“闻名如露人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也是此意。

(5)、①人们常说,世上有才之人有两种:一是自恃才智过人我行我素想将世人踩在脚下者;另一种,则是不轻易展露才华韬光养晦善于磨练者。前者之才如白云苍狗,须臾即为灰土。唯后者可成就丰功伟业。

(6)、《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妙玉给他写了一个贺帖,自称“槛外人”,宝玉不知道回帖时怎么自称合适,岫烟提醒他自称“槛内人”即可,“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7)、得率很低。将「酥」加热之后冷却凝固。中间没有凝固的一小部分才是醍醐。

(8)、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9)、此次调动,我很想不通,听他一说,醍醐灌顶,我全理解了。

(10)、就是宇宙那个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的本性。生命是由阴(灵体)阳(肉体)两种物质组合而成。生命的阴性物质是来自宙心发出的灵光(光子流)。

(11)、参考资料:《说“醍醐”》、《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

(12)、却不知道,外面的物质世界只是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 

(13)、  熥络宝主要产品涵盖:熥络宝腰部康复器、熥络宝颈部康复器、熥络宝股骨头坏死康复器、熥络宝红外胃肠治疗仪、熥络宝红外盆腔治疗仪、熥络宝红外前列腺治疗仪、熥络宝红外哮喘治疗仪等产品。

(14)、嗯...大概是老师觉得解释会有些尴尬。因为,其实醍醐是一种乳制品。

(15)、佛怕众又偏于空相,无法生存,故又明示我们“真空妙有”。

(16)、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17)、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18)、(押韵词)半梦半醒、天光云影、扪参历井、爬山越岭、高人一等、孤身只影、杳无踪影、缩头缩颈、大煞风景、俛首系颈、翻山越岭、一碧万顷、如梦初醒、吾日三省、伸头缩颈、昏迷不醒、平平整整、崇山峻岭、齐齐整整、授人以柄、振裘持领、沤浮泡影、温凊定省、清浄白省、汲汲顾影、晨参暮省、晏开之警、一日三省、重山复岭成语造句你和参与了国外援助服务的人交谈时给予和接受的目的顿似醍醐灌顶。

(19)、(示例):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20)、释义: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4、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读音

(1)、一是在做事之前,事情未发生之前不去攀缘,不动念去想,不去想尚未发生的事;

(2)、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3)、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醍醐灌顶造句此次调动,我很想不通,听他一说,醍醐灌顶,我全理解了。

(4)、有时,“醍醐灌顶”也会用来比喻饮食的不一般,比如元朝的王祯《农书》中有:“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再比如《水浒传》里,宋江遇九天玄女时,受到美酒招待,“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5)、    傅说当年造字是根据《医策》当中为人导引祛病的过程,而象形演绎出的甲骨文,虽然《医策》失传,而老傅家传人们深知醍醐灌顶的真正含义。现付梓于世,拯救苍生。顿悟出打通人体任督二脉的意念导引之术,可实现督脉通百脉通、任脉通气血行的最佳养生祛病功效,同时可以帮助被醍醐者开启智慧之门。被醍醐者有醍醐灌顶之感,故称醍醐灌顶之法。

(6)、在天上聚积到一定程度,它又化成雨水落下来,水似乎又诞生了。

(7)、  产品遍布全国各级医疗单位,并已出口到欧洲、非洲、澳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

(8)、生命既然都来源于宇宙本性,那么,说明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有佛性。

(9)、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当下,那个终极的东西不在过去和未来,而是在当下,一旦瞬间觉悟,你将变成永恒的觉知,瞬间足以铸就永恒。

(10)、面目全非: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

(11)、 关注“醍醐灌顶”是一个意会词,它绝不是指用一桶“醍醐”从脑袋上直接浇下来,实际上在古代“醍醐”很难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浇”得起的。那么“醍醐”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从酥酪中精炼出来的奶油。

(12)、黄油仍然含有少量水分,它们被包裹进油中,形成了「油包水」的结构。这也使得了黄油容易腐败变质,需要冷藏保存,而且尽快食用。

(13)、其实,它本来就没有生死,只是永不停息地运动在水、气、冰、雪雾的变化之中。

(14)、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15)、总的来说,「醍醐」其实就是印度酥油。它和目前市面上的「无水黄油」很类似,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无水黄油没有蛋白质分解的过程,所以它的味道主要还是奶香味,没有坚果风味。而「醍醐」在无水黄油基础上增加了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坚果风味。

(16)、②她就是爱标新立异,只要新潮服饰一上市,她是必买来穿戴在身,也不管是否合适。

(17)、《唐本草》是这么说的:「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

(18)、“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19)、但是,众生毕竟都有佛性,灵魂的深处储存着过去的佛种,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

(20)、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是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5、醍醐灌顶下一句是什么

(1)、QC菌,不瞒你说,虽然我从小一直在听这个词语,但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醍醐」到底是什么东西?

(2)、「熟酥」经过冷却后,中间那一层没有来及凝固的液体就是「醍醐」。

(3)、“体无完肤”和“面目全非”均与身体相关。但是二者区别在于:“体无完肤”侧重浑身上下都是伤,也可以强调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而“面目全非”侧重面孔变化大,也可以强调事物变化大。

(4)、醍醐不仅可以与面一起加工成“醍醐饼”,还可以做药引子或直接入药,醍醐最突出的药用效果便是清凉去燥热。对此,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根据醍醐的这些特性,后世又生发出许多引申义来。

(5)、反义词:执迷不悟、顽固不化、死不改悔。成语典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6)、   目前产品先后荣获2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已经取得专利证书的有27项,正在申报的专利有16项,正在研发的专利项目有20项。熥络宝在业内率先通过欧盟CE认证、CMD认证、ISO134ISO9001和YY/T0287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7)、唐朝的裴铏在《传奇·江叟》中提及了醍醐:“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8)、《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醍醐灌顶造句此次调动,我很想不通,听他一说,醍醐灌顶,我全理解了。

(9)、②唯有责己从严,才能获得“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感召力;只有秉公用权,才能具备“不怒自威”的公信力。

(10)、    现代汉语认为醍醐灌顶是一个形容词,原意为用酥酪上凝聚的油浇到头上,藏传佛教是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大彻大悟也形容清凉舒适。

(11)、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醍醐灌顶的意思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