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
1、梁衡简介及主要作品
(1)、老人姓高,名富。这个普通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2)、梁衡是***当代知名的散文家,他的多篇散文入选了多个版本的中学生教材及自读课本。本书是梁衡专为中学生编写的一本散文读本,最大的特点是梁衡亲自挑选了一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并对每篇文章亲自进行点评,以便让中学生读者能够明白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技巧和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已入选中学课本的六篇文章解读,第二部分为作者挑选的各类文章数十篇及点评,第三部分为其他作家或教师对作者文章的解读与评论。
(3)、《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4)、这里是梁衡研究会“觅渡”藏书阁,也是今年打造的珍品室。
(5)、原临汾市园林局局长张俊山(右二)说,作为梁衡研究会会员,家乡人民有事情,我们都会义不容辞的从临汾赶回来帮助做事情。
(6)、村里有许多城里人享受不到的乐趣,比如小时候经常能从鸡窝里取出刚下的热乎乎的鸡蛋,到外边取一把椿树枝点着火,一会儿就能炒一个鸡蛋吃,鲜美无比。
(7)、梁衡的故居在村子最西头,是一座五孔砖窑的院子,他的侄女说:“我妈常讲起你,你伯伯就是生在这个窑里,才成了才,你就在这个窑里生娃吧!你伯伯小时候,年龄很小就跑到学堂听课,钻在桌下听讲。”
(8)、鲁迅先生曾书赠好友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是瞿秋白生前的知己,而梁衡,以孤篇压全唐般的《觅渡》,成为瞿秋白死后的知己。
(9)、在这里,科学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英雄传奇。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故事里活生生的角色,他们的科学故事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构成了人类文明璀璨的星空。
(10)、***散文历来的作家比较少,因为***太复杂,这就需要作家有丰富的阅历和胆量。梁衡凭借着他出众的胆识与深厚的文字功底成为了***散文的代表。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有义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白人们反映***事件,有义务对***事件做出客观的思考与评价。因此在这里很容易可以明晓梁衡散文之理性精准。
(11)、本书是在全国上下一致倡导践行转变文风、会风的背景下编辑的。选编了著名散文家、政论家梁衡的最新力作,透辟阐述转变文风之理,深情回溯伟人文风典范,犀利盘点当下“假大媚空”文风陋习,建言正本清源重拾好风,以清丽而又不失纯厚的风格,以敢于说真话的气魄,表明了实干兴邦,应该从转变文风、会风开始!
(12)、梁衡先生是我们霍州走出去的一位文学大家,霍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思想和作品都深深地铭刻着家乡的印记。
(13)、站在山腰,面对文笔塔,梁衡对村长梁耀耀说,退耕还林可以考虑种植文冠果,文昌阁、文笔塔再加上文冠果……
(14)、二是梁衡对历史人物的灵魂进行了具象化的描述。
(15)、霍州市档案局在梁衡研究会设立的8个档案专柜,施行名人档案分地陈列尝试,省档案局特派人考察,并予以肯定。档案柜里是梁老师珍贵的荣誉实物,有他的手稿、照片、奖杯,这些非常珍贵的资料,将会对霍州的文化和教育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16)、《青山不老》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位(第一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了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做的巨大贡献,描述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17)、 昨天,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有幸聆听了梁衡先生的线上讲座《文章五诀》,感触颇多。76岁高龄的梁老,把自己所学所感与人生经历相融会贯通,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对写作的秘诀倾囊相授,着实令人敬佩。
(18)、 我很喜欢读梁衡的文字。他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街头巷尾的寻常之事经他的手一打理,总给人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之后我就开始寻思作家的眼光为啥如此犀利、笔力为啥如此老道、哲思为啥如此透彻灵魂。当然也很清楚,这是梁衡先生多年在文坛摸索、积累、实践打下的江山。岂是我们小辈几日可以抵达的高度。
(19)、红岩松之奇美,奇在突出山体的石崖边上长出这么一颗顽强树,石上无水,怎么办?为了生长,它的根竟沿着巨石外穿行十几米伸向山中汲取水分。它的美,首先是这块美丽的山岩,色泽鲜艳,红中泛黄,青中见绿,据说当年《红岩》一书的制作者中,行军路过这里,拍下树照,后选为书的封面。
(20)、在新闻理论方面,提出新闻的“梁氏定义”、报纸的四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四点交叉统一律”等。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在对报社的记者管理中,大胆实行稿分排行的激励机制。在文学方面开创***散文写作,学术上首创“人文森林”新学科。
2、晋祠的作者梁衡简介
(1)、直到20多年后,1996年,我在《新华文摘》上读到《觅渡,觅渡,渡何处》,一口气读完,独坐久久,只有震撼!这哪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散文?这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心灵交流!他对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一生的总结与评价,穿越时空,回肠荡气。瞿秋白的女儿、新华社离休干部瞿独伊后来对梁衡说:“你是我父亲的知音。”
(2)、《觅渡》后来被刻在江苏常州的瞿秋白纪念馆。若没有与优秀灵魂同等的高度,怎能与优秀的人做知音?梁衡写秋白,就如汉代司马迁写战国的屈原:“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都是同样优秀的灵魂在不同时空展开的心灵对话。
(3)、 其次,纵观文章基本类型,四种训练是最根本。不同的文体中,“五诀”也同样适用。描写文中,主要是“形”诀。把自己当成一个摄影师和画家,对景物、事物进行描绘,适时增添多种感官的辅助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叙述文中,可以运用“事”诀,让自己做一个说书人,生动形象地记人、记事;抒情文中,熟练使用“情”诀,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诗人更加深情的人,大声说出积蓄在心中已久的感情;议论文中,成功地运用“理”诀,向着思想家的方向努力,揭示客观情况和道理,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4)、在《方志敏的生命的最后七个月》中作者有言:“现在我们读史,看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灵魂,只有人格和精神不死。”
(5)、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6)、《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7)、做《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甘苦自知。他曾有一首词写在值夜班的日子——
(8)、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9)、《为官沉思录》围绕“为官”的主题,针对官场的现状和时下官德的种种表现,兼顾总结古代为官的伦理道德,从为官之德、为官之道、为官之责三个方面,对为官者的从政之道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思考。本书作者梁衡为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他满怀忧国之情,将***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其思想高度使其文章呈现大家之气。从梁衡的作品中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饱满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
(10)、 围绕如何写文章,自古有许多的观点。关于文学的起源,比较有权威性的是“劳动说”,先民们在劳动中的“号子”成为最早文章,到了盛世唐朝,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前者提出了反对骈文,学习秦汉质朴文言散文的主张,后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共性特点就是要关注、反应时事民生。
(11)、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作家协会全委会***、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树梢上的***》《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学术研究集《影响***历史的十篇***美文》《***怎样写文章》《我的阅读与写作》《官德十讲》等。有《梁衡文集》九卷、《梁衡文存》三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12)、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家的***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13)、《洗尘》是当代散文家梁衡先生继《觅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散文集。《觅渡》自2004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连印13次,社会反响长盛不衰。《洗尘》主要收录了梁衡先生在《觅渡》之后发表的散文和随笔,沿袭《觅渡》的体例,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哲理人生”、“为官为政”、“为艺为文”等六个部分,文章继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
(14)、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15)、正如他在通讯《佩莱斯王宫记》一文中说:“权力再大,也将随生命而止。可是当他趁有权之时,选择做一点***民族永远记住的事,这权力便转变成了永久的荣誉。“
(16)、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写作意图:写的不仅仅是水,更是在写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
(17)、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学者。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作家协会全委会***。
(18)、 第在《一棵小桃树》中,作者运用“形”诀,向我们描绘了一棵长在记忆深处、非常独特的小桃树。一开始它“拱出一点嫩绿”、“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后来它“默默地长上来了”、“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开得太白了,太淡了,单薄得似纸做的”,风雨中却依旧“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透过作者的妙笔,一棵瘦弱卑微的但却顽强不屈的小桃树仿佛跃然纸上。作者也运用了“情”诀,开头就说“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结合贾平凹生平经历来看,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了中学后,干部子弟鄙视他,农家孩子排挤他,所以在作者眼中小桃树就是另一个自己,他对小桃树饱含深情。小桃树陪伴他,给他以生命的启迪与智慧,让他始终奋勇前行。同时文章中的“情”诀还有对奶奶深厚的爱,“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奶奶呵护小桃树就是在呵护我,长在墙角的是“我”的小桃树,“我”又是奶奶的小桃树。奶奶虽然离开了“我”,但是这份亲情会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带我驶向温情的港湾。文章中还有“理”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作者借先天不足却默默生长、风雨洗礼但不屈不挠的小桃树,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生路上总会有很多的荆棘与绝境,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斗志。最后文章也有“事”诀,“好多年前的秋天了……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也就在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插叙的文字中,介绍了小桃树的来历和“我”的经历,补充介绍背景情况,使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一篇文章集“形”“事”“情”“理”于一身,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鉴赏。
(19)、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一本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点津之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本书中的文章几十年来散见于各大报纸刊物,这是头一次结集出版,内容翔实,装祯精美。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好书。
(20)、《干部修养谈》立论高妙,文风犀利,直指人心,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d员干部提高道德及***素养,增强理想与信念,加强d史教育。本书既可作为d员及公务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d员及群众的一般读物。
3、梁衡简介青山不老
(1)、毕达哥拉斯从小就极聪明,一次他背着柴火从街上走过,一位长者见他那捆柴火的捆法与别人不同,便说:“这孩子是数学奇才,命中该成为一个大学者。”他闻听此言,便摔掉柴捆南渡地中海到泰勒斯门下去求学。真是名师出高徒,毕达哥拉斯本就极聪慧,经泰勒斯一指点,当时许多数学难题在他的手下便迎刃而解。比如,他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算出你要用瓷砖铺地,则只有用正三角、四角、六角三种正多角砖才能刚好将地铺满;证明了世界上只有五种正多面体,即:正二十面体。他还发毕达哥拉斯铜像现了奇数、偶数、三角数、四角数、完全数、友数,直到毕达哥拉斯数。但他最伟大的成就要算是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即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a>2+b>2=c>据说,这是当时毕达哥拉斯在寺庙里见匠人们用方砖铺地,常要计算面积,于是便发明了此法。
(2)、梁衡见到了发小梁黄丑,黄丑说:“你就是鲁迅,我就是闰土”。临别时,相互拥抱,已是老泪纵横。
(3)、本书是梁衡五十年杂文精华,分为“说人生、说官场、说学问、说文章、说艺术、说社会”六个部分,目之所见,即可入纸,天下之事,莫有不议。再广再杂,终有一收,全收入思想的炉火之中,精心冶炼。射一束红光,照亮常人不注意的窄缝、暗角;挥一把利剑,挑开面纱、遮布。揽千杂于纸上,凝一思于笔端,洞若观火,振聋发聩。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扶正却邪,探微知著。本书既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也大学生和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水平的指导读物。
(4)、人生路上,梁衡一次次掉进井底,又一次次自己抓着井绳爬了上来。他写诗自勉:
(5)、 第在《土地的誓言》中,主要运用“形”和“情”两诀。端木蕻良使用的“形”诀体现在选取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展现故乡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其次文章中“情”诀也使用得让读者内心的血液为之沸腾,“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正是这两诀的成功运用,使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而深沉的爱国热情,让每个读者内心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6)、 “五诀”中的“形”,就是要调动自己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描写景物。这个景物,一定是蕴含着自己情语的景语,一定是符合生活规律而又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景语”;“五诀”中的“事”,一定是自己经历过、对内心产生强烈刺激的事。可以是“被现实绊倒”的“认知时刻”,看待产生了思维了转变,也可以是生活中带来惊喜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是自己的峰值体验、峰终体验。这些事情一定给自己的大脑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并引发了持续的深思;“五诀”中的“情”,一定是自己的真实体验,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与他人产生的共鸣情感。我们读屈原的《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赤壁赋》等千古名篇,都能够感受到胸怀大志而“美人”不遇的千古之悲,怆然而涕下,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这是古今、中外不同时空的人能够产生共鸣的“契”;“五诀”中的“理”,是经过感官体验之后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智慧。这种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基于每个人成长经历基础上,对社会、人生、生命、世界、宇宙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随着人的成长而持续发展和深入的。我们年少时读苏轼,可能只是标签化的了解他在散文、书法、词等方面的成就,随着阅读的深入和人生体验的积累,就会逐步了解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的完美融合。首任妻子王弗11年陪伴后,苏轼写出了泣血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二任妻子王润之25年陪伴他宦海浮沉,苏轼成为了东坡居士,第三任妻子王朝云11年的陪伴,也是阴阳两隔,“不合时宜”的苏轼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不是苏轼,但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的“苏轼”。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我想,一定不是身份、名字的改变,而是“理”的质变;“五诀”中的“典”,我特别喜欢梁老师举的周***的例子,“风雨同舟,朝夕与共”带来的触动,“秘书不知***苦,为文犹用昨日词”。不管明典还是暗典,都是作者前期的积累,适逢情境的自然流露,不是“掉书袋”,是服务于当时心情的,服务于主旨思想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北伐理想屡遭现实阻挠的情形下,他登上了京口的北固亭,自然能体验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甘,登上了南京的赏心亭,自然体验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伤悲。
(7)、 《新闻与写作》自1984年创刊以来有非常多经久不衰的文章,这些文章长久以来都可以指导并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新闻工作。新媒体时代产生了更多与新闻传播有关的职业,也给了更多人写作、表达的机会。《新闻与写作》30年来的积累的作者及文章并不能随过往刊物的消失而埋没,所以我们将这些优质的文章再次推出。它们分布在《新闻与写作》30多年的刊物中,我们为大家精挑细选!分类整合!不用邮寄不用印刷,推出《新闻与写作》珍藏版专题稿件汇总!
(8)、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9)、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10)、兴 安 何士光 王若冰 周 叶
(11)、梁老师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康笑宇教授创作的名人读书漫画系列——梁衡语录漫画别具特色,颇受瞩目。“一个记者既出了门,就要准备不顺利,但就是跌一跤,也要抓把土回来。”“出门跌一跤,抓把土回来”就是对梁老师记者生涯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激励所有新闻工作者要有这种肯吃苦,肯挖掘的精神。在《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的九年,是他硕果累累的九年。在新闻资源相对贫乏的环境里,他的很多稿子都发表在头版,有不少还是头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这就是梁老师的过人之处!
(12)、行至大茅山农垦文化展示馆,梁衡先生认真聆听了大茅山的发展历程介绍,仔细的观看了展馆内展出的大量图片、实物。对大茅山的历史荣誉—******签署的***奖状,书法名家、教育家启功先生为大茅山垦殖场题写的“种树谁知最苦辛,十年未必可成林。全民有责珍生态,盗伐人来并力擒”诗句,反复端详。在大茅山垦殖场191958年上山干部,转业军官名录展区前,凝视许久。当谈至原江西省******、副省长方志纯带领先遣队创建大茅山的历史时,他甚是在意,第二日还嘱我邮寄了《大茅山志》和建场六十周年画册()。
(13)、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最大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或事业成为经典,好让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让可怕的重复之手拍碎。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不知不觉成了经典。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领导”这是***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共产d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了要上前线,***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样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领导。”***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话就这样成了红色经典。 经典从来不需要刻意制造,也造不出来。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所以经得起重复,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4)、《先方后圆(梁衡哲理散文集)》简介:关于“哲理散文”,这是梁衡一贯的追求。万物即有其理,合理则通,则顺,则美。他曾提出著名的“三层五诀”说,即文章之美有三个层次:形境美、情境美和理境美。在《先方后圆(梁衡哲理散文集)》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抒情总透出一种哲理之美,有隽永之效。这也是梁衡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写景的《晋祠》和叙事的《觅渡》等名篇。
(15)、我们看到的是位于西柏坡丰碑林院中的墙壁碑刻,碑文内容是梁衡先生于2011年6月建d90周年前夕写的《西柏坡赋》。五位伟人是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的5位中央***处***——***,***,***,***,任弼时。
(16)、《梁衡评点***历史人物》一书精选了作者1996年至2011年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散文共32篇,包括对***、***、***、张闻天、瞿秋白、方志敏、***、诸葛亮、陶渊明、韩愈、范仲淹、文天祥、柳永、李清照、林则徐、王洛宾、季羡林、赵朴初、吴文季等d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展现了作者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同时,作者将评点历史人物和***化育巧妙结合,将d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之中,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文学的审美享受。
(17)、 第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的“典”诀使用得恰到好处,如:“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者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向我们刻画了一个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叶圣陶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追思景仰之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效果。
(18)、 先生一开口,马上把我拉回现实。为什么现在语文教学效果不好或者令人不满意呢?问题在于没有提出规律性的内容。我想这是一个真问题,前几天王宁先生的讲座也提到了教学的理性,所以我今日之“小感”就从此开始吧。
(19)、现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作家协会全委会***、***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20)、梁衡先生作讲话并对大家提出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回答。他表示,“如果我的名声能给家乡的建设带来促进作用,我很高兴。”
4、梁衡简介及作品
(1)、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
(3)、本书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4)、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5)、梁老师《作文三章》中“文章从来无中求,耻踩前人脚印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梁老师写作求新,在文艺界颇有名气,他的每篇文章都倾注数年心血。
(6)、梁衡先生的人物散文,文辞优美,媲美骈赋,气势磅礴,议论深刻,振聋发聩,真追灵魂,充满着一种大气。这和他的文学理念有关。他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一文,主张文学应该理直气壮写大题材,写大事大情大理。这就是他能够刻画好人物的灵魂的根本原因所在。
(7)、担任副署长时,有一年,署里筹了六大卡车冬衣,梁衡带队送往贫困地区。12月寒风起,该贫困地区的地方官进京来看他,他问起冬衣的事,这位官员说:冬衣还放在仓库里,等着春节“送温暖”。他大怒,不顾“高官形象”,也不管自己与对方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指着这地方官的鼻子斥责:“你怎么知道自己早早穿上棉衣,先把自己的身子温暖了呢?!”地方官哑口无言。
(8)、 文无定法,如果我们老师启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形、事、情、理、典,相信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9)、 总之,写作离不开一定的技法,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练习,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与修改中,作文水平才可能会越来越高。
(10)、 先生的“文章五诀”是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通过不断地分析论证和实践得出的,是具有理性的文章作法。如何将此“真经”传授给学生呢?先生建议先逐个练习“形”“事”“情”“理”“典”,再将其综合运用;根据不同文章类型“描写文、叙述文、抒情文、议论文”,决定“五诀”的主次,这是方法。在内容上,我们可以选择先生的文章作为例文,带领学生感受、分析。这一点先生在讲座中已大量举例,在此不再赘述。
(11)、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
(12)、 最后,五诀相映巧穿插,写作奥秘在心间。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就要五诀一齐使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光彩。梁先生在讲座中举了大量自己文章中的例子,让我们惊叹于他的思维与文采,更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启示。下面用梁先生的理论来分析初中教材的几篇文章。
(13)、另外在思想上梁衡的散文绝对有理由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中梁衡写少年学柔润的赵体字,到了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后来字写的不好的原因竟然当初没有学比较硬朗有气魄的颜体字。结尾处他这样写道:“人若能先方,即是小时吃苦磨练,修身治学,品行方端,后必有大成;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鲁莽些,可以裁头修边,煨弯成才。”梁衡散文思想之妙可见一斑。
(14)、“记得小时候过年杀猪,那猪的嚎叫,极为凄惨,煞是吓人,娘把我紧紧搂住,直到猪不叫了才放开”。
(15)、梁衡先生首先参观了《梁衡研究书画展》,展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共计百余幅。
(16)、1985年,梁衡在北京进修学习,那一年,开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有四位全国人大代表来看他。
(17)、“栽树也有好处,保水保土”。老人反复说的这句话,乍听起来确实没有闪光之处,但细品味起来,却比那些廉价闪光的语言要光鲜的多。
(18)、做副总编辑,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签完大样才能下班,而白天又常有会议或活动,24小时连轴转是常态。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也曾说过:“我在这个吃苦受累的岗位上,苦熬了7899个日日夜夜。”梁衡与南振中用的竟然都是同一个字:熬。
(19)、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四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本书的收集之列。 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0)、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书法作品常人之心,年月可现,哲人之心,世纪方知。语出自梁老师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作者张双虎将军1944年生于霍州市,解放军总***部原保卫部长、海军***部原副主任,少将军衔,全国十大将军书法家。
5、梁衡简介
(1)、 事——身之所历。作者经过的事情,主要是人物、过程、情节。
(2)、 希望你与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重温经典,展望未来!
(3)、山西文冠果科技公司经理(左一)为大会奉献上了新研制的保健茶。
(4)、《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可以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还会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5)、中年之后的梁衡,从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调到新成立的新闻出版署工作,先后担任报刊司司长和副署长,从一线新闻人“改行”为全国新闻报刊行业的管理者。尽管身在官位,他却不说官话空话,不说正确的废话,他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一生不改赤子性情。
(6)、如果说梁衡的散文是一幅工整有神韵的书法的那么余秋雨的散文便是由心而发的写意画。
(7)、 令我更好奇的是,“五诀”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如果先生能回顾整个过程,或许对很多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帮助,这样语文课堂或者学习语言中会涌现更多有规律性的内容,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更具理性。
(8)、梁衡先生是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编,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
(9)、 典——腹中学识,是过去的积累,服务当前写作,厚重幽默。
(10)、 首先,优秀文章何处寻,唯有形事情理典。梁先生认为文章写作并不神秘,把握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即可。“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形”主要是指感观到的事物,如:景物、人物,重在写出它的奇特之处;“事”是指作者经历的事情,生活中的小事和大人物的故事都可以列入写作范畴,注意写出事情难以忘记的原因;“情”是要表达出你喜怒哀乐悲愁的情绪,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理”是要求善于发现属于你的个性真理,逐层剖析规律,勇于创新;最精妙的是一个“典”字,即:引经据典,需要动用你的“腹中学识”和“写作功底”,明典和暗典均可。如果说前四诀主要来源于生活,第五诀的培养就需要读书。***常说,“读书,我终身的爱好。”
(11)、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12)、梁衡说:在“命运”这个大算盘上,人只是一颗算珠,自己无法掌控;但在“生命”这架小算盘上,人就是自己的主人。他还说: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他用一生,做到了。
(13)、梁衡事业之路再次遇到挫折:是上世纪80年代、梁衡40岁左右时,中央搞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他从山西入选中组部的全国省部级干部第三梯队,一封八分钱的匿名告状信将他拉下。等事情慢慢查清、还了他清白,但第三梯队的名单里已没有他了。
(14)、都是为大家整理好的名家写作经验哦!
(15)、季羡林先生生前这样评价梁衡:梁衡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派”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梁衡是一个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
(16)、 去年十一月份,我们学校的梁衡图书馆开幕时,先生作为杰出校友和捐助者曾受邀来过学校,可惜我当时正在上课,就这样和梁衡先生擦肩而过,每每想起总感一丝遗憾,错失了好机缘。希望有一日,我能追到这颗“星”!
(17)、一般人只知道江南水乡洞庭湖畔,渔舟唱晚中的岳阳楼,何曾想到这塞外的高寒岭,也是范、欧、滕三人友谊和那一段历史的见证。岳阳楼是一座人工的砖木建筑,是庆历改革同仁们的南方坐标,而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不过更珍贵的,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一个活着的坐标。岳阳楼是一件文物,版图柏是一棵古树,这又再次说明记录历史可以有三种形式:文字、文物和古树。而树木又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的、有情感的记录。
(18)、由于同在新闻界,后来我有缘结识梁衡。借用他在《觅渡》中写瞿秋白的话,我形容这位当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既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他的思想纵横交错,他的人格又坦荡如白纸。他是真豪杰!”
(19)、本书是作者从1987年到2000年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尽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采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
(20)、 “五诀”中的“形”,就是要调动自己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描写景物。这个景物,一定是蕴含着自己情语的景语,一定是符合生活规律而又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景语”;“五诀”中的“事”,一定是自己经历过、对内心产生强烈刺激的事。可以是“被现实绊倒”的“认知时刻”,看待产生了思维了转变,也可以是生活中带来惊喜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是自己的峰值体验、峰终体验。这些事情一定给自己的大脑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并引发了持续的深思;“五诀”中的“情”,一定是自己的真实体验,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与他人产生的共鸣情感。我们读屈原的《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赤壁赋》等千古名篇,都能够感受到胸怀大志而“美人”不遇的千古之悲,怆然而涕下,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这是古今、中外不同时空的人能够产生共鸣的“契”;“五诀”中的“理”,是经过感官体验之后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智慧。这种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基于每个人成长经历基础上,对社会、人生、生命、世界、宇宙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随着人的成长而持续发展和深入的。我们年少时读苏轼,可能只是标签化的了解他在散文、书法、词等方面的成就,随着阅读的深入和人生体验的积累,就会逐步了解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的完美融合。首任妻子王弗11年陪伴后,苏轼写出了泣血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二任妻子王润之25年陪伴他宦海浮沉,苏轼成为了东坡居士,第三任妻子王朝云11年的陪伴,也是阴阳两隔,“不合时宜”的苏轼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不是苏轼,但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的“苏轼”。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我想,一定不是身份、名字的改变,而是“理”的质变;“五诀”中的“典”,我特别喜欢梁老师举的周***的例子,“风雨同舟,朝夕与共”带来的触动,“秘书不知***苦,为文犹用昨日词”。不管明典还是暗典,都是作者前期的积累,适逢情境的自然流露,不是“掉书袋”,是服务于当时心情的,服务于主旨思想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北伐理想屡遭现实阻挠的情形下,他登上了京口的北固亭,自然能体验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甘,登上了南京的赏心亭,自然体验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伤悲。
(1)、第三段(6~7段):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2)、《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梁衡注重对人物灵魂的探索,并不是简单的图解人物事迹,而是贴近人物,走进其内心世界,所以能别出心裁,言他人所不能言。
(4)、每个人的写作,都与他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也与他的阅读经历有关。梁衡说,他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一个业余作家,能把散文写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5)、中心思想:老人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6)、我最早知道梁衡,是在1984年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这一课本说明文单元中《晋祠》一文的介绍是:“本文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梁衡,男,《光明日报》记者。”《晋祠》里的句子“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谁能想到这是一篇说明文的文字。正如老作家冯牧先生所说:《晋祠》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从思想内容、审美观点及遣词造句上所认真下的功夫都是无可挑剔的,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7)、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8)、 文无定法,如果我们老师启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形、事、情、理、典,相信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9)、小时候,吃完饭,端了半碗水回家,一条大蛇从树上掉了下来,吓得他把碗里的水泼向蛇,那大蛇就要钻进猪圈,几个人拉住蛇,就怕蛇进猪圈祸害猪,可是怎么也拉不出来,正僵持不下,有人喊“回去拿把钎铲了它”,那蛇听了,居然不再往猪圈里钻了。后来人们将蛇打死,埋在山下,那大蛇的蛇骨还被人取出,据说可以避邪。
(10)、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毛根向四周探索,拳握住一点点泥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有这个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了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现在这棵红松的胸径有40公分,一个小脸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专家说,他已经有90年以上的树龄。要是用一个高速摄影机把这首生命进行曲拍了下来,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
(11)、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12)、 这个讲座也使我深受启发,“五字诀”字字珠玑,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文章的写作规律。它仿佛是一个透视镜,用它审视一篇篇文章,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情感就逐一显现在我们眼前,特别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特别感谢梁衡先生在“23读书日”,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文章宝库的密钥。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慢慢践行。
(13)、凡历史变革时期,不但有大政大业,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论文艺复兴,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期盼着新人,期盼着好文章、大文章。
(14)、霍州一中高三年级主任张记梅说,高三语文老师都到了,希望梁老师就高考作文给我们指导一下。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彩霞、语文老师李泽辉都具体提出了一些作文结构等问题。梁衡谦虚的说,这是内行给外行提问题,并以岳阳楼记为例,说明了文章五诀和三个境界。
(15)、梁衡从25岁开始两度当记者,先在内蒙古日报,中间在山西***工作四年,后又为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一直干到41岁。这两次记者生涯,都是在远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层,却写出不少好新闻。
(16)、 晚上7:30点,我打开电脑静候讲座开始。主持人与先生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肤白一黝黑,一青年一暮年,一灵动一沉稳……虽有种种不同,但他们都是可爱的人。先生的沉稳让我心头一震,黄土高原养育的儿女总是像大地一般敦厚、壮实,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如果我真的与先生面对面,我这个小姑娘可能还真不好意思上前呢。但或许,我会抛却羞涩,冲上去,要求合影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