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心陈丹青是一对情侣吗精选131句文案

情侣说说 编辑:
导读木心陈丹青 1、木心陈丹青一篇文章 (1)、《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或论辩摄影,或睹物...

木心陈丹青

1、木心陈丹青一篇文章

(1)、《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或论辩摄影,或睹物怀人。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入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文字三篇。《谈话的泥沼》是陈丹青近年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

(2)、就像常有年轻人问,“木心”这个笔名有什么含义?木心自己笑言,其实没有那么深奥,不过是一个木一个心,一个收敛一个发散。但陈丹青却替木心解释成:“木铎有心”,源自佛教。这种听上去更为玄妙的说法,也更被广为传播。

(3)、……睏床上好几天,不吃,也不醒,我想这次大概要死脱了。

(4)、八九十年代之交,国内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早经恢复。文学专业的硕博士,不知用的什么讲义,怎样地讲,由谁讲——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5)、在他去世前,一个叫樊小纯的女孩去看望重病之中的先生,并为他写了这首诗:

(6)、一生动荡的他,曾这样评价文学对自己的重要性:

(7)、最高评价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8)、而事隔十多年后,陈丹青还会因为别人批评木心而奋起直怼,看来其对恩师的强烈感情,为人处世的个性态度,也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9)、如今座谈流行的录音、摄像,那时既没有器具,木心也不让做。他以为讲课便是讲课。五年期间,我们没有一张课堂的照片,也无法留存一份录音。

(10)、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有甚于反讽——讲课中,他说及这样的细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庆十周年夜,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时年三十二岁);六十年代“文革”前夕,他与李梦熊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的文学手稿,我亲眼看过,惊怵不已:正反面全都写满,字迹小如米粒;八十年代末,木心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我们交付的那点可怜的学费啊——九十年代,他承诺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妄想,满心狂喜,写成《诗经演》三百多首;新世纪,每回走去看他,他总引我到小阳台桌边,给我看那些毫无用处的新写的诗。

(11)、读者:木心什么书啊、画啊我都不看,我就喜欢听他聊天,跟我讲笑话,跟丹青他们讲笑话,就像我爷爷。但是我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爷爷,我碰到过的爷爷都是谈论这个月退休工资多少啊,哪里又去打麻将啊……跟他聊天,他跟我讲笑话,什么“艺术是宽的”,“做个雕塑很苦的”,“飞马牌香烟”……我就觉得这样就好了,我很高兴,我也不要谢谢,我爷爷我谢谢什么?他的就我的。谢谢啊。

(12)、现在可以交代这场“文学远征”的缘起和过程了。

(13)、那些年,众生多少是在异国谋饭的生熟尴尬中,不免分身于杂事,课程改期,不在少数,既经延宕,则跨寒暑而就春秋,忽忽经年,此即“文学远征”至于跋涉五年之久的缘故吧。到了最后一两年,这奇怪的小团体已然彼此混得太熟,每次相聚有如小小的派对,不免多了课外的闲聊,我的所记,则仍是木心的讲课。

(14)、这是重要的讯息,是站在他的世界主义对面,属于他的基因的讯息。出入兰心剧院的孙牧心,忽而肖邦,忽而贝多芬,幼童孙璞,到底是江南小镇前现代民间社会的孩子。

(15)、不单是文学,之于所有艺术成长,我始终觉得时间累积,才见晟下的果实。与众不同的是,惟有木笔与叶同时开放,稍有香气,不浓不淡,表里如身心同步,恰到好处,仿佛是一枝舒朗又坚硬的小狼毫,陌上花开,蜻蜓点水,却又不染红尘。

(16)、这是非常不可形容的一个片段,尤其是当一个人已经没了,然后这又是二十多年前的影像。这影像最珍贵,它胜过绘画、文字……胜过一切,它提醒你时间,在现在,此刻,我看到的这个影像,比方是二十五年前的。这个是二十世纪的大事,人可以通过影像重新看自己。木心正是一个我们现在正好遇到的例子。

(17)、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2月14日出生,浙江乌镇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文革时遭受迫害,出狱后辗转到了美国,重启绘画与写作。2011年12月21日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8)、如今,早已长大的小王子,仍旧藏有一颗花的心。在通灵人的眼里,与花同眠的人,都是折不断翅膀的天使。这个天使常常在春草乱生的大地上低飞,捡拾玉兰花瓣,捧到风烛残年的母亲掌心,跪在细雨中呼喊:妈,你看孩儿又捡了一地芬芳;妈,小王子想吃你做的玉兰饼!

(19)、林风眠《芦苇》(左)与木心《渔村》(右),纸本彩墨画。师生俩的画终于在开馆特展中挂在一起。

(20)、无论是受顶礼膜拜,还是被嗤之以鼻,他都是那个永远无法被复制的独一无二的木心——那些失传已久的文字与美在他的笔下古意盎然,似细雨敲檐,如茶香氤氲,不消数代,或成绝响。

2、木心陈丹青是一对情侣吗

(1)、赵又廷“整容式演技”再度上线,看这部职场剧会哭

(2)、自2012年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破土动工,为期四年,于2015年11月15日正式开馆。这是木心先生身后的大事,也是他家乡乌镇的大事。木心先生留下的全部文稿、画作、乐谱,悉数作为馆藏,成为今后展示、研究、交流、传播木心艺术的一流场所。馆长陈丹青与他的团队为美术馆开幕,策划了林风眠、尼采、圣经三项特展。出席开幕典礼的将近四百位来宾中,有国内二十多家美术馆馆长,木心先生的生前好友陈巨源、巫鸿、童明及陈英德夫妇,还有来自德国尼采故居和文献中心的艾岑伯格,来自美国的诗人科恩、学者彼得。

(3)、解放前夕,他返回大陆,成了杭州第一高中的老师。

(4)、选这首诗,因为木心、金高、全武、立伟、我,均曾是杰克逊高地的居民,当年辗转各家的上课地点,多半散在那片区域:二十年前,木心这样地走着,看着,“一路一路树荫”,正在前来讲课的途中;下课了,他走回家,“天色舒齐地暗下来”。木心的所有诗文,只字不提这件事,纽约市、杰克逊高地,也从不知道一小群中国人曾在这里听讲世界文学课。如今木心死了,母亲死了,金高死了,此后我不会每年去到那里——“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现在,唯愿先生原谅我擅自公开了听课笔记,做成这本大书。

(5)、作者:荠麦青青,来源:遇见荠麦青青(ID:yujianjmqq),经授权发布

(6)、他向着他的生活去探寻生命的美好,成了藏匿在美国25年的华人,最终成名。可是经历劫难的他的向往却是:会当身由己,婉转入江湖。这是他后半生的追求,这是他理智下选择的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7)、不要期待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能够忽然就所谓复兴起来,但是在个人身上做得到的。艺术最后是个体的事情,是天才的事情,一个一个好,就会有事情发生。

(8)、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9)、而有时,他的角色又发生乾坤大挪移,化身成为一个字字珠玑的智者。

(10)、陈丹青:1983年,在我跟木心密切交往之前,他们(木心和陈英德)就见了面。见了面以后听他谈吐,看木心拿出来他的一些跟日本方面的,美术上的一些访谈的资料,他就说:“你为什么不写作?你这么好的文才与见解。”

(11)、固然,尼采另有所指,尼采也不可能知道这句话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语境——在这大语境中,木心怎样营造并守护他个人的语境?去年秋,木心昏迷的前两个月,贝聿铭的弟子去到乌镇,与他商议如何设计他的美术馆。木心笑说:

(12)、漫长,彻底,与世隔绝,中国大陆时期的木心没有任何举动试图见光。到纽约后,带着不知餍足的文学的贪婪,他在恢复写作的同时,靠中国台湾版译本找回被阻隔的现代文学图景,与他早年的阅读相衔接。久居纽约的港台文人对他与世界文学的不隔,咸表惊异,他们无法想象木心与李梦熊在封锁年代的文学苦谈——“出来了,我才真正成熟”,木心如是说——私下,我完全不是可以和他对话的人,他几次叹息,说,你们的学问谈吐哪里及得上当年李梦熊。但木心要说话,要以他所能把握的文学世界,印证自己的成熟,不得已,乃将我们这群人权且当作可以聆听的学生。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木心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本书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几乎濒于徒劳。

(13)、2011年12月21日,木心在尚未醒来的乌镇溘然长逝,享年84岁。

(14)、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没有迹象表明有谁听过文学史,或职志于文学,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我们都不知道——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奇怪,对着这些不相干的脸,他只顾兴味油然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果然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15)、所以影像一出来,他们告诉我眼泪就下来了,影像还是很有力量。所以我忽然就有了个念头,让最后他往深处,往那个建筑走去的那个背影,能不能衔接变成美术馆。因为我觉得他就没法进他自己的美术馆。

(16)、先生的这句话,“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

(17)、站在人生边上,千帆过尽,返璞归真,回到最初的赤诚,仿佛在污泥浊水中浣洗过,却仍有信手拈来的稚趣。

(18)、晚年的他眼神依然明亮澄澈,你从中看不到任何沧桑和苦难的烙印,为什么要那些丑恶阴魂不散,如影随形?

(19)、开馆第二天,我亲见几对相貌好看的都市白领牵着手进门,略一张望,即回身出馆。他们是对的。

(20)、他倜傥不凡,才情卓然,在艺术上,是“猎艳”的高手;在爱情上,他却“乏善可陈”。

3、木心陈丹青图片

(1)、在美术馆序厅大橱窗陈列的一份访谈稿中,木心将我们带回了他的中国背景:

(2)、于是,我大胆给患者处了一剂无痛疗方:头疼的人,鼻塞的人,急慢性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患者,若是能在花树下双眼微闭,深呼吸轻冥想,玉兰必将以看不见的闪电之力,愈合你裂口的小春天。

(3)、固然,林风眠也画油画,但与他的纸本作品量不成比例。几位留法前辈,唯有他早早出脱油画国画的两分法。他的开创几乎可说是开创是用中国纸渲染法国人的意思。在林风眠的年代,那是全新的绘画:大致以塞尚为名义,旁借德朗、杜菲、弗拉芒克……掺一丁点勃拉克或毕加索,然后,有距离地止步于立体主义:那是30年代留法学生的认知极限。

(4)、自一九八三到一九八九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5)、上海画家陈巨源回忆,大约1977年,木心曾向极少数画友展示了这批画,众人缄默,木心大沮丧,独自买醉。之后陈巨源致信肯定,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画,不知如何回应。木心大喜,以文言文回复了长信,共六七页。前年我读到这封之乎者也的信,读见一个上海的罪犯,如洞中人,谛听回声,并给出回声。

(6)、每一个大的艺术家到晚年都会这样,我记得在电视里看到黑泽明去领奖,奥斯卡给他一个终身成就奖,他上台,他很害羞地憋了半天,他说我刚刚明白什么是电影。然后贝多芬也是临终前,他说我才写了几个音符……

(7)、木心:走进别人的书斋,我没有感觉到是别人的,我在看书,书斋为我所有。人跟世界的关系也是这个关系,我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的。到西方来,伏尔泰、勃兰兑斯,都觉得亲如一家人,我们的长辈、前辈,从来没有隔膜过。

(8)、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魏晋或唐宋文学、伊丽莎白或路易王朝文学,各有专家。其他国家所修的世界文学史又是怎样讲法呢?当年郑振铎编撰《文学大纲》,想必也多所参照了外国的写本。迄今,我没有读过一本文学史,除了听木心闲聊。若非年轻读者的恳求,这五册笔记不知几时才会翻出来。其实,每次瞧见这叠本子,我都会想:总有一天,我要让许多人读到。

(9)、一个在八十年代出道的文学家,能否设想木心的历程?一个研修文史专科的学者,又会如何看待这份文本?木心不肯放过文学,劫难也不曾放过他,但我不知道他怎样实践了尼采的那句话:

(10)、他也看不起清人。有一阵我欢喜王原祁,他急了——大都会美术馆藏着王原祁晚年的《辋川别业图》,润得跟生葱一般——“丹青啊,山水要看北宋,四王到底柔弱的。”瞧我不服,于是他在课上重申他的“庭训”。我晓得宋画的好,尤偏爱隋唐的展子虔、李思训、郭忠恕……但我不跟他争。

(11)、朴拙得可爱,从心而不逾矩,又带着肆无忌惮的率真。

(12)、木心绝少诉说自己的生活。五年讲课间,难得地,他说出早岁直到晚年的零星经历,包括押送与囚禁的片刻。他说,和朋友讲课,可以说说“私房话”。本书编排时,我特意在每讲之前排几行摘录,并非意在所谓“关键词”,而多取木心谈及自己的略略数语,俾使读者走近他:经已出版的木心著作,刻意隐退作者,我相信,这本书呈现了另一个木心。

(13)、其中,殷梅由全武介绍而来,黄秋虹、陈捷明,由别人介绍木心认识。五年间,因呼朋唤友而听过几课、不复再来,或中后期听说而加入的人,也颇不少。我所熟悉的是上海画家李斌,南京画家刘丹、钱大经、薛建新,北京人薛蛮子、胡小平夫妇。两位木心的旧识:上海画家夏葆元(“文革”前与木心同一单位)、上海留学生胡澄华(其父是木心的老友),也来听过课,久暂不一。人数最多的一次是讲唐诗,也在我的寓所,来三十多人,椅子不够,不记得终于是怎样安排落座的。

(14)、现在可以交代这场“文学远征”的缘起和过程了。

(15)、陈丹青一直觉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绍给国人。陈丹青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2006年,木心著作《哥伦比亚的倒影》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配有《关于木心》小册子一本。

(16)、2014年2月14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温故》第二辑纪念专号,首次发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灯(序)》。

(17)、斧头之歌 | 再别康桥·齐越节版 | 七律·长征

(18)、木心:这个就是我的《伪所罗门书》。下面的那个图案是一个气球,那么因为最早以为,做气球是自由了。副标题就是: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我很得意,这个副标题加得好。那么我这个是借了人家的身体,过完了我的少年时期。

(19)、同样的,爱国也不意味着“一味批判”或嘲讽或谩骂

(20)、而笔录之际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4、木心陈丹青的书

(1)、《我纷纷的情欲》的作者是木心,一九二七年生,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定居纽约。著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杰克逊高地》。

(2)、也许还会对陈丹青说上一句:“说什么报答之恩,日后只要不把师父捧成大师,不因师父而跟别人吵嘴,就行了。”

(3)、他犀利点评中国古典文学,“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

(4)、听课五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二十多年过去,我一行也不曾拜读。年来字字录入这份笔记,我不再将之看做“世界文学史”,诚如木心所说,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眼下全书付印在即,想了很久,以我难以挽回的荒率,无能给予评价。实在说,这是我能评价的书吗?

(5)、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6)、他永远属于那种老派绅士,却并无任何迂腐的拘泥。

(7)、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8)、所以我们真的不要小看年轻人,他天然地会选择,走向他愿意走向的那个作者。现在1990年、1991年、1992年的孩子,已经在写木心了。而且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得太年轻了,木心在他们这个岁数都已经,他已经说我小规模的博大精深,该读的书他都读过了。

(9)、之后在上海美院就读。在参与一个抗争活动中被学校退学,之后1946逃避国民政府而到台湾,1949年回到新中国,陷入足以让他忧郁致死的痛裂处境,然这种处於晦暗悲观环境的遭遇,却也唤起他内心的顽强的人文记忆,并让他耽于创作中解脱困顿。他说:“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10)、陈丹青:他说爱完美,所以苦,我要这样子得到声誉,如果不是这样的,我不要声誉,庞培给我的时候已经是废墟。

(11)、三千繁华如流水,人生一梦太匆匆。何必执著过往。人生之中,总有一些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掉的深情。

(12)、在众多玉兰花的别名中,还有被人名使用频率偏高的“辛夷”。而写字的朋友,早就有人笔名辛夷,但没想到她出自玉兰花。杨先生分享春天的一念之举,让我由此另眼相看木笔的优雅与文艺质地。木笔,有形无形,不觉就想起陈丹青极力推崇那个叫木心的人。有一阵子,追随木心的读者蔚然成风。恰遇一位写字的书家,在窗前伸出一手,唤我去吃茶,原来他是要与我谈木心作品。坐在横刀竖剑凤飞蛇舞的墨迹案板前,面对他爱不释手的《木心文学回忆录》,我当然选择了文化的不言。关于木心人文,我无法在他人热衷的潮流中刻意追捧。

(13)、不过,在中国大陆,木心却是直到2006年才进入公众视野。

(14)、也许因为我已不像古人那样只看到本国的传统作品,而是看到了外域的世界各国的绘画。八岁正式从师学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十九岁进美术专科,选的是西洋画系,研究希腊古典、意大利文艺复兴、印象派。

(15)、真正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

(16)、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

(17)、而这一方面,使欣赏他的人,更加欣赏他所推崇的;但同样也使不满于他的人,更加不屑于他所宣扬的。因此,陈丹青的“明星化”和对木心的态度,为木心也招致了几乎对立的评价。有人赞其是“被忽略、被遗忘的传奇精神导师”;有人则认为木心是“被高估、被神话了的文学大师”。

(18)、早发白帝城 | 满江红 | 示儿 | 将进酒

(19)、我现在想想他一辈子无闻非常好,所以我相信这都是他的选择,他设计了自己的一生,而且付了他的代价。

(20)、■ 最伟大的诗人是瞎子。上帝的作品:将最伟大的诗人弄瞎,使最伟大的音乐家耳聋。

5、木心陈丹青是一对

(1)、如今我也接近木心开课时的岁数,当年愚昧,尚于讲课中的若干信息,惘然不察,现在或可写出来,就教于方家,也提醒年轻的读者。

(2)、一世梦魇,取艺为火,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3)、■ 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4)、所以,如果木心在天有灵,看到这些因为他而起的种种论战和纷争,一定不会有太多激烈态度,估计只会付之一笑。就像他自己所说:“看轻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5)、人间如梦 | 一把羽扇的怀思 | 松花江上·抗联英雄

(6)、每说起中国艺术,木心便做回他的江南少爷。谈起他儿时看戏——当然,不是莎士比亚,而是地方戏曲——就说他好几天怏怏然不思茶饭,惹家人担忧:“做人没意思。总要像戏里那样才好:袖子么一撩,头发么一甩,乃么死样怪气唱……”他老是嘲笑中国戏“土”,可是带他去纽约唐人街看京戏,还没开锣,单看舞台上一桌两椅,垂个绣帘,他就好诚恳地叹道:“对的呀,都是对的,中国人真聪明!”

(7)、他形容莱蒙托夫的厌世,“人生舞会中退出的孤独者,在冷风中等待死神的马车”......

(8)、在木心的转印画中,林风眠,完全消失,连带消失的,恐怕还有“绘画”——“绘画”,很麻烦。不论国画还是油画、具象还是抽象、工细抑或“写意”,都是观察、构想、起稿、定稿、描绘、刻画……直到完成的全过程。转印画,大幅度省略了“绘事”,严格说,转印画不全是画出来的,而是作者审视满纸水渍的“机变”之道,临时起意,当场判断,演成一幅“画”。其间,当然要看技巧,或者说,一种难以查知、不易命名的手段,这手段,不是已知的繁复“绘事”。

(9)、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10)、木心所参考的郑振铎《文学大纲》,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想必是少年木心的启蒙读物之一。前年得到这两册大书的新版,全书体例与部分资料,大致为木心所借取,我翻了几页,读不下去。“可怜啊,你们读书太少。”暮年木心又一次喃喃对我说。那时他已耳背,我大叫:“都听你讲过了呀!”他一愣,怔怔地看我。

(11)、同年秋,我与木心初交,立即将转印画介绍给我当时的画廊老板。老板惊异,打算办展待售,终因画面过于深邃幽密,不易为中产阶级买家所识,放弃了,现在想来,简直庆幸,但我俩当时的失望,犹在昨日:他坐在画廊对过的IBM大厦咖啡厅等消息,见我回出,说:“看你走过来的样子,消息不好,心里一暗。”

(12)、馆员说,陈老师你不知道,每天都有木心的读者从各地专程赶来,盘桓终日,还有连续三整天待在馆内,踯躅不去的人。

(13)、他曾描述自己的少年生活:“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14)、距我头一回看他的转印画,疏忽二十多年过去。2008年初,乌镇画室,很冷的夜,他打开画匣子,逾百件,瞧我一幅幅抽出来,渐渐得意了最小的不及一寸宽,狭长,咫尺天涯——“怎样!有点意思吧……”他缓缓地说。我选了其中八幅携来京城找机会展出,临别,老头子又像那年我荐他去哈佛办展,眼睛亮闪闪,抱着希望。

(15)、陈丹青:像米开朗基罗同时是建筑家、画家、诗人,写了很多十四行诗。今天是一个分工的时代,专家的时代,木心个人其实很早就想回到文艺复兴那个时代,对一切好奇,对一切我都去做。跟启蒙时代,跟文艺复兴那样一组名字,他是那样要求自己的,而且他也自信,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会说所谓“文艺复兴个体户”。

(16)、版画家章学林1980年来到美国,在这里他认识了木心。

(17)、东栅,游客蜂拥,瞧着纪念馆标牌,纷纷问:谁是木心?

(18)、读者:我站在杰克逊高地站了一天,然后我就拿着《杰克逊高地》在那条街上一直走。那个院子里已经很脏、很乱,花都死了好多,然后我就想开门去打扫,他的隔壁邻居都很凶,然后就把我给赶走。

(19)、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20)、热爱生命 | 乡愁 | 起造一座墙 | 奇迹

(1)、(购买过程有疑问请回复“疑问”,获取答疑帖)

(2)、尽管大器晚成,但木心的作品亦让美国的学术界对其亦青睐有加,除了将他的部分散文、小说翻译成英文,收录进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外,哈佛与耶鲁等学校建立的“文学无国界”网站也有着木心的作品与诸多粉丝。

(3)、忽然想起边地云南,有个喜欢吃花的部落小王子,据他写给父亲的散文诗中所描述的一种花,正是质地厚实的白玉兰花。而他所食花品钟爱一生不改白玉。先将不肥不瘦的花瓣洗净、焯水、晾干,然后加入面粉鸡蛋调和,用油煎炸,外焦里嫩,风味尤佳。

(4)、2015年11月,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巨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全程历时四年的木心美术馆开馆;馆内设计与布展,由OLI设计师法比安主持,为期一年半。

(5)、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 冬天的早晨 | 西风颂

(6)、劝请最力而全程操办的热心人,是李全武。他和木心长期协调讲课事项,转达师生间的种种信息,改期、复课、每课转往谁家,悉数由他逐一通知,持续听课或临时听课者的交费,也是他负责收取,转至木心,五年间,我们都称他“校长”。

(7)、此后中断若干年,劫难过后的80年代恢复写作。

(8)、这样的一个美男子,该有多少人爱过他啊,但他呢?

(9)、在年轻的时候,木心写了很多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提到了《源氏物语》这个这本书。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部书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小说,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但是木心却认为这本小说没有价值。所以就有专家学者站出来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认为这本书就透露出了日本文学,说木星根本不配称为日本文学的知音,也没有把日本的文学给参透。还有人认为木心的文字是可以读的,但是根本不具备文学的价值,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是受当时的趋势影响的。

(10)、我的笔记,初起也颇仓促,总要三四课后这才找回画速写的快捷,同其时,与木心的讲述,两皆顺畅了—好在木心说话向来要言不烦,再大的公案、史说、是非、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

(11)、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二楼回廊,长期陈列先秦直到明清的陶瓷器物,巡梭各厅,总会经过那段回廊,经过了,我们就站定看看——“独步世界!”有一次木心昂起头说道,摆出骄傲的凶相,好像那是他做的。“一上来就看透!一上来就成熟!”然后瞧着两汉两宋的哪个罐子,渐渐现出“吃醋死脱”的神色。

(12)、《我纷纷的情欲》是2007年1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木心。本书是木心的诗集,分为三辑。

(13)、别赌气,无论什么事,做给你自己看已经足够,千万别到街上乱拉观众。

(14)、70岁之前,他的名字在大陆鲜为人知,但在海外华人圈,被喜欢他的人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15)、偶然 | 印象 | 雨巷 | 七里香 | 感谢

(16)、望庐山瀑布 | 钗头凤·红酥手 | 念奴娇·过洞庭

(17)、另有一块小黑板,专供木心课间书写各国作家的名姓、生卒年、生僻字,还有各国的诗文,随写随擦,五年间辗转不同的听课人家中。今年夏初,我照例去纽约侍奉母亲,七月,母亲逝世。丧事过后的一天,清理母亲床边的衣柜——但凡至亲亡故而面对满目遗物的人,明白那是怎样的心情——在昏暗壁角,我意外看见了那块小小的黑板。

(18)、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短诗集)

(19)、“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借我变如不曾改变。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预知的险。”

(20)、陈丹青一直觉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绍给国人。陈丹青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2006年,木心著作《哥伦比亚的倒影》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配有《关于木心》小册子一本。

(1)、男人!当你要求一个女人像女人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有几成像男人!

(2)、在优酷的看理想自频道兑换后,收看节目、参加活动

(3)、固然,尼采另有所指,尼采也不可能知道这句话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语境——在这大语境中,木心怎样营造并守护他个人的语境?去年秋,木心昏迷的前两个月,贝聿铭的弟子去到乌镇,与他商议如何设计他的美术馆。木心笑说:

(4)、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5)、目前已更新25个会员专属视频,每月还将举行看理想会员与主讲人的专属线上交流。

(6)、然而绝大多数人坚持下来,不是靠毅力或者捧场,他们真的愿意在这一泓清泉边,沐风而歌,濯足而舞。

(7)、久不见,今友人转发弟怒怼木心文,甚惊艳。弟于木心音乐观持异见,狠好,直说便是,然辞气如是之污秽,面目如是之难看,实令我吓煞。昔年得识弟,欢谈之下,果然中音七八届才子也。今贵为教授,作曲精英,音坛前辈,国际名角,而竟不惜自己上网破相,悍然骂街,弟不觉得又亏又土吗?呜呼,赞人也好,骂人也罢,说出的都是自己啊。今大文既出,本不必作复,然念及两面之缘,骤尔看低吾弟,亦属无礼,遂收回雅量,回应如上,也算陪弟破一回相吧。

(8)、木心所参考的郑振铎《文学大纲》,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想必是少年木心的启蒙读物之一。前年得到这两册大书的新版,全书体例与部分资料,大致为木心所借取,我翻了几页,读不下去。“可怜啊,你们读书太少。” 暮年木心又一次喃喃对我说。那时他已耳背,我大叫:“都听你讲过了呀!”他一愣,怔怔地看我。

(9)、一九八二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剧谈痛聊:文学课里的许多意思,他那时就频频说起。我原本无学,直听得不知如何是好。我不愿独享着这份奇缘,未久,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走去见木心——八十年代,纽约地面的中国大陆同行极有限,各人的茫然寂寞,自不待说——当然,很快,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10)、第一次知道木心的名字,竟然来自他的学生——画家陈丹青。

(11)、~自由与独立的假象。这是这帮人特别吊诡的地方,每每吹捧自己如何的追求自由,却容不下别人任何的不同思想和言论,否则必斥之为“愚昧”;无时不给自己贴上“独立思考”的标签和光环,但他们的“独立思考”,无非是一个会识字的小学生都能贩卖的西方文化的那些口号,甚至连词句都懒得改一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